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Bad Times at the El Royale:《壞事大飯店》---壞事接連三,惡人不單行

以《柯洛佛檔案》、《詭屋》開啟獨到黑色美學的鬼才編劇導演製作人Drew Goddard2018年再度自編自導,集結「雷神」克里斯漢斯沃、金獎影帝傑夫布里吉、東尼獎最佳女主角Cynthia Erivo、《玩命在劫》喬漢姆與「格雷夫人」達珂塔強生等硬底子眾星,各懷鬼胎、時有心事,分別進駐風光不再,橫跨兩大州的El Royale皇家大飯店。神父、歌手、業務員、無名女一一在黃昏時分先後Check-in,夜色低垂,雷電交加,他們你來我往,互不取信,卻也逐漸明白,黑暗過往的痛苦回憶即將一一浮現,直至一爆不可收拾。

1960年代末期為背景的《壞事大飯店》座落美國加州與內華達州交界。華麗水晶燈、粉鵝絨地毯、投幣點唱機、燈火通明的接待櫃檯,卻掩不住空空如也的內華達境內牌桌賭場(內華達州全境合法賭博)。美國1960年代國內正逢黑人民權運動興起、中美洲古巴導彈危機、美蘇冷戰頂峰以及東南亞越戰,是最愚蠢、懷疑、黑暗的壞時代。寂寥冷清的飯店裝潢場景凸顯了50年代後的美國人去樓空,熱鬧不復在;大雨滂沱的夜晚象徵美國60年代外交孤立冷峻的險狀惡況。孑然一身的神父(傑夫布里吉)象徵基督信仰的瓦解,憂鬱的黑人靈魂歌手達令(Cynthia Erivo)是搖滾與放克樂興起的失意,業務員(喬漢姆)挨家挨戶的手法是過時的市場行銷,帶槍荷彈的無名女達珂塔強生象徵1960年複合口服避孕藥合法後性解放的女權主義,她帶髒字的署名,暗示了傳統社會道德之於女性壓抑的宣洩,也開啟了《壞事大飯店》眾家角色之間的疑竇與猜忌。


靈魂歌手達令淺藍色轎車剛剛好行駛在兩大州交界,飯店停車場的鮮紅分隔線在影片初始將銀幕畫面對角線分半;歌手、神父與推銷員的check-in長型大理石櫃檯、達令晚間喝點小酒的芥末黃長沙發、克里斯漢斯沃性感半裸遊走於黃色花叢間,二分割場景拍攝的黃金比例,是編導Drew Goddard運用攝影學佈局,暗示劇中角色的雙重身份:展現於眾人前的表相與不為人知另一陰暗面。神父象徵基督教美利堅合眾國,歌手是美國音樂發展的投射,推銷業務與飯店門房代表美國的重商主義,遊手好閒的帥哥暗喻1960年嬉皮文化的盛行。過客一行人是美國文化組成的縮影,但他們也同時是超級大騙子、銀行搶劫犯、聯邦調查探員、越戰狙擊手,甚至是美國邪教教頭。

他們表面光鮮亮麗,但是隱藏在神秘過往的回憶,皆是不堪回首的痛楚,敘事者不停來回轉換,一幕幕以跑馬燈手法倒敘的背景故事,就好似臨死一閃眼前的吉光片羽:痛失手足、迷失自我、人身威脅、甚至是難以言喻的退伍軍人創傷症候群。編導隱隱約約寓言美國國家機器光鮮亮麗、國力軍力強大所必須付出的精神代價:眾家角色分別極力隱藏壓抑的脆弱情緒,長年無以宣洩,最終圍在賭桌排排坐,以幾乎近似心理團體治療的場景,吐露真實的自我,卻導致心靈崩潰的邊緣,以致暴走濺血,竄逃潰散


《壞事大飯店》與鬼才導演昆丁塔倫提諾2015年第八部長片作品《八惡人》雷同之處在於,兩部場景皆設定在過客短宿、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孤立飯店/驛站時間皆設在美國戰前/後詭譎的社會氛圍惡劣天候預示著人性陰暗面一觸即發眾角色相互猜疑、你來我往、各懷鬼胎,皆以倒敘手法補充角色過往故事其職業與衣著代表了美國社會上中下層的人民縮影,也代表人性傲慢、貪婪、嫉妒、憤怒、怠惰、色慾、暴力(食)等七原罪:個個打著如意算盤,卻無法得知自身危在旦夕。黑色美學的《壞事大飯店》與血腥暴力的八惡人》皆適合舞台劇改編演出,但是Drew Goddard稍稍與昆導不同在於,《壞事大飯店》中看似最柔弱膽小、手無寸鐵的靈魂歌手達令,是最了解人性、最堅毅不屈、最令觀者一亮的燦爛。

因為,音樂,療癒心靈音樂,打動人心音樂,傳達情感,沒有藩籬

At Finnkino, Helsinki
Special Thanks: JMH
Works Cited & Photgraphy
www.imdb.com 
開眼週報683期轉載 
2018/12/10

SHARE: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Fantastic Beasts: The Crimes of Grindelwald---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悲劇英雄,何罪之有?

1926年,英國奇獸飼育學家紐特Newt Scamander(金獎影帝艾迪瑞德曼飾),攜帶著其貌不揚的破皮箱,下榻紐約,因嗜錢如命的玻璃獸臨時逃脫,串起了與罐頭工人雅各(Dan Fogler)、魔法部正氣師蒂娜(Katherine Waterston)和胞妹奎妮(Alison Sudol)的大冒險,並協助美國魔法國會將法力強大的黑巫師葛林戴華德繩之以法。事隔一年,葛林戴華德越獄逃脫,並在巴黎召集追隨者,展開全面統治「莫魔」 (No-Maj,音似No Magic的縮寫,在英國稱為「麻瓜」,指無魔法能力之凡人)的野心大計。

繼《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與2016年《怪獸與牠們的產地後,導演大衛葉慈再度回鍋執導,J.K.羅琳女士執行劇情監製。2018年《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的高速越獄開場銜接2016怪獸與牠們的產地》片尾強尼戴普的驚喜亮相,並加以紐特一行人追尋下落不明的魁登斯、魁登斯尋母記為敘事主線、再間接帶出麗塔雷斯壯的家族史與Scamander兄弟間的三角習題、以及年輕版鄧不利多的拜把情節之故事支線。眾角色齊聚一堂,編導如何將《怪獸與牠們的產地》中的四人行(紐特、雅各、蒂納與昆妮)焦點順暢轉移至葛林戴華德、鄧不利多、麗塔雷斯壯以及魁登斯的敘事觀點,如何平衡攝影場景與角色出場間流暢轉換,至關重要。


羅琳女士與大衛葉慈可沒忽略Fantastic Beasts的初衷:釋放珍奇異獸,銜接眾家角色。由一開場葛林戴華德駕馭只有見證過死亡才可眼見(比如哈利波特、奈威或露娜)的飛馬「夜騏」大逃殺,震驚魔法界,傳言滿天飛,此刻,葛林戴華德本身夾藏暫時性的MacGuffin作用,引誘當年與其義結金蘭的鄧不利多的好奇,指派紐特巴黎出任務。紐特在巴黎大街馴服從馬戲班逃脫的中國風神獸「騶吾」的那晚(靈感取自中國神話《山海經》),場景連結魁登斯與人蛇共生的血咒宿主的下落(由韓國女星金秀賢飾演),混亂之際引導紐特得知蒂納的去處。因為紐特的隨身跟班「小木精」(Bowtruckle)在巴黎魔法部圖書檔案室的不經意現身,使得紐特的曖昧對象麗塔雷斯壯與蒂納一年後正式面對面(在1926年蒂納見著照片後,紐特刻意迴避關於麗塔的問答)。而為了擺脫法國「黑貓魔」(Matagot)的追咬,紐特一行人與魔法部正氣師團、雅各、奎妮與長生不老的神秘魔法石製造者尼樂在巴黎東南邊拉雪茲神父墓園聚首,參與葛林戴華德的政見發表會,而魁登斯不僅僅是美法兩國魔法部的MacGuffin,更是黑巫師們急欲收編的不二人選The One。在雙重MacGuffin的交錯進行下,《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支線龐雜,或許不少影評批評編導太過著重在於往後續集的鋪陳而縮減了本片人物故事的深度性,但是華麗複雜的魔法世界就是我們現實生活的意若思鏡,看似行雲流水疾如風,細節卻秘密隱藏在不能言說裡。


2016年《怪獸與牠們的產地》中,羅琳女士將奇獸飼育學家紐特與遭受雙重暴力的魁登斯,隨同劇情線使被壓抑在社會框架之下卻極具天賦的年輕世代交錯對比,輕輕悄悄地反諷了紐特與魁登斯因為教育環境的差異,呈現了截然不同的個性與命運。有趣在於,紐特是因為逮補黑巫師行動中,魁登斯化為闇黑怨靈之時才不打不相識。而本劇延伸紐特與胞兄Theseus的兄弟情結(既血濃於水卻也是競爭對手,由其是分別為麗塔雷斯壯的前任與未婚夫),恰洽可對比鄧不利多與葛林戴華德的愛恨情仇。

而本片裘得洛加持飾演年輕、有為、風趣、嚴謹,學問滿載的英國紳士鄧不利多教授,與嬉皮、豪放、瘋狂、白髮且聰明過人的強大黑魔法巫師葛林戴華德的糾葛情節,羅琳透露出即使同校同窗多年,個人的自我抉擇,才是命運的最終關鍵。高度社會化的葛林戴華德,強勢的父權主義促使他極富掌權野心,大力推銷魔法界人士選邊站,一昧的黑白大對抗、光明與黑暗的傳統二元對立劇本,稍稍泯滅了故事底蘊的樂趣,但是豐富龐雜的角色過往與令觀眾驚奇連連的珍奇異獸,才是《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最有趣多變之處。而鄧不利多在葛倫戴華德越獄後,非親自出馬,而是指派紐特出征搜尋,好似他昔日的血盟兄弟是某種珍奇異獸,但也因此輕輕奠定轉換了鄧不利多此後劇情主線的重要性。最讓影迷津津樂道的是,當鄧不利多對著意若思鏡念念不忘血盟兄弟時,曾在《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I》飾演青少年版鄧不利多的Toby Regbo和葛林戴華德的Jamie Campbell Bower皆在本片中亮相,劇組的巧思苦心,也是哈利波特迷的一大福音。


紐特與魁登斯,靦腆、壓抑、總是低頭若有所思;相對於口若懸河、自信滿滿的鄧不利多與葛林戴華德,他們的真實個性,分別在於紐特墨綠色調的穿搭,象徵他對大自然的愛護與知識鄧不利多的灰咖啡色的呢格紋西裝,是大英帝國的歷史傳承,而魁登斯的全黑清教徒宗教服與葛林戴華德的哥德金屬風,其高度不穩定性的邊緣性格,早已不言而喻。

而葛林戴華德何罪之有?屏除叛逃越獄、將怪獸寵物棄之如敝屣之外,不是他的憤怒、野心、復仇或毀滅,而是任由黨羽謀殺手無寸鐵的平民幼兒。他的姓氏Grindelwald似乎就是取自古英史詩Beowulf中大反派/野獸Grandel的諧音。而在巴黎東南邊墓園的政見發表會舞台,無非也是編導在在暗示眾家角色的悲劇英雄命運:「政治已死,人殊同途」。

At Finnkino, Helsinki
Works Cited & Photography:
SHARE:

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Mandy《曼蒂》誤入禁地之黑色安息日

伐木工人雷德米勒(尼可拉斯凱吉)與曼蒂(Andrea Riseborough)隱居山林,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曼蒂喜歡畫畫兒,穿著黑色安息日金屬樂團的T恤,心不在焉地顧著小小雜貨店,一頭栽在在哥德派恐怖小說的幻想世界裡。看似幸福愉快的日子,直到曼蒂遭到神秘邪教幫派綁架,不知去向,徒留骨灰,悲痛欲絕的雷德手持電鋸與十字弓,為愛走天涯,踏上血腥殘暴的復仇之路,形單影隻,與邪教幫派展開血腥復仇殺戮大戰。

 曼蒂》於日舞影展首映,驚艷全場,獲邀至五月法國坎城影展,七月蒙特婁奇幻影展,九月份赫爾辛基國際影展等各大影展展映。加拿大新銳導演Panos Cosmatos表示,影片主角雷德米勒的塑造是受到一位居住在墨西哥Guadalajara的緝毒警察為靈感,而製片人之一哈比人伊力亞伍德(伍德曾在Maniac一片精湛詮釋性功能障礙的變態殺人狂,擔當本片製作應相當有心得)大力推薦尼可拉斯凱吉詮釋「失神且焦慮不安」的伐木工人。演啥不像啥,總是一副愁眉苦瓜臉的凱吉哥,因為痛失愛人,他要哭不哭,穿著迷你小內褲,皮笑肉不笑,猛灌烈酒,醉倒浴室,爾後又豪爽一吸古柯鹼,精力體力戰鬥力大爆發的變態過程,可是從影以來最豪放不羈,高度犧牲演出呀!

美國血腥恐怖殺戮片劇情主線大抵都是以復仇為殺戮動機,《曼蒂》脫不了此陳腔老套。導演運用放大特寫女主角臉上不知緣由的疤痕,深邃空洞的眼神,瘦削蒼白的臉龐,時而失焦,時而晃動,與邪教「新黎明之子」頭兒對眼的停格一瞬間,使《曼蒂》在長達121分鐘的前半部,醞釀藝術電影的濃郁氛圍,帶著一絲絲奇幻金屬的夢境思想,步調緩慢離迷,神秘如詩。

美國十七世紀小說家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的短篇小說Young Goodman Brown描述居住在新英格蘭地區的清教徒年輕人布朗,因誤入禁地,目睹異教而失魂落魄。同以陰森林為敘事背景的《曼蒂》,原本生活單純的伐木工人雷德米勒,與短篇小說中的布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男性尾隨象徵生育力與感性的女性踏進深不可測的暗黑森林,即象徵進入超自然的疆界,內心漸漸緩緩,不知不覺地趨向黑暗暴力的本質;異教的邪典思想與組織強烈衝擊男性的主觀與感官,短篇小說中身穿黑西裝拿蛇頭權杖的神秘客,與本片中神似Iggy Pop的嘻皮頭兒,預言了「父權」對於全球女性的支配、霸權與剝削,是絕對的封建制度體系,而Young Goodman Brown以十七世紀美國麻州女巫審判案的獵巫背景又和以1983年邪教幫派獵殺女性的《曼蒂》不謀而合;而陰森林環遊後,男主角夾雜的失望、焦躁、不安、悔恨的複雜情緒,已將其靈魂強逼至破碎崩潰的邊緣。邪惡和墮落是人類的本性,《曼蒂》後半段狂躁如雷,血腥暴力,卻參雜了瘋狂喜感的復古邪典。 


曼蒂常常穿著金屬天團黑色安息日的T恤,而「安息」是希伯來語中休息/停止/終止之意,而在1968年成立於英國伯明罕的黑色安息日,音樂風格融合硬式搖滾、重金屬、前衛迷幻的風格,至1968-2017年以來已經發行19張錄音室專輯,2006年挺進美國搖滾名人堂。最有趣在於,黑色安息日其歷年來專輯作品名稱,與《曼蒂》片中許多橋段不謀而合:1970同名專輯《黑色安息日》是曼地的著裝風格,1970年《偏執狂》與1975年的《破壞狂》則是邪教「新黎明之子」的成員集體傾向,1980《天堂與地獄》恰恰形容尼可拉斯凱吉痛失曼蒂前後的心情寫照,1981的《暴民萬歲》與1983的《魔頭轉世》直指邪教活動,1992年發行的《人類終結者》是凱吉與邪教對峙屠殺,1995《惡靈禁忌》是市井小民凱吉與「新黎明之子」的終極對決。

導演Cosmatos籌備影片時的靈感,就恰恰來自重金屬樂團、經典殺戮片《十三號星期五》或是美國哥德恐怖片,再透過尼可拉斯凱吉或許是自《絕地任務》(The Rock1996)以降,最能將平凡魯蛇搖身一變復仇英雄的最精湛演出,也無怪乎,原本瘋狂嗜血片能存活最終不用早早領便當的Final Girl,到了《曼蒂》,卻是Final Boy尼可拉斯凱吉呀!

At Finnkino, Helsinki 
Special Thanks: JMH
Works Cited & Photography:
開眼週報第680期轉載 2018/11/12 http://app2.atmovies.com.tw/eweekly/XE1811125259/

SHARE: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Venom《猛毒》:與毒共生,以毒攻毒

漫威大反派「猛毒」首次於《驚奇蜘蛛人》漫畫第300期完整現身,最初角色設定黏稠碩大的身形,用意令讀者感到恐懼抑斥,但是其亦正亦邪,結合二元對立,甚至模糊難辨的道德底線的猛毒,意外擁有眾多粉絲加持喜愛。2018年由湯姆哈迪飾演猛毒第二任宿主艾迪布洛克,猛毒的殘酷無情與艾迪個性開朗的纏綿悱惻,加諸武打到位猛截,特效嘖嘖為大觀,還有饒舌天王阿姆為電影原聲帶開喉,Venom《猛毒》不斥為索尼影業開啟另一漫威宇宙大反派的另類巔峰。

以《瘋狂麥斯:憤怒道》、《神鬼獵人》、《敦克爾克大行動》橫掃影壇,演啥像啥的演技派變色龍湯姆哈迪,魅力爆棚,卻又幽默滿點。湯姆哈迪過往私生活混亂不堪、進出警局多次的種種經歷,形塑了他隨性開放的表演風格。他飾演的角色每每亦正亦邪,在使壞耍狠中有動人幽微之處,在光明開朗的背後也不乏掙扎和苦痛,每一個角色的詮釋,都像是映照出他生命過去的一部分。

猛毒的原型Symbiote共生體(sym以語言學觀之,可以是同情、關懷等等具有人類本質的符號,象徵記者艾迪布洛克的人心本善。而bio則是生物、物種的拉丁字源,代表猛毒的原始型態)必須與宿主結合才能生存,能賦予宿主更強大的超能力,雖然擁有智慧,卻沒有性格。猛毒原型毫無特定輪廓,無以發聲,如果不打算與宿主共生多時,則是無語靜音狀態。所以觀眾在影片起始無法得知此外星生物的真正性格,被暫時寄生的亞裔救護人員、街坊老婆婆、金髮小女孩都是軀體太過於脆弱的暫時性替代品(也間接顯現當今好萊塢還是尊以男性至上,孔武有力的父權英雄主義),目的是穿越旅行、尋找強壯健康的宿主。爾後才透過宿主的自言自語,漸漸出場。

湯姆哈迪飾演的記者艾迪布洛克,因實驗室意外,陰錯陽差與外星共生體結合,影片的步調,運用舊金山唐人街的街坊大小事,不疾不徐中版拍塑造艾迪布洛克的得意/失意生活,猛速地因人體宿主與外星生物結合而一飛沖天,就像是一致命毒液,甚至不時失速失衡。Symbiote共生體與宿主艾迪布洛克產生性格張力的瞬間,巧妙又幽默的心理對話,不啻是替原本黑暗隱晦的電影主題,源源不斷,注入一絲絲令觀者驚喜的光明。


影片選角最大失望之一,在於亞洲演員生硬的英語發音,好似要刻意製造文化笑點,卻令人不耐。漫威大片加持者與工作團隊,有絕大比例為亞洲集團投資,促使亞裔演員亮相,已是常態,但是好萊塢之於亞洲族裔的刻板印象,卻不時拖慢不少英雄爽片的快節奏步調,插科打渾卻搔不到癢處。艾迪布洛克與雜貨店老闆娘的對話其實編寫五句對白即可,爾後對於要保護費小混混的的冗長自言自語,降格不少血淋淋、爽歪歪的正義復仇節奏。

而本片另一選角大敗,在於相中了即使被奧斯卡提名無數回,卻仍是毫無個人特色、滿臉憂鬱、不知所措、身段發聲舉手投足毫無令人欣喜的蜜雪兒威廉斯。她所飾演的檢察官安妮,既不可人也不感性,看到猛毒原型那驚慌失措的演技令人大失所望,好似搞笑卻笨拙不堪。而飾演生命基金會執行長的Riz Ahmed,擁有印度血統的黑瞳無以釋放令觀者恐懼不安的心靈扭曲,假裝猙獰的一絲竊笑僵硬而勉強,倒是有一分天真無知的大孩子影子。反倒是只在片末彩蛋之一亮相僅僅三分鐘的伍迪哈里遜,飾演坐監殺人魔Cletus Kasady,一頭凌亂紅髮暗伏大屠殺前奏,那變態放蕩的湛藍眼神,筆直穿透純白束衣,從監牢夾縫中狠狠凝視,不寒而慄。


法國女性主義及符號學家Julia Kristeva1982年的著作Powers of Horror: An Essay on Abjection中提及「抑斥」Abjection的概念,主要是來自佛洛伊德與拉岡的精神分析理論,針對「自我」與「他者」之疆界所形成的恐懼、憎惡、排斥,尤其針對污穢骯髒的未知(比如猛毒原型)衍生防衛及斥責機制,藉此投射個人的黑暗心靈面向。而猛毒原型與陽光男艾迪布洛克的寄生交混(也就是後殖民研究中所謂的hybridity),激發跨身體疆界的全新組合。艾迪布洛克的伸展力、靈活度與超能力無人能及,猛毒原型也因為宿主的人格,漸漸發展其內心意識,雙方得到認同與自我身份(猛毒爾後也有了好奇心,比如對女性的喜歡與對史丹李扮演遛狗老人問了一句Who is it?)。

寄生與宿主間的道德框架,經由彼此的擬仿、學舌、與辯證,不知不覺漸進式地彼此顛覆與取代。因為他們兩個都不是普通的個體,也都不是理想中的自我(艾迪布洛克失業又失戀,蝸居在狹小凌亂的窄窄公寓,猛毒原型無法覓得合適的宿主,以宗教觀念來說是容器vessel,漂泊失所),其之間有一種詭異的關係,挺相似雙重人格Jekyll and Hyde的設定,既是佔有/戰友、也是支配、更是壓抑(艾迪布洛克情緒上壓抑猛毒的霸佔),也是本片之於驚人特效與湯姆哈迪魅力爆棚、帥到破表之外,不同於漫威英雄角色,最令觀者玩味之處。

At Finnkino, Helsinki 
Works Cited & Photography: 
www.imdb.com

SHARE: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Sicario: The Day of Soldado《怒火邊界:毒刑者》險路勿近,無聲無息

Soldado Caído y Soldado Raso?

美墨邊境議題自1848年即動蕩不安,危機四伏,毒品交易、非法偷渡、恐怖攻擊無以寧日。美國邊境三部曲知名編劇Taylor Sheridan操刀,擅長以黑幫暴力題材的義大利導演Stefano Sollima,延續加拿大導演Denis Villineuve前作的冷硬粗獷寫實主義,2018年《怒火邊界:毒刑者》以大量低音太鼓的配樂襯托出全片低壓的擴張氛圍,驚爆無以預警的火爆衝突,運用夜幕低垂的遼闊景緻,毫無矯情,幾近無情的敘事手法,嚴肅探討恐怖攻擊、傭兵警察、美墨年輕世代的矛盾與衝突。

坎城柏林雙冠影帝Benicio Del Toro與《險路勿近》硬底子喬許布洛林,暫時分別由漫威角色「收藏者」與「薩諾斯」歇息,再次以聯邦探員與神秘特工攜手合作,以毒攻毒,以暴制暴,揭發直搗墨西哥毒梟的秘密巢穴。手段作風兇狠迅速的麥特與亞歷山卓,精心策劃綁架墨西哥大毒梟之女伊莎貝兒,卻因為一場陰錯陽差而節外生枝。兩人被迫分頭進攻,而亞歷山卓與人質女孩兒(Isabela Moner飾演)的公路逃亡之旅,意外展開神秘特工不為人知的情感脈絡與天人交戰。


被迫逃亡的公路之旅,是離鄉背井、是冒險挑戰,也是放逐與疏離的過程,在亞歷山卓與伊莎貝兒於狹窄車廂的朝夕相處之下,產生性別、權力(男性主宰全程行動與路線,女性無法自由行動)、知識(男人與女孩資訊不對等的差異)以及身份認同(特工與人質相處後產生自我懷疑,引發不為人知的慈悲情懷與回憶,而人質則不經意察覺了男性霸權中的脆弱與焦慮)的塑造過程。編導運用遼闊蒼涼的沙漠景觀襯托主角們心中的孤寂與焦灼,特工與女孩在同一時空中,某些面向竟並無二致:他們喪失家人,形單影隻,他們都是孤兒,默默航向未知的困惑。他們在政治(恐怖攻擊)迫害下,非自願性地跨國流亡,而壯闊的攝影調度,釋放某一種距離的美感與惆悵,甚至是主角們之於當局政權(特工無以得到美墨兩方的後援)的無聲抗爭。

本片片名The Day of Soldado,即是聚焦在Benicio Del Toro飾演的特工之一日。西班牙語中之於士兵一詞Soldado,發展出soldado caído(陣亡/失落之兵)以及soldado raso(私人傭兵),在在精準地簡述特工亞歷山卓的真實身份。公路逃亡,不得不暫借陌生人家過夜歇息。觀眾透過伊莎貝兒的觀察與偷窺,一點一滴發掘特工亞歷山卓的過往:投靠陌生墨西哥家庭一橋段透露出特工的無助,使用手語溝通無聲無息地帶出男人,甚至是一位父親的遺憾,而冷血殺手之於人質的慈悲心顯示一絲絲人性的溫暖與脆弱。故事敘述由此從男性制霸的殺戮、權謀、參戰的運鏡,巧妙地轉移至女性的視覺角度。


相較於2015年《怒火邊界》,艾蜜莉布朗特飾演的凱特清澈如空的雙眸與時而深鎖的眉梢,反應著她所能承受的任務極限,衝擊著她本原所相信的執法信念;2018年《怒火邊界:毒刑者》義大利導演Stefano Sollima的黑幫風格,冷靜寫實地刻劃出人質女孩伊莎貝兒由在原本在校的小霸主作風,因遭遇不可預期的公路逃亡與被迫流離,抗議的尖銳叫聲,隨著路況的燥熱與險惡,漸進式地成了壓力創傷症候群的「瘖啞」患者。

而被亞歷山卓盯梢的墨西哥小混混,大抵與伊莎貝兒同年紀,卻因而得到一份具有挑戰性、冒險性的「任務」,或許也是無以寧日的美墨邊境之戰的續集伏筆。艾蜜莉布朗特未能回鍋本片(與Benicio Del Toro飾演的特工很有戲劇情愫發展呀)與伊莎貝兒終究只是證人保護計畫下的犧牲者:無論是聰慧勇敢的美國探員凱特,還是無辜無助的墨西哥人質伊莎貝兒,女性在恐怖主義下,永永遠遠屈就在男性的以暴制暴下無聲無息。編導不知有意無意,描述了真實世界的無情,引介出現今墨西哥青少年的受限的生存環境,世代間的失落,制裁了女性的發聲,壓抑了女性或許成為復仇者的可能。

怒火邊界》驚爆點在於影片起始的調查大爆破,凱特僥倖逃過死劫,而《怒火邊界:毒刑者》驚恐之於超商的恐怖份子炸彈客,念念有詞、似乎心不在焉,線頭一拉,連年輕母女都不放過。但是,影片最令人難忘之處,卻是伊莎貝兒那呆滯、驚嚇、麻木、死氣又無聲無語的濃眉雙眼呀!


At Finnkino, Helsinki
Special Thanks: JMH
Works Cited & Photography:
開眼週報第668期轉載 2018/08/28 http://app2.atmovies.com.tw/eweekly/XE1808288534/

SHARE:

2018年7月20日 星期五

Ant-Man and the Wasp:《蟻人與黃蜂女》:還魂/還願/還鄉

Ex Voto: The Return as the gift for hero/heroine 

若說2015年《蟻人》盡是一「偷」字了得,原本無正當權利的佔有,直到不打不相識,與黃蜂女通力合作,那麼2018年由Peyton Reed執導,由原班人馬分工進行,拯救家庭,治癒傷痛,則是「還」的藝術。

《蟻人與黃蜂女》的時間點銜接《美國隊長:英雄內戰》的後續發展:蟻人參與英雄內戰,卻因被視為對抗政府而遭居家監禁,刑滿之前不得越家門一步。相較於較顯嚴肅的漫威同僚而言,蟻人史考特朗恩與女兒分隔兩地,卻是一位充滿童心的幽默老爸。而另一故事線,則是於1987年,亨利皮姆博士(麥克道格拉斯飾)之妻珍妮特(蜜雪兒菲佛),在執行蘇聯核彈分子任務時,受困於亞原子量子領域,女兒荷普(伊凡潔琳莉莉)因此年幼失母。蟻人與女兒的溫馨父女情對比亨利皮姆博士與荷普的緊張關係為主線,實驗室大樓為本片眾人趨之若鶩的MacGuffin為支線,穿插自幼失怙的幽靈女Ava(英國女星Hannah John-Kamen飾演)加速武打動作張力,史丹李客串舊金山退休老人博君一笑,2018《蟻人與黃蜂女》的微觀世界對比美國加州灣區的飛車追逐,擴大2015年《蟻人》的活動範圍,正式替復仇者聯盟伏筆鋪路。


《蟻人與黃蜂女》行動起始就是將蟻人偷渡到量子實驗室,當然劇情荒謬在於,皮姆之髮妻珍妮特何以得知女兒與蟻人史考特的曖昧關係,還托夢給未來女婿,使皮姆博士與女兒荷普建立通往量子領域的渠道?然而當黑商背叛黃蜂女,幽靈女行搶量子零件與縮小版實驗室,皮姆博士老同事比爾之於量子實驗室的極度渴望,不啻是功利主義的強行佔有。蟻人對於黃蜂女與博士的遭逢危難感到內疚,他聯合開設安全公司的死黨還願相救,不同於「偷」字了得的《蟻人》,是挾著「報恩」的「還願」,是自願性的回報行動(Return a favour)

亨利皮姆博士聰明過人,卻也在職涯中樹敵無數。老牌檔勞倫斯費許朋飾演的比爾老同事一心一意只想幫助幽靈女「還魂」,卻無意之間阻礙了皮姆博士計畫髮妻「重返」人間的「回家」超級任務。但是比爾老同事對於量子研究功不可沒,這個纏綿著人際關係與學術競爭的交換系統圍繞著給予、接受、與回報的義務,最有趣在於,這環環相扣的情節,必須發生在群體之間,單一個體無以成群,不僅僅是建立本片進一步的人際碰撞和聯盟,還有隨之而來的社會團結與個人慾望。

《蟻人與黃蜂女》三位男性角色之於髮妻、養女與女兒/女友的深層想望與「愛」,必須不斷地二元互惠以保持緊密的人際關係,即是不是誠心欣賞,也必須對潛在的敵人贈禮以交換所需(皮姆博士需要老同事的知識與蟻人的身手、比爾需要皮姆的量子實驗室、蟻人需要皮姆的技術支援以及未來岳父的認可)。這種廣義互惠是商品和服務的交換,而不追踪其確切價值,但往往期望其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平衡。

當某角色給予知識或是行動,平衡或對稱的互惠就會發生。給予關係中,給予方失去了時間與金錢,但獲得了為他人解圍的成就感/使命感;而接收方不僅獲得了某些資源,而且還根據他們的慾望,交易價值增值+1(接收者)。+1(給予者)-1(給予者)+1(個性化作為對接收者「愛」的象徵)總共+2善意增加了關係。這種不斷擴大的善意加深了在密切社區中交換的社會資本,人群如同螞蟻社會,這種互惠的信仰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主要核心。


而《蟻人與黃蜂女》中不斷循環的互惠關係是否因善意的增加(人際關係的拉近不時會有微妙的變化,比如皮姆博士、黃蜂女荷普與蟻人史考特之間的信賴感)而導致變成慈善事業,其實細細觀之,所有的角色的出發點都是「愛」這個字兒,但是挾愛情以便互惠不一定都是無私的。大夥兒不打不相識、會湊合在一起大抵都是為了實驗室大樓這個MacGuffin有所交集,就如同許多英雄爽片中追逐特定的魔戒或是能量,量子實驗室大樓就不單單只是一件MacGuffin,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媒介、是一種社會關係、更是一線希望(重返地球,過著平凡小日子是英雄們的奢望),它牽動著本片角色們如何運用和決定行動的行為。所以取得(不一定經過贈與或借用,因為其奚永興已經超越了社交性的互惠交換,當黑商、比爾與幽靈女知道自己的任何價值或是市場經濟都無法平等匹敵量子實驗室隧道的高度功能性後,只好不擇手段)量子實驗室大樓是一種特定物品的產權轉讓,並不具有普遍性。

或許就是這高度的不普遍性,我們觀眾才會心甘情願地自掏腰包,乖乖排隊,f期待漫威團隊給予我們影迷影癡們數不清的彩蛋與驚喜吧!(Hello Kitty PEZ糖果是湯瑪士小火車之後第二大絕招,本小姐笑翻了!)

At Finnkino, Helsinki 
Woks Cited & Photography:
www.imdb.com
www.marvel.com

SHARE:

2018年6月24日 星期日

Isle of Dogs《犬之島》---原爆創傷的政治童話

擅長向大師汲取臨摹,以色彩綺麗豐富與畫面調度橫幅對稱的魏斯安德森,繼《超級狐狸先生》之後,2018年描述小男孩與狗兒以及日本政壇黑幕的《犬之島》,以19世紀江戶時期葛飾北齋浮世繪風格,描述後日本島嶼間的自然景觀、花鳥動物、悲傷或歡愉片刻,揉雜了日本歷史概況與文化想像,向一代電影大師黑澤明致敬。日本太鼓搭配平假名演職員名單的開序場景,震撼可期;故事敘事橋段間,穿插黑澤明《七武士》的經典配樂,以犬喻人,在在暗喻這不啻為只是小男孩尋找愛犬的奇幻之旅,也是描述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國族寓言。

《犬之島》是虛擬重度污染的荒島,卻也是真實社會的反照。因疾病帶原而被流放的眾家狗兒們,象徵日本武士階級的衰微,也是小林市長(天皇的化身)以獨裁的中央政府強力洗腦國民輿論,以社會體制強制排除異以他者(狗狗們)在藩籬重洋之外。小林市長姪兒小林中的愛犬「斑點」,在小林政權的政治迫害之下,非自願性被迫流亡與放逐至犬之島,自此渺無音訊。小林中自駕小型飛機尋找斑點的逃亡,是自願性的自我放逐,卻也被視為背叛國家的起義行動。而在犬之島上相遇的謎樣「老大」(以《絕命毒師》艾美獎三度金獎得主的布萊恩克雷斯頓配音),卻因為先前在巨崎市的一場見血災難,遠離人類家庭,自願逃離放逐為浪犬。


無論是自願或是被迫,在放逐所拉開的與故土的距離,其惆悵或是飽含希望的情緒,也會將使放逐者衍生出雙重視角的思維,進而形成對理所當然的社會體制的思考與批判。後殖民理論學者薩伊德(Edward Said 1935-2003)在其著作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中,將放逐區分為: 1.政治庇護2.離開祖國3.留居者對於主其位者的抗爭;認為放逐是創意與反動之源,也是知識份子對於在位者(potentate,本片以小林市長與幕僚為代表)形成對抗的批判關係。於此,若沒有被迫性放逐,斑點也無以找到真愛,進而成家立業為犬父,大概就是終身服侍主子(小林中),盡忠職守,無怨無悔的貼身武士到終老。若沒有自願性的放逐,小林中也不會與浪犬老大以及一斑狗兒們相遇,進而擁有心靈震撼,產生截然不同的視野與觀點,藉此反省祖國家園(甚至自身身份認同)僵固文化的見解。在魏斯安的森的停格幻燈片風個的掌鏡下,小男孩小林中與狗狗們在看似遭受生態破壞殆盡的反烏托邦之島,不但是個體的放逐,透過詼諧的對話與語言的隔閡,悄悄衍生內在放逐(inner exile)的惆悵美感,無論是男孩還是狗兒們,最終都得終結眼前的青春無敵,迎接一絲絲悲劇性的未來。

悲劇情節引人悲苦落淚,進而達到警惕之社會道德之功用,古今中外樂此不疲,簡單明瞭。但若是要以幽默逗趣的喜劇模式,推展至警世忠告的功效,實比編造悲劇還來得困難。古今中外的文學電影歷史上,伊索寓言辦到了,香港導演周星馳辦到了,而愛狗人魏斯安德森也辦到了。在《犬之島》緊急迫降的男孩兒小林中,飛機失事一瞬間的蕈狀烏雲直衝雲霄,不啻是編導直言二次大戰末美國盟軍於194586日廣島投擲的核彈,最有趣在於,其核彈代號就是「小男孩」(the little Boy)。爾後小林政府警方為了追緝小林中,和狗幫們大打出手,特製武器瞬間轟炸,人狗衝撞了第二次蕈狀烏雲,均為詼諧幽默中飽含警示的歷史創傷記憶。


享譽世界的日本現代藝術大師村上隆曾在訪談中,提到日本民族之於1945年廣島長崎原爆後的潛意識陰影,無意識地藉由變形怪獸(比如村上隆創作的變形香菇系列,或者在1954年後原爆時期日本影壇推出的哥吉拉巨獸)藉以釋放大規模殺傷性後的記憶創傷。日本藝術家們創作其猙獰兇惡的怪獸形象,恰恰符合古希臘羅馬悲劇的警示功用:透過異己加以對象化,引發恐懼及排斥感,藉此投射人類的心靈黑暗,促使整體社會行為不再重蹈覆徹。《犬之島》的歷史政治幽默帶一點調侃,吐一點逗趣,含沙射影,既悲又喜,著實高明。

但是未能讓悲傷終結的,是黑道政治的現實,是明瞭成長的代價,是無憂童年的逝去。《犬之島》中,約翰藍儂遺孀小野洋子特別配音演出的科學家助理,其男友科學家的言論自由而遭暗殺,被迫陰陽兩隔,或許也是魏斯安德森隱隱埋伏的的批判觀點(約翰藍儂於1980於紐約寓所遇刺身亡);而小林中在國會議堂上的俳句與講演,象徵童年的終結,正式邁入社會集體化斑點的武士道精神,讓他身負重傷,雖然往後不愁吃愁喝,過著美國證人秘密計劃生活,隱姓埋名,卻也失去了大範圍活動自由,違背了狗兒的天性與本能。


《犬之島》的驚喜,是硬底子演員雲集(《超級狐狸先生》和《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中的熟面孔卡司),是日本江戶時期與當代藝術的集大成,是狗狗們熱情可愛的表情與對話。《犬之島》的遺憾,是美國觀點的強力植入(美國留學生崔西發起抗議活動,而失去狗兒們的日本市民們默不做聲,沒有任何觀點,好似全世界只有美國人最關心動物議題似的)。《犬之島》的點點浪漫,是我們觀眾還在感傷童年終結的惆悵,卻忘了血濃於水的失散兄弟,因為放逐流浪,最終找到了彼此。 

人類の友達、何故か、落ちだった?
浮世繪荒原,放浪兄弟犬之島,幻滅武士道
Landing at Wasteland
Trauma, travel and riddle,
Exile Isle of Dogs 

At Finnkino/Tapiola 
Special Thanks: JMH/Turkish+Korean Gang/Prof. Yuan
Works Cited and Photography:
www.imdb.com


SHARE: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The Avengers: Infinity War《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極端自由主義的群體批判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崩壞的時代
這是睿智開化的歲月,也是混沌蒙昧的歲月
這是信仰篤誠的時刻,也是疑雲重重的時刻
這是陽光燦爛的季節,也是長夜晦暗的季節
這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盡是失望的冬天
我們擁有一切,我們卻也一無所有

這是英國寫實主義查爾斯狄更斯以法國大革命為時代背景的長篇小說《雙城記》中的錦言佳句,恰恰正是漫威宇宙的絕佳寫照,也不啻為我們所處後現代自我表達興盛的再現。


2018《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接續《復仇者聯盟》與《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為漫威電影宇宙第19部,開創漫威電影10週年新巔峰,眾星雲集大排檔,北美、台灣、香港首週票房皆創下歷史新高,口碑爆棚,既叫好又叫座。從2008年《鋼鐵人》之始,漫威各家英雄好漢接續登場亮相,十年有成,羅素兄弟導演的《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將時間空間巧秒穿梭來回,匯集足足67位人物角色,出場、特色、對話、剪接、衝撞、磨合以致大會師,再再考驗其編劇調度的功力。令影迷驚喜在於,《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首重極度悲劇英雄色彩的薩諾斯,(所以《無限之戰》戲份最多當屬喬許布洛林),源自泰坦星(Titan族是希臘羅馬神話中古老神族,薩諾斯Thanos一名源自希臘死亡之神Thanatos),擁有非凡的力量以及崇高的理想,但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以暴制暴的私刑來維持所謂的「宇宙資源人口平衡」而殺生無數,他是集貪權、闇黑、毀滅、傲慢的父權至上獨裁者,深沈執著,老謀深算,冷靜自持,其餘的漫威英雄角色們瞬間成為諧星跑龍套。薩諾斯一心一意追逐的六顆至尊寶石是延續劇情漫威宇宙劇情發展的MacGuffin(本來英雄故事就是如此直白簡單),但是功成名就後,薩諾斯卻轉向成為眾家英雄競相追逐、夾雜忠奸愛恨的MacGuffin。尤其注意編導不惜大力著墨薩諾斯與其養子養女的家庭鄉土劇橋段,才能召喚各路好漢齊聚一堂,打打殺殺、弄斧耍帥、嘴砲搞笑,否則若世界如此太平盛世,英雄們空有武力放無薪假,又能如何?

薩諾斯是《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敘事中心,其餘劇情線兵分四路,宛如衛星公轉,再合擊泰坦星球與瓦干達大草原戰場,英雄好漢夾相逢,最終由薩諾斯完結眾家英雄宿命。開場接續《雷神索爾3:諸神的黃昏》,阿斯嘉王國難民太空船遭受諾斯軍隊襲擊,野心至上、力大無窮的薩諾斯在柴達星戴上力量寶石之後,毫不費力,輕輕鬆鬆摘下洛基藏在宇宙魔方的空間寶石。在美國紐約奇異博士的至聖所,由彩虹橋送往地球表面的浩克、嘴砲不斷的鋼鐵人與小鮮肉蜘蛛人聯合出招,抵擋時間寶石掠奪戰;剛失去摯友的雷神索爾,則宇宙漂流撞見百般無聊的星際異攻隊,為了重鑄風暴戰斧以毀滅薩諾斯,雷神、火箭浣熊與Groot二世拜訪侏儒王居住的Nidavellir(以HBO影集《權力遊戲:冰與火之歌》大鳴大放的Peter Dinklage飾演,戲份不算太多卻相當搶眼);而以星爵、葛摩拉、德克斯與螳螂女的異攻原班人馬則來到了「知無領域」,要取得「收藏者」中的現實寶石。


因《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而發展情愫的緋紅女巫與幻視,隱居在與世無爭的英國蘇格蘭,卻因為幻視擁有心靈寶石,遭到亡刃與暗夜比鄰星的偷襲。美國隊長、黑寡婦、獵鷹即時救援,安全護送到復仇者基地與戰爭機器會面。為了分離幻視而頭上的心靈寶石,一行人抵達黑豹國度瓦干達,美國隊長百年老榮民好友白狼,也義不容辭挺力相助。

從自負嘴砲的《鋼鐵人》到各路好漢的《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漫威宇宙十年來,由強調弱勢解放的自由主義(超能英雄在能力權力被所謂大眾認可重用之前,都是某種程度的弱勢族裔)漸進式地走向重視群己關係的社群主義(英雄們惺惺相惜,形成彼此間的責任與義務,建立共同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比如鋼鐵人之於蜘蛛人宛如師徒,又恰似父子,或是緋紅女巫與幻視間帶有父女情愫的戀人關係),恰恰可反映當代社會重視團隊分工又合作的趨勢。

有趣在於,全知全能,宛如上帝一般所向披靡的薩諾斯,彈指間灰飛煙滅,的確輕輕鬆鬆解決了宇宙間人口過剩的大難題;他毫無建樹,只知毀滅;他擁有六顆代表力量、空間、時間、現實、心靈、靈魂的寶石,本身卻什麼也不俱備。他好似自由主義發揮到最極致的象徵,無拘無束,想殺就殺,想休息就看夕陽,卻孑然一生,沒有朋友,徒留敵人,已將自我個體抽離於社群脈絡之外:他擁有一切,卻也一無所有。自由主義從十七世紀發展以降,原本是對父權主義和國家權威的顛覆與排斥,但是薩諾斯卻是編導嘲諷極端自由主義的對象:他本身不但是父權至上,也是國家霸權的化身,看似無以超越,但其實處於極端不穩定的脆弱狀態,因為挑戰與批判(也就是復仇者聯盟們)無所不在。

當愛被迫剝奪,只剩復仇的希望。復仇者聯盟的集結是悲劇英雄們命運的起始,卻也可能是終結悲劇的必經之旅,他們處於最美好的時代(超能力的發揮與實踐,尤其是瓦干達草原之戰,雷神索爾空降神槌,帥氣爆棚,本小姐小鹿亂撞心情大好),也身在最崩壞的時代(每位英雄在本片中都失去了摯愛,連薩諾斯也不能倖免)。當觀眾們等到片尾彩蛋,惋惜為何迪士尼帝國(也是美帝文化全球制霸的明喻)買下漫威電影後,神盾局長山謬傑克森那句經典十足的Mother FXXXER就是說不出口,卻驚喜瞄到呼叫器上神秘符碼:另一漫威經典角色即將登場,為充滿死亡悲愴的無限之戰帶來一絲絲的燦爛。

是的,那是來自《不存在的房間》的布麗拉森!

At Finnkino, Helsinki
Works Cited & Photograhy:
www.marvel.com 
開眼週報達人影評第255期轉載 2018/0524
http://app2.atmovies.com.tw/eweekly/XE1805248664/

SHARE:

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A Quiet Place:《噤界》噤聲不尖叫---噤若寒蟬的世界末日

規則之一:無可發聲
規則之二:禁止奔走
規則之三:紅燈快跑

Silence is Survival 

公元2020年,擁有超敏聽力的無眼兇猛異型生物殖民世界各處,本能性獵殺任何發出聲音的物體,其體型龐大粗硬,讓人類們無以應對。只消九十天,牠們已消滅地表大部分人口,只殘存少部分居民仍然安靜無語,在世界各處繼續掙扎生存。一年前甫喪失幼子的亞伯特夫婦,在一家之主李(編導John Krasinski自導自演)靠拾荒拼湊無線電等等儀器之下,靠著手語與失聰女兒蕾根、大兒子馬庫斯彼此溝通,並與逼近預產期的髮妻艾芙琳(John Krasinski之妻艾蜜莉布朗飾)於偏遠農莊力圖生活。

在哀傷和屏息中默默度日的一家人,仍靜靜悄悄地表達彼此的情緒:他們在厚羊毛毯上擲骰子玩桌遊,但是蕾根也時時責備因為自己的一時心軟而痛失胞弟,既堅強卻又脆弱的李不斷地試圖升級蕾根的人工耳蝸,尷尬地、內斂地,傳達他對女兒毫無條件的父愛。電影起始的小心翼翼、輕聲無語,輕踏地板、舊報飛揚、飛鳥嘶鳴直到象徵遠離地表,直至象徵重獲(發聲)自由的NASA太空梭玩具紅燈閃爍、引擎大響,劃破了全區的鴉雀無聲,自始,瀑布洩流、疾風怒吼、驚聲尖叫、散碎車窗、高頻分貝、獵槍上膛、角色間原本的供墨守靜不安與焦慮,因為異型生物高度的壓抑機制與即將臨盆的母性陣痛下,情緒爆點,戲劇張力推向狂躁憤怒的驚爆點。


若説《噤界》是令觀者坐立不安、饒富創意的驚悚片,不如說是影射當今全球極權政府與警察之於全民關檢的諷喻後現代寓言。以象徵符號學角度而論,無眼兇猛異型生物代表只醉心於權力遊戲而草菅人命的極權政府/領導,迫害處決任何發聲言論的個體;噤若寒蟬的普通老百姓或是新聞記者僅僅以無聲勝有聲的比手畫腳,啞巴吃黃蓮,無聲無息地,在萬籟俱寂的大蕭條,掙扎出一條生存血路,任何反對言論(亞伯特夫婦幼子對於太空梭玩具的堅持)或是女性的軟語呢喃(家有新生兒的喜悅),都讓表面的和平假象毀於一旦。無論是鐵釘扎腳的刺激、家人朋友之間的歡笑、抑或是自然分娩的痛楚,艾蜜莉布朗青筋暴突的緊閉五指,絕望的一滴淌淚,那收放自如的肢體動作,在在點出恐怖主義之下的世界末日。


編導並無交代兇猛外星生物從何而來,為何而殺,《噤界》無聲無息的屏息靜氣,痛不准喊,話不能說,聲不能出,有聲的言論必須以漗漗瀑布掩飾。若以歷史觀之,毫無來由的焚書坑儒、官檢監控,古今中外皆然:1557年,英格蘭瑪麗一世成立英國出版同業工會,唯有工會成員才能出版書籍,以此來遏止違反宗教教義或持不同政治立場作品的發行;1789年巴士底監獄被民眾佔領前,由於與法國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對抗,約有800個作家、印刷者和書商被關押在巴黎。審視當今中國,揭發河南愛滋村的紀實攝影記者盧廣至今下落不明,香港銅鑼灣書店因代理銷售反共產相關自由主義言論,從業人員以及店長林榮基自2015年相繼不明失蹤遭扣押,抑或是反送中條例遭到港警/解放軍無故毆打的遊行群眾,與《噤界》中的噤若寒蟬分為並無二致。我們大眾,特別要注意的,並不只是當代某一族群令人匪夷所思的鎮壓,而是歷史已呈現與全球的教訓,過了幾百年,卻在另一地區重蹈覆轍(1557年英格蘭以及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法國,甚至是1930年代的歐洲與中南美洲的法西斯主義)。我們要思考的是,愚昧與嫉妒(當政者多不喜理論派學者,因為會放大當政者的無知)是否藉由空氣傳染?極權與血腥是否潛伏在我們的潛意識,唯以教育與經驗使我們免疫?

若説無眼兇猛異型生物可以以子彈組擋,那麼極權主義呢?恐怖統治呢?監控戒嚴呢?
失去紓解、發聲、言說、討論、辯解、勸說的基本自由,要用什麼來抵擋?

At Riviera, Helsinki
Special Thanks: JF

Works Cited & Photography:
www.lwlies.com
www.imdb.com
延伸閱讀:
Hume, Mick. Trigger Warning: Is the Fear of Being Offensive Killing Free Speech?London: William Collins, 2016. 

SHARE:
Blogger Template Created by pip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