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Liberty

2023年5月12日 星期五

Guardians of the Galaxy Vol. 3---《星際異攻隊3》星際雜牌軍與至高造物主的身份政治認同與父權主義對抗

Guardians of the Galaxy Vol. 3

若說2014《星際異攻隊》2017年《星際異攻隊2》是嚴父與逆子的角力遊戲,那麼2023年詹姆斯岡恩James Gunn眾望所歸執導編劇的《星際異攻隊3》,則是造物主與雜牌軍的身份政治認同與父權體制對抗。由「星爵」克里斯普萊特(Chris Pratt)領軍的《星際異攻隊3》、引領「葛摩菈」Zoe Saldaña、「毀滅者德克斯」戴夫巴帝斯塔、「螳螂女」Pom Klementieff、「涅布拉」凱倫吉蘭,以及為「火箭浣熊」與「樹人格魯特」獻聲的布萊德利庫柏與馮迪索原班人馬,全力搶救身負重傷的火箭浣熊,緩緩揭開其賞金獵人的身世之謎。

 

《星際異攻隊3》開場即以「火箭浣熊」的視角,倒敘關於其自然身份及爾後的社群影響力:以一隻人類(或類人類)黑手入籠,強制剝奪一群浣熊幼崽的自由與生存,以骯髒溼滑的牢房與晦暗燈光的攝影調度,強力控訴動物凌虐與與基改工程的冷酷無情。爾後又以「火箭浣熊」半夢半醒的彌留狀態,顯示高級進化論殘酷實驗下,那三位肢體殘缺卻暖心滿滿的牢友——白兔Floor、海象Teefs和女性密友水獺萊拉Lylla——諷喻正因為基改工程實驗,賦予了「火箭浣熊」高智商、高情商的戰術大師守護者身份;而那迅速敏捷、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知性角色,如同X戰警中也為基因改造的金剛狼,儘管「火箭浣熊」動機與道德準則多為被動式的,但正恰恰是這隻星際雜牌異攻隊可力抗銀河父權體制的絕對不可或缺。

 

星際異攻隊的身份政治


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教授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2018年其著作《身分政治》(註一)提及「身而為人」融入社會的需求根深蒂固:
 

縱觀歷史,形成群體對於物種生存至關重要。時至今日,我們族類仍傾向將自己歸類為具有共同目標的群體。當某些群體與我們擁有共同特徵(性別、取向、政黨或宗教)同享樂、共患難時,這稱之為「身份政治」

 

這即是「火箭浣熊」的成長背景故事的預示——生活在那稍嫌混亂蒸汽龐克風格的知無領域中Knowhere,綽號「火箭」的星際異攻隊隊員不時對周遭群體強調:「我才不是那頭該死的浣熊」,且因基因工程改造後的絕頂聰明,使其說法可信度倍增;而半人半神的「星爵」彼得奎爾,即便在《星際異攻隊2》知曉了生父與養父的樣貌,卻因為與戀人「葛摩菈」的生離死別而酗酒頹靡、暗自神傷。星爵在職責上與星際異攻隊同在,但在情感上,他替「葛摩菈」無限哀悼,宛如身處T.S Elliot那貧瘠乾枯的荒原。

 

延續2014《星際異攻隊》與2017年《星際異攻隊2》其高度黏著凝聚力的「身份政治」家人認同,為《星際異攻隊3》開啟執行「搶救火箭浣熊」任務的首要動機。而刻不容緩與時間空間賽跑的自殺行動中,意外觸發了另一感傷的劇情支線:為了進入奧果基因工程總部Orgocorp,異攻隊得求助他們的前任「葛摩菈」的幫助。「葛摩菈」於2018年《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壯烈犧牲,卻於2019年《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與2023年《星際異攻隊3》均以2014年穿越多重宇宙的「破壞者葛摩菈」隊員的身份登場,然而,或許是自我複製版本的性感女郎並非星爵所愛的同一位,除了類邊緣軍團的「破壞者」團隊,喪父無母的「葛摩菈」其實無有歸宿。

 

綜觀《星際異攻隊》團員,他們以無家可歸和孤獨流浪的身份,團隊合作,同享樂、共患難的類同「身份政治」,開啟拯救宇宙大作戰三部曲。在彼此情感上,無論是目睹母親因腦瘤撒手人還的「星爵」、喪妻失女的「毀滅者德克斯」、無以得知生母消息的「螳螂女」、與「葛摩菈」同為薩諾斯養女的「涅布拉」、基因改造後的「火箭浣熊」,甚至是「火箭浣熊」親手植栽後重生的「樹人格魯特」,父權體系下母親缺席的那份遺憾與惆悵,進而加速福山教授所定義的「身份政治」:這群喪母、甚至無父的邊緣人們找到了彼此與家庭,他們一起承擔多重宇宙的守護責任,為大量星際怪胎們提供庇護與保護的服務,就如同這個臨時家庭群體為自己給予溫暖與力量,如出一徹。

 


而星際異攻隊隊員們與「身份政治」認同不一的「破壞者葛摩菈」相處後,其「身份認可」的思想卻在每一為隊員中悄悄萌芽。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言的thymos,就是指涉我們靈魂中渴望他者/群體對我們自身的尊嚴和價值正向的回饋與認可,以便確認愉悅舒暢與備受重視的感覺良好。反之,則是自我否定的羞恥不堪。不同於「火箭浣熊」之於老獄友與新隊友的反覆質疑與強調,「破壞者葛摩菈」並不在乎任何他者的認可,也不完全認同「火箭浣熊」之於星際異攻隊這個特定群體的「身份政治」價值觀,甚至已非「星爵」的情感歸宿。她百般不情願的拔刀相助,或許只是基於妹妹「涅布拉」恰好為星際異攻隊一員。且在隊員們替大難不死的「星爵」團體討抱抱時,只有「破壞者葛摩菈」獨自轉頭離隊。

 

而「身份政治」認同的質疑與覺醒,於星際異攻隊隊員攻堅奧果基因工程總部Orgocorp,與「極度自閉自戀高度伊底帕斯情結強迫症的無神論者」(「星爵」的描述)瘋狂科學家「至高進化」High Evolutionary交鋒時,加速各個角色間的自我身份認同,進而思考《星際異攻隊》「身份政治」與團隊責任。「星爵」批判「至高進化」的宇宙優生學計畫:濫殺所有生靈,炸爛烏托邦,只因這是對不完美創作物的最後憐憫,高級進化論就會重新開始。

 

星爵:「你非天神」。

至高進化:「當然無神——這就是我介入的原因」。

 

與喬許布洛林飾演的漫威宇宙大反派薩諾斯Thanos那悲劇性的多弧個性相較,Chukwudi Iwuji飾演的「至高進化」稍嫌脫口秀的喜劇性微笑以及音頻過高的聲線,其邪惡陰險顯得蒼白無力,但是編導藉由此角,進而反抗當今基因工程的無限上綱,強調動保主義的迫切性,已經向影迷影癡喊話,旨在建立具有共同目標群體的「身份政治」認同。甚至順勢延續星際異攻隊隊員們,即使卸除守護宇宙的責任,自我的身份認同仍可自由轉換調停。

 

星際異攻隊的個人主義

 

福山教授認為整體「身份政治」認同於先,爾後即分裂出現代身份概念,因為這與「個人主義息息相關」。但是福山教授認為這並非放棄自有身份,而是讓自有身份更具包容性。這也是「火箭浣熊」悲慘命運後的新領悟:即使原生基因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食肉目浣熊科屬種,他仍可以是一名不離不棄的忠實夥伴、身懷絕技的戰術強者、更是新一代的星際異攻隊隊長。「螳螂女」歷經馴服宛如《哈利波特》中的三頭犬、或是《侏羅紀世界:統霸天下》Jurassic World Dominion中的雙冠龍圍攻,好如《權力遊戲》龍后般,以母愛般的關懷,引領三隻調皮愛吃鬼巨獸,追尋自我的方向。而原本冷酷自傲的「涅布拉」,意外察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毀滅者德克斯」,即使喪妻失女,卻可一起擔任養父母的重責大任。甚至破繭而出、全身亮金、毫無人性情懷的傳統反派「亞當術士」歷經喪母後,體悟「人人都有第二次機會」的友誼(圓臉蹙眉的Will Poulter過於喜感,欠缺超級英雄那勢不可擋的狠勁與憤怒,大抵是本片選角的敗筆)。而那外太空虛無飄秒間與「星爵」指尖一碰,畫面色澤角度高度神似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大廳天頂,米開朗基羅《創造亞當》壁畫的漫威版本,幾近是編導之於造物天神的幽默揶揄。



星際異攻隊致敬科幻經典

 

B級恐怖片起家的編導詹姆斯岡恩James Gunn,於202211月起,已為華納兄弟影業挖角,成為 DC工作室(DC Studios)的聯合主席及聯合CEO。詹導連訣胞弟西恩岡恩,其較無設限的天馬行空想像,《星際異攻隊》系列的幽默對白、無厘頭的家庭式拌嘴、甚至之於科幻冒險經典,在在打破漫威場景設計的侷限,甚至迪士尼影業向來歡喜大結局老套傳統。《星際異攻隊3》中,Beth Mickle的場景製作設計,隊員身著五彩太空服登陸有機星體Orgosphere,是之於史丹利庫柏力克《2001太空漫遊》的高度致敬;而宛如括約肌的肉肉星球的組織割體形態擠壓,隱約飽含大衛柯能堡擅長的肉體恐怖惡趣味,也是擷取以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同名科幻小說〈驚奇之旅〉Fantastic Voyage改編的科幻傑作《人體縮小軍》為發想。Orgocorp那鮮明如雞蛋的升降電梯、宛如巨大樹幹的存儲生物材料牆,好似煎蛋白的辦公控制櫃檯、蒙德里安70年代新造型裙裝與帽飾,毫無尖銳死角的新藝術主義風格(註二),其場景宏大且精緻,正是史丹利庫柏力克《發條橘子》中充滿未來主義魅力裝飾的靈感來源;甚至護衛犬科斯莫Cosmo,更是致敬蘇聯太空計劃第一登太空船上太空的毛孩子,顯現編導支持動保主義的決心,而星際異攻隊全員一字排開出任務更是以1998年經典冒險動作《世界末日》Armageddon為攝影靈光。


 

結語


星際異攻隊隊員彼此諷刺、直白、天真和傲慢的角色相互反彈,形成勢不可擋的喜劇效果,且隨時間線推進,拋棄所謂單一種族、性別或宗教的狹義「身份政治」認同。但在喜感連連的拌嘴糾纏中,詹導將其角色們推向了更加陰鬱的領域:即如果獲得家庭溫暖可以幫助我們所有人身心成長療癒,那麼當我們成熟到足以獨立成家立業時會如何轉變?如果確立了身份政治與自我認同,當我們擁有足夠的勇氣,再去尋找自己未知的冒險旅程,會有什麼風險呢?這會只是一場遊戲一場夢嗎?而說聲謝謝下回見又是什麼樣的感覺?

 

而若深思熟慮回答以上諸多疑問,或許又是一部開啟奇幻旅程的電影傑作了呢。

  

註一:

英文2018年原版標題為 Identity: 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中文譯本《身分政治:民粹崛起、民主倒退,認同與尊嚴的鬥爭為何席捲當代世界?》洪世民譯,2020年,臺北:時報文化。

 

註二

新藝術運動流行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名字源於巴黎一間名為「新藝術之家」(Maison de l'Art nouveau)的商店,其陳列收藏品的特性,充滿波浪形和流動性的線條,表現形式以植物生長或是動物骨骼的無邊角的平面化卡通化風格。新藝術運動建築代表為巴塞隆那的高第(Antoni Gaudi1852-1926),繪畫代表為出生於波希米亞的慕夏(Alphonse Maria Mucha1860-1939)。

 

註三:

蘇聯太空犬萊卡(俄語:Лайка,約195457)是太空史上第一隻進入地球軌道的動物。萊卡原先是隻在莫斯科街頭尋獲的雌性混種流浪狗,於1957113日隨史普尼克2號上太空。

 

此實驗目的以證明活體乘客能夠承受火箭發射以及失重的環境條件下在太空中的反應。1957年蘇聯官方宣稱萊卡在太空中存活了四天,死因為氧氣耗盡,因此窒息之前進行安樂死。然而到2002年,俄羅斯政府才透露萊卡在進入太空後僅數小時即因中暑而死亡。


感謝關鍵評論網【影劇】2023/05/12刊登影評---【影評】《星際異攻隊3:造物主與雜牌軍的身份政治認同與父權體制對抗

關鍵評論網電子報 2023/05/12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5359


 

SHARE: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The Last of Us:《最後生還者》之西部拓荒史v.s政治暴力史---世界末日,如影隨形

  

生還者起源

 

HBO MAX 2023一月首發末日災難影集《最後生還者》,由電玩遊戲製作人暨開發商「頑皮狗」創意總監Neil Druckmann,搭檔主創核災迷你影集《核爆家園》ChernobylCraig Mazin擔任編劇及監製,講述西元2003年,氣候變化促使分布在溫和濕潤雨林區的蟲草真菌發生突變,隨風紛飛的孢子寄宿人體,將受害者控制為毫無記憶與情感的的肉食殭屍。在印尼首例發現後一周內,突變真菌隨著四通八達的交通體系殖民全球:人腦的萎縮、肢體的膿腫遂成為混亂暴力、社會崩潰以及人口滅絕的後末日恐怖想像。

 

《最後生還者》第二話〈感染者Infected開場的橋段,疫情爆發前兩天,印尼雅加達大學的真菌學教授佩蒂維受當地警察傳喚,獲知當地麵粉穀物工廠爆發感染:政府實驗室內一名工人屍體,已成為蠕動活體嗜血真菌的宿主……教授手中的茶杯在茶托上嘎嘎作響。當印尼高階軍官懇求教授研發製造藥物或疫苗時,文雅的女學者輕輕地、絕望地搖搖頭:拯救人類僅有一途:全面轟炸地表大屠殺,別無他法。


真菌學教授的致命處方簽為這起高度反烏托邦的末日寓言定下了苦難的基調,《最後生還者》劇中角色們以父女、兄弟、情侶、至交、拍檔的二元一體組合,對照、類比、反射彼此間互依互存的複雜人際關係,在宛如競技電玩中處決濺血的大快人心同時,編導也強制要求觀眾吸收大量的人間苦難。劇情線時而壯闊時而悲慘,時而殘酷時而溫暖,全體人類不斷被迫在保護自己和親人之間做出艱難無奈的抉擇,並為飽受瘟疫蹂躪的崩壞社會做出渴求生存的犧牲,如果這非人間地獄,孰何為是?

 

或許和老東家HBO合作愉快,2014年《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飾演紅毒蛇的智利裔美籍的佩德羅.帕斯卡(Pedro Pascal),於《最後生還者》中飾演50出頭的德州建築工人兼黑市販子喬爾Joel;而在2016年《權力遊戲》第六季才亮相的Mormont領主Lyanna,正是《最後生還者》中扮演14歲孤女艾莉Ellie的英國新星貝拉拉姆齊Bella Ramsey。雖說與電玩版本相較,拉姆齊臉型過於扁平、下顎較為突出,也無濃眉大眼的優勢將焦慮悲傷的神色頃刻流露,但是憑藉勢不可擋的聲線與氣魄,將那獨當一面的氣概與決心,不時風趣犀利、不時悶悶不樂,保留著略顯笨拙的少女氣質的真實可信,以至於幾乎超出「電視劇表演」的範疇。從《權力遊戲》的貴族家庭平行時空跳躍至《最後生還者》同台飆戲,殺無赦的德州工人喬爾因陰錯陽差的一場開火交易,必須安全護送擁有神秘過往的艾莉,穿越飽受蹂躪的美國,至大西部的醫學中心。形單影隻的孤女,可能正是絕望世界一直渴求尋找的最終救世主。

 

如父似女的角色設定

 

恐懼絕望的末日災難,當Final Girl角色無法獨立打怪,邁向終局之際,如師如父的智慧錦囊角色宛如天降神兵。此文學角色設定奠基於14世紀但丁《神曲》中〈地獄篇〉,古羅馬詩人維吉爾領銜,帶領宛如學徒的但丁,翻地獄越煉獄共十八層,與歷史名人惡人交談,闡述對封閉循環世界體系的看法。至後現代影視編劇,2017年金鋼狼外傳《羅根LOGAN中休傑克曼與小狼女蘿拉(Dafne Keen飾)、2018年《怒火邊界:毒刑者SICARIO: The Day of SoldadoBenicio Del Toro飾演的特工與人質女孩伊莎貝兒(Isabela Moner飾演的公路逃亡、甚至2020年喬治克隆尼自導自演的《永夜漂流》The Midnight Sky中相伴橫越北極圈的迷樣女孩IrisCaoilinn Springall飾)與《最後生還者》中喬爾與艾莉的西部尋親,皆有異曲同工之妙。

 

就如同在《未來昔日》後金鋼狼羅根的顛沛多舛,德州建築工人兼黑市販子喬爾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武器,他們皆都身處在惡霸橫行,以暴制暴的蕭條年代,也都在幫助平民家庭對抗公權力不彰之時,感受了日常小日子的真實與人性的光輝。喬爾粗暴卻哀傷,其不善言辭,時而教訓艾莉的笨拙的教育方式,其實已經一點一滴建立起似父似女的緊密連結。西部之旅一起始,愛莉口若懸河,連珠砲與喬爾在旅途中的爭執與大哉問,是象徵青春年少的反叛,也是為人父不得不面對的難題,卻將兩代的隔閡瞬間拉近,讓喬爾接受自己的過往與不足,不再逃避落寞的自己,一步步推向父女情愫的最高峰。

 

本片劇情線之延伸,也與70年代義大利導演前仆後繼開拍美國拓荒牛仔西部片相互呼應:以賞金(本劇中為孤女艾莉,喬爾多次稱之為「珍貨」)為誘餌,引出獵人/英雄重出江湖,再以處處濺血的叛變為經,追殺之旅為軸,交織出屠殺遍野,屍首處處的硬漢本事。編導更以西部片一貫拉近聚焦主角眼神眉型的攝影風格,讓灰髮負傷、噩夢連連、滄桑落寞的金剛老狼與喬爾影射人類由全盛時期以致枯竭衰落,以及他們身處周遭環境就好如T.S艾略特的飢渴《荒原》,卻又引介了氣盛又好奇的年輕女孩角色,暗藏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希望伏筆。

 

被迫逃亡/尋親的公路之旅,是離鄉背井,是冒險挑戰,也是放逐與疏離的過程。好如在《怒火邊界:毒刑者》中特工與人質富家女,《最後生還者》的走私販與掌握解藥關鍵的孤女於狹窄車廂與破舊木屋的朝夕相處之下,產生性別、權力(男性主宰全程行動與路線,女性無法自由行動)、知識(男人與女孩資訊不對等的差異)以及身份認同(喬爾與艾莉相處後產生自我懷疑,引發不為人知的慈悲情懷與回憶,而艾莉則不經意察覺了男性霸權中的脆弱與焦慮)的塑造過程。本劇編導運用遼闊蒼涼的冰天雪地講述資源的短缺與環境的險惡,襯托主角們心中的孤寂與焦灼。在同一時空中,無論是特工走私販、富家女或青少女,某些面向竟並無二致:他們喪失家人,形單影隻,他們都是孤兒,默默航向未知的困惑。他們在政治(暴徒攻擊)迫害下,非自願性地跨地域流亡,而壯闊的攝影調度,釋放某一種距離的美感與惆悵,甚至是主角們之於當局政權(美國聯邦機構的後援)的無聲抗爭。


 

西部拓荒史v.s政治暴力史

 

美國西部拓荒史GO WEST象徵財富與希望,卻也如喬治克隆尼《永夜漂流》中風暴連連的險惡荒原。《最後生還者》遊戲總監Druckmann與編劇監製Mazin延續電玩版本的軌跡,以一話為一停留點,諷喻宛如法西斯政府的FEDRA組織、倖存者群居自立中的共產思想、以及以欺瞞為手段的飢渴邪教教派。其打破後末日災難中不以全球視角為探討的傳統,一路西進,開拓了喬爾與艾莉旅途上的眼界與經驗值,也闡述了迫在眉睫的身體威脅,基本溫飽需求和防衛行為也更加暴虐血腥,更象徵人類近代政治暴力史的演進。

 

一翻美國地圖,喬爾與艾莉從美東麻州波士頓出發。第三話〈漫長的時光Long Long Time,厭惡人類的生存主義者比爾早在2003年疫情爆發前就在自家地窖囤積物資,建造了豪華堡壘,悠悠與伴侶法蘭克共享品嚐草莓與作畫的小日子,卻不敵年事與絕症。在遺書中比爾期許喬爾也能像自己一樣找到全新使命,一改自私的自保心態,將屋內的一切全部留予喬爾繼承。或許隨近年過於誇飾的LGTB+的波浪逐流,末世災難閒暇之餘編劇也不免矯揉造作,細緻描述中年同性之愛。第三話就如標題,緩慢而憂傷訴說空無一人小鎮上最後生還者的人性光輝,是全劇充斥燒殺擄掠的物資搶奪大戰場面,最溫暖無私的給予奉獻。

 

在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社區領袖發起焦土任務,想要處決在逃的非裔兄弟亨利與山姆,已示復仇。身寬體胖梅蘭妮.林斯基飾演的白人女性法西斯獨裁者無非是劇組選角的一大成功,不但是編劇對於美國政治史上三K黨迫害非裔美國居民的控訴,其凶狠殘暴與輕聲細語的絕大反差一開口即可令觀者反胃厭惡。第五話〈忍讓與生存〉Endure and Survive無非即是種族隔離政策下,非裔亞裔自我激勵的希望標語,卻也是艾莉第二度同儕友誼的被迫幻滅,更是啟動其心狠手快殺無赦的開端。艾莉因接連喪失得之不易的好友,自我生存的意識日趨強烈,故事敘述也漸漸由男性制霸的殺戮、權謀、參戰的運鏡,巧妙地轉移至女性無需忍讓的視覺角度。

 

抵達懷俄明州倖存者群居自立的群體社區,物資缺乏下的共產思想或許即是人類集體生存求溫飽的初階理想主義,但是當貧乏的共產、分食與寄居體系瀕臨崩潰邊緣,人性尊嚴與人身安全變虛無飄渺,無以飽腹的生活緊接思想空洞,江湖邪教趁勢而起。第八話〈當我們身處困境When We Are In Need無非是基督教本位主義派與邪教組織的角力與模擬,編劇更以此話探討1846年夏天加州食人淘金悲劇(註一),以及1978年震驚全球的瓊斯鎮人民聖殿教會事件(註二)。

 

邪教牧師參透艾莉領袖特質的本性,可惜往往自私自立之徒只看到自以為是的表徵。艾莉困獸求生之後有如脫韁野獸,大開殺戒更狂勝邪惡本質:憤怒、羞愧、忠誠與失落的總和,西拓之旅鍛鍊極其堅毅的人生歷練,而初見成群的長頸鹿卻瞬間擁有清純少女般的開懷,其高度複雜一體多面,絕非單單宗教或心理分析可降伏。第七話〈拋諸腦後Left Behind以降,《最後生還者》已從男性主導巧妙轉接至女性意識。從劇情第一話至第九終章,兄弟、父女、情侶、同志伴侶、非裔兄弟、共產集團、閨蜜好友、邪教組織、回歸至如父如女的組合,成雙成對地在德州家鄉、生化隔離區、博物館大廳、無人小鎮、破舊木屋、共產社區、廢棄購物中心、度假湖區以及冰雪覆蓋的懷俄明州,徒留你與我的空寂The Last of Us。文字直譯《最後生還者》,或又可大寫受詞「我們」us為「美利堅合眾國」的縮寫US,則可另譯為《美國餘燼》。


 

結語

 

繼《龍族前傳》的血腥震撼,觀眾可能會誤以為HBO劇組最喜愛以痛苦鹹濕污穢的分娩場景帶領至敘事的分岔點。第九話一開場囊括《最後生還者》系列的精髓,以聚焦的攝影,一封閉場景中揭示了生命的艱困與美好。

 

喬爾做出的選擇存在分歧,他背叛了那些信任他的人,對艾莉的謊言是喬爾隨身攜帶的另一個沉重負擔。過往交戰的實體經驗值得知,末日世界已經無以值得喬爾拯救,因為他的一切已經悄悄潛移為艾莉,拯救了她,也就拯救了他自我的世界。敘事觀點輪迴至男性主導,在喬爾以單詞回應艾莉的大哉問後,第一季至最終話累積推至高峰的恐懼與焦慮倏地軋然而止。然而,就如同美國恐怖科幻小說作家H.P. Lovecraft所言:

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緒,便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便是對未知的恐懼」。

 

世界末日,如影隨形

  

註一:加州食人淘金悲劇

https://www.latimes.com/archives/la-xpm-2003-aug-20-me-donner20-story.html

https://www.latimes.com/archives/la-xpm-2006-jan-13-me-donner13-story.html

 

註二:瓊斯鎮事件

Sherman, Jason. Jonestown: Paradise Lost, History Channel, 2007. 

根據目擊者和倖存者的敘述,2007年紀錄片《失樂園》講述瓊斯鎮人民聖殿教和教派首領吉姆瓊斯於19781118日集體自殺前的最後一周的社區日常。

 

感謝關鍵評論網【影劇】2023/03/17刊登劇評---【美劇】《最後生還者》:瘟疫後活屍末日災難,宛如金剛老狼的西部片公路之旅

關鍵評論網電子報2023/03/17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2564

 

SHARE:

2023年2月12日 星期日

The Pale Blue Eye《淡藍之眸》:案中案,謎中謎,驚悚大師愛倫坡之霸凌謀殺、邪教嗜血、愛情親情的瘋狂自白~

 

狂野疾風奔馳狂躁

悲痛的我懇求著她

麗諾

她不願回答…..

 

無盡的夜晚籠罩著她

一瞥那淡藍之眸

誨黯之夜

怒火燃燒

僅僅遺落那雙

致命的淡藍之眸


愛倫坡 Lenore 〉---1843



1802年美國西點軍校始創,責任榮譽制,國家菁英化;1830年紐約哈德遜河谷區域,冬雪紛飛,淒涼孤絕。枯枝上吊的屍體、粗暴剜割的心臟、破綻百出的口供、退役的私家偵探、憂鬱的青年詩人、美麗的富家千金、堂皇的軍醫豪宅、迷樣的紙條墨跡……緩慢、神秘、拼湊著兇嫌主謀的真實面貌。

 

2023年一月Netflix全球首播的《淡藍之眸》,改編自Louis Bayard 2006年榮得愛倫坡最佳小說獎提名的同名長篇小說 The Pale Blue Eye,由《瘋狂的心》冷硬派史考特庫柏(Scott Cooper)自編自導,而克里斯汀·貝爾身兼製片,主演單親、鰥夫、獨居、憂鬱卻嚴謹自持的退役偵探藍道Augustus Landor,是雙方繼2013年《逃出鎔爐》與2017年《敵對分子》後第三度回鍋合作。

 

美國偵探懸疑推理小說始祖愛倫坡在短暫、抑鬱且跌宕的一生中,創作了無數詩作及短篇小說作品。《淡藍之眸》揉雜了詩人曾經於西點軍校就學的人生經歷,將此機智、哀傷、內向卻深情款款的創作天才角色與退役偵探一同解謎辦案,成為西點軍校一案重要的敘事觀點與破案關鍵。曾在《哈利波特》系列中飾演達力表哥與《后翼棄兵》中天才棋手的哈利·梅林,寬扁的高額、凌亂的捲髮、蒼白的神色與稍窄的眼距,將愛倫坡青年版那浪漫心靈的脆弱、焦慮及糾結,卻在解碼說明展現自信、聰穎且觀察入微的特質詮釋得層次分明,與老練多變的克里斯汀·貝爾充滿火花與較勁的互動,一老一少,亦師亦友,似子若父,類比福爾摩斯與華生的辦案時的惺惺相惜,只不過缺少幽默拌嘴,彼此隱藏著疑慮與謊言,是敘事的情感核心,也是全片最大亮點之一。


 

《淡藍之眸》著作與電影版本的故事架構,是以愛倫坡推理懸疑恐怖短篇為「經」,再以詩歌或小說中的角色設定為「緯」,交織融合霸凌、強暴、謀殺、邪教、嗜血、解碼、辦案、愛情與親情的瘋狂自白。作者Louis Bayard與編導史考特庫柏以「文本再創」,欲洗刷潦倒詩人因生前喪妻酗酒、誹謗官司與妄想纏身的人身污點再現「文學正義」,是對美國恐怖推理懸案大師的高度文學致敬,也細細推敲探討,引發愛倫坡無數創作靈感的實際經歷與際遇的高度可能性。

 

從謎樣兇殺案進展到復仇之旅,《淡藍之眸》Masanobu Takayanagi的攝影調度以橫軸與直向二分法分割全螢幕,顯現善良與邪惡、戀愛與瘋狂、青年與老邁的二分法古典論述。影片起始以雪白的河岸為構圖基底、追尋屍體的西點學員們為視覺焦點,呈現淒涼仲冬的神秘氛圍。在貝爾飾演的偵探藍道與梅林飾演的愛倫坡,樹林騎馬、昏暗酒館的一左一右、你來我往的機智暢談,彰顯本片的敘事觀點在師徒之間轉換,是父子傳承的想像(藍道也曾對愛倫坡感嘆:「若我的愛女早些遇到你,或許我們現在就是一家人」),也是編導之於世代交替的伏筆。

 

全劇的主色塊以迷濛華麗的灰度,調和皚皚白雪、深夜黑影、湛藍水光與西點軍校學員靛藍制服,再綴點以猩紅色學員制服腰帶、剜割的心臟以及信件的蠟封,暗示象徵愛情與瘋狂的「紅」,為破案的關鍵人證與物證。而千金小姐麗雅與醫師娘的精緻妝容,交織了玫瑰紅與珠光粉的霓裳,也是以色塊暗示女性角色們那不為人知的秘密與瘋狂。

 

編導以古典文學的遣詞用字,以迷霧緩緩的慢速堆疊,講述了被無奈氛圍籠罩的哀傷故事。好些影評人針對本片敘事節奏冗長沈悶發動攻擊,但若以1830年美國建國初期時間點來切入,草創之初人力資源相對不足、醫學科技還為起步階段、人物間對話以大量比喻與引用而溝通、懸案人證物證不著頭緒,相較與21世紀觀眾們知曉DNA比對的辦案常識,以及習慣美劇那針鋒相對、高速節奏的法庭對峙與拷問,《淡藍之眸》編導若複製後現代偵探推理片的大快人心與輕鬆明朗,恐怕才是陷入自以為是、毫無歷史文學素養的陋習與窠臼。Louis Bayard與史考特庫柏更以愛倫坡的短篇與詩歌,經緯交織全案架構的密碼彩蛋。


 

私家偵探——〈藍道的小屋〉 Landor’s Cottage

克里斯汀·貝爾主演的獨居退役偵探藍道Augustus Landor,命名靈感來自愛倫坡於1849年的輕鬆短篇小說〈藍道的小屋〉Landor’s Cottage,講述了主角在散步時,偶然發現了一座隱藏在茂密樹林中的美麗小屋與屋主蘭道先生。故事的寫作靈感來自愛倫坡生前在紐約Bronx的最後住所,現為愛倫坡紀念博物館。

 

破案物證——〈吿密的心〉 The Tell-Tale Heart 

當藍道於西點軍校處理謀殺案時,第一受害者學員的屍體尋回,但心臟已細膩剖剜。接連二三的失蹤者的心臟也相繼遺失,手法卻粗暴生疏,暗示兇嫌不只限於一人作為。「挖心」的犯案手法,象徵喪心的人情(溫暖),比喻病狂的人性(社會)。 其手法正是在1843年愛倫坡發表的恐怖短篇〈吿密的心〉中,第一人稱敘述者一晚謀殺了垂垂老人,肢解了身體,剖剜了心臟,並將殘骸埋藏在木製地板下。但是敘述者無時無刻幻聽老人碰碰心跳,只得向警察招供。敘述者之於老人的不瞑之目逐漸喪心瘋狂,將其描述為類似於禿鷹的「湛藍之眸,覆有薄膜。」或許也是《淡藍之眸》文本的靈感來源之一。

 

破譯紙條——〈金甲蟲〉 The Golden Bug

在檢查停屍間檢查第一受害者學員Leroy Fry時,藍道掰開了僵屍手中緊握的一張紙條碎片。愛倫坡堅稱兇嫌必為「一位詩人」,其破解密碼與腦力激盪的橋段高度還原1843年愛倫坡的傑作〈金甲蟲〉The Golden Bug探險者威廉尋找傳說中失落的寶藏,發現了空白羊皮紙,卻暗藏隱形墨水的密碼,再以金甲蟲的據點,即是鉅額珍寶的關鍵指引。除了文學創作,破解數字密碼和文字謎題也是愛倫坡的個人專才。〈金甲蟲〉在當時開啟美國社會大眾的閱讀風氣,雖說爾後有版權之爭與誹謗官司,但無庸置疑,愛倫坡實為偵探小說之鼻祖,也開創當代解謎小說,好如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或是艾可的《玫瑰的名字》的先驅(註一)。

 

智慧老人與雙胞角色——〈莫爾格街兇殺案〉 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偵探解謎文本中,總是少不了智慧老人的角色設定,劇組多以傳奇影星為客串驚喜,令影迷一飽眼福。影壇長青勞伯·杜瓦飾演的神秘學和黑魔法專家佩佩,替藍道與愛倫坡以法文著作解謎冰屋發現的神秘符碼。

 

1841年四月愛倫坡於Graham’s Magazine發表的《莫爾格街兇殺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被文學史家認定為英語偵探小說首發之一。全案為愛倫坡鍾愛的法籍偵探角色奧古斯特·杜龐 (C. Auguste Dupin),解開一非人為兇殺案,為爾後英國偵探福爾摩斯與華生醫生的響尾蛇一案靈感來源。杜龐非訓練有素的專業偵探,但熟稔法語與拉丁文,又能詳細分析破解密碼,與愛倫坡非常相似,而蘭道的獨居神秘感也與杜龐有謀和之處,可說是《淡藍之眸》作者與編導也將杜龐一角二分為雙胞,以一老一少,亦師亦友、如子似父的師徒制交互敘事。


 

陷阱與儀式——〈陷阱與鐘擺〉 The Pit and the Pendulum

在《淡藍之眸》中,被軍校學生視為怪胎的愛倫坡,情不自禁地愛上了美麗、嬌弱而病危的富家千金麗雅。而患有癲癇的麗雅卻利用了愛倫坡的癡心絕對,反將他視為邪教儀式獻祭人選。兩人眼眸中凝視彼此,愛倫坡癡情勾勒「靈魂之交」,麗雅卻虎視眈眈最佳「獵物首選」。當愛倫坡對麗雅念出長詩Lenore,不但是愛倫坡生前最令讀者揪心的失戀喪妻之作,也是片名《淡藍之眸》的命名來源之二。

 

麗雅的瘋狂與病狂,召喚的邪教儀式重現1842年愛倫坡悲劇短篇《陷阱與鐘擺》The Pit and the Pendulum:一名囚犯被判處死刑(愛倫坡為麗雅的犧牲品),昏沉沉感知自己被綁在一個木框上,即將墜入深淵火坑之前,囚犯在最後一刻奇蹟似獲救(偵探藍道好如天降神兵解救愛倫坡)。

 

侯爵家族——〈紅死病的面具〉 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氣質出眾卻聲線嘶啞的姬蓮安德森Gillian Anderson與天生矮小、貌不驚人的托比·瓊斯Toby Jones飾演出生名門望族,家財萬貫的軍醫娘與軍醫官,詭異又生疏的互動卻更像是怪胎秀,增添《淡藍之眸》中原本冷冽滄桑的幽暗那一絲絲戲劇喜感張力。儘管愛女麗雅的癲癇幾乎是不治之症,家人還是盡最大努力對她的情況保密,支援麗雅的信仰,並盡力表演上流社會完美的家庭形象。

 

在愛倫·坡1842年的短篇寫實小說〈紅死病的面具〉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講述一歐洲王室王子和他的貴族們在豪華宅邸歌舞昇平,好像死亡侍者從未敲響豪宅家門一般,避免感染猖獗的瘟疫,並迷信他們的命運會拯救一切。而就如同艾可的《玫瑰的名字》或是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迷信的瘋狂、喪心的病狂與痴戀的發狂,終將被象徵破案關鍵的猩紅血色大火一一吞噬。

 

而原著作者與編導影片於此橋段的相異之處,在於影片中麗雅與哥哥葬身火窟,而Louis Bayard的版本則更高度心理驚悚,呼應當下食人醜聞的美國社會新聞(註二):麗雅在儀式進行中途時被蘭道阻止,只得試圖吞食盜獵的心臟,腐爛的肌理卡住喉嚨,哥哥被迫進行戰場氣管切開術,好以挽救她的生命,但是不如軍醫父親那般訓練有素,他的疏失導致妹妹麗雅失血過多而死。

 

豪宅美食的嘶吼與寂靜、醫師家庭痛失子女,也呼應了愛倫坡1839年《厄舍府的沒落》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家道中落的悲劇,而青春兄妹的逝去也如《淡藍之眸》的軍醫家庭的步調同奏:無藥可醫的疾病是緩慢死亡的象徵,一秒瞬間卻深陷了絕望、無後的無底深淵。

 

汝即真兇——Thou Art the Man

《淡藍之眸》編導以哥德式犯罪驚悚片,以愛倫坡長詩〈渡鴉〉的驚鴻一瞥,暗喻永不復返Nevermore的遺憾與心碎,(也是美劇《星期三》的學院靈感來源) 輕輕揭開謀殺疑雲,影片與小說的開頭和結尾都講述了蘭道思考自己生命的終結,而這個循環的場景預示著故事本身的曲折漫長的路徑。在與軍國主義吹噓者的棄兒——愛倫坡—— 一同辦案的過程中,得知霸凌、強暴、欺騙、遺棄與孤絕的告白,《淡藍之眸》即是以偵探兇殺案,緩緩控訴美國愛國者聯盟的暗黑史,美國最富盛名的西點軍校校訓「責任、榮譽、國家」,於揉雜愛倫坡的短篇與詩作的致敬驚悚佳作中,極顯諷刺。而以文學與藝術的結合,當機靈聰穎的愛倫坡以筆跡識破最終主謀的真面目時——汝即真兇——Thou Art the Man,他的震驚與心碎,同時痛失了才女愛人與良師益友,何嘗不是繼藍道的秘密與軍醫家族的極度掩飾,更令觀者心碎的悲劇呢?

 

《淡藍之眸》案中有案,謎中有謎,作者與編導在人類內心的黑暗深處點亮一盞令人不寒而栗的提燈。復仇的瘋狂、迷信的癲狂、痴戀的發狂,但人心如你我,誰不是為了愛,時而痴迷瘋狂,時而犧牲奉獻,時而暗自神傷,甚至不惜借刀殺人,鋌而走險呢?

 

註一:

丹布朗官方網站:https://danbrown.com

 

艾可Umberto Eco19322016)身兼義大利小說家、文學評論者、哲學家與符號學教授。除了嚴肅的學術著作外,著有大量的小說和雜文,中外文學界最馳名的作品為1980年出版的小說《玫瑰的名字》Il Nome Della Rosa以及《傅科擺》與《昨日之島》。

 

註二: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艾米漢默的暗黑家族史:

https://www.vanityfair.com/hollywood/2021/03/the-fall-of-armie-hammer-a-family-saga-of-sex-money-drugs-and-betrayal

 

參考資料連結:

https://collider.com/edgar-allan-poe-easter-eggs-in-the-pale-blue-eye/#the-victims-mdash-quot-the-tell-tale-heart-quot-1843

 

https://bloody-disgusting.com/editorials/3746196/the-pale-blue-eye-how-the-netflix-movie-partially-captures-the-dark-heart-of-its-source-material/


感謝關鍵評論網【隨點隨看串流+2023/02/10刊登劇評--Netflix《淡藍之眸》:對美國恐怖大師愛倫坡的高度致敬,這些彩蛋你都發現了嗎?

關鍵評論網電子報2023/02/10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streaming/180871

 

SHARE:

2023年1月21日 星期六

2022威尼斯雙年展《夢之乳》:The Milk of Dreams 現場報導----激進女權與當代噩夢

2022威尼斯雙年展的當代女性藝術論述

20.11-25.11 2022 VENEZIA, ITALIA 

 

2022年第59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國際展覽的創作主展,靈感汲取自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利奧諾拉.卡林頓(Leonora Carrington1917-2011)於1950年代出版的小畫冊《夢之乳》The Milk of Dreams:幻想、噩夢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奇夢異想。

 

因全球疫情而被播取消,而在今年歡欣復辟的威尼斯當代藝術雙年展,更類似大肆虐、大蕭條後的文藝復興。來自全球58個國家/地區,多達213位的藝術家與團隊以多元形式與素材,強調女性/非二元藝術家,並包括人類、動物和機械的超自然變形主題。

 

雙年展展場除了聖馬可廣場周邊藝廊,還有位於威尼斯老城東南區的藝術村花園以及兵工廠改造的工業建築群,三天套票無限自由進出的雙年展就像一場藝術馬拉松,需要耐力、體力與毅力,走走逛逛,停停看看,處處有學子訪問團,間間有驚喜。



雙年展的當代性


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的藝術史學家畢沙普(Claire Bishop)在〈當代美術館的當代性〉中便試圖釐清所謂「當代」的時間軸定義,變動之大,難以以單一地區定論:在1990年代末葉之時,當代幾乎是1945二戰結束後的同義詞;而千禧年到來,1989年則為「一個新時代的濫觴」,「當代」是宣稱柏林圍牆倒塌、共產主義在全球的衰亡以及全球化市場的興起。然而,此年代劃分仍限於歐洲中心論的泥沼,因為以中華地區而言,「當代」藝術的起點可追溯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終結與改革運動的發端;而非洲的當代藝術起源約莫在前殖民時期終結的1950-70年間,而首發於南非種族政策正式廢除、以及《當代非洲藝術》期刊發行的90年代。

 

因此,為當代藝術訂下時間斷代點的企圖註定是徒勞,因為無法涵蓋全球藝術家的多樣性。因此,2010年後發表的藝術著作論述,使當代藝術定義為「論述性」,而非「時間性」:「當代」具有的當下統一感涵蓋全球,包含各地區歷史時間軸的分裂斷層。英國哲學家彼得奧斯朋認為當代「是一個停滯的時代」,其特徵是全球共產主義漸進式垮台後「無限延遲」的歷史僵局時代。

 

全球化的雙年展獨厚當代藝術,其運作的邏輯也往往肯定當下的時代精神,陪襯新一輩的年輕藝術家。而自1990年中期,我們的確可在當代藝術作品中看見多元重疊時間性,尤其以因在政治動盪的與兩性平權掙扎的東歐與中東諸國。而諷刺在於,即使過了30年,2022年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國際展場,戰爭的暴行與毀滅,以及人道主義的危機,人類的歷史錯誤仍然進行式、全球式地不斷複製,激進式、擴張式地重道覆轍。

 

藝術村花園的後殖民陰影


1895年第一屆威尼斯雙年展開展以降,環境優美的藝術村花園 GIARDINI DELLA BIENNALE 長年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朝聖者、漫遊者與工作者。走走逛逛便可察覺,隸屬英國、法國和比利時等前殖民王國的展館地理位置絕佳,建築設計高聳寬廣、還設有大理石莊園階梯與陽台走廊,而那些苦撐著殖民主義負擔的諸國直到1950年代中期才開始安裝小型木製隔牆展館,配置偏僻,較低矮昏暗。

 

而殖民主義的強押式侵略手段從15世紀末期大航海時代後,直至「當代」的高度資本主義,以領土、性別與經濟而論,皆為高度父權至上主義。威尼斯雙年展的殖民主義餘波,卻於今年以墨西哥藝術家卡林頓(Leonora Carrington)的小畫冊《夢之乳》The Milk of Dreams為策展主題,翻轉以往偏好的陽剛、碩大、知名的男性藝術家的觀點解讀。而現任紐約高線(High Line Art)藝術總監兼首席策展人塞西莉亞·阿萊瑪尼(Cecilia Alemani)擔當威尼斯藝術雙年展歷史上的第五位女性首席策展人,也是首位擔任此職位的義籍女性。在其帶領下,本屆雙年展將聚焦總共192位女性藝術家,呈現「在藝術史和當代文化中,對男性中心地位深思熟慮的反思」。

 

美國館的西蒙娜·雷伊Simone Leigh是首位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非裔美籍女性藝術家。她運用茅草屋頂將展館打造成一座傳統的西非建築:前院怵然聳立一24英尺高的黑色青銅凹盤女性頭部雕塑,展覽館內以黑白相間的方式,表達美國殖民時期的反諷----一個身穿瓷襯裙的纖細白人女性與一個以青銅鑄成黑膚色女奴彎腰洗衣---其中的歷史性、學術性、甚至是政治性的諷刺,以毫無五官與表情的超現實主義雕塑呈現,象徵父權殖民下,女性的溫柔與韌性,反映了百年來至當今無數非裔女性所承受的絕望、痛苦與憤怒。


 

兵工廠的當代歐戰


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除了聖馬可廣場周邊藝廊,比如台灣館與亞塞拜然館所在小展區之外,以兵工廠改造的 ARSENALE BIENNALE DI VENEZIA Corderie是一座316公尺長的工業建築,還有各自鬆散獨立的工坊與工廠改造的展間,雙年展就像一場藝術馬拉松,需要耐力、體力與毅力,腳踏實地,間間有驚喜。

 

縫紉、編織、打結、掛毯各種各樣的材質貫穿本屆雙年展,從智利藝術家Cecilia Vicuña極其精緻的空中花園到科索沃展館中令人眼花繚亂的歐普藝術地毯,都飽含女性纖細、敏感的創作能量。

 

烏克蘭籍策展人瑪麗亞·蘭科Maria Lanko與藝術家Pavlo Makov克服重重困難,將其作品「枯竭之泉」安裝在威尼斯雙年展兵工廠區的烏克蘭館,這是一個由78個青銅漏斗組成的三角形組合,清水從中滴流,具有深邃而憂鬱的美。作品構思於1995年,但是在今年展場與之邂逅的觀者,難於擺脫因戰爭而嚴重脫水致死的烏克蘭人民的新聞報導震撼。

 

而策展團隊不畏當時情勢險惡,於224日將「枯竭之泉」從基輔輾轉運到威尼斯,而恰恰好就在同一天,俄羅斯進攻烏克蘭。隨後雙年展單位加碼烏克蘭,提供了藝術村花園的一塊園地草坪---烏克蘭廣場Piazza Ucraina---作為臨時展館,爾後團隊製作了一個戶外裝置以沙袋堡塔,象徵為保護烏克蘭展品免受損壞而採取的保護措施。

 

與烏克蘭館極鮮明的對比徘徊在而在渺無人跡的俄羅斯館。因俄羅斯參展團隊抗議政府之於烏克蘭的「特別行動」,而自動退出本屆雙年展,展場除了一個孤獨踱步的中年保安之外,門可羅雀。但弔詭在於,雙年展主辦單位從未主動出擊關閉俄羅斯館,之於參展的相關道義討論與定奪,隻字不提。


 

激進女權與當代噩夢


拉脫維亞陶瓷藝術團隊SKUJA BRADEN的《河邊賣水》Selling Water by the River 以超現實主義彩繪燒瓷雕塑,以為場景,隨意地棲息在長白色餐桌上,或臥坐在客廳地板上,或倒掛在閨房牆上。廚房區的晚餐盤描繪了女性酮體,餐桌上排列著成對的胸部形狀的器皿,裝飾著珠寶或紋身的動物圖騰,繪上12% MORE FAT的標題,將雙年展《夢之乳》之主題極致發揮;水果形狀的瓷器上爬滿了巨大的眼球節肢物種,以及異形生物軀殼碗,以銜尾蛇的方式互相吞噬。而餐廳區擺放著諸多斜視和怪誕面孔的鍋碗瓢盤。臥室區的裝飾靈感來自佛教意象:陶瓷床罩垂直安裝在牆上,花園區的池塘佈景,睡蓮葉和外星水生生物隨處可見,有許許多多的陶瓷眼睛從容器花瓶中向外狠狠凝視;書房區則展示了無數的生殖器——尖銳的陰道和海葵狀的子宮雕塑,還有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大大小小陰莖,性腺暴裂,黏液直流。

 

Skuja Braden由女性藝術雙人組Ingūna SkujaMelissa D. Braden領頭,在其裝置雕塑與錯綜複雜的展覽文字間,借鑒了禪宗、水域、LGBTQIA+、身份認同、私密空間、女性/男性生殖與性慾、1930 年代德國廚房設計、Judy ChicagoMiriam Schapiro 1971年的打造的實驗表演空間Womanhouse,試圖在當代雕塑藝術中與全球對話,探討水循環資源與女性生育的相互關係。但是刻意強調軟爛男性生殖器以及宗教懲罰的十字架酷刑,是否輕忽了新生命的孕育兩性皆不可或缺?是否強調女性權力就非得必須打壓、嘲笑與蔑視男性特質?如此排斥「異己」的高調展示,不就重蹈了父權階級霸凌女性地位的歷史覆轍?


 

古典藝術與當代論述


在藝術史領域中,歐美男性的觀點理所當然地為各流派藝術史家的視角,除以精英主義的觀點,自古財大勢大的藝術贊助商不外乎是諸侯富商,其生態體系由藝評至買主,子承父業,皆是男性制霸的戰場,而女性,「極不適合上戰場的」。

 

從社會結構來看,這似乎有理有據,而女性作為藝術家的經歷和處境,是與男性大不相同的:以藝術史的脈絡來看,除了天生生理構造所造成的體力差距,女性之於生育與成家焦慮的社會壓力、以及生存條件模式也少以藝術為職涯選擇,而即使為女性藝術家,與男性藝術家在表現手法上,女性們更內向,更纖細、更微妙。女性們大多直覺認為藝術是對個人情感經歷最直接、私人化的表達,是個人生活到視覺圖像的轉化。

 

但是美國藝術評論家Linda Nochlin在 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中大膽論述,認為偉大的藝術從來不是只有個人的私密情感:


藝術的創造包含一套獨立的形式語言,圖式或思想體系,這些都是經由學徒訓練或是長時間的個人實驗得來,而女性們願意接受嚴格甚至孤獨的研究鍛練嗎?藝術的語言更物質化,表現在畫布上的顏色和線條,表現在石頭陶土或石膏金屬上的痕跡,既非只有感傷或歡樂,也非只有秘密的低語

 

而不僅僅是古典藝術史,當代藝術創作的女性課題,就像所有的人類問題,本質上無法徹底「解決」。因此,女性及其在藝術創作與發表中的地位,正如在人們從事的所有其他行業一樣,不應該是男性精英統治階層眼中的問題。女性在藝術和其他所有領域上的平權問題也並非落在個別男性相對的善意或敵視,更不在個別女性的自信或悲慘,而在我們社會賴以建立的制度性結構:女性藝術家們能像任何一個殉難的基督徒,忍受著來自社會輿論的明槍暗箭,癲癇發作、瀕於飢餓也孜孜不倦地畫著向日葵,或者以存在主義的姿態拋棄名望財產,到熱帶小島追隨自己的召喚,亦或是自由自在地雲遊四方,甚至可能成為好戰分子,參與國家政治陰謀中,並最終排除萬難,獲得來自於女性大眾的認可嗎?

 

因為,女性們除了沾沾自喜於過多的物質產品和享受之於,其實往往也受制於由男性所主導社會的內在需求:服從愛情與婚姻----女性的自我枷鎖無非是自食其果的。

 

天賦超常的個人自由與獨立行為,的確是成為藝術家的基本條件,但是社會力量創造的整個藝術大環境,同時從創作者的發展和藝術品本身的性質和質量,皆都產生於社會環境之下。不論是藝術學院,贊助人體系與藝術競賽,都是受經濟導向的社會機制影響並為之所決定,是藝術社會結構的必要組成。

 

19世紀下半葉與傳統的徹底決裂,當代對世代子承父業的拋棄,使女性藝術家也能夠自成一格。除了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個性,女性們也必須心懷堅定的反抗意志,才能在藝術世界中不畏譏諷,奠定基石。

 

雖然女性藝術家不需要因為追求創作事業而完全拒絕母親和人妻的選擇可能,也不需要刻意強調自我的性向,敵視異性,相反地,女性必須將自己視為潛在的平等對象,並正視自己處境的全部現實,既不自憐自艾,不刻意打壓,但也不逃避現實;與此同時,女性們必須在情感和理智上高度投入,審視自己的處境,從創作、策展、贊助、評論甚至遊說,積極參與,以創造這樣一個世界:平等的成就不僅僅成為可能,更受到社會機制的積極鼓勵。

 

在威尼斯雙年展大量女性藝術家展品是一個當代轉折點。但這並不像媒體所加油添醋,硬是強調女性戰勝男性的得標,如果仔細觀看、聆聽,雙年展處處充滿力量與發聲,這不僅僅是女性,而是我們地球全員的勝利。


特別感謝:Wendy & NING

 

參考資料與圖檔:

Bishop, Claire. Radical Museology: Or What’s Contemporary in Museums of Contemporary Art? Walther König, Köln, 2014. 

 

Osborne, Peter. The Fi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Anywhere or Not At All: Philosophy of Contemporary Art, Verso, London & New York, 2013.pp15-35. 

 

https://www.makov.com.ua/events/fountain-exhaustion-acqua-alta-59th-international-art-exhibition-la-biennale-di-venezia

 

https://artreview.com/venice-biennale-2022-three-pavilions-to-see-in-the-arsenale/

 

https://www.labiennale.org/en/art/2022

 

感謝關鍵評論網藝文版17/01/2023刊登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藝評:回顧2022威尼斯雙年展:激進女權與當代噩夢,不僅僅是女性,更是我們地球全員的勝利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8911

SHARE: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Wednesday《星期三》:靈異偵探哥德派腹黑美少女的青春高校喜劇

 Wednesday星期三 Netflix 23/11/2022 首播


世界上唯一夠資格折磨我老弟的人,只有我。」

-THE ONLY PERSON WHO GETS TO TORTURE MY BROTHER, IS ME. 

 

由鬼才名導提姆波頓Tim Burton領航執導的2022《阿達一族》外傳影集《星期三》Wednesday於十一月底Netflix串流平台上架,從影集演員名單前導即可嗅出一絲絲《提姆波頓之地獄新娘》經典的暗黑怪誕美學。而飽含美國YA青春高校喜劇、致敬美國文學驚悚小說大師愛倫坡、暗諷十七世紀新英格蘭獵巫史、揉雜史蒂芬金與哥德小說支線,一致獲得全球影迷影評盛讚,短短一週內便以3.4 億的觀看時數刷爆《怪奇物語 4》紀錄,成為Netflix有史以來單週觀看次數最多的影集!

 

《星期三》由美國新銳女星珍娜奧特嘉(Jenna Ortega)飾演阿達一族腹黑長女Wednesday1991年提姆波頓版本飾演《阿達一族》「初代星期三」的Christina Ricci也以植物學教授桑溪同場飆戲。而星期三媽媽魔帝女則由美國資深女星凱薩琳麗塔瓊斯(Catherine Zeta-Jones)演繹,那妖嬈多姿、眼神迷離的維多莉雅風格的貴族世家形象,與其貌不揚、混雜墨西哥口音的路易·古茲曼(Luis Guzmán)飾演的星期三老爹高魔子,仍在中年危機之際彼此熱戀交纏,喜感爆棚。而媽媽魔帝女也透露,原本在黑色星期五出生的長女卻命名為星期三,靈感汲取自鵝媽媽童謠歌詞中「生於星期三的孩子即苦楚Wednesday’s Child Is Full of Woe(註一)。

 

英美文學中以相同首字母押頭韻的文字遊戲Alliteration,由古至今,廣泛運用在詩詞歌謠、書名文章、報章雜誌標題等。《星期三》首季從一至第八話,劇名標題原文皆以Woe「苦楚」押頭韻代替Wednesday「星期三」,玩味英美文化中的俚語,劇情則高度致敬80至千禧年代的經典電影橋段色,滿滿彩蛋讓影迷影癡們大呼過癮。



星期三與龐德007 Wednesday’s Child Is Full of Woe


第一話開場,星期三在泳池流放食人魚,藉此懲罰校園惡霸們欺凌胞弟Pugsley,但卻因此被校方退學。望女成鳳的媽媽與老爹雖萬般不捨,也只得將星期三送往母校寄宿學院Nevermore Academy。星期三的新室友小狼女Enid,繽紛多彩的眼妝服飾,個性與喜好都是星期三的絕對對照組,帶領她初識 Nevermore學院四族群:Fangs(吸血鬼)、Furs(狼人)、Stoners(女妖)以及Scales(海妖),除了融合變種人X-Men與《哈利波特》系列,超異能學生們寄宿時期的感情推進/分合的青春劇情之外,編導又再一次玩味了押頭韻的文字遊戲。

 

而星期三與海妖學姊Bianca在西洋擊劍室的不打不相識,在溫暖琥珀色調下的你來我往、得分失分、較勁增溫,高度還原2002《誰與爭鋒》Die Another Day皮爾斯布洛斯南飾演的龐德對決億萬富翁場景。也在在暗示精通多國語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口若懸河、聰明絕頂卻冷酷自持的頂尖天才,是扮演神出鬼沒的辦案偵探必要角色設定,但不同於龐德在於,通靈少女雖孤芳自賞,卻被迫與周遭人事物衝撞、妥協,甚至融合,是邁向社會化的陣痛期,或許也是歷經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酸甜苦辣。

 

星期三與驚悚大師〉 Woe Is the Loneliest Number


青春高校的熱力全開全在校際競賽!宛如哈利波特魔法學院人人風靡的魁地奇盃,Nevermore Academy學院四人獨木舟「愛倫坡盃」(The Poe Cup),運用人魚、狼爪與暗箭,暗批自由資本主義下,為達成目的而不擇手段的競爭文化,卻也首次描述了原本勢在必得的星期三的失落與失意。劇組將哈利·尼爾森Harry Nilsson 1968年以佔線電話「嗶嗶」聲為歌曲One譜曲的第一行歌詞「One Is the Loneliest Number」翻玩,以Woe字為首,暗示角色孤獨的憂鬱冥想。

 

以美國文學驚悚小說大師愛倫坡命名的「愛倫坡盃」以及比賽中團隊船名,如星期三與小狼女Enid所屬的哥德風黑貓隊「The Black Cat」、海妖學姊們組成的金光閃閃金甲蟲隊「The Gold Bug」、小丑裝扮的學長隊「The Amontillado」(註二)以及最先遭「暗算」而滅頂的鐘擺隊「The Pit and the Pendulum」,皆以其小說作品為命名靈感,也以故事內容分隔各具特色的船隊制服色系。Nevermore Academy學院以及銳舞舞會Rave’n的由來,更是以愛倫坡於1845發表的長篇敘事詩《渡鴉》The Raven為典故:學舌渡鴉暗夜秘密拜訪發狂的學生戀人,不斷重複著話語:「永不復焉。永不復焉。」Nevermore… Nevermore…此詩作不但預埋了星期三媽媽與老爹學生時期的在Nevermore Academy學院遭遇的意外死亡謎團,全篇大量運用押頭韻的文字遊戲,或許更呼應《星期三》全話標題的發想來源。

 

本劇也將文學驚悚小說大師愛倫坡以Nevermore Academy創校前輩之姿,其青銅雕像手持渡鴉,暗藏解謎樂趣的密碼小說風格,升格文學史中遭致不明死因且醫療紀錄遺失的驚悚小說大師,以偵探風格影集,伸張遲來的文學正義。

 


星期三與獵巫行動〉 Friend or Woe

 

星期三的通靈幻象與暗夜夢魘是高中少女的煩惱,卻也是辦案動力來源。在Nevermore Academy學院社區服務活動日,星期三打探到開鎮元老Joseph Crackstone展覽館的鎮館之保遭竊,質疑向來對Nevermore Academy學院師生不懷好意的小鎮居民隱瞞謀殺案秘密。特異獨行的學院師生自稱為流浪者Outcasts,而「正常人類」被暱稱為「糯米」(Normie一字為正常Normal之變形,義同哈利波特中的麻瓜Muggle),其對立與分化,與變種人X-戰警的困境無異,更影射了十七世紀於美國麻州的薩冷獵巫行動 Salem Witch Trials

 

法國符號學家茱莉亞·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 1941-)於《恐懼的力量Powers of Horror著作經常提及「抑斥」的觀念。此觀念是源自佛洛伊德與拉岡的論述,透過自我與他者之彊界所形成的恐懼與憎惡,以不明氛圍與外來體(比如異於常人的學院師生,以及濕黏暗黑的變形怪物所造成的謀殺與損壞),衍生出防衛及斥責的機制。

 

自十七世紀移民潮蜂擁至北美新大陸起始,對於陌生環境的不安與貧脊,加諸食物醫療的缺乏,極端保守、娛樂禁止的清教徒當權者,甚至是一般信徒,將15世紀歐洲的「撒旦在地化」概念,投射至再婚者、異教徒、原住民甚至是舞者或病號,控訴其為巫術與魔鬼的代理人,或以火焚、或以溺斃,好以清洗不潔之源,藉以鞏固政教合一的極權體系。其獵巫風潮延伸至美蘇競賽末期至千禧年代,當多民族、多語言、多信仰、多文化的大熔爐環境,更加劇各族群之摩擦與歧視,進一步化身為超異能人士加以對象化,藉此引發歐洲殖民者後代的抑斥感,投射出自身的財產、土地被剝奪或佔領恐懼(好比X-戰警代表的左派自由主義與美國共和黨的右派保守主義之爭,或是本劇流浪者與糯米之間的猜疑與抑斥)的深層民族矛盾。

 

而星期三被指派在演說會上的大提琴演奏,劇組選編了由芬蘭哥德風樂團金屬啟示錄 Apocalyptica 演繹金屬製品 Metallica的 Nothing Else Matters,直指星期三對於服務日的懷疑與不屑。當爆炸響起,星期三馬上變奏義大利巴洛克音樂家安東尼奧·韋瓦第(1678-1741)的《四季》中的冬季樂章,音符緩緩流洩在佛蒙特州那空無一人的冷冽空氣,是反單一、反霸權、反殖民、反屠殺的新左派政治立場。

 

星期三與魔女嘉莉〉 Woe What a Night

 

校園舞會橋段總是激化青春高校喜劇主角配角們的暗戀、曖昧與熱戀:邀請對方時那心情的高低起伏的小鹿亂撞感,或許華麗、或許古怪的晚宴服裝,以及令觀眾喜出望外的配對,總是學院生活劇的一大亮點。

 

星期三的Nevermore Academy學院的銳舞趴那停格、踢踏、卻凸顯肢體僵硬卻抓準節拍的的魔性舞蹈,完美詮釋了「星期三」別具一格的暗黑魅力,而且這段超狂野、超搞笑、超高話題度的臨場演繹還是是珍娜親自編舞,從80年代盛行的歌德搖滾和提姆波頓1991《阿達一族》中汲取靈感,包括後龐克教母Siouxsie Sioux或是爵士編舞家Bob Fosse的「富人扭擺舞」(Rich Man's Frug)等等汲取靈感。因為陰錯陽差導致星期三與熱心助人的咖啡廳員工泰勒赴約,激起來自富有古老家庭的學長Xavier的陣陣醋意──就如同暮光之城中,吸血鬼愛德華庫倫與貝拉兒時玩伴狼人雅各的青春期三角戀──使不諳人情世故的星期三一頭霧水,也俏皮點出超異能少女也有一竅不懂的不足之處。

 

但是,歡樂時光總是一飛即逝。在鎮長小混混兒的惡作劇計畫下,原本雪白的閃銀舞會場景一瞬間陰森森、血淋淋的血色入侵,完全百分百複製史蒂芬金的1974年同名小說改編經典《魔女嘉莉》Carrie。自小失怙,在瘋狂教徒母親過度保護下(暗指社會世俗壓力,母親也是十七世紀獵巫行動的極權象徵),嘉莉是對超自然力量、高中生霸凌現象和青少年焦慮的集體表徵,與星期三所遭遇的生活、謎團與謀殺不謀而合。而更具黑色幽默在於,因為當時布萊恩·狄帕瑪執導拍攝使用豬血製造「震撼、驚懼的強烈視覺衝擊」,以嘉莉的湛藍雙眼反襯血濺猩紅,所以星期三才事後諸葛,抱怨此屆銳舞趴不過是使用了腥紅顏料來嚇唬學院師生罷了,超沒創意。



星期三與靈異偵探〉 You Reap What You Woe

 

星期三以蓄意謀殺的高調暴力行為開場,是為了確立她對於家人之愛的真心誠意。而Nevermore Academy高校學院的家長日與小鎮32年前的舊案懸疑,更將阿達一族角色凝聚,以星期三與母親魔帝女墓地開墳、星期三與老爹高魔子的探監對話,甚至是與胞弟河岸炸魚的談心橋段,一對一引導出各家族角色間的個性與互動,此一敘事主線,再順勢帶出超異能學生們的家家有本難念經的支線。兩線交錯,再繼續引發小鎮政治獻金與預謀吃案的第三敘事支線。

 

好如愛倫坡小說中偵探主角杜龐,星期三並非職業偵探。杜龐接案或許是為了經濟理由,星期三則是出於愛。杜龐為了解決謎題而使用方法就是試著追尋與設想犯罪者的思路,而星期三則是通過連她自己都無法完全掌控的超能靈異感應。在《失竊的信》Purloined Letter一案中,部長之於杜龐,就如同由《冰與火之歌》關朵琳克莉絲蒂飾演的院長和小鎮當權者之於星期三,擁有相互匹敵的口若懸河,都兼具高度組織與推理力的冷靜自持,他們的鬥智情節,意味著陷入僵滯不前的棋局。而星期三在小鎮舊案剝絲抽繭的功力略勝一籌,是因為出發點是真心誠意:院長與小鎮當權者不過是勒索者,皆利用人性的弱點與需求取得相對權力。You Reap What You Sow

 

星期三與恐怖豪宅〉 Quid Pro Woe

 

雖說阿達一族全員無罪釋放,但是冤死者蓋茲家族的謎團仍讓小鎮充滿不安與焦慮。星期三與朋友們造訪蓋茲豪宅的橋段,就好如文學與店影史上永不式微的恐怖豪宅House Horror主題:


大宅或旅店宛如恐怖電影中飽含生命張力的受害者、精神病患者或是牛鬼蛇神。從艾倫玻1928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厄舍之家的倒塌〉The Fall of House of Usher,直至1980年史丹利庫柏力克的《鬼店》,將對家庭與家族的精神壓迫恐懼從大宅轉移到借宿酒店,無數座巨大的廢棄建築物本身就成為一生態威脅,加劇了所有原居住者瀕臨精神崩潰邊緣的高壓狀態,直至人身與活屍的分野漸進式模糊難辨。

 

蓋茲豪宅的家人畫像與來路不明的音樂盒,如同1960年希區考克的《驚魂記》中的大宅閣樓上骨架,為暗黑潛意識的隱喻,埋藏居住者的家族悲劇,而與1979年《鬼哭神嚎The Amityville Horror雷同,蓋茲豪宅座落在(殖民者、獵巫者與不明物體)屠殺現場,好似三不管地帶,郊區豪宅本體就是邪惡的化身——恐懼深植於居家裝潢與物品擺設。這正是令我們觀者往往不寒而慄的焦慮原由,因為大宅房舍本是富裕階級與家庭生活的美好表徵。

 

一旦豪宅大院受到「創傷玷污」,或許是自殺或謀殺案現場,或許是天然災害的毀損,就會有一種切實的恐懼刺痛感。因為我們將家園視為有機受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以及我們的存在、記憶和個人發展形象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家園遭侵犯或頹頃總夾雜情感恐懼與經濟焦慮,而砌體豪宅更可能是通往顛倒世界的地獄大門。

 

恐怖豪宅電影讓我們了解周圍環境和恐懼不安的本質。無有屋瓦,無以建立家庭,而家園其是我們自我的延伸,安全、神聖、不可侵犯越界。無論砌體經年累月之後仍是歡樂與愛的泉源,還是如同X檔案般,不過是儲存不明外來體的空殼,抑或是星期三探訪過的實體證據,曾經的生命、未來的鬼魂、未知的惡魔,生存在其中。我們內心的恐懼與對外部環境的焦慮,並無二致。

 

星期三與化身博士〉 If You Don't Woe Me by Now

 

阿達一族中好似德國表現主義中吸血鬼形象的叔叔Fester推論星期三窮追不捨的不明物體為海德博士。《化身博士》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為蘇格蘭小說家羅伯特·史蒂文森(Robert Lewis Balfour Stevenson1850-941886年出版的新浪漫主義中篇小說,講述了勤勉認真的Jekyll博士一飲自己配製的藥劑,分裂出怪異邪惡海德先生Hyde的科幻故事。小說暢銷熱潮也使「Jekyll and Hyde」為心理學界「雙重人格」的代名詞,爾後音樂劇與電影靈感多以此為發想,海德先生穿越多重宇宙,以詭異怪物或清純小生之態,與讀者影迷相見。


若說彬彬有禮的Jekyll博士是「內化」的表象,即是傳統社會價值鞏固信念、態度和人生勝利組的長期過程,而無惡不作的海德先生,則是「外化」的明喻。在弗洛伊德心理學中,「外化」是一種潛意識的心理防衛機制,是對抗焦慮的保護措施,因此也是健康運作的心智的一部分。在外化過程,個體將其內部特徵「投影」到外部環境(例如,好戰者他人亦如是),若外化過度延展,就會導致認知錯置的精神耗弱。

 


星期三與X戰警〉 A Murder of Woes


由美國新銳女星珍娜奧特嘉(Jenna Ortega)飾演阿達一族腹黑長女Wednesday,其面無表情於學期進展時,靜靜悄悄地拭了淚、揚了眉、挑了嘴,恰如其分地富有變化與驚喜,始終如一地增添漫畫形象的黑色喜感,足以保持緊張懸疑辦案故事的豐富熱鬧。劇本對話基調是Z世代無情卻可愛的俏皮話,卻環繞提姆波頓改編美國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斷頭谷Sleepy Hollow迷霧繚繞的恐怖謀殺氛圍。

 

第八話大集結本季嫌疑犯與學院師生,好似強尼戴普在《斷頭谷》一案中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抽絲剝繭,長驅直入犯案地點德國表現主義美學,星期三揭露了不明物體與遠古惡靈的真實身份,也是所有「邊緣族群被迫入世」面臨的角色尷尬,也是提姆波頓在《剪刀手愛德華》等作品不停探究懷疑自我存在,受到欺壓或排斥的異族課題。

 

「遠古惡靈」的復甦與不明物體的嗜血,起因是自我的執念,他倆將自己的苦痛的記憶,形成某種單一的認同,宣洩到無數的新生命體,引發了猜忌與恐懼。他們是受難者、發難者,卻也是自戀者,他們只專注解決自己的自憐自艾,進而以「族裔」的概念來展現自我超能力的特殊性格,並藉由「結社」作為一種認同集結的呼籲,卻無視於阿達一族的祖先過往也都因為被迫剝奪而別無選擇。

 

Nevermore Academy學院成立,如同X戰警學院,也是一種「結社」,不同在於,以星期三為敘事中心,一直相信人本良善的立場,認為無論是流浪者或是糯米凡人皆是自由的;即使在自欺中,仍有無限潛力與可能。

 

註一:Wednesday's  Child is Full of Woe

 

註二:

愛倫坡於1846年所著的短篇小說,原標題為The Cask of Amontillado,又譯《一桶白葡萄酒》。在義大利嘉年華會之際,以第一人稱講述復仇的過程,以幽禁手段來實現活埋謀殺。因故事中被害者身著小丑裝,所以學長隊伍在劇中同以打扮,也是編導高度致敬作者愛倫坡。

 

感謝關鍵評論網10/12/2022星期六刊登特別報導【隨點隨看串流+Netflix《星期三》:《阿達一族》腹黑長女刷爆《怪奇物語》紀錄,滿滿彩蛋你都找到了嗎?

關鍵評論網電子報10/12/2022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streaming/177932 


SHARE:
Blogger Template Created by pip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