September 1, 2023 Venezia 80 Italia
“The heath cannot be tamed.”
「荒原無以馴服」。
冷峻、荒蕪、貧脊、蒼涼、嚴寒、遼闊‥‥1755 年,杳無人煙的丹麥日德蘭半島,土壤冰凍、氣候惡劣、盜匪橫行。出身貧寒的退伍軍官Ludwig von Kahlen獨排眾議,自薦皇室,開墾荒原,只求換得畢生渴求的榮譽頭銜。出於憐憫,軍官雇用一對逃奴夫妻充當墾荒勞力,卻惹毛蠻橫自大的年輕地主,捲入宮廷內外的權謀角力。
2023年威尼斯影展主競賽單元的《荒蕪之地.應許之心》,丹麥原文標題為Bastarden,法外之徒、雜種混蛋之意,改編自丹麥暢銷文學作家伊達傑森Ida Jessen 2022年出版的丹麥攝政時期歷史小說《上尉與安·芭芭拉》The Captain and Ann Barbara。丹麥導演Nikolaj Arcel再度攜手丹麥影帝邁茲米克森,延續2012年《皇家風流史》The Royal Affair 優美流暢的攝影運鏡與氣勢磅礡的古典配樂,細膩刻畫複雜人性中的野心與慾望。
〈丹麥影帝與西部牛仔〉
再度榮獲2023年歐洲電影獎最佳男演員邁茲米克森,臉側堅毅、惜字如金、高深莫測、堅忍自持,既可是沈默冷酷的皇家夜總會億萬富翁、也可是渴求至高權力的邪惡巫師、抑或是唯利是圖的納粹份子,甚至是吃腦補腦的連環殺人魔。而在《荒蕪之地.應許之心》,邁茲米克森不過是一介平民,飽經風霜、雙手老繭、功勳卓著的落魄退伍軍人。但是與2014年丹麥籍導演Kristian Levring與同為本片編劇的Anders Thomas Jensen共同撰寫《法外救贖》The Salavation劇本相較,《荒蕪之地.應許之心》邁茲米克森隱藏內斂的湛藍雙眸之間,不啻是面無改色的殺無赦,卻在虔誠神父、浪人女孩、堅韌女僕與貴族女子的相繼登場而漸進式笑顏逐開,潛移默化為一位可靠的丈夫、溫暖的父親。原本默默無名的丹麥版西部牛仔,成為了堅毅與正義的明燈。
擅長編寫歐洲英雄開墾拓荒的丹麥編劇Anders Thomas Jensen,或許仍無以跳脫好萊塢西部牛仔復仇劇的老梗老套。2014年《法外救贖》聚焦美國夢碎的丹麥移工,2023年《荒蕪之地.應許之心》幾是《法外救贖》丹麥語版本,結局毫無意外,但令觀者驚喜之處,在於以蠻橫自大的年輕地主/上位者與寡言正直的退伍軍官/下位階的你來我往對話,探討了信仰、人權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係。
飾演養尊處優、變態嗜血年輕貴族Frederik de Schinkel的丹麥新星Simon Bennebjerg,頗有英國版麥特·史密斯Matt Smith那既迷惑又迷人的邪典氣質。Schinkel出生權貴,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知人間疾苦,也影響其之於「信仰」必要:
「神,是混亂;人生,更是一團亂」。
白手起家、與劣勢搏鬥的退伍軍官則反駁道:
「戰爭,才是混亂;而控制混亂者得勝」。
《荒蕪之地.應許之心》上位者與下位階的唇槍舌劍引爆了終極決鬥——不僅僅是自我身份認同的天人交戰,實則是人類生存與殘酷自然間的奮戰,更是小人物大英雄與既得利益者的資源爭奪戰。
〈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的起承轉合〉
導演Nikolaj Arcel與剪接師庫特Olivier Bugge Coutté以蒙太奇運鏡,《荒蕪之地.應許之心》全片103分鐘片長,分別以四個主要鏡頭分段,以自然主義的高度寫實,描繪曠野中的形單影隻與嚴苛挑戰。邁茲米克森飾演的退休軍官,時而近距攝影,時而俯仰視角,定格於螢幕中央,以粗糙農具提取土壤樣本,堅硬的側臉緊貼大地,污漬佈滿全鏡。寒風刺骨的貧瘠荒原對比色澤飽滿的貴族宅邸,豪華絢麗的國王派對對照不見天日的地窖禁臠,而疾風呼嘯的夜晚、貴族莊園宅邸、無數支點點燭光,幾乎是高度致敬史丹利庫伯力克華麗絢爛的《亂世兒女》Barry Lyndon,攝影師Rasmus Videbæk以地平線橫幅二分法貫穿全片,隱喻了上位者與下位階的社會秩序。
《荒蕪之地.應許之心》農節秋收時的橋段,神似法國寫實主義派畫家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57年以《舊約聖經》為創作藍本的《拾穗者》Des Glaneuses:皆以人物為中心,點綴馬車、小房、樹木、雜草,加諸遠眺人影與遠方的教堂,象徵信仰、人權與自然的盤結交錯的關係,隱喻小人物大洪流中的勞動命運,藉以呈現「英雄史詩般的崇高意境」。
原著作者與編導以文學藝術創作中自然主義(Le Naturalisme)於《荒蕪之地.應許之心》高調「人定勝天」的歐洲中心論,排斥浪漫主義中幻想、誇飾、抒情等主觀因素,以宛如丹麥風景油畫家Constantin Hansen(註一)二分橫幅法,以昏黃、枯枝、雪白、冰山的寫實色調,強調地平線的無盡延伸,追求絕對的客觀性,崇尚單純描摹自然,着重對現實生活的表面現象作記錄式的寫照,並企圖以自然規律解釋人類社會的行為活動。
有趣在於,《荒蕪之地.應許之心》仍遵循古典希臘羅馬文化中典型的「英雄式神話」敘事架構,全片分章以起、承、轉、合四部分,塑造丹麥西部牛仔的過人事蹟;邁茲米克森宛如《野性的呼喚》中主角巴克踏上身份認同旅程,脫胎換骨,達至神化:初始經歷了暴力相向與生存掙扎;漸進式以實力、體力與耐力證明了自我為群體中的領導者;經歷痛徹心扉與死亡的召喚;最終則為愛情、親情與友情,開啟了重生新篇章。
〈野性的呼喚〉
邁茲米克森就如同《野性的呼喚》中的巴克(註二),象徵反動社會工業、社會階級與社會習俗,回歸自然,擁抱土地。而高度陽剛主義的角色設定,卻在浪人女孩、堅韌女僕與貴族女子三位女性角色平衡了單一性別制霸。正是在她們細緻入微的觀點敘事中,女性試圖在嚴酷無情的父權制霸世界中生存與發聲,即使各個角色都不免沾染世俗話語高度目的性,正因如此,《荒蕪之地.應許之心》才顯得既古典又現代,既寫實又浪漫。
邁茲米克森的神秘寡言、固執堅毅的北歐硬漢形象,不啻為冷峻、封閉、遙遠、孤寂的荒原,但隨著生機乍現與作物豐收,漸進式反映在笑顏逐開卻心有不捨的丈夫/父親一角。丹麥王室坐享其成,樂見絲毫不費一兵一卒,原本全境狂風肆虐的日德蘭半島荒野邁入歷史文明,增加王國稅收,也執意北歐硬漢必須遵循上對下的從屬關係以及僵化的社會規範。《荒蕪之地.應許之心》的自然主義潛移至人文主義之際,卻在最終冒險營救橋段,法外之徒仍捨棄了當初的心心念念的頭銜虛榮,回應了野性的呼喚,尋求了自己的美麗新世界。
因為,「荒原,無以馴服」。
註一:
康斯坦丁·漢森(Carl Christian Constantin Hansen,1804-80)為丹麥藝術黃金時期肖像與風景畫家。出於古典文學濃厚的興趣,漢森以北歐神話為基礎,以寫實技法描繪民族歷史進程。其知名作品為作畫於1861年至1865年間,現典藏於丹麥哥本哈根腓特烈堡博物館的巨幅油畫《丹麥制憲議會》Den grundlovgivende Rigsforsamling。
註二:
《野性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是美國寫實主義作家傑克·倫敦(John Griffith Jack London Chaney,1876-1916)於1903年發表的動物冒險小說。以巴克大型雜種狗為敘事觀點,歷經磨難,展開復仇,最終回歸荒原環境的存在主義故事。
2020年美國福斯影業鉅獻動作冒險片《極地守護犬》The Call of the Wild,哈里遜·福特主演,即為改編自美國文學史暢銷經典《野性的呼喚》。
感謝關鍵評論網2024/04/14春假愉快刊登影評【2024金馬奇幻影展】《荒蕪之地・應許之心》影評:丹麥影帝邁茲米克森的曠野之心,尋求一片美麗新世界
關鍵評論網電子報2024/04/14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