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Liberty

2024年3月5日 星期二

DUNE Part 2 《沙丘:第二部》 險峻、荒涼、寂靜、炙熱、浩瀚:帝國廢托邦之新生救世主

February 28, 2024 Helsinki 

DUNE Part 2


Power over Spice is Power over all.

 

險峻、荒涼、寂靜、炙熱、浩瀚的沙漠星球,是深藏流沙、金光閃閃的「香料」唯一原產地,其所提煉的美琅脂,可使星際公民青春永駐,也是公會領航員心智能力提升的秘訣——其珍稀短缺的限量供需,引爆星際帝國王公貴族們發動權力鬥爭,誣陷謀害封地統治者雷托.亞崔迪公爵(Duke Leto Atreides),無情追殺其愛妾潔西卡以及嗣子保羅……。


沙丘與女性敘事

 

2021年《沙丘》首部曲編導丹尼.維勒納夫以近距柔焦的攝影調度揭示,輕輕撫觸了年少繼承人保羅的夢境與困惑;而2024年的《沙丘:第二部》的開場敘事觀點,回應美國科幻小說巨擘法蘭克.赫伯特的開章引文和哲學敘事技巧,並致敬迷幻詭譎風格的超現實主義電影先驅大衛林區在1984年執導的《沙丘魔堡》,也是同以伊若琅公主的陰柔敘事觀點,推展劇情,口述歷史,奠定了電影進程,提供了闡述沙丘星際大戰的陰謀與浩劫,旨在增強對赫伯特複雜的虛構世界和主題的理解,卻也暗示了「女性」操縱權力槓桿、玩弄「男性」於股掌間的繼承之戰。

 

延續2021年《沙丘》幾近是大特寫的鏡頭美學extreme close-up,《沙丘:第二部》編導將每位女性角色的近距宛如一幅幅荷蘭十七世紀古典肖像畫:夏綠蒂.蘭普琳Charlotte Rampling飾演「姊妹會」掌門人那靛藍網狀高聳紗罩、佛蘿倫絲.普伊Florence Pugh飾演伊若琅公主的前衛金屬風格亮鐵片盔甲、蕾雅.瑟杜Léa Seydoux出演瑪歌夫人的闇暗色系披肩斗篷,皆以其衣飾符碼指明暗藏在「面具」下的野心與慾望。而蕾貝卡.弗格森Rebecca Ferguson飾演的潔西卡更是以輕飄絲質的晶亮長袍、遊牧民族的麻紗長布以及象形文字黥面之變幻莫測,預示了起初母親之於其子的關愛與疼惜,漸進墮入了為了自身權力,不惜幕後操控、並刻意以基因篩選懷胎的政治陰謀手段。

沙丘與保羅救世主

 

新生代人氣新星甜茶提摩西.夏勒梅Timothée Chalamet那稜線分明的五官、捲髮飄揚的帥氣、藍綠難辨的雙眸,由2021年《沙丘》那貴族子弟的養尊處優,不免夾帶一絲絲的敏感憂鬱,直至2024年的《沙丘:第二部》,那嚴肅自持、困惑迷惘卻爾後一夜之間死而復生的脫胎換骨,幾近影射1916-18年間中東起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T. E. Lawrence那歐洲英雄統御有色人種的民族優越性(註一)。而編導維勒納夫更是運用哈維爾.巴登飾演的沙丘族人首領與千黛亞飾演的荃妮相互間的吹捧、密語與質疑,以對話推進保羅「江湖大騙子v.s.全民救世主」的反覆辯證。

 

世人廣為知曉「保羅」事蹟,千古年來樂此不疲命名成千上萬的新生兒與虛構角色同名,實則出自《新約聖經》第五卷《使徒行傳》講述保羅的生平與傳道解惑。出生於今土耳其國境內的猶太家庭,其第一希伯來文名字為索羅(希伯來語為שָׁאוּל,即是現代英語的Saul,為要求、祈求之意),而因生為羅馬公民,其二拉丁文名字即是廣為人知的保羅(拉丁原文為Paulus)。在賽浦勒斯傳教時與爾後《新約聖經》中,皆以保羅稱之。雖說保羅非耶穌的直接門徒,故未被列入於十二使徒之列,但保羅稱呼自己是「外邦人的使徒」。

 

而「外邦人使徒聖蹟」,恰恰也是《沙丘》星際史中俊俏白皙的保羅亞崔迪之於多重膚色沙丘居民的救世主意象。甜茶提摩西.夏勒梅啟承於稚氣未脫的貴族青年倏地於《沙丘:第二部》轉合為專橫霸氣、甚至謀靜而後動的起義領袖。維勒納夫與攝影指導Greig Fraser於明暗之間,流暢切換近距特寫角色,對比俯視宏觀景致。在熾烈燦陽下,焦灼沙丘凝聚了親密的革命情感,卻也殘酷灼燒了親情與愛情的極限。

 

好如希臘羅馬神話中悲劇英雄的重重考驗,試想同化沙丘居民的一份子,保羅必須掌握駕馭沙蟲的極限運動。融合攀岩與風帆衝浪的體能與技術,好如1990年《從地心竄出》Tremors的古典史詩版本,《沙丘》那神秘難測、噴張天眼、卻宛如黑洞的蠕動沙蟲,即是星際地獄。而駕馭了座騎,即征服了死亡。

 

孤獨的瘦削身影鑲嵌在宛如巨山的沙蟲背脊,保羅就神似《舊約聖經》第二書中《出埃及記》摩西二分紅海,在黃沙滾滾中猛衝揚鑣,場場戰役中的英勇無懼,沙丘居民信服與驚嘆,保羅選擇了Usul為名,更是數以千計遊牧民族的Lisan al Gaib—譯為「外星先知」或彌賽亞,是「來自外邦世界知音」,也作「活水的賜予者」。

 

出生於海洋星球卡拉丹(Caladan)貴族世家的保羅,遁入宛如人間煉獄般的沙丘Arrakis星球,身處於截然相反的民族組成的異世界,其語言相互競爭,交雜顫聲、喉音、低語、手勢的語言試煉,在浩瀚無境與夢囈細語中,保羅以多重別名偽裝隱藏真實身世,漸進式轉化了身份政治認同。若說《沙丘》系列中的陰柔女性皆以帽罩面紗掩飾其渴求權力慾望的野心,那麼保羅便是「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神隱於浩瀚無際之中。在第二次征服死亡後,宛如耶穌復活的救世主,保羅身兼光明與黑暗的特質,忽明忽滅,隱身於繼承之戰中的權力遊戲。

 

甜茶提摩西.夏勒梅飾演的英雄少年救世主保羅與千黛亞Zendaya飾演獨立自主、不畏強權的荃妮,或許是因為小倆口是戲外哥兒們般的好友,其《沙丘:第二部》中浩瀚景致中的初吻、岩石洞中的親密關係,分毫無以激起如香料般那如癡如醉的化學效應。觀眾們可以近距攝影的臉部特寫,直視保羅的內心天人交戰,從2021年《沙丘》那青澀且迷網的天真活潑,直至2024年《沙丘:第二部》對於天啟預言的熾熱願景。法蘭克.赫伯特摒除基督教史上Holy War/ Crusade之名,而將阿拉伯文化和穆斯林戒律融入沙丘的架空宇宙,借用了Jihad「聖戰」一詞,開啟了保羅的民族起義,甚至以安雅.泰勒喬伊飾演的神秘繼承人角色都因此在未來曠世掀起腥風血雨,而原著小說中保羅確實是臣服於戰爭權謀,而非親密的親情與愛情。


 

沙丘與反派權貴

 

而另一備受觀眾注目的富二代權貴,則是以新一代風靡影壇的《貓王》奧斯汀.巴特勒Austin Butler,飾演哈肯能(Harkonnen)家族那白膚黑牙、心理變態的年輕姪兒,以及美貌與實力兼具的蕾雅.瑟杜出演的「姊妹會」間諜瑪歌夫人。攝影師Greig Fraser以黑白特寫鏡頭,或許參考喬治米勒《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中不死老喬的蒼白猥瑣形象,腐敗邪惡的統治者男爵(Stellan Skarsgård飾)仰賴呼吸器,浸泡在一池油膩的雜燴湯裡,暗喻當今肥胖臃腫,貪婪癡肥的跨國企業裁閥的嘴臉,強調哈肯能(Harkonnen)法西斯主義至上的殺戮吸血本性,而由克里斯多夫.華肯Christopher Walken飾演的皇帝沙達姆四世,目光呆滯、略顯癡呆又好似影射當代懦弱無能的政治小丑。若與大衛林區《沙丘魔堡》版本中以英國搖滾歌手史汀飾演的花枝招展的哈肯能姪兒相較,奧斯汀.巴特勒詮釋版本宛若冰霜,更殘暴無情、更變態病態、更令觀者心驚膽寒,是《沙丘:第二部》最令觀者耳目一新的驚喜選角大反派。其本身與至高權力相並論,無怪乎姊妹會掌門人與瑪歌夫人將其定位為權位影子遊戲中的首當競爭對手。

 

沙丘與帝國廢托邦

 

《沙丘:第二部》蒼穹之下的黃沙滾滾,眾生飢渴,皮破肉綻,孤苦無依,苦不堪言,不啻為T.S.艾略特那「荒原」的重現,宣示著核戰後文明的危機和傳統價值觀念的失落,反映了後現代理想的幻滅和絕望。因香料經濟與水資源的短缺枯竭,宗教社會主義取而代之。哈肯能家族計劃經濟下的帝國廢托邦(dystopia,為烏托邦utopia之反義詞),表徵爲反人性 (dehumanization)、極權政府、生態災難或文化道德的衰敗,是與理想社會相反的惡劣社會之最終形態。

 

1960年代,科幻巨擘法蘭克.赫伯特文本概念深奧糾纏,超意識與潛意識視角錯綜複雜虛實交錯,以《沙丘》為歷史寓言,漸進式顛覆救世主理論,實則是為了經濟殖民和控制目的而編造的謊言,從而剔除了古典英雄主義中的半神半人的神蹟概念。2020以降,編導丹尼.維勒納夫更趨近以電影邏輯學,而非創作理論,借代異形系列藝術家HR Giger為靈感的戰袍造型,揉雜2016年《異星入境》Arrival的外太空入侵恐懼,添加2015年《怒火邊界Sicario中(有趣在於,實力派喬許.布洛林於《怒火邊界》和《沙丘》系列均飾演參謀智慧的總長角色),黃沙滾滾,於夜幕低垂,日薄沙丘的以暴制暴纏鬥,黑壓壓的反抗背影一一接著隱沒於忽明忽滅的全然未知。

 

《沙丘》的開章是甜茶提摩西.夏勒梅那俊俏卻迷濛的側臉,開啟王子復仇計的弒(叔)父之旅,而《沙丘:第二部》結尾於千黛亞那失戀失落後,卻堅忍不屈、剛毅自持的大特寫的鏡頭美學extreme close-up,明示了沙丘星際史的女性至上的全新篇章。

 

註一:牛津大學畢業,主修現代史的英國軍官Thomas Edward Lawrence CB DSO1888–1935),暱稱為「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1916年至1918年的中東起義,解放了阿拉伯部落及其聯邦自鄂圖曼帝國和歐洲帝國的統治,推動民族自治,為阿拉伯人的民間英雄,許多英國人也將他視為大英最偉大的戰爭英雄人物。

參考書目:

Anderson, Scott.《阿拉伯的勞倫斯:戰爭、謊言、帝國愚行與現代中東的形成》陸大鵬譯,台北:新雨出版,2017


感謝關鍵評論網2024/03/04開春大吉刊登【影評】《沙丘:第二部》解析:神話、歷史、宗教的巧妙運用,提摩西夏勒梅的「王子復仇記」

關鍵評論網電子報2024/03/04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9653


SHARE:

2024年2月1日 星期四

Priscilla《貓王與我》:蘇菲亞科波拉的女性視角,傾訴精緻場景中女性內心孤寂與悲嘆

September 4 2023  

Venezia 80 Italia 

2003年,新婚少婦徘徊於日本東京五星級飯店與澀谷街區,迷茫探索了《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中熙熙攘攘的大都會倦怠2006年,法國皇后凡爾賽拜金女瑪麗安東尼Marie Antoinette,身著精美華服,孤身獨處宛如富麗堂皇的政治特權監獄2023年美國田納西州,青春高中生細細慢覺了與搖滾明星「貓王」浪漫童話故事中那漸進式蔓延的陰暗面向。若說法蘭西斯科波拉運用光影與暗黑影射《教父》中男性的霸權與孤獨,那麼大導之女蘇菲亞科波拉,則擅長以細緻妝髮與嫩粉色調,聚焦那些看似擁有一切,卻也同時一無所有的女性們獨自品嚐的孤愴與悲嘆。


2023威尼斯影展首映紀實〉

 

《貓王與我》PRISCILLA改編自「貓王」遺孀普莉西拉Priscilla PresleySandra Harmon1985年合著的同名回憶錄《貓王與我》Elvis and Me。於《壞事大飯店》飾演孤苦小妹而備受矚目的卡莉史派妮Cailee Spaeny,飾演青少女時期的「貓王」之妻Priscilla,而以《高校十八禁》爆紅的澳洲英俊小生雅各艾洛迪Jacob Elordi則飾演「貓王」Elvis Presley202394日《貓王與我》於威尼斯影展碼頭廳Sala Darsena舉行世界首映後,本尊普莉西拉Priscilla Presley於訪談記者會上之於自傳《貓王與我》電影改編版本給予極高評價:

 

我和飾演年輕版本的分身——卡莉史派妮——開拍前暢談約四小時,爾後不時以電話聯絡。蘇菲亞柯波拉的《貓王與我》站在女性的觀點執導製作,高度忠於事實,於此,我非常感動。

 

首映日傍晚約莫七時,編導蘇菲亞科波拉攜手男女主角,以及現年七十有八的普莉西拉一走紅毯媒體宣傳,星光閃耀,影評影迷歡呼,彷彿演唱盛世再現。而卡莉史派妮更以新進演員之姿,於202399日一舉擒下2023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精緻場景與內心孤寂〉

 

卑微的新娘子、禁臠的青少女、內定的童養媳:「貓王」的正室獨自身處在華麗大宅、乳白三角鋼琴、奶油燕麥色地毯、名牌飾品衣裝以及無盡無數的狂歡派對的幽閉恐懼症中,如同瑪麗安東尼絕對服從的「國王」,獨自吞嚥了婚姻的孤獨,被迫反鎖在曼菲斯優雅園Graceland的監獄大門內。

 

豪華寢室與燦亮水晶燈是蘇菲亞科波拉,以精緻場景反襯女主角內心孤寂與性愛受挫,並預留「未來出逃」的伏筆。《凡爾賽拜金女》最終一幕,凡爾賽宮碎散一地的支離水晶燈,隱喻青春皇后瑪麗安東尼法國大革命後的斷頭刑罰;而《愛情,不用翻譯》以及《貓王與我》開場的金箔與水晶點綴的一抹幽暗,鑲嵌在最安全卻也是最令人窒息的寢室,象徵年輕女性那敏感、纖細、閃耀卻易碎的內心情感。

 

Priscilla是閱讀1950年代的時尚雜誌逐漸形塑女性魅力意識的,執著於如何取悅男人同時,年竇初開的高中小女生更試圖自動設定與戀人理想中的女性性感形象。所以,Priscilla輕巧扣上紐釦,配戴珍珠耳環,踩著大半號細跟高跟鞋上學,扮演她或許都無法完全理解的角色。蘇菲亞科波拉以粉紅泡泡的攝影色調包裝著美國50年代女性理念的束縛,再揉雜不合時宜的單曲——好如以十八世紀法國皇室背景的《凡爾賽拜金女》卻搭配New Order或是The Cure龐克樂團的原聲帶,《貓王與我》在寂靜、幽暗的曼菲斯優雅園穿插電音製作人丹迪肯Dan Deacon實驗電子歌曲《水晶貓》The Crystal Cat——蘇菲亞科波拉以突兀的後現代配樂反映男性制霸下女性的焦慮,讓觀者擺脫了電影設定的時代,且強烈意識到,我們看似浪漫的童話故事並非想像中的無憂與美好。



〈《貓王艾維斯》v.s.《貓王與我》〉

 

1960年代,Priscilla過著全球女性歌迷美夢成真的貴婦生活,但是卻遭致「貓王」屢屢拒絕親密關係。狂擺的豐臀、扭動的長腿、磁性的嗓音、搖滾的節奏,讓全美陷入性狂熱的一代巨星,卻宛如宗教神蹟般地自我克制性愛衝動。「貓王」迷戀Priscilla宛如小女孩般的天真無邪,但卻同時脅迫和控制Priscilla的生活大小事:從糖果色調的呢格紋套裝、翹高梳裡的烏溜長髮、甚至連生產時也畫上的深黑濃密眼線‥‥Priscilla是「貓王牌」形象的實體延伸,彌補在好萊塢票房不佳、星夢破滅的控制狂,以「導演」自居,無情蠻橫掌控身心都還在探索階段、毫無經濟自主能力的未成年少女,就像「貓王」他自己被演藝經理湯姆帕克或是駐西德上校獨裁統御的方式如出一徹。

 

當然,觀者們不可忽視的,「貓王」艾維斯普里斯萊是在一個嚴格劃分性別角色與種族優劣的社會中長大的。以「貓王」角度觀之,女性應是毫無怨言、和顏悅色、溫柔婉約的家庭主婦,這也是他對於戀人與妻子的期望。最諷刺在於,「貓王」的母親恰恰與其形象相反,而他的父親與經理湯姆帕克,一為懦弱、一為專橫,之於「貓王」的發跡影響甚鉅,卻無以讓媽寶「貓王」脫離對於母性的過度服從與依戀,甚至服饜於藥物與肉慾。與巴茲魯曼Baz Luhrmann2022年執導的《貓王艾維斯》ELVIS相較,蘇菲亞科波拉《貓王與我》中刻意遺漏「貓王」事業成就上無以忽視的兩位男性角色,或許,這正是以女性視角審視並糾正《貓王艾維斯》中那過於喧囂、樂觀與燦爛的陽剛觀點。

 

英國《衛報》稱讚《貓王與我》中扮演「貓王」的澳洲新星雅各艾洛迪低調自持,影片中並無模仿貓王的性感火熱表演,搶鏡卡莉史派妮飾演PRISCILLA的風頭。但是雅各艾洛迪的收斂自如的螢幕魅力,與《貓王艾維斯》中奧斯汀巴特勒Austin Butler眼神弔詭、哭戲矯情、過於活潑開放的版本詮釋相比,展現了更隱晦、更殘忍、更黑暗、更危險、更複雜的多重性格。若無雅各艾洛迪那隱藏在唯唯諾諾、支支吾吾的低頻、含混的聲線,甚至毫無預警的浪蕩脾氣,宛如一觸即發的暴怒火山,就無以襯托卡莉史派妮那嬌小謹慎,甚至過於微弱矯揉的天真青少女學生的幻想與幻滅。

 

巴茲魯曼的《貓王艾維斯》奢華奔放,宛如「貓王」駐唱賭城拉斯維加斯的酒醉金迷,而蘇菲亞科波拉的《貓王與我》優雅、柔和、模焦,唯有在曼菲斯優雅園才輕輕揮灑上些許陽光燦爛。巴茲魯曼以分鏡小螢幕切換「貓王」的成長與感情生活,以全螢幕紀錄熱門演唱會,而蘇菲亞科波拉則是近距攝影,強調男女情感與內心孤寂。或許《貓王艾維斯》與《貓王與我》中的「貓王」與普莉西拉皆是不同關係中的受益者與受害者,但不同於熱情爆棚的男性視角,擅長聚焦女性觀點的蘇菲亞科波拉對於錯綜複雜的關係不指責、不煽情,也非緊掐著有罪或無罪的二元觀念不放,但是之於男性與巨星周邊的權力結構時,卻異常敏銳。身為好萊塢傳奇大導之女,曾在《教父3》中飾演女兒一角,又是法國高級精品迪奧與香奈兒的長期合作夥伴,出身電影世家的蘇菲亞科波拉身處男性至上的權力旋風中心,不時以電影作品,強調女性身心煎熬的孤軍奮戰。從《愛情,不用翻譯》以降,其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周旋的男性凝視,影響了所有觸及的人際結構,而不僅僅是男與女的愛情關係爾爾。

 

端看蘇菲亞科波拉的電影進程,宛如隨著Priscilla高中畢業,愈趨成熟優雅,爾後懷胎了女兒麗莎瑪莉,更有為人母的穩重與幹練。反之代表音樂電影工業陽剛制霸的「貓王」,妝髮愈加濃厚,卻變得更幼稚偏執,缺乏性感魅力,只能無休無止駐場演唱馬拉松,活生生被金錢、毒品與性愛控制與吞噬。


 

〈小結〉

 

雖然蘇菲亞科波拉高度去政治化的電影作品敘事不時過於隱晦,結構剪輯也不免稍嫌鬆散,角色卻都異常富有,而且贏得本屆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的卡莉史派妮有幸得力於雅各艾洛迪的精湛詮釋,加諸或許評審團之於「貓王」遺族的彌補之情(註一),獲獎些許僥倖,但是蘇菲亞科波拉精準選角功力、細緻的髮妝衣飾與嫩粉的場景色調卻每每一出,即點燃影評影迷討論熱度。

 

Priscilla是對於婚姻一知半解的《凡爾賽拜金女》,也是美國搖滾年代的戴安娜王妃。蘇菲亞科波拉是以偷窺的、昏暗的、隱晦的、幽微的,揭開女性神秘的哀怨與哀愁。

 

而當Priscilla最終駕車出逃,穿越曼菲斯優雅園的鐵柵大門時,象徵女性自主突破了男性制霸的牢籠與枷鎖,伴隨著桃莉巴頓Dolly Parton《我將永遠愛你》I Will Always Love You的配樂,她,仍形單影隻,卻重生了,終於成為了自己的女人。輕輕一瞥淚眼婆娑的貓王,彷彿對著失落不安的小男孩兒傾訴:

我仍深愛著你,只是我不再喜歡你了



註一:

中文暱稱「貓王」,源自The Hillbilly Catthe King of Western Pop,美國南方甚至簡稱為「國王」the King

 

貓王與普莉西拉的獨生女,同時也是影帝尼可拉斯凱吉、流行天王麥可傑克森的前妻——麗莎瑪麗普里斯萊Lisa Marie Presley,於20231月因心搏暫停驟逝,享年54歲,無緣在威尼斯影展大銀幕見證父母親的愛情故事。而麗莎瑪麗與第一任丈夫Danny Keough所生的兒子班傑明Benjamin Keough20207月自殺身亡,年僅27。如今,貓王、女兒與孫子合葬於曼菲斯優雅園。而麗莎瑪麗的獨女/貓王外孫女Riley Keough,身兼演員與模特兒,於2023年正式繼承家族房產優雅園Graceland,也是Elvis Presley Enterprises家族股份的唯一託管人。

資料來源連結:

https://www.vanityfair.com/hollywood/2023/08/riley-keough-on-growing-up-presley-cover-story

 

感謝關鍵評論網2024/01/27寒假愉快刊登【影評】《貓王與我》:蘇菲亞科波拉的女性視角,揭開普莉西拉的美麗與哀愁

關鍵評論網電子報 2024/01/27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8143


SHARE: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Dogman《人犬》:GOD IS DOG:致命獵犬相知相惜變裝皇后----男性霸權與身心虐待最嚴正的反抗與制暴

31 August 2023 Venezia 80

Italia

如果在地方新聞版讀到「小鎮家庭成員將五歲孩童反鎖在鐵籠多年」的社會報導,讀者們會如何發想? 

這即是打造《碧海藍天》、《終極殺陣》世界觀的法國編導盧貝松Luc Besson《人犬》的劇本靈感來源。攜手自《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長期合作的美術指導Hughes Tissandier,以及2021年以《惡的序章》Nitram中那令人膽寒的精神病患而勇奪坎城影帝的卡賴伯蘭李瓊斯Caleb Landry Jones,盧貝松複製了90年代初期的攝影調度,參考了2018年義大利導演Matteo Garrone執導,Marcello Fonte主演的《狗奴人生》Dogman,揉雜莎士比亞戲劇與伊迪絲·琵雅芙的經典曲目,再促使致命獵犬與變裝皇后相遇相惜。《人犬》是編導的個人藝術宣言,是摒除力大無窮超自然的英雄事蹟,也是譴責家庭暴力的公開行動,更是繼《碧海藍天》後另一不遺餘力的動保主義寓言。


〈威尼斯影展風波與記者會現場紀實〉

 

2023831日於威尼斯影展舉行世界首映的《人犬》,因盧貝松自2001年與廣末涼子合作WASABI後便有性侵醜聞傳言,20185月更遭致《瓦雷諾:千星之城》和《安娜》的荷蘭比利時女星Sand Van Roy控訴其下藥迷姦而官司纏身,爾後法國法庭雖撤銷指控(註一),但是《人犬》入圍第80屆威尼斯影展主競賽單元後,場內場外、業界影迷抗議聲卻不絕於耳。因而在賭場宮映後記者會現場,盧貝松與坎城影帝卡賴伯蘭李瓊斯簡短與在場記者於電影拍攝相關官方問答後,便默默縮短了大展廳的紅毯宣傳的行程。

 

影迷界知名的《帝國》、《視與聽》與Total Film電影雜誌有關《人犬》的報導影評幾近消音,與同屆參加非競賽單元的羅曼波蘭斯基以及伍迪艾倫,不約而同因性侵風波而嚐盡冷板凳命運。即使在之於個人私德與專業知識較為涇渭分明的歐洲電影業界,絕大多數影評記者們也非事發在場人證,但是之於仍是父權至上的當今影壇,甚囂塵上的流言蜚語絕非空穴來風。秉持公正、公開的安全工作環境與人道緣由,2023年的威尼斯影展的積極漠視可說是影視業界之於男性霸權與身心暴力最嚴正的反抗與制暴。

 

諷刺其一,《人犬》是以家庭成員角色出發,探討身心虐待後,暴力陰影下的人生抉擇,而編導自身卻難逃始作俑者的法律指控。

 

諷刺其二,在於因遭各大影展冷眼噤聲,而或許行程頗有空閒訪台的盧貝松,於20231217日來台的宣傳記者會,台灣不少媒體不但毫無趁勢提出疑慮、以解長年大惑,反而關心的是「來台心情、來台拍片」等毫無相關的行文內容。更有甚者,只因為盧貝松是法國籍影業人士,便吹捧造神「大導回歸之強勢之作」。

 

不免想試問台灣發行商傳影互動以及眾家媒體記者與YouTuber悲慘世界中,狗狗若是唯一救贖,那麼曾遭受非人性相待的影視工作受害者們,誰又是他們的救贖?尤其亞洲地區時時混雜「私德」與「專業」的民意風氣下,我們的道德底線又如何設防?影評、記者們是否可跳脫影迷、影癡身份,當私人情慾已爆棚至刑事案件時,我們是否能作足功課,不卑不亢,適切表達相關疑問與堅定立場?

 

但若以影片藝術與表演手法觀之,這並不埋沒現年33歲的坎城影帝對於《人犬》角色的方法演技派之深情奉獻。在2023831日威尼斯影展記者會談中,導演盧貝松表示,從美國搭機來法國上工時,瓊斯就自帶輪椅,在拍攝過程的五個月中,影帝更宛如「工蟻」般勤奮地貼近「人犬」角色,幾乎都以輪椅代步,甚至平常也會奇怪扭曲的步伐參加聚會,不明所以的陌生人還小心翼翼問道:「是因為什麼疾病嗎?」

 

為未來新片做預備的卡賴伯蘭李瓊斯在記者會上操著蘇格蘭口音,總述他時時扮演迷人卻粗鄙的「局外人」(《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或令人心生畏懼的「精神病患者」(《雙峰》與《惡的序章》Nitram),謙虛地將自己視為獨立電影中的「完美怪胎」。他在《人犬》中扮演成年人版本的道格拉斯稍稍混搭了前三者,再加諸俠盜羅賓漢與變裝皇后,演繹非超自然英雄形象。

 

〈人犬、歌姬與犬人〉

 

《人犬》起始橋段,破舊大卡車司機「伊迪絲·琵雅芙」Edith Piaf化著類似京都花魁的白臉妝粉,身穿無肩帶赭紅連身蓬蓬裙,頭頂軟鬆鬆的金色假髮,背部淌著槍傷血水,溫和有禮地借了火、點支菸、在汽車駕駛座上被警方即時逮捕。

 

因此,從刑事精神病學家(Jojo T. Gibbs飾演)的採訪審訊室開始,《人犬》以倒敘展開敘事,揭示道格拉斯悲慘童年的回憶,從監獄的限縮閃回至鐵籠的框架,那暴虐的父親、瑟縮的母親以及那耶穌狂小人哥哥,侷限在紐澤西州郊區擁擠不堪的小平房。因為父親的慘無人道,一起爭執導致小道格拉斯腿部永久癱瘓。一個社會棄兒,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轉變,長期人狗同籠相處下,「人犬」具備好似花衣魔笛手的超能權力,與之同甘共苦的狗狗們,靈活敏捷、輕巧辦事、極富人情味兒,變成了萬能「犬人」。

 

編導盧貝松受訪時坦言,「兒童與動物」是電影拍攝中極高難度挑戰:「《人犬》並無使用綠幕特效,拍攝現場115隻狗狗和23個專業訓練師狂喊奔跑,真的是高度混亂的災難。但是在過往現場拍攝經驗中,最令劇組棘手的,是「不稱職也不努力的演員」,反倒是狗狗們能夠很自由不羈的演出,是讓本電影精彩,創造珍貴、寫實畫面的至要因素」。


 

〈人犬的蛻變與母性的成長〉

 

道格拉斯的人生第一轉捩點是指揮狗狗、以助逃脫暴虐家庭環境;其二轉折則是在中途之家相遇相知年輕活潑的戲劇導師SalmaGrace Palma飾),一起扮裝、反串、共演、排練、品味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家族悲劇、李爾王的瘋癲制霸、奧賽羅與邪惡小人——都在在影射道格拉斯的悲慘家庭童年,卻也因為文學即自由,而心靈得到了慰藉與解脫,避免了反社會者的底層階級複製。道格拉斯是代表現實社會中無情家暴下的無辜倖存者,編導試圖塑造一種超越暴力的強大身份,其實,「人犬」不過是一個有點心碎、靦腆的清純大男孩罷了。

 

母親的無預警逃家、戲劇老師的閃電辭職以及刑事精神病學家的無能為力,《人犬》中的女性角色是溫柔體貼的,卻也是高度缺席的;而男性角色則幾乎一律乖戾無情、流氓耍賴、是象徵無限暴力輪迴的無所不在。編導極力在劇本角色設定中極力掙扎:若要兼具母性溫柔以及陽剛爽快,「人犬」要如何塑造?或許借用《第五元素》中諸多角色的雌雄莫辨造型,「人犬」是為生/心理男性的藝術家變裝皇后。

 

《人犬》最令觀者驚豔的橋段,也是道格拉斯的第三度蛻變,則是首次在夜總會扮演法國歌姬伊迪絲·琵雅芙,頗有艾迪瑞德曼於《丹麥女孩》中的妖媚多姿,對嘴演唱知名歌曲La Foule《人群》。其實歌詞暗示著清純大男孩自小失母、青年失戀的痛苦、疏離、惆悵與憤怒(註二):

 

她的笑容灑滿了喜悅,

觸動了我,在我內心深處。

但突然我在笑意中一聲哭嚎,

當人群從我懷裡搶走她時

被拉扯著我們的人群帶走她時

讓我們彼此疏遠。

我奮鬥,我奮鬥,

但我的聲音卻被別人的笑聲掩沒,

我痛苦、我憤怒、我尖叫,我哀嚎。

 

雖說《人犬》中的女性角色時時忽閃缺席,但是道格拉斯其實是在女性溫柔下獨自成長強大的:他童年鐵籠縫隙塞滿的女性時尚雜誌、宛如初戀情人的戲劇老師、如同手足鏡像、孤獨疲憊卻富同理心的刑事精神病學家,在在暗喻了「人犬」的溫暖人格特質,即使他暗自神傷心碎過,也深知或許自我永遠無法擁有親密的異性關係,住在城鎮地獄角落一棟廢棄、骯髒、破敗的學校大樓裡,卻不離不棄,細心照顧著、培訓著避難所關閉後的成打浪浪們,稱之他們為「我的孩子」,而最終成為所向無敵的「父親母親」,永不缺席。

 


〈小結:G.O.D IS D.O.G

 

或許較為可惜在於,因受限於導演懸而未決的性侵糾紛,坎城影帝也無以倖免於連坐法,幾乎無以延續歐洲影評青睞重視。而「人犬」那過於臃腫龐大的身型,不禁使觀者懷疑自小營養不良的受虐兒童何以得為體脂指數超標的高危險族群?但如此致力於艱難瘋狂的受虐、變裝、殘疾的多重面向角色,卡賴伯蘭李瓊斯與《人犬》現場拍片的明星狗狗們相處融洽,直接入戲,或許明示了影帝本人的溫柔個性與真誠靈魂。而《人犬》中耶穌基督般痛苦負重的贖罪方式飽含了人性的犧牲與關愛,「神即是犬G.O.D IS D.O.G的迴文文字意諭,已不言自明,而以狗制暴的絕命復仇又有那文學正義的爽快。

 

或許,在滿城風雨、慾望醜聞包圍的現實世界中,「人犬」、「犬人」與影帝以精湛的詮釋與謙虛靦腆的性格,如同不離不棄、忠心耿耿的各式各樣狗狗們,賜福充滿希望的玫瑰人生,在悲慘世界中,是我們唯一的救贖。

 

註一:盧貝松官司撤訴報導: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movies/movie-news/luc-besson-cleared-rape-charges-french-appeals-court-1235520660/

 

註二:Edith Piaf : La Foule《人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gn8gZHJZzA

 

感謝關鍵評論網藝文版2024/01/09刊登【影評】盧貝松《人犬》:如果狗狗是唯一救贖,那麼深陷性侵疑雲的道德底線又如何設防?

關鍵評論網2024/01/09電子報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7220


SHARE:

2024年1月10日 星期三

FERRARI《法拉利》:教父、賽事與死亡:當賽道狂人競速烈火悍將

31 August  2023 Venezia 80

Italia


You win on Sunday, you sell on Monday.

---Enzo Ferrari 

 

周日獲勝,周一大賣

 

1957年,盛夏時節,義大利北部,「引擎之都」Modena,前職業車手恩佐法拉利Enzo Ferrari與髮妻蘿拉Laura Ferrari十年前創立的法拉利車廠​拒絕美國福特汽車公司併購案,而濱臨破產邊緣,兩人的婚姻也因為兒子Alfredo Ferrari的英年早世而搖搖欲墜。法拉利決定賭上人生、事業與榮耀,在長達一千英里的「Mille Miglia」賽事不惜孤注一擲、傾家蕩產。

 

改編自美國體育賽事主編記者Brock Yates1991年出版的報導傳記《恩佐法拉利:狂人、名車、賽事與機械》Enzo Ferrari: The Man, the Cars, the Races, the Machine,《法拉利》自千禧年始著手籌備,數度沈寂,睽違七年,以寫實警匪動作見長的美國大導麥可曼恩Michael Mann,與憑藉《曼克》榮獲奧斯卡最佳攝影的Erik Messerschmidt合作,攜手《GUCCI:豪門謀殺案》亞當崔佛Adam Driver、西班牙影后潘妮洛普克魯茲Penélope Cruz以及身兼《實習醫生》與職業賽車手的派屈克·丹普西Patrick Dempsey,競速狂飆。

 

2023831日《法拉利》於威尼斯影展大展廳Sala Grande全球首映,影視業界場座無虛席,全場更給予屆齡80的悍將狂人麥可曼恩高度盛讚,當今法拉利掌門人Piero Ferrari笑容滿面,親自接待美國大導,映後賭場宮記者座談會更是一位難求。

 

首映日傍晚約末640分,「賽車手」亞當崔佛西裝筆挺搭配領結墨鏡,不疾不徐抵達麗都島新藝術風格Hotel Excelsior精品酒店,一同與《法拉利》劇組出席威尼斯電影院宮紅毯盛會,即時問答,宣傳拍照。而身型筆挺,銀髮飄揚,身兼職業演員與賽車隊老闆的派屈克·丹普西,甫一出場更受現場影迷影癡夾道歡呼,星光熠熠,人氣鼎盛。

 

〈法拉利賽事與沈浸式體驗〉

 

綜觀近年競速電影《賽道狂人》與《玩命關頭》系列,其大量的長鏡頭遠方直視狂飆競爭的攝影手法,使鏡頭前的觀者們倏地轉換為賽道場邊的觀眾群。而麥可曼恩的《法拉利》,更是以激進式抽離「旁觀」,再高速推進「沉浸」體驗。《法拉利》是首批使用Sony Venice 2攝相機和Rialto 2擴充系統拍攝的電影之一,其精細的系統設計可使感光元件與相機機身分離,使機件能靈活準確於保險桿、前引擎蓋、方向盤、乘客座椅等極其有限的空間中調度。

 

攝影師Erik Messerschmidt在受訪時表示:「《法拉利》復古外型的赭紅賽車都是特別訂製,並補強車殼。賽事車禍橋段,劇組打造一台自動駕駛法拉利,六組攝像系統定位,於義大利Modena郊區,耐心等待光線充足的特定時間,加速至約193公里後,發射騰空,翻滾降落在溝渠中。僅此一次,無有綠幕」。

 

屏除電腦動畫的特效後製,麥可曼恩現場結合實體模具與攝影調度,將侵略性、爆發性的賽車手視角與觀眾平行相伴,畫面置中,直觀遠方,啟動油門,加速前進。


 

〈商人、髮妻與情婦〉

 

宛如義大利國旗橫幅三分法近距離的視覺風格,強調法拉利傳奇人生中三位女性的至關重要:瘦骨嶙峋卻個性鮮明的法拉利母親Adalgisa Ferrari溺愛縱容,卻也是媽寶的道德良心;而描繪法拉利與妻子蘿拉和情婦莉娜(Lina Lardi)糾葛關係的場景,則是以近距柔焦創造浪漫的氛圍、緩慢運鏡對照相處時間的短暫、鵝黃暖調系顯示男女關係的平和與疲憊、暗藍深紫強調夫妻之間的矛盾與憂鬱、再以置中鏡頭特寫主角之間的焦躁、疑惑、不安與嫉妒。其經典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風格強調光明與陰暗的對比,從窗口方向長驅直入的光束在眨眼之間,隱喻了丈夫、髮妻與情婦的雙向性格。男女、夫妻與商業夥伴的口角衝突與誇大肢體的強烈張力,更飽含卡拉瓦喬宗教畫系列那犧牲、奉獻與謀殺的聖經隱喻(註一)。

 

因痛失愛子而默默哀悼數十載,恩佐法拉利參與當時賽事與出席公眾場合皆配戴墨鏡。無獨有偶,浸信會教徒美國演員的亞當崔佛,皮笑肉不笑的冷若冰霜,遊動著混雜思想和感情生活,雖以時尚配件遮擋毫無熱情的細長眼角,卻無法掩飾自《GUCCI:豪門謀殺案》中古馳掌門人那稍嫌彆扭卻略帶喜感,刻意模仿義大利中北部口音的美國腔調。身兼賽車手、工程師與創辦人的恩佐法拉利生前肩負全世界的熱血沸騰,時而澎湃激情、時而嚴肅勤奮,宛如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教父》。但是亞當崔佛詮釋版本,不過是堆滿狡猾的愁容,冷酷無情地指派車手參賽送死,將機械視為可嚴加控制的無窮權力,宛如世界大戰派遣軍隊衝鋒陷陣的獨裁將軍。

 

當然,揶揄一下,當今影壇新興實力派,有誰能比姓氏為「車手」Driver的亞當來飾演法拉利創辦人更合適呢?但考量宗教國籍、偌大身軀、過於削瘦的馬臉與偌大的招風耳,麥可曼恩的《法拉利》不免也如雷利史考特《GUCCI:豪門謀殺案》的人物研究欠缺考量,而無以輕易累積歐洲影評們的青睞。

 

因《分岐者》系列而廣為人知的雪琳伍德利Shailene Woodley直接百分之百放棄演繹法拉利情婦莉娜(Lina Lardi)的義大利口條,頗有誤導觀眾們認為法拉利畢生與一名饒富異國情調的美國女子秘密拍拖,絕對為本片選角最大失策。然而西班牙影后潘妮洛普克魯茲,那身著絲質長袍時的短槍一發、那身著深黑套裝尋找不明房產的冷靜自持、那深褐大眼、性感豐唇上的淚眼汪汪,為法拉利髮妻這個原本自怨自艾、近乎是悲怨寡婦的蘿拉一角,帶來了無限勇氣、愛恨分明與生命激情,是本片最楚楚動人的大亮點,進而凸顯伍德利扮演的情婦莉娜的氣若游絲、了無生氣。


 

〈賽事、死亡與希望〉

 

賽事是法拉利命運的越野之旅,而死亡卻無所不在,貫穿全場。在《法拉利》開場橋段,一位飛彈出竅的車手宛如遠方的鳥兒,在晴空萬里中飛逝的遠景,充滿詩意卻又毛骨悚然。而千里賽事Mille Miglia意外,糖果鮮紅色的車身上沾滿了污泥,車軸和變速箱逐漸磨損,突發性的彎道殺入草坪,更是以斷臂殘骸肢解了法拉利車隊的信心滿滿、創辦人的雄心壯志,甚至是我們觀者的絲毫同理心。因為,正如當今賽車產業在幾近看似無心,實則無情的大屠殺之後,不加反思地繼續進行賽事,《法拉利》編導並無深入探討這幾乎是草菅人命、應受大眾譴責的恐怖行動,而是重新啟動另一相對冷漠、幾乎毫無憐憫的商業談判與媒體宣傳的好萊塢式窠臼。

 

《法拉利》將其掌門人的家庭生活以及鳴槍賽車之間迅速切換,實為雙面/多面向性格的人生切分為二,一為老家「引擎之都」Modena的豪宅,二為城外的田園小屋。在陰暗紛擾的老家豪宅,是他無可完全迴避的家庭責任,宛如薛西佛斯的詛咒;而恬靜悠閒的鄉村小屋,則是滿懷希望的青春與延續血脈。兩個兒子,AlfredoPiero,一死一生,開場的墓園弔唁,與髮妻一前一後,毫無交集,暗黑的衣帽服飾揭示了法拉利家族的哀戚;而終場的父親與兒子,卻在偌大寧靜,鵝黃色調的家族墓園,追憶了似水年華,開啟了繼承新篇章。

 

註一:

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義大利畫家,1593年至1610年間活躍於羅馬、那不勒斯、馬爾他與西西里島。一生成謎的卡拉瓦喬在世時聲名顯赫,死後的數世紀間卻被遺忘,在20世紀後才重新成為研究顯學。其自然主義的畫風,兼具近乎物理上精確觀察,並飽含戲劇性的明暗對照法,宗教作品常以暴力鬥爭、詭異斬首、拷打死亡為主題,對新興的巴洛克藝術影響深遠。

參考書目:

Lambert, Gilles. Caravaggio, Köln, Taschen, 2000.


感謝關鍵評論網2024/01/08影劇版新年快樂刊登【影評】《法拉利》:當賽事遇上「教父」,催生急速狂飆的「賽道狂人」

關鍵評論網2024/01/08電子報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7122

 

SHARE:

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10位影評人的2023年最佳電影: Part 3《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

1 September 2023 

Venezia 80 Italia

2023威尼斯影展與第60屆金馬影展

非常榮幸能被邀請為《關鍵評論網》2023年十位影評人之一。


《關鍵評論網》年終邀請10位影評人,各別選出自己心中今年度的最佳電影,並親自撰寫短評理由。評選規則是2023年在台灣院線、國內外影展或是串流首度能看到的新作,且僅限以正規方式,不包含數位修復。


希望透過影像與文字,藉以回望今年,企圖定義時代。

 

原本在《奧本海默》與《可憐的東西》之間掙扎,還私訊帥哥主編:如果和其他影評人撞片怎辦?鑑於 Poor Things文本與電影皆是痴迷的天才之作,粗魯、大膽、冷冽、荒誕,與瑪麗雪萊之《科學怪人》以及但丁的《神曲》相呼應,加諸艾瑪史東、浩客與威廉達佛精彩飆戲,因此勝出。

威尼斯影展最驚艷、最開懷、最推薦觀影報導~


誰是小可憐?誰在裝可憐?誰又真可憐?誰才好可憐?


改編自蘇格蘭藝術家/小說家Alasdair James Gray 1992年出版的同名小說Poor Things,希臘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2018年榮獲第75屆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的《真寵》後,2023年的哥德式奇幻新作《可憐的東西》,以宛如上帝的解剖學教授、死而復生的「科學怪女」、油嘴滑舌的苦情律師之鮮明滑稽角色設定,交錯凝視的魚眼鏡頭與古典油畫般的全幅廣角,魔幻寫實呈現了新藝術運動的場景設計、充滿隱喻的精緻服裝衣飾、明快卻感人的敘事節奏、以及歐洲北非壯遊的奇特大觀,一舉奪得第80屆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金獅獎。

 

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文本與電影皆是痴迷的天才之作,諷刺了從維多利亞時期至後現代體制,之於生命起源和社會道德的思想衝突,同時嘲笑了現代觀者之於人類原始本能「性」的羞愧與困惑。

 

尤格藍西莫放肆尺度炸裂的淫聲裸露橋段,戲謔式地探討女性身體政治與父系主權控制中「客體」、「主體」與「實體」的相互角力,再回應小說中作者手繪的人體器官插畫,藉由好似大衛柯能堡「身體恐怖」Body Horror的攝影調度,血淋淋、活生生實現外科動刀的驚悚過程,宛如威尼斯影帝威廉達佛飾演身兼「上帝」、「醫生」與「父親」。


尤格藍西莫不啻是一個野蠻主義者,一位外科手術醫生,他病態下刀,洩露出令人不忍卒睹、活蹦亂跳的心臟與白糊糊、黏噠噠的大腦:粗魯、大膽、冷冽、荒誕地精準切入人類社會的道德觀感,直搗生命與權利的問題核心。

 

最令人寬慰的是,《可憐的東西》不特意強調父權控制下的可憐之處。艾瑪史東詮釋的美女貝拉,駕馭情慾露骨戲份,熱汗淋漓,高潮不斷,總帶有那份青春天真、卻又傻氣沖天的獨特喜感。她那飽富洞察力的辯論對話,透露出聰慧與純真,漠不關心下的眼神一瞥,卻包含著真實的人性與溫暖。

 

可憐的東西》是融合身體政治與女性主義的黑色喜劇,與但丁的《神曲》相呼應,宛如一場怪誕驚豔的環遊世界性愛成長週記~


延伸閱讀:VENEZIA 80 LA BIENNALE:【2023威尼斯影展】主競賽得獎名單分析:青年、女性、戰爭、道德與人性


感謝關鍵評論網2023/12/31刊登特別報導:10位影評人的2023年最佳電影:《奧本海默》、《蒼鷺與少年》入榜,從國際影展眺望世界

關鍵評論網2023/12/31電子報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6827


SHARE:

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Maestro《大師風華:真愛樂章》:狂熱、狂喜、狂放與狂傲的總和----一位巨星的誕生

A work of art does not answer questions, it provokes them; and its essential meaning is in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contradictory answers.

--Leonard Bernstein 

 

藝術作品本身並不回應疑問,而是引發問句;其本質意義在於矛盾答案之間的無盡張力」。

---李奧納多伯恩斯坦

 

〈大師風華與巨星的誕生〉

 

1918年生於美國麻州俄羅斯猶太裔家庭的李奧納多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90),於1935年哈佛大學主修音樂與作曲,第一部現存作品《詩篇148》是為聲樂和鋼琴而作。194311月,居於紐約市,時年25歲的伯恩斯坦,因即時代班當時患上流感而不克出席的紐約愛樂客座指揮華特Bruno Walter,自此一舉成名,是樂評家Donal Henahan筆下「美國音樂史上最出色、最耀眼的巨星之一」。

 

生前榮獲2項東尼獎、7項艾美獎、16項葛萊美獎與1981年甘迺迪中心榮譽獎的伯恩斯坦,瀟灑不羈,創作豐盛,其集結室內交響、管弦、芭蕾、歌劇、戲劇、合唱、電影和鋼琴小品等多重流派。改編自1944Jerome RobbinsFancy Free》的創意芭蕾舞劇《小鎮上》On the Town1954年劇情片《海濱》的原創配樂、名聞遐邇的百老匯長青音樂劇《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以及1971年,取材自天主教會禮拜儀式,以拉丁文與希伯來語演唱的《彌撒》Mass,皆出自大師之手。

 

2018年以《一個巨星的誕生》自編自導自演、一戰成名的布萊德利庫柏,實則自2017年起始,便著手籌備《大師風華:真愛樂章》拍攝版權,研究大師生平、與費城交響樂團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音樂總監的Yannick Nézet-Séguin學習指揮、向《瞞天大佈局》合作的克里斯汀貝爾學習方法派演技,堅持以大師伯恩斯坦的低頻聲線執導演繹電影。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序幕,那白髮蒼蒼、沈穩內斂、幾乎隱藏在平台鋼琴後方的喪妻鰥夫,靈活熟稔演奏來自其1983年的歌劇《寂靜之地》A Quiet Place,該劇描繪那母親缺席、同性戀兒子的家庭悲嘆,即隱晦布萊德利庫柏繼《一個巨星的誕生》之後,飾演的大師內心深處那永遠的天人交戰,開啟了這部狂熱、狂喜、狂放與狂傲的傳記片之敘事核心。


 

〈大師與框架〉

 

憑藉非線性的回憶架構,《大師風華:真愛樂章》是一本愛情、親情與職涯的有聲紀錄,是關於才華洋溢、極富魅力的音樂大師,同時卻也是內心不安、不滿的有婦之夫,其複雜人格的相互衝突。庫柏以35釐米黑白片段和豐富飽和的色彩場景之間的對比中切換:1940年代早期場景的生活緊湊、好運不斷、其四四方方的攝影長寬對稱,與1950年婚後生活的寬幅廣景、卻衝突不斷相比,將大師與髮妻時時置於同一空間,但又以窗框、背對背、門檻等攝影二分法相隔於兩個悖離世界的框架之中。

 

35釐米的黑白鮮明對比鏡頭拍攝的1940年代崛起之路,年輕、坦率、直白的伯恩斯坦充滿了純粹的創造力與驚人的工作效率,他的聲音輕快而高亢;1950年婚後色彩宛如甜滋滋的柔嫩糖果色調,如同覆蓋了柯達濾鏡;1960金華璀璨的香檳派對,不時夾雜霓虹舞廳與自我毀滅的衝動;1970年已是享譽國際的名人大師,莊重正式的黑白燕尾服與高聳寬闊的劍橋伊利大教堂是不言自明的致敬隱喻;直至1980年喪妻後身穿鮮豔紅格紋卻迷惘憂傷、低頻沙啞的喃喃自語形成強烈對比。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直接點名伯恩斯坦的同/雙性戀史觀,也描述其矛盾的職業型像:為樂團和觀眾奉獻一切,沉浸於公眾崇拜之中的指揮家表演身份,相比為與世隔絕、獨處自持的作曲家之存在衝突:他時而欣喜若狂,時而陷入黑暗、令人虛弱的絕望,他是外向迷人的音樂巨擘,同時也是一位內向謹慎的父親丈夫。

 

身型乾扁、老氣橫秋、笑聲詭異的凱莉墨里根Carey Mulligan扮演與伯恩斯坦結褵近三十載的髮妻Felicia Montealegre,倒是意外合適。在布萊德利庫柏高大身型佔據主導地位,呈現出巨大、黑暗的輪廓的隱影下,大師與演員疊加在同一個框架之中,揭示了夫妻關係的複雜性。身處於丈夫巨星光環陰影之下的Felicia,處於複雜情感戰區的標靶,並非事事順遂,時時闇自神傷,還不時得被迫接受耳語八卦的羞辱,卻是回憶中主動的存在,與大師一起面對前台的焦慮、舞台的榮耀與後台的悲嘆。身穿著白色雞尾酒裙,或是粉藍色搭配香奈兒米黑色尖頭鞋,Felicia是指引大師的一盞明燈,讓焦躁不安的丈夫遠離煉獄黑洞,在畫面中央就如同一顆熾熱恆星一樣閃閃發光。

 

但也許影片中最讓觀者驚喜之處,是編導透過虛實交錯的剪輯技術,宛如琵雅芙Édith Piaf傳記片《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模焦了家庭生活與舞台之間的界限,使身處社會框架之下的男女隔閡,甚至因同性緋聞八卦導致的夫妻情感糾紛,皆因藝術而化解悲嘆。《小鎮上》的魔幻寫實芭蕾舞排練場景,舞動未婚男女的新婚幻想,而三位臀型性感的水手共舞,是致敬了1944Jerome RobbinsFancy Free》的原作,也暗示伯恩斯坦的真實性取向。

 


〈大師與馬勒〉

 

於劍橋伊利大教堂(Ely Cathedral)指揮倫敦交響樂團演奏古斯塔夫馬勒的第二交響曲,可說是《大師風華:真愛樂章》的愛樂高潮,是夫妻歧異的大和解大團圓,也是真實還原伯恩斯坦當年19739月演出的微紀錄片。

 

倫敦管弦樂團和電影指揮顧問Yannick Nézet-Séguin以第二交響曲全章近90分鐘的最後10分鐘為主打旋律,西裝筆挺、皮膚黝黑、頭髮蓬亂、滲冒汗珠的布萊德利庫柏飾演的伯恩斯坦,力道強勁、那狂熱、狂喜、狂放與狂傲的總和,在高聳寬闊的演奏回聲中,音牆厚實,餘音繚繞。

 

或許出自私心、或許是真心喜愛,伯恩斯坦運用媒體魅力,促使奧地利猶太裔的指揮兼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 1860 –1911)的音樂篇章在20世紀後半葉倏忽蔚成主流,成為古典音樂界大眾所熟知的歐洲新星(註一)。好如在參議員勞勃·甘迺迪的追悼彌撒上,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演出《第五號交響曲》中的慢板,以肅穆的手法呈現永生難忘的深刻共鳴;而在約翰·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儀式,他則嚴選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千人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以歌劇演唱為首發,詮釋宛如天國開門般歡欣鼓舞的場面,讓在場觀眾親眼耳聞馬勒那巨力萬鈞的氣勢以及金碧輝煌的莊嚴感。而《千人交響曲》巨大而誇飾的性格,可說是最能貼近伯恩斯坦的真實樣貌的。

 

庫柏自編自導自演的《大師風華:真愛樂章》未能深入探討觸及馬勒曲風與大師的情感性格,屏除劍橋伊利大教堂621秒的音樂指揮橋段,觀者幾乎無以一窺大師透過指揮表演和教育傳播古典音樂的熱情,也無輕點其致力於支持公民權利,反對越戰,支持並集資愛滋病研究的人道面向,可為本片稍嫌輕薄粗淺之一。

 

或許是文化底蘊的累積有限,美國籍編導之於大師風華的生平敘事最終都不免淪落至情慾的拼湊剪貼與詮釋核心。隨著劇情線的推移,《大師風華:真愛樂章》清晰的黑白單色漸進式為豐富飽和的柯達濾鏡,加速使得家庭與舞台之間的橋段看起來像廉價八卦報的螢光頭條,相較黑白單色,更鹹濕、更喧囂、更焦慮、更迷惑。伯恩斯坦哈菸、酗酒、嗑藥、對自己上帝般的聲望滿意地咧嘴癡笑,顯露出可怕而貪婪的上牙,與年輕學生貼身熱舞、調情喇舌,最後只得對他的大女兒娓娓撒謊,順利地將留言八卦歸因於「大眾的嫉妒」。

 

與《一個巨星的誕生》如出一徹,布萊德利庫柏的招牌鬥雞眼無以說服大師的早熟深邃,而那深思熟慮的刻意模仿表演不可避免地挾帶自戀的成分。華麗的髮型和妝容,卻敵不過與凱莉墨里根從頭到尾互不相讓的喋喋不休、嘰嘰喳喳令人毫無頭緒、毫無善罷甘休的重疊鬥嘴、卻無以爆發人物情感張力的略顯疲憊,是本片輕薄粗淺之二。



〈猶太裔與假鼻子〉

 

首映前先轟動的《大師風華:真愛樂章》,無非就是非猶太裔的布萊德利庫柏戴上日本髮妝大師辻一弘Kazu Hiro特製的大鼻子,扮演享譽國際,卻也飽受爭議的俄羅斯猶太裔音樂大師李奧納多伯恩斯坦。《BBC》報導,對抗反猶太主義運動發言人Binyomin Gilbert之於此扮相,直批「毫無三思而後行」;而英國猶太裔女演員Tracy-Ann Oberman也指出《大師風華:真愛樂章》「請找一個猶太演員」,皆暗示布萊德利庫柏的血緣、種族、外表均不合格,同時批判《大師風華:真愛樂章》以種族角色扮演為本片號召。

 

那試問批評者們,當今影壇何者猶太裔演員最適合扮演大師一角?恐怕只會無限迴圈至伯恩斯坦的開場名言:「藝術作品本身並不回應疑問,而是引發問句」。

 

猶太裔雖散居世界各地,與異族通婚千年載,卻無法完全免除基因特徵所引發的身份認同與面容焦慮。布萊德利庫柏的大師風華承接的排山倒海,也非單一特例。由英國實力派海倫米蘭飾演以色列第四任總理高塔·梅爾生平的《贖罪日之戰》Golda,也因國籍、種族以及大鼻子扮相掀翻論戰;因戴上特製假鼻,於《時時刻刻》The Hours扮演英國作家才女吳爾芙而榮獲2002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妮可·基曼Nicole Kidman,至今仍不少文學研究學者對於影片中的型象極其不滿。

 

猶太人的集體隱形焦慮,無非來自數世紀以降的離鄉背井,顛沛流離。或許在物理、文藝、音樂與當今影壇叱詫風雲,獲獎無數,但是自身的悵然所失,或許正是猶太人團結一氣、相互砥礪的意識型態,好比伯恩斯坦提倡馬勒,也如史蒂芬史匹伯給予本片高度創作自由,不計酬勞義挺監製《大師風華:真愛樂章》。而無獨有偶的,史匹伯恰恰正好是2021年改編自伯恩斯坦《西城故事》電影版本的大導。



〈大師v.s.大師〉

 

大師成就大師,是源於日本髮妝大師辻一弘Kazu Hiro。生於1969年京都府,原本已於2012年從電影界退休,但是因成功瞬間改造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為英國傳奇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為《最黑暗的時刻》贏得2017年奧斯卡最佳髮妝造型獎而重出江湖。本年度《綜藝》雜誌解析辻一弘為布萊德利庫柏精心設計和製作嘴唇和下巴部件,並獨立製作一種足以改變其發聲說話的特殊鼻翼。當拍攝大鼻子情聖老年的橋段時,髮妝大師每天凌晨一時上工,整整耗費五個小時為巨星精心打扮,包括眼角、前額、嘴唇、頸部和手部的義肢。大師之所以為大師,是因為其乎單打獨鬥,屏除綠幕,將眾所周知的年老化妝術推向了一個新高峰。

 

一代巨星在髮妝巨匠的巧手細心與電影巨擘的鼎力支持,演藝了鋒芒畢露的一代大師,是傾注心血的、是高度控制的、是瘋狂癲狂的,卻也是無聲累積的。

 

布萊德利庫柏坦承,自編自導自演期間,堅持貫徹伯恩斯坦的低頻聲線執導整部電影:

拍攝這部電影是跟隨我一輩子的經驗,徹底改變我作為藝術家的另一面向。」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集結無數大師前輩的精心傑作,就像是巨星本身造就了大師的誕生。

 

註一:

古典音樂演奏指揮界巨擘莫札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風光橫掃數世紀,在伯恩斯坦大力推廣之前,出生於1860年奧地利帝國的古斯塔夫馬勒,始終不能列入古典音樂圈內的主流作曲家,在納粹德國時期甚至因其猶太身份而被禁止宣傳演奏。除了《第八號交響曲》,馬勒的《第一號交響曲》與《第五號交響曲》因為電影《魂斷威尼斯》配樂,至今廣泛流傳。


感謝關鍵評論網2023/12/27影劇版刊登【影評】:Netflix《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布萊德利庫柏延續《一個巨星的誕生》,但這次有些輕薄粗淺

關鍵評論網2023/12/27電子報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6642

 

 

SHARE:
Blogger Template Created by pip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