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Wednesday《星期三》:靈異偵探哥德派腹黑美少女的青春高校喜劇

 Wednesday星期三 Netflix 23/11/2022 首播


世界上唯一夠資格折磨我老弟的人,只有我。」

-THE ONLY PERSON WHO GETS TO TORTURE MY BROTHER, IS ME. 

 

由鬼才名導提姆波頓Tim Burton領航執導的2022《阿達一族》外傳影集《星期三》Wednesday於十一月底Netflix串流平台上架,從影集演員名單前導即可嗅出一絲絲《提姆波頓之地獄新娘》經典的暗黑怪誕美學。而飽含美國YA青春高校喜劇、致敬美國文學驚悚小說大師愛倫坡、暗諷十七世紀新英格蘭獵巫史、揉雜史蒂芬金與哥德小說支線,一致獲得全球影迷影評盛讚,短短一週內便以3.4 億的觀看時數刷爆《怪奇物語 4》紀錄,成為Netflix有史以來單週觀看次數最多的影集!

 

《星期三》由美國新銳女星珍娜奧特嘉(Jenna Ortega)飾演阿達一族腹黑長女Wednesday1991年提姆波頓版本飾演《阿達一族》「初代星期三」的Christina Ricci也以植物學教授桑溪同場飆戲。而星期三媽媽魔帝女則由美國資深女星凱薩琳麗塔瓊斯(Catherine Zeta-Jones)演繹,那妖嬈多姿、眼神迷離的維多莉雅風格的貴族世家形象,與其貌不揚、混雜墨西哥口音的路易·古茲曼(Luis Guzmán)飾演的星期三老爹高魔子,仍在中年危機之際彼此熱戀交纏,喜感爆棚。而媽媽魔帝女也透露,原本在黑色星期五出生的長女卻命名為星期三,靈感汲取自鵝媽媽童謠歌詞中「生於星期三的孩子即苦楚Wednesday’s Child Is Full of Woe(註一)。

 

英美文學中以相同首字母押頭韻的文字遊戲Alliteration,由古至今,廣泛運用在詩詞歌謠、書名文章、報章雜誌標題等。《星期三》首季從一至第八話,劇名標題原文皆以Woe「苦楚」押頭韻代替Wednesday「星期三」,玩味英美文化中的俚語,劇情則高度致敬80至千禧年代的經典電影橋段色,滿滿彩蛋讓影迷影癡們大呼過癮。


星期三與龐德007 Wednesday’s Child Is Full of Woe


第一話開場,星期三在泳池流放食人魚,藉此懲罰校園惡霸們欺凌胞弟Pugsley,但卻因此被校方退學。望女成鳳的媽媽與老爹雖萬般不捨,也只得將星期三送往母校寄宿學院Nevermore Academy。星期三的新室友小狼女Enid,繽紛多彩的眼妝服飾,個性與喜好都是星期三的絕對對照組,帶領她初識 Nevermore學院四族群:Fangs(吸血鬼)、Furs(狼人)、Stoners(女妖)以及Scales(海妖),除了融合變種人X-Men與《哈利波特》系列,超異能學生們寄宿時期的感情推進/分合的青春劇情之外,編導又再一次玩味了押頭韻的文字遊戲。

 

而星期三與海妖學姊Bianca在西洋擊劍室的不打不相識,在溫暖琥珀色調下的你來我往、得分失分、較勁增溫,高度還原2002《誰與爭鋒》Die Another Day皮爾斯布洛斯南飾演的龐德對決億萬富翁場景。也在在暗示精通多國語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口若懸河、聰明絕頂卻冷酷自持的頂尖天才,是扮演神出鬼沒的辦案偵探必要角色設定,但不同於龐德在於,通靈少女雖孤芳自賞,卻被迫與周遭人事物衝撞、妥協,甚至融合,是邁向社會化的陣痛期,或許也是歷經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酸甜苦辣。

 

星期三與驚悚大師〉 Woe Is the Loneliest Number


青春高校的熱力全開全在校際競賽!宛如哈利波特魔法學院人人風靡的魁地奇盃,Nevermore Academy學院四人獨木舟「愛倫坡盃」(The Poe Cup),運用人魚、狼爪與暗箭,暗批自由資本主義下,為達成目的而不擇手段的競爭文化,卻也首次描述了原本勢在必得的星期三的失落與失意。劇組將哈利·尼爾森Harry Nilsson 1968年以佔線電話「嗶嗶」聲為歌曲One譜曲的第一行歌詞「One Is the Loneliest Number」翻玩,以Woe字為首,暗示角色孤獨的憂鬱冥想。

 

以美國文學驚悚小說大師愛倫坡命名的「愛倫坡盃」以及比賽中團隊船名,如星期三與小狼女Enid所屬的哥德風黑貓隊「The Black Cat」、海妖學姊們組成的金光閃閃金甲蟲隊「The Gold Bug」、小丑裝扮的學長隊「The Amontillado」(註二)以及最先遭「暗算」而滅頂的鐘擺隊「The Pit and the Pendulum」,皆以其小說作品為命名靈感,也以故事內容分隔各具特色的船隊制服色系。Nevermore Academy學院以及銳舞舞會Rave’n的由來,更是以愛倫坡於1845發表的長篇敘事詩《渡鴉》The Raven為典故:學舌渡鴉暗夜秘密拜訪發狂的學生戀人,不斷重複著話語:「永不復焉。永不復焉。」Nevermore… Nevermore…此詩作不但預埋了星期三媽媽與老爹學生時期的在Nevermore Academy學院遭遇的意外死亡謎團,全篇大量運用押頭韻的文字遊戲,或許更呼應《星期三》全話標題的發想來源。

 

本劇也將文學驚悚小說大師愛倫坡以Nevermore Academy創校前輩之姿,其青銅雕像手持渡鴉,暗藏解謎樂趣的密碼小說風格,升格文學史中遭致不明死因且醫療紀錄遺失的驚悚小說大師,以偵探風格影集,伸張遲來的文學正義。


星期三與獵巫行動〉 Friend or Woe

 

星期三的通靈幻象與暗夜夢魘是高中少女的煩惱,卻也是辦案動力來源。在Nevermore Academy學院社區服務活動日,星期三打探到開鎮元老Joseph Crackstone展覽館的鎮館之保遭竊,質疑向來對Nevermore Academy學院師生不懷好意的小鎮居民隱瞞謀殺案秘密。特異獨行的學院師生自稱為流浪者Outcasts,而「正常人類」被暱稱為「糯米」(Normie一字為正常Normal之變形,義同哈利波特中的麻瓜Muggle),其對立與分化,與變種人X-戰警的困境無異,更影射了十七世紀於美國麻州的薩冷獵巫行動 Salem Witch Trials

 

法國符號學家茱莉亞·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 1941-)於《恐懼的力量Powers of Horror著作經常提及「抑斥」的觀念。此觀念是源自佛洛伊德與拉岡的論述,透過自我與他者之彊界所形成的恐懼與憎惡,以不明氛圍與外來體(比如異於常人的學院師生,以及濕黏暗黑的變形怪物所造成的謀殺與損壞),衍生出防衛及斥責的機制。

 

自十七世紀移民潮蜂擁至北美新大陸起始,對於陌生環境的不安與貧脊,加諸食物醫療的缺乏,極端保守、娛樂禁止的清教徒當權者,甚至是一般信徒,將15世紀歐洲的「撒旦在地化」概念,投射至再婚者、異教徒、原住民甚至是舞者或病號,控訴其為巫術與魔鬼的代理人,或以火焚、或以溺斃,好以清洗不潔之源,藉以鞏固政教合一的極權體系。其獵巫風潮延伸至美蘇競賽末期至千禧年代,當多民族、多語言、多信仰、多文化的大熔爐環境,更加劇各族群之摩擦與歧視,進一步化身為超異能人士加以對象化,藉此引發歐洲殖民者後代的抑斥感,投射出自身的財產、土地被剝奪或佔領恐懼(好比X-戰警代表的左派自由主義與美國共和黨的右派保守主義之爭,或是本劇流浪者與糯米之間的猜疑與抑斥)的深層民族矛盾。

 

而星期三被指派在演說會上的大提琴演奏,劇組選編了由芬蘭哥德風樂團金屬啟示錄 Apocalyptica 演繹金屬製品 Metallica的 Nothing Else Matters,直指星期三對於服務日的懷疑與不屑。當爆炸響起,星期三馬上變奏義大利巴洛克音樂家安東尼奧·韋瓦第(1678-1741)的《四季》中的冬季樂章,音符緩緩流洩在佛蒙特州那空無一人的冷冽空氣,是反單一、反霸權、反殖民、反屠殺的新左派政治立場。

 

星期三與魔女嘉莉〉 Woe What a Night

 

校園舞會橋段總是激化青春高校喜劇主角配角們的暗戀、曖昧與熱戀:邀請對方時那心情的高低起伏的小鹿亂撞感,或許華麗、或許古怪的晚宴服裝,以及令觀眾喜出望外的配對,總是學院生活劇的一大亮點。

 

星期三的Nevermore Academy學院的銳舞趴那停格、踢踏、卻凸顯肢體僵硬卻抓準節拍的的魔性舞蹈,完美詮釋了「星期三」別具一格的暗黑魅力,而且這段超狂野、超搞笑、超高話題度的臨場演繹還是是珍娜親自編舞,從80年代盛行的歌德搖滾和提姆波頓1991《阿達一族》中汲取靈感,包括後龐克教母Siouxsie Sioux或是爵士編舞家Bob Fosse的「富人扭擺舞」(Rich Man's Frug)等等汲取靈感。因為陰錯陽差導致星期三與熱心助人的咖啡廳員工泰勒赴約,激起來自富有古老家庭的學長Xavier的陣陣醋意──就如同暮光之城中,吸血鬼愛德華庫倫與貝拉兒時玩伴狼人雅各的青春期三角戀──使不諳人情世故的星期三一頭霧水,也俏皮點出超異能少女也有一竅不懂的不足之處。

 

但是,歡樂時光總是一飛即逝。在鎮長小混混兒的惡作劇計畫下,原本雪白的閃銀舞會場景一瞬間陰森森、血淋淋的血色入侵,完全百分百複製史蒂芬金的1974年同名小說改編經典《魔女嘉莉》Carrie。自小失怙,在瘋狂教徒母親過度保護下(暗指社會世俗壓力,母親也是十七世紀獵巫行動的極權象徵),嘉莉是對超自然力量、高中生霸凌現象和青少年焦慮的集體表徵,與星期三所遭遇的生活、謎團與謀殺不謀而合。而更具黑色幽默在於,因為當時布萊恩·狄帕瑪執導拍攝使用豬血製造「震撼、驚懼的強烈視覺衝擊」,以嘉莉的湛藍雙眼反襯血濺猩紅,所以星期三才事後諸葛,抱怨此屆銳舞趴不過是使用了腥紅顏料來嚇唬學院師生罷了,超沒創意。



星期三與靈異偵探〉 You Reap What You Woe

 

星期三以蓄意謀殺的高調暴力行為開場,是為了確立她對於家人之愛的真心誠意。而Nevermore Academy高校學院的家長日與小鎮32年前的舊案懸疑,更將阿達一族角色凝聚,以星期三與母親魔帝女墓地開墳、星期三與老爹高魔子的探監對話,甚至是與胞弟河岸炸魚的談心橋段,一對一引導出各家族角色間的個性與互動,此一敘事主線,再順勢帶出超異能學生們的家家有本難念經的支線。兩線交錯,再繼續引發小鎮政治獻金與預謀吃案的第三敘事支線。

 

好如愛倫坡小說中偵探主角杜龐,星期三並非職業偵探。杜龐接案或許是為了經濟理由,星期三則是出於愛。杜龐為了解決謎題而使用方法就是試著追尋與設想犯罪者的思路,而星期三則是通過連她自己都無法完全掌控的超能靈異感應。在《失竊的信》Purloined Letter一案中,部長之於杜龐,就如同由《冰與火之歌》關朵琳克莉絲蒂飾演的院長和小鎮當權者之於星期三,擁有相互匹敵的口若懸河,都兼具高度組織與推理力的冷靜自持,他們的鬥智情節,意味著陷入僵滯不前的棋局。而星期三在小鎮舊案剝絲抽繭的功力略勝一籌,是因為出發點是真心誠意:院長與小鎮當權者不過是勒索者,皆利用人性的弱點與需求取得相對權力。You Reap What You Sow

 

星期三與恐怖豪宅〉 Quid Pro Woe

 

雖說阿達一族全員無罪釋放,但是冤死者蓋茲家族的謎團仍讓小鎮充滿不安與焦慮。星期三與朋友們造訪蓋茲豪宅的橋段,就好如文學與店影史上永不式微的恐怖豪宅House Horror主題:


大宅或旅店宛如恐怖電影中飽含生命張力的受害者、精神病患者或是牛鬼蛇神。從艾倫玻1928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厄舍之家的倒塌〉The Fall of House of Usher,直至1980年史丹利庫柏力克的《鬼店》,將對家庭與家族的精神壓迫恐懼從大宅轉移到借宿酒店,無數座巨大的廢棄建築物本身就成為一生態威脅,加劇了所有原居住者瀕臨精神崩潰邊緣的高壓狀態,直至人身與活屍的分野漸進式模糊難辨。

 

蓋茲豪宅的家人畫像與來路不明的音樂盒,如同1960年希區考克的《驚魂記》中的大宅閣樓上骨架,為暗黑潛意識的隱喻,埋藏居住者的家族悲劇,而與1979年《鬼哭神嚎The Amityville Horror雷同,蓋茲豪宅座落在(殖民者、獵巫者與不明物體)屠殺現場,好似三不管地帶,郊區豪宅本體就是邪惡的化身——恐懼深植於居家裝潢與物品擺設。這正是令我們觀者往往不寒而慄的焦慮原由,因為大宅房舍本是富裕階級與家庭生活的美好表徵。

 

一旦豪宅大院受到「創傷玷污」,或許是自殺或謀殺案現場,或許是天然災害的毀損,就會有一種切實的恐懼刺痛感。因為我們將家園視為有機受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以及我們的存在、記憶和個人發展形象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家園遭侵犯或頹頃總夾雜情感恐懼與經濟焦慮,而砌體豪宅更可能是通往顛倒世界的地獄大門。

 

恐怖豪宅電影讓我們了解周圍環境和恐懼不安的本質。無有屋瓦,無以建立家庭,而家園其是我們自我的延伸,安全、神聖、不可侵犯越界。無論砌體經年累月之後仍是歡樂與愛的泉源,還是如同X檔案般,不過是儲存不明外來體的空殼,抑或是星期三探訪過的實體證據,曾經的生命、未來的鬼魂、未知的惡魔,生存在其中。我們內心的恐懼與對外部環境的焦慮,並無二致。


 

星期三與化身博士〉 If You Don't Woe Me by Now

 

阿達一族中好似德國表現主義中吸血鬼形象的叔叔Fester推論星期三窮追不捨的不明物體為海德博士。《化身博士》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為蘇格蘭小說家羅伯特·史蒂文森(Robert Lewis Balfour Stevenson1850-941886年出版的新浪漫主義中篇小說,講述了勤勉認真的Jekyll博士一飲自己配製的藥劑,分裂出怪異邪惡海德先生Hyde的科幻故事。小說暢銷熱潮也使「Jekyll and Hyde」為心理學界「雙重人格」的代名詞,爾後音樂劇與電影靈感多以此為發想,海德先生穿越多重宇宙,以詭異怪物或清純小生之態,與讀者影迷相見。


若說彬彬有禮的Jekyll博士是「內化」的表象,即是傳統社會價值鞏固信念、態度和人生勝利組的長期過程,而無惡不作的海德先生,則是「外化」的明喻。在弗洛伊德心理學中,「外化」是一種潛意識的心理防衛機制,是對抗焦慮的保護措施,因此也是健康運作的心智的一部分。在外化過程,個體將其內部特徵「投影」到外部環境(例如,好戰者他人亦如是),若外化過度延展,就會導致認知錯置的精神耗弱。

星期三與X戰警〉 A Murder of Woes


由美國新銳女星珍娜奧特嘉(Jenna Ortega)飾演阿達一族腹黑長女Wednesday,其面無表情於學期進展時,靜靜悄悄地拭了淚、揚了眉、挑了嘴,恰如其分地富有變化與驚喜,始終如一地增添漫畫形象的黑色喜感,足以保持緊張懸疑辦案故事的豐富熱鬧。劇本對話基調是Z世代無情卻可愛的俏皮話,卻環繞提姆波頓改編美國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斷頭谷Sleepy Hollow迷霧繚繞的恐怖謀殺氛圍。

 

第八話大集結本季嫌疑犯與學院師生,好似強尼戴普在《斷頭谷》一案中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抽絲剝繭,長驅直入犯案地點德國表現主義美學,星期三揭露了不明物體與遠古惡靈的真實身份,也是所有「邊緣族群被迫入世」面臨的角色尷尬,也是提姆波頓在《剪刀手愛德華》等作品不停探究懷疑自我存在,受到欺壓或排斥的異族課題。

 

「遠古惡靈」的復甦與不明物體的嗜血,起因是自我的執念,他倆將自己的苦痛的記憶,形成某種單一的認同,宣洩到無數的新生命體,引發了猜忌與恐懼。他們是受難者、發難者,卻也是自戀者,他們只專注解決自己的自憐自艾,進而以「族裔」的概念來展現自我超能力的特殊性格,並藉由「結社」作為一種認同集結的呼籲,卻無視於阿達一族的祖先過往也都因為被迫剝奪而別無選擇。

 

Nevermore Academy學院成立,如同X戰警學院,也是一種「結社」,不同在於,以星期三為敘事中心,一直相信人本良善的立場,認為無論是流浪者或是糯米凡人皆是自由的;即使在自欺中,仍有無限潛力與可能。

 

註一:Wednesday's  Child is Full of Woe

 

註二:

愛倫坡於1846年所著的短篇小說,原標題為The Cask of Amontillado,又譯《一桶白葡萄酒》。在義大利嘉年華會之際,以第一人稱講述復仇的過程,以幽禁手段來實現活埋謀殺。因故事中被害者身著小丑裝,所以學長隊伍在劇中同以打扮,也是編導高度致敬作者愛倫坡。

 

感謝關鍵評論網10/12/2022星期六刊登特別報導【隨點隨看串流+Netflix《星期三》:《阿達一族》腹黑長女刷爆《怪奇物語》紀錄,滿滿彩蛋你都找到了嗎?

關鍵評論網電子報10/12/2022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streaming/177932 



SHARE: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The Good Nurse《死亡天使》---如果連環殺人犯即是近在咫尺的好同事,你當如何自處?

如果連環殺人犯即是近在咫尺的好同事,你當如何自處?

 

好護士〉真實案件與作品出版


改編自新聞記者Charles Graeber2013年出版的報導文學The Good Nurse: A True Story of Medicine, Madness, and MurderNetflix出品的The Good Nurse《死亡天使》於2022年九月多倫多國際影展首映,全美於十月份下旬部分電影院上映後,Netflix緊接著串流發送。

 

200312月至2004年底,於美國紐澤西州醫療界服務十六載的資深護士查理斯庫倫Charles Cullen被控多項謀殺罪與謀殺未遂罪:於職務之便,逕自隨機注射過量的胰島素或地高辛(digoxin,註一),導致臥床修養的病人漸進昏迷死亡。在認罪協議之下,他與辦案組偵探與州法官承認於職業生涯中,前後謀殺了29名病患,還有約11位印象模糊,姓名不可考。辦案組與庫倫前後服務過的九間醫療中心的紀錄資料交叉比對,其無辜喪命的實際數據,應高達400,若數據屬實,那麼1960年出生於天主教家庭的查爾斯.愛德華.庫倫Charles Edward Cullen,就屬美國謀殺犯罪史上,最多產、最有效率的連環殺人狂了。

 

《死亡天使》原著作者Charles Graeber擔任報導記者前,原為醫學系學生,於研究員時期,也不時替科普期刊撰稿,醫療知識深厚;而Netflix出品的《死亡天使》的總編劇Krysty Wilson-Cairns,也於2014-16年電視劇《英國恐怖故事》Penny Dreadful2021年心理驚悚《迷離夜蘇活》Last Night in Soho擔綱共同編劇;而執導過《一場戰爭》A War與撰寫《謊言的烙印》The Hunt劇本的丹麥籍導演Tobias Lindholm,一出手就是闇黑的北歐犯罪小說風格Nordic Noir。《死亡天使》整體敘事集結醫學專業知識、精神心理驚悚與社會犯罪寫實,宛如挪威犯罪小說天王尤奈斯博Jo Nesbø與美國醫學驚悚長青羅賓科克Robin Cook(註二)殺人不沾血的高級進化版。

 

開場五分鐘,醫院場景充滿低飽和度的靛綠、深藍、身黑的陰暗色調,使敘事看似安寧無聲,卻夾雜神秘與不安:枯槁的雙足顫抖、暫停、抽搐的反覆時刻,大量護理人員的急救口令伴隨生理監視器的的長嗶聲,逆光的厚框方形窗只映照出年輕男護士的微駝剪影時,那異常的冷靜自持與與急救團隊緊繃的劇烈反差,此氛圍由敘事起始至終,毫無喘息空間。

 

影后影帝同台飆戲


金獎影帝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已屆不惑之年,但那斯文有禮、文質彬彬、輕聲細語,時而靦腆的男大生形象,高度還原2007年在《浮華陷阱》Savage Grace飾演茱莉安摩爾獨生子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爾後那殺人不眨眼的無聲無息,陰險冷酷令觀者不寒而慄。而《死亡天使》片中最炸裂的橋段,是瑞德曼飾演的查爾斯庫倫在狹窄的審訊室時,那纖細上銬的手腕砰砰敲打木頭桌面,低啜不語,只有眼角魚尾紋與稍稍灰白的髮鬢透露出那一絲絲的心靈崩潰邊緣。與辦案組偵探的口供,僅僅只有不斷重複、由絕望至憤怒的「I can’t」「I can’t」「I can’t」「I can’t!!!,其精彩絕倫的演技,使原本本片毫無隱晦的平鋪直敘,甚至影片起始直接了當點名殺人兇手的完全直白,只因為簡簡單單二個單字,就使邊緣人物那日積月累的複雜感情與倏忽變化的精神狀態,直至爆裂而嘶吼。艾迪瑞德曼那令觀者分不清表演與現實的精湛表現,將有高度神經質與躁鬱不安的冷血告白,一分鐘即刻將《死亡天使》推至殺人魔地獄的至高點。

 

金獎影后潔西卡雀絲坦Jessica Chastain飾演的醫院護理員艾咪,即是《死亡天使》一懸案最終破獲的關鍵人物Amy Loughren。本片即以單親媽媽、職業婦女的角度觀看與切入案件敘事,編導刻意避免連環殺人角色的喧賓奪主。原作者與觀者大眾得知此案,是因為這位勇敢無懼的女英雌,冒著自身與家人的極大安危風險,配合參與了紐澤西州辦案組的調查。從耐心帶領後輩,一直到暗中搜集證據、直至與連環殺人面對面交談,卻還不放棄那人性中的美好的記憶與溫暖,《死亡天使》其實隱隱宣揚以柔克剛、以智取勝的女性力量,是高度女性主義的。

 

潔西卡雀絲坦有別於《神聖電視台》那成名在望的過度樂觀,或是《00:30凌晨密令》中的霸氣十足,在《死亡天使》中,艾咪蒼白而憔悴,金紅色的長髮總是略顯凌亂而鬆散,但是在幫大女兒梳理橘紅長髮綁馬尾辮時,與家中那深咖啡色的絨布長沙發,橙黃色的燈光俯瞰著淡淡酒紅色調的廚房與餐廳,呼應了母愛與溫暖,也是編導區分醫院那低飽和度、陰暗氛圍的殺人場景的提示。但是現實環境迫使艾咪與恐怖作鬥爭時,她不得不掩飾那心碎、震驚的眼淚的多場橋段令觀者心酸,但是,那母性的慈愛光輝仍然微妙地閃耀綻放。


天使與魔鬼


丹麥導演Tobias Lindholm於全片大量運用聚焦與二分法構圖,強調艾咪與庫倫的側面剪影一為天使、另一魔鬼的二元論述。片頭起始運用安養病房的門框,將畫面一分左右,凸顯無法辨識真實樣貌的年輕男子的暗黑剪影,早早預示了爾後宛如來自地獄的死神。艾咪雖然蒼白憔悴,但是每每輪廓清晰的側影,有時是無奈地撥弄散髮、有時是值大夜班的疲憊、有時是發現輸液袋被動了手腳的心碎、甚至是庫倫由玻璃隔窗悄悄觀察的視角,都飽含高度暖色調的聚焦。編導將空無一人的病房運用靛綠色布簾將畫面一分為二,得知自身的心肌病變卻不得不咬緊牙根工作的艾咪,氣喘吁吁、面色驚恐,搖晃不穩的跌坐在畫面右方,左方的靛綠的孤寂,象徵單親媽媽的無助與無奈,爾後庫倫由靛綠布簾觀看,左方坐定,男女的位置於二分畫面達至平衡。看似是天使般優雅地庫倫細心為驚魂未定的艾咪披上自己的開襟羊毛衫,兩位同是過往在片中毫無交代的單親家長身份,都有兩個小女兒,也是為五斗米折腰的大夜班專職護士,所以相互幫忙、惺惺相惜,頗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以為是在忙碌職涯中巧遇的小確幸,卻也是驚悚事由的開端。

 

或許大眾往往誤認美國醫院執照護理人員因為具備專業訓鍊與醫學知識而坐擁高薪,但是以原著作者的訪談與《紐約雜誌》的調查,紐澤西州執照護士(Licensed Practical Nurse2022年時薪約32,35美元,若以單天8小時全年工作220天來計酬,年薪稅前應可達至56,760美金。但是美國私人醫院機構眾多,超時工作不一定按照醫護工會規定給付,而且《死亡天使》事件發生於2003年前,艾咪不時強調,必須得努力熬過四個月,才不會失去醫療給付等等保險。除了房貸水電等等日常開支,美國私人醫保與各項人壽保險公司皆所費不眥,連醫護人員也無以避免。艾咪為避人耳目選擇私人診所,僅僅診斷費就高達980美元,於此,艾咪的健康、家庭與工作三頭燒,幾近是經濟拮据的社會邊緣份子。美國醫學驚悚長青,曾為外科醫生的醫學作者羅賓科克Robin Cook,在其以自身經驗而寫作的系列小說中,時時抨擊美國高度資本主義導向,摧毀了醫院成立的初衷,藐視了專業人員的知識,金磚至上,永遠就是一個錢字了得。以商業主義經營醫院,做肥了各大藥廠藥商,賄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製造出官官相護的官僚體系,鼓勵以營利為目的技術開發與人體實驗,草菅人命者卻可逍遙法外。

 

而《死亡天使》編導刻意迴避查爾斯庫倫的悲慘童年、自殺傾向與殺人動機的原由,是要以艾咪這樣平凡卻溫暖可靠的市井小民,強力而有聲地控訴美國醫療體系的崩壞與黑暗:無盡地獄才是培養連環殺人惡魔的溫床。實則在20026月,庫倫辭職後在聖盧克醫院的七名同事向地方檢察官報告,懷疑庫倫以藥物欲謀害臥床病人的嫌疑。但是調查人員與院方從未調查過庫倫的工作紀錄史,九個月後該案因缺乏證據而被撤銷。

 

而片中最令人驚悚在於,原本渴望能儘速復原的病患們,卻不知死神就在不明角落;再者,儘管庫倫在先前工作的醫院留有污點,但院方本身並沒有採取即時措施遏止暴行,宛如鴕鳥埋沙,深怕引出病人家屬控訴醜聞與公關危機,為了繼續保持好形象盈利,乾脆不聞不問,隨意解雇,放任嫌疑犯在外逍遙尋找新目標,也無意改善求職者的過往紀錄機制,甚至刻意阻饒警方辦案。冤死的靈魂是醫學專業知識與精神變異下的拋棄式玩物,是官僚體系與資本主義刀俎下的待宰魚肉。


 

誰才是好護士?


《死亡天使》原著作者指出辦案的膠著點在於「在嫌疑犯涉入醫療事件時,一開始都被認為用藥錯誤,因為即使訓練有素,但人無聖賢,而且以個別病況而言,難以區分是因錯誤用藥而導致意外,抑或是病患的綜合病發症而猝死,但是這些疏失都被注意報導了嗎?

 

Charles Graeber的調查報告出版的首標題《好護士》,顧名思義就是庫倫被揭發逮補時,好些前同事或病患,甚至是艾咪,都回憶起既熱心慈悲、又願意傾聽病患痛楚的「好護士」庫倫。但是訪談過後,原作者卻也看出了庫倫的高度極端不穩定的自戀性格,他認為隨機謀殺是「永遠解決苦主的苦痛,而且行為沒有遭到遏止」。而劇中辦案組偵探質問其殺人動機是否因為無法理解生母與親妹妹遭受的無情對待與暴力,也是劇組運用對話分析庫倫的犯案起因,因為被紐澤西州法官宣判 11次無期徒刑,直至23886月才有資格獲得假釋的庫倫(活不見天日了),至今仍未坦承百人斬的真正動機(註三)。

 

《死亡天使》中庫倫所描述的女性角色(前妻、女兒與母親)只聞其名,從不見其人,或許從溫暖、專業又而善體人意的艾咪身上找到希望與救贖,宛如沐浴在聖母或天使之光,彌補他從小失去女性的溫暖與陪伴,也開始模仿,幫忙照料艾咪的生活大小事,盡心扮演一個「好護士」。更進一步,自認可「就地解決」他者的苦痛。諷刺在於,就是這份宛如聖母的光輝,揭發了連環殺人魔與醫療體系黑暗真相:專業與無畏的單親媽媽,是男性孤寂與病態的明鏡,折射了人間的悲劇,無意加冕為「好護士」,卻成為無數潛在受害者的救贖天使。


 

註一:

地高辛digoxin或稱Lanoxin,是一種從毛地黃屬植物中提取的強心苷,廣泛用於治療心臟病,列於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為基礎公衛體系必備藥物之一。地高辛可經口服或靜脈注射,副作用包含喪失食慾、視覺障礙、意識迷離,嚴重作嘔以及心律不整等,劑量過高能導致中毒死亡。

 

註二:

羅賓·科克Robin Cook1940-)生於美國紐約,後赴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攻讀臨床醫學,獲醫學士(M.D.)學位。暢銷小說《入侵》、《緊急傳染》等等皆談論生物犯罪與資本主義醫療等公衛議題。https://robincook.com

 

註三:

The Good Nurse: A True Story of Medicine, Madness, and Murder整理資料中顯示,查爾斯庫倫從小生長在充滿霸凌的同儕環境、家庭關係也不幸福。此外查理很早就離開老家,試圖獨立生活,以至於生母在他17歲車禍受傷後送醫後,莫名其妙就被宣告死亡,父親旋即要求火化。查理始終沒有見到母親最後一面,不曾停止懷疑院方處置大有問題,或許也可能導致爾後的報復心態與動機。

Charles GraeberThe Good Nurse延伸,於2022年製作庫倫一案的辦案過程紀錄片Capturing the Killer Nurse,預計於20221111日在Netflix平台上播放。

 

參考資料:

https://www.practicalnursing.org/working-as-licensed-practical-nurse-lpn

https://fb.watch/gLY2HVTQ0s/

 

感謝關鍵評論網【隨點隨看串流+2022/11/10刊登劇評---Netflix《死亡天使》:如果連環殺人犯是近在咫尺的好同事,你當如何自處?

關鍵評論網電子報2022/11/10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streaming/176237


SHARE:

2022年11月2日 星期三

Paris Fashion Week 2022: Homo Technologicus---巴黎時裝週專訪AALTO大學服裝設計系研究生戴浿錡

At Institut Finlandais France, Paris Fashion Week. 

 September 29, 2022 

我與芬蘭夫婿長居赫爾辛基近郊,於2013年始在北歐時尚圈從事策展、採購、銷售、媒體以及場佈工作,因而認識不少來自台灣、遠渡重洋至芬蘭學習設計與科技領域的研究生。2022年秋冬巴黎時裝週,因緣際會與今夏甫畢業,其服裝配件系列隨即被義大利時尚聖經VOGUE雜誌報導的新星戴浿錡,代表Every Littled的編輯採訪組,我與浿錡在巴黎時裝週期間於芬蘭駐法國文化學院相見歡,談談時尚創作,聊聊學習甘苦與海外生活的小日子。

 

____

巴黎時裝週為全球時尚界年終壓軸,自1910年開辦以降,是眾多品牌與設計師的創意搖籃,新銳設計師、法國百年品牌、時尚界新秀等,無不摩拳擦掌,雀躍備戰,準備迎接這個步調緊湊的時尚大秀。 

歐洲區於今年七月一日解封後,於926日至104日的巴黎時裝週實體盛大登場,以巴黎一區羅浮宮為中心,鄰近的二、四、六、九與十一區,新星品牌的秀場show stage與展間showroom百家爭鳴,不少歐洲服裝與織品設計學院的畢業生也希望能在巴黎時裝週期間開拓市場,累積經驗與人脈。世界大學排名統計(Quacquarelli Symonds,簡稱QS排名),位於芬蘭赫爾辛基近郊的阿爾托大學 AALTO UNIVERSITY 設計學院2022年在藝術領域,為世界Top 6,由於與台灣藝術大學等有交換學生計畫,2008年經濟學院又與東吳大學簽署企業管理校際合作,因此,阿爾托大學的開放空間與彈性學習便在台灣留學生之間頗有名氣。

 

首次與芬蘭阿爾托大學 AALTO UNIVERSITY 時裝設計系團隊初次在巴黎時裝週開闢小型展的台灣留學生戴浿錡Peggy,嬌小身形,黑框圓眼鏡,一頭俏麗短髮,輕聲微笑,搭配寬鬆的羊毛衣與素長裙,善用絲巾配件襯托文藝氣質。於2018年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畢業後,浿錡曾前往紐約JASON WU旗下實習,爾後進入芬蘭阿爾托大學碩士班,鑽研織品布料與科技繪圖,2022畢業作品系列亮相VOGUE義大利版六月號專題報導,未來潛力無窮。

 

畢業作品以「復古未來主義美學」為主軸的浿錡,喜歡有關人機合體 CYBERWORLD的科幻小說,不時會發想:作為人類,我們現在是誰?我們周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科技人種」Homo Technologicus一詞的靈感,其畢業作品系列,服裝與飾品結合了創意圖案切割和印刷設計,旨在探索和預測人類周遭和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浿錡以花卉設計標誌,中間有一正方形,代表手機與人類生活的連結,想像著被無形網絡包圍的「新物種」的世界,將網絡世界的景象形象化。一系列作品在透明印花彩虹重疊色之間,以螢光屏幕散發出的neon light為此一系列服飾與配件為基調,反映了人性與科技的連結,尤其是與智能手機的依賴關係。

 

VOGUE義大利版六月號阿爾托大學設計系專題介紹:「Pei-Chi Tai發表的Homo Technologicus系列擁有柔軟的體積與纖細的輪廓,創造出有趣的層次,突出了似乎來自虛擬世界的抽象花卉圖案。而配飾設計方面,除了裝飾有PVC小熒光花朵的涼鞋外,還有一些極具功能性的帽飾,由於設計雙層遮陽板,還可以反戴穿搭」。(詳見參考資料連結)

 

之於千里迢迢,遠渡重洋,選擇芬蘭鑽研設計領域的原因,首先是學費考量:相較於歐洲、北美一年破百萬的研究所學費,阿爾托大學一學年收費約15000歐元(約465,000新台幣),而且浿錡獲得學費全額減免,所以相較於其他選項,手頭上寬裕許多。另外一主要原因是,當時設計學院搬遷至更廣闊的赫爾辛基近郊區Otaniemi,搭乘地鐵,十五分鐘即達市中心;其嶄新的工作室、圖書館與公設以及極大彈性的教學課程,都十分吸引浿錡到芬蘭嘗試新生活。

 

除了在校區工作室以及居家雅房奔波外,平時喜歡觀察路人來來去去為設計靈感:「人們多變的走路姿勢,變換步伐而形成點線面的連結,既抽象又扭曲,是塑形我的服裝系列的主軸之一」。另一設計初步關鍵是布料的質地與觸感,透過觸摸,即可想像整體系列架構。畫設計圖與打版都是耗腦力的活兒,但是,最令服裝設計學生關心的,莫過於布料的取得了。

 

因為由於芬蘭地處歐盟區邊端,市場與供給限縮,特別布料取得較為困難,通常浿錡會上網搜尋或是競標,甚至要特地搭兩個小時的渡輪一日遊,到愛沙尼亞搜尋好貨。

 

無論如何,浿錡仍然懷念台灣豐富又便宜的批發布料選擇。但是之所以不時要跨越波羅的海搜尋,因為「愛沙尼亞塔林就是比芬蘭當地衣服布料有更多樣的質地與色澤,且價格僅為芬蘭的三分之一。另外,很多服裝科系學生也會從英國訂布,但是因為網購手感無發拿捏、且價格運費相加,較為高昂,因此反而許多研究生或是設計師後來都會偏向自己開發布料與織品技術」。


因為生理時鐘是早鳥型,浿錡喜歡一早起床就剪裁繪圖等等,早晨的時光舒適且無人在旁喧囂,看著自己與友人之間的相處紀念物品與照片等收藏,思緒集中,而且芬蘭住宅室內空調便捷溫暖,適合靜靜工作。當然邊剪裁邊聽音樂也是浿錡的工作日常,最近都在聽周杰倫或是吿五人的專輯,當然日本的SOBI還有千禧世代喜歡的小甜甜布蘭妮也都是播歌單上必備。工作或讀書閒暇之餘,就在赫爾辛基市中心Kamppi區走走晃晃,因為租屋處鄰近北歐最大的購物商城 TRIPLA,所以生活日用品都就近解決。

 

平時阿爾托校園舉辦的學生展,以及每年九月份的赫爾辛基設計週一定報到,但是名列聯合國文教組織世界遺產的芬蘭防禦堡,從市中心乘船只需約20分鐘抵達,卻還沒有機會造訪,浿錡説有機會一定要約朋友們一起踏青野餐。

 

來到芬蘭求學也近四年,當然最懷念的,就是台灣臭豆腐配淡泡菜等路邊美食了!芬蘭冬季漫長,外食價格偏高,浿錡最不喜歡芬蘭的馬鈴薯泥,所以平時下廚都是煮一鍋咖哩飯,隔天還可以帶便當。媽媽從台灣寄來的滷味包,附近 TRIPLA 大賣場超市採賣雞蛋、豬肉等,就可自製家庭版滷味,而大同電鍋當然是海外學子的不可或缺囉!

 

2022年初夏甫畢業的浿錡,今年九月首次與阿爾托大學服裝設計系的師長們在巴黎開闢小型展區之後,希望以後能有契機到巴黎、米蘭等時尚週大都會展開個人工作室,不但是因為想要避免得到芬蘭季節性憂鬱症(笑),而且哥哥就居住在巴黎近郊索鎮Sceaux區,有親人協助,較有照應,更因為巴黎是歐洲區時尚設計大都會,資源人脈豐富。這次時裝週與同學們輪流顧展區間閒暇之餘,浿錡就在巴黎索邦大學區晃晃,雖然不免碰到交通局員工慣性罷工,但是觀察巴黎人、觀光客或是抗議者,仍然非常有趣(靈感汲取!),浿錡也非常喜歡巴黎近郊索鎮,那低商業化的悠閒氛圍,在小路街邊散步遊逛,品嚐小店小點,非常愜意。

 

浿錡在芬蘭求學經驗,覺得最受益匪淺的,即是芬蘭的學習環境自由度高,阿爾托大學工作室硬體設備充足,有任何疑問或是製作作品期間,都可迅速得到教授講師們的即時回饋,即可同步修正調整不足之處。尤其浿錡畢業論文指導教授Ilona Hyötyläinen,在2000初也自創品牌MIUN,非常了解創業過程的艱辛,都不時給予學生們最中肯的意見。

 

時裝週於十月4號圓滿落幕,暫時告別巴黎,回到芬蘭住處後,現在除了努力攢錢、構思未來工作室計畫外,浿錡也希望能在歐洲各大城市小鎮隨性走跳,觀察當地人與旅客,汲取創作養分,豐富自我視野,開拓未來新夢想。

 

我們祝福浿錡,實現夢想,替台灣發光!

 

感謝奧圖大學時裝設計系團隊的熱情參與與鼎力協助。

Mindy Yuan, 29 September 2022巴黎,於芬蘭駐法國文化學院專訪

https://www.institut-finlandais.fr

 

參考資料:

義大利VOGUE 2022六月號

https://www.vogue.it/moda/gallery/aalto-university-naytos-22-collezioni-graduate-sfilata

https://www.instagram.com/peichi_tai/

服裝系列攝影師: SOFIA OKKONEN.Aalto Fashion

 

備註:於201011日合併於自頂級大學——赫爾辛基理工大學(1849年成立)、赫爾辛基經濟學院(1911年成立)和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學(1871年成立)的阿爾托大學(芬蘭語:Aalto-yliopisto,瑞典語:Aalto-universitetet,英語:Aalto University),以世界知名芬蘭建與家俱設計師 Alvar Aalto命名 1898-1976),校園多棟學園大樓均為其所設計。


感謝Every Littled 02/11/2022刊登專訪報導--- Homo Technologicus : 從赫爾辛基搭2小時渡輪到愛沙尼亞找布料,是時裝設計留學生戴浿錡的日常

https://everylittled.com/article/175477

SHARE: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House of the Dragon《龍族前傳》:龍族在J.R.R.托爾金《哈比人歷險記》與喬治R.R.馬丁《龍族前傳》之形象比較研究

人類歷史的終極恐懼與焦慮並非來自半獸人或是黑暗之王,而是源自於我們自己。」

   喬治R.R.馬丁 

為什麼古今中外,人們結合現實生物鏈與豐富想像力,創造了虛擬猛獸,隱喻暴政與災害,卻成為往後無數藝術家與文學家的靈感泉源?我們得從神話傳說中抽絲剝繭,一探人類心靈最深晦幽暗之處。

龍群之起源

在漢字文化地區,先秦古籍《山海經》一記載人類始祖伏羲與女媧,皆龍蛇身人首。而1994年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考古探勘,於內蒙古敖漢,臨近遼寧省,發現了來自約西元前8000年的中國龍形紅褐色石塊堆塑,其全長近二十公尺,寬約兩公尺,為迄今考古學界發現最早的「龍」族形象。《左傳》記載虞舜時期,龍即有飼養業者,並有「深山大澤,實生龍蛇」之說,可見自古以降,龍與蛇形象互補,皆混於沼澤,也是成語「龍蛇雜處」的由來。而東漢時期許慎的《說文解字》,更解說了「龍,從肉、飛之形,童省聲。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奠定了「龍」在漢字文化中的外型與特長。


延展至印歐拉丁語圈,龍形像從何而來的問題,我們必須首先回到古希臘羅馬神話。希臘英雄Cadmus在建立底比斯城時,親自手刃了守護潔淨泉水的Dragon of Ares --- 然後英雄砍下龍牙,爾後播種孕育了武裝戰士種族:斯巴達人。「龍」Dragon為中世紀法語,源自於拉丁語 draco,是為古希臘字詞drakōn的借用。在希臘神話中,蛇形龍首的傳說無所不在:一聽「弓聲錚錚,箭聲嗖」,PythonDragon of Delphi)即被太陽神阿波羅神刺死(註一);還有因劇毒使希臘城邦河水污濁不堪,水族難存的九頭蛇Hydra,被大英雄Hercules斬首。而守護金羊毛,不眠不休的Dragon of Colchis,羅馬詩人奧維德在《變形記》中敘述其長相(註二):

高聳頭冠,口有三叉,勾狀牙齒;盤據樹蔭,繞纏橡木,守衛金羊毛


在古典希臘時代,龍型海怪與毒蛇大妖的形象相互交織dragon/serpent,盤據森林水域,為眾神與野獸「人獸交」後所製造的變形,獨善其身,大抵為看守職位,還未有噴火技能,也未馴化為坐騎。但是到了公元二世紀,「噴火怪龍」已經開始在基督教思想中融合。


西元130-50年的基督教文本中,牧羊人赫馬士Shepherd of Hermas報告了當他旅行至通往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亞的路上時,看到了一大片塵埃烏雲的異象:一隻背脊帶有尖刺的野獸kētos全力俯衝,齜牙咧嘴裡湧出一波波熾熱的蝗蟲。而撰於公元四世紀後期的菲利普使徒行傳中Acts of Philip,超級英雄使徒們在「蛇鎮」Ophiorhyme(位於今日的土耳其Hierapolis)大戰五十條90英尺(約28公尺)的龍群,群龍亂舞末尾,則由一150英尺長(約46公尺)的雙足巨龍主導,全身覆蓋著煤煙,噴出火焰和毒液。法國東北部的漢斯(Reims)市立圖書館,收藏西元9世紀後期的精美插圖手稿的典藏室,其山角形廊柱裝飾著有「雙足飛龍」的楣飾,而自12世紀初開始,在義大利插圖手稿和聖圖畫便記載了「四足飛龍」的虛擬存在。中古世紀起始,「龍」於歐中基督教思想中,已剝離於古希臘羅馬「龍蛇雜處」的相互交織。


西方「惡龍在天」的展翼噴火形象,在中世紀的教堂壁畫、文藝復興時期的家族油畫,甚至是二十世紀大戰前後 J.R.R.托爾金的《哈比人歷險記》,抑或是後現代根據喬治RR馬丁《血與火之歌》改編的HBO奇幻歷史劇《龍族前傳》,幾乎皆奠定於羅馬帝國滅亡後,基督教興起的五世紀歐洲諸王國。就如同希臘羅馬神話將大自然現象擬人化,「惡龍在天」或許為中古時期之於大地野火乾旱、自身的心靈創傷、抑或是之於當政者惡形惡狀的「擬物化、妖魔化」解釋,而解除人們的焦慮、困惑與恐懼,就得求助於大天使與龍騎士了。

屠龍記與龍騎士 

現收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聖邁可屠龍》,繪製於1405年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天使聖邁克揮舞著長劍,四肢粗短,張牙舞爪的天啟惡龍倒地仰臥,其有一條盤繞的尾巴和一對翅膀,為「雙足飛龍」演化至「四足變種」天啟惡龍的濫觴。劉義慶於西元五世紀撰錄的《世說新語》,廣為華語圈熟稔的周處斬蛟一事故(周處除三害,註三),大抵為漢字文化圈最耳熟能詳的屠龍傳奇了。 


而在歐洲家喻戶曉的〈聖喬治屠龍〉傳說,興盛於12世紀拜占庭帝國與十字軍東征之際,也為聖邁可屠龍的基督化、庶民化版本:傳為出生在公元260年前後的聖喬治,為一名羅馬騎兵軍官,他驍勇善戰,屢戰屢勝。而在利比亞一帶的噴毒龍殘害土地,居民只得殺生獻祭。而當堡主的閨女成為祭品時,騎士聖喬治以主之名天降神兵,與噴毒龍激烈搏鬥,以長矛剷除,而惡龍血泊漸漸形成一個十字形。


在英國或英屬領地的早期金屬錢幣中,常常刻蝕著〈聖喬治屠龍〉圖騰。這是源自十字軍第三次東征(1189—92年)時,英國國王理查一世(又稱獅心王查理)親自率兵,在利比亞激戰中大獲全勝,英軍聲威大震。英王理查一世認為這是聖喬治在天保佑,從此聖喬治被視為英國的守護聖人。1277年,英格蘭王室根據「龍血十字」的傳説,設計白底紅十字的聖喬治旗(英格蘭國旗,有別於蘇格蘭與威爾斯皇旗),同時也作為英國軍隊的紋章。至今每年的423日,大不列顛地區明定聖喬治日為公共假日。而葡萄牙里斯本市中心山丘的聖喬治城堡,為在14世紀後期,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迎娶英國蘭開斯特公主後,將城堡獻給聖喬治。〈聖喬治屠龍〉隱喻人性消滅獸性、人間愛護弱者、人心天生聖潔的基督教教義,激發古今中外無數英國作家與藝術家的創作靈感。

龍族在J.R.R.托爾金與喬治R.R.馬丁之形象

以《哈比人歷險記》開創中土世界的英國牛津大學Pembroke College學院的盎格魯.撒克遜學系教授J.R.R.托爾金(1892-1973)於1937年與George Allen & Unwin出版社合作出版《哈比人歷險記》,原為在批改學生期末考卷時,於空白處草草一句 “In the hole there lived a Hobbit” 而得之靈感。2012年紐西蘭導演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將構思多年前置作業的原著搬上大銀幕,均分三部曲,開啟了架空世界學術研究之風,連帶影響相關奇幻之作的閱讀風潮。


哈比人歷險記》首部曲電影色調較溫馨暖和,還有令讀者無從於原著中聆聽的矮人acapella大合唱的輕鬆橋段。2013年二部曲《荒谷惡龍》The Desolation of Smaug色調冰冷陰暗,運鏡緊湊,加速旅程的步調與隱隱的不詳之感。


哈比人歷險記:荒谷惡龍》末尾,荒谷惡龍的狂暴盛怒,長湖鎮居民已命在旦夕。2014年三部曲《五軍之戰The Battle of Five Armies之起始,惡龍史矛革Smaug,持續噴火轟炸,赭紅火辣的灼熱氛圍,燃燒著徬水而生的迷你小鎮。英國型男路卡伊凡斯所飾演的Bard(英語另譯為吟遊詩人),因禍得福,藉以輕鬆逃獄。荒谷惡龍之形象,若以傳統東正教觀點而言,長約百尺,赭紅厚鱗,背脊突刺,為撒旦之化身,是必要殲滅之魔。以經濟論述而論,史矛革代表了長湖鎮昏官小人的貪腐私利,迫使居民長期飽受物資不足、經濟蕭條之苦。而Bard的犧牲小我,屠龍劍一發,正中紅心,嗚呼哀哉後,也象徵消滅了充滿獸性的壓迫者,拯救了毫無防禦的老弱婦孺,粉碎了控制財富的父權體系,打破惡性經濟結構體(好如鎮長不明不白掛了之後,女性鎮民角色的發聲明顯而頻繁)。其保護弱小的救贖者精神,正是篤信天主教的托爾金教授之於聖喬治屠龍一傳說的假借,再現其中土世界的小插曲。


無數雕刻、繪畫、鑄幣與文學作品中的聖喬治屠龍,描述「騎士頭戴羽飾、肩披戰衣、無需馬鞍馬鐙,左執繮勒馬、右緊握長槍,正向惡龍,以聖十字盾為輔,長矛直入」。戰馬前蹄凌空、馬嘯聲震惡龍。其人、馬、龍佈局置中、浮凸分明,極富衝擊視覺效果。


而彼得傑克森於再現托爾金教授的屠龍記時,其攝影調度鏡頭正視克里斯伊凡Bard精緻帥氣的五官,再繞至其背後,使觀影者得知屠龍弓箭與Bard那勇敢無懼、站得直挺的小兒Bain剛好成一十字為隱形的聖十字保護盾,也流暢銜接惡龍史矛革低飛俯衝的方位,完美迅捷地結合聖喬治屠龍的歷史文獻紀錄,震撼影像大螢幕。而精靈黃金軍團整齊劃一、自動開道的橋段,明示了Bard如聖喬治的封聖事蹟,實為全民英雄。其影像敘事之功力深厚,實在大快人心。


若說J.R.R.托爾金教授以樂天知命、愛好早餐午茶與大自然的哈比人為英國國民的性格為藍本,遣詞艱晦,創造中土世界,試圖打造大不列顛開國史詩,那麼2005年被時代雜誌稱譽為「美國托爾金」的喬治RR馬丁(1948-),其用詞易懂,以英格蘭與蘇格蘭百年相爭的史實佈局,創造既血腥暴力、卻又神奇魔幻的宮廷政治鬥爭劇,嘗試彌補歐洲諸王室千百年來愛恨交織的歷史想像。


J.R.R.托爾金相較,喬治R.R.馬丁的《權力遊戲:冰與火之歌》以及2022年八月HBO首播的《龍族前傳》,更悲劇性導向,飽含大量北歐諸神與舊約聖經的影射。《龍族前傳》故事場景設定在《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約兩百年前,講述龍騎士坦格利安家族的興衰史。


坦格利安家族發源於東方古老而強大的Valyria城區的自由堡壘,每個家族成員初生搖籃裡,皆擺顆龍蛋,孵化的龍族就陪著主人一生一世。不同於J.R.R.托爾金以及文藝復興以降的惡魔形象,《龍族前傳》的群龍們,既已為人類馴化為座騎,為其重要資產,也象徵家族的戰鬥力,更有著極豐富的造型與個性,不啻是龍騎士們性格與性別的延伸。比如King Viserys I一世的大女兒雷妮拉公主(Princess Rhaenyra Targaryen)喜愛的座騎母龍敘拉克斯Syrax,帶有黃色鱗片,輕盈迅捷,就像公主那獨立、勇敢、堅定的聰慧。


本劇核心人物戴蒙王叔,由英國演技派Matt Smith精湛詮釋那乖戾、囂張又殘酷,卻對雷妮拉公主疼愛有加的的浪蕩王子Rogue Prince。他的座騎公龍卡拉西斯Caraxes龍爪與龍翼自成一體,既古老碩大、兇暴又戰力強大。Caraxes前主為七大王國征服者伊蒙坦格利安一世 Aemon I Targaryen國王,比戴蒙年長,功勳彪炳,擅長空對海戰事,摧毀海霸戰艦實力;而在第二話〈Second of His Name〉當戴蒙獨自前往石階列島,不發一字一語,只消皺眉、撇嘴、殺戮、濺血與蟹王軍隊單挑一戰役,也證明其性格如同座騎:殘忍卻精於算計、超凡又戰力無限。

戴蒙的胞姐Rhaenys雷妮絲公主(百老匯實力派Eve Best飾演)為要鞏固家族的勢力,而與海上霸主聯姻,成為海蛇的王后。而她的座騎母龍梅勒耶斯Meleys嫣紅鱗片閃閃發光,高速、精準、堅韌。被暱稱為「紅皇后」的雷妮絲公主實力高強,犀利批評、野心熊熊


伊耿Prince Aegon TargaryenKing Viserys I國王梅開二度的大兒子。如同他隨風飄揚的淡色金長髮,公龍陽炎Sunfyre那金色的鱗片與淡粉色的龍翼,噴出巨大的金色的火焰,威力強大而且擅長空戰,被坦格利安家族稱為王國裡最漂亮的巨龍。「陽炎」凶狠強大,卻又命運多舛,爾後受傷、逃離圍捕,盡力飛回出生地,卻因此拒絕戰鬥,隱喻坦格利安家族的興衰,藉由英格蘭國史上無政府時代(The Anarchy1138-53),英王亨利一世(影射King Viserys I)的大女兒瑪蒂達(雷妮拉公主)遭到表親(伊耿)背叛的繼承權派系爭鬥史為藍本,欲埋伏筆。


從古希臘羅馬神話至後現代的《龍族前傳》,群龍那雄壯威武的駭人威力,是終極撒旦與父權制霸的化身、是對經濟衰退的焦慮、是對當政者的模擬反動、是對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是自身心靈黑暗深淵的創傷。就如同喬治R.R.馬丁所言明的: 

人類歷史的終極恐據與焦慮並非來自半獸人或是黑暗之王,而是源自於我們自己。」

 

註一:

生物學中的蟒科Pythonidae和蟒屬Python的拉丁文學名皆來自Python

註二:

奧維德在《變形記》中只用兩行敘述龍族長相:

qui crista linguisque tribus praesignis et uncis

dentibus horrendus custos erat arboris aureae. 

註三:

世說新語:

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參考文獻:

Itzkoff, Dave. For Game of Thrones, Rising Unease Over Rape’s Recurring Role. The New York Times. 2014-05-02. 

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37742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722135629/http://www.nytimes.com/2014/05/03/arts/television/for-game-of-thrones-rising-unease-over-rapes-recurring-role.html

https://www.historyextra.com/period/ancient-history/dragon-history-origin-evolution-mythology/

延伸閱讀: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 哈比人歷險記:五軍之戰---中土大戰之倚天屠龍記

感謝關鍵評論網2022/10/10【隨點隨看串流】刊登劇評 :從《哈比人》到《龍族前傳》,解密東西方傳說中「龍」的形象

關鍵評論網電子報2022/10/10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streaming/174557


SHARE:

2022年8月28日 星期日

The Sandman Netflix:《睡魔》文學與神話的交織影射,奇幻宏觀的夢境旅程

The Sandman:《夢的解析》與《睡魔》世界觀

 

戰國時期,法家大夫慎道所著《慎子.逸文》篇一敘事:「晝無事者夜不夢」,後世引申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是公元前人類之於夢境「非神化解析」最前衛的論述。

 

無論是美夢惡夢,都極富濃烈主觀體驗性,所以對於夢境與大腦的實際性研究直至1899年佛洛伊德出版《夢的解析》(Sigismund Freud1856–1939;德語原文版標題Die Traumdeutung),開創了「顯性夢境v.s隱性夢境」研究理論之先河,是為19世紀心理學界「理解潛意識心理過程的捷徑」,也為當時神經科學界祭出震撼彈。

 

而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中過於簡化人類種種行為與睡眠夢境,大抵都為潛意識與性衝動,其缺乏科學數據與多樣論證的撰述過程,也遭致眾多批評。《夢的解析》該書更像是解構文學作品的自覺嘗試,更可說是佛洛伊德之於自我與超我的感性總結,而非神經科學界的導讀,但其飽含之於神話、文學、教育等領域的啟示性的觀點,仍不啻為一盞開啟20世紀人類文明思考的前導燈。


英格蘭猶太裔小說家與劇作家尼爾·蓋曼(Neil Gaiman)假借佛洛伊德《夢的解析》「夢,即是在現實中無以實現與遭受壓抑的願望滿足」,進而搭建其宇宙世界觀:混屯初始存在的「無盡家族」有7兄弟姊妹,為命運(Destiny)、死亡(Death)、夢境(Dream)、欲望(Desire)、絕望(Despair)以及原名歡樂(Delight)的譫妄(Delirium),而毀壞(Destruction)則背棄了自己的職位。其7種性格分別為司掌職位的擬人化,所以可說,尼爾·蓋曼的人類歷史觀,是高度希臘羅馬神格化的,加諸揉雜《舊約.聖經》與世界文學史人物及其作品,於19891月至19963月,總共發行75集的DC漫畫《睡魔》,體現了佛洛伊德《夢的解析》中,「顯夢」(manifest dream-content)及「隱夢」(latent dream-thought)所組成那如夢似幻、如影隨形的半夢半醒迷幻世界。

 

初版發行歷時30年,漫迷影迷引領期盼,由尼爾·蓋曼擔任執行監製人之一,網飛Netflix 20228月於全球首發影視版《睡魔》The Sandman,由英倫英俊小生湯姆史特瑞吉(Tom Sturridge)飾演7兄弟姊妹中的老三Morpheus----夢境之王----高度還原尼爾·蓋曼漫畫版本中那瘦削、蒼白、憂鬱卻又冷酷的無盡使者,身兼美夢與惡夢的化身,也是夢境的領主,統治著萬物夢境,負責建構人們潛意識的幻想與恐懼,並維持夢境與清醒世界的平衡。湯姆史特瑞吉於20211月確認演繹夢境之王一角後,便展開嚴格的健身訓練,塑造纖瘦又精壯的身材。劇中搭配新哥德式絲絨大衣或是暗系皮夾克,蓬鬆、愣亂多層次,好如英倫龐克搖滾樂團性手槍(Six Pistol)的貝斯手席德Sid Vicious的放浪不羈(註一),而那低沈迷離的正宗英國腔,更呈現夢境之王非人類的奇幻感受。於接受哈潑時尚雜誌8月號訪問時,湯姆史特瑞吉表示「想鍛鍊出宛如特殊生物的身形來還原漫畫裡的側影,宛如身體的肌肉被燃燒殆盡,只剩下青筋和骨頭。」

 

文學與神話的交織影射


《睡魔》首季敘事按照漫畫發行時間線,第一話〈Sleep of the Just〉起始於1916年英格蘭,無盡使者Morpheus(夢境之王)被召喚師魔格士下咒囚禁,奪去了三項法器。在人間禁錮了一世紀後,終於趁亂逃脫,重回自由之身,踏上尋回法器的旅程,並試圖修復分崩離析的夢境。第一話時期的故事場景儼然是《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的暗黑版,夢境之王的無故失蹤,導致發作性嗜睡症傳染爆發。尼爾·蓋曼神格化了疾病的起源,屏除了narcolepsy(又名渴睡症、猝睡症)為自體免疫疾病或是壓力創傷症候群下腦脊液食慾素-A低濃度的科學因素;夢境之王被迫囚禁期間,影射一戰時期歐洲平民百姓生活在戰火與政治交鋒下的陰影與夢魘,召喚師魔格士的冷酷無情與家庭意外,也象徵戰役交鋒後,德意志帝國的漸次消亡。

 

第二話〈Imperfect Hosts〉、第三話〈Dream a Little Dream of Me〉至第四話

A Hope in Hell〉三分為夢境之王分別尋得三項法器之旅:沙袋、頭盔與紅寶石。夢境之王穿越陰間冥府,直達地獄,與統治者墮落天使路西法·晨星挑戰法器所有權。這場你死我活的意志虛擬大戰,無疑體現了佛洛伊德《夢的解析》中論述夢境/意志為心理防衛機制與壓抑的本我願望。被壓抑的願望(好比夢境之王與路西法皆想戰勝稱王)是通過扭曲變形作為象徵的形式出現:比如毒蛇(路西法的化身)撕咬戰馬,騎士墜地(夢境之王的化身)、疾病飢荒(路西法)迅速散播,大地(夢境之王)奄奄一息。旗開得勝為雙方的「顯夢」(manifest dream-content),擬人擬物化的戰鬥為「隱夢」(latent dream-thought)。前者乃夢的表面形式,像經過扭曲與偽裝的「密碼」,好似西洋棋棋盤的你來我往,以表現雙方的隱夢。


 

夢境之王最終通過喚起「希望」佔上風,死裡逃生,凸顯路西法的傲驕與失敗。夢境之王的地獄之旅,高度呼應了比較神話學家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於1949年發表的學術著作《千面英雄》中英雄基本敘事公式的「單一神話」:

英雄從平凡世界冒險進入奇幻世界,有如神助,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英雄帶著超凡能力從神秘多舛的冒險中凱旋而歸,與他的同胞們共享勝利,並在雙世界中獲得智慧或力量」。

 

約瑟夫·坎伯《千面英雄》中描述了英雄旅程共細分為17個階段,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組織為三大敘事架構,而尼爾·蓋曼的《睡魔》恰恰好以第2話、第34話、第56話劃分為英雄基本敘事公式「三階段」:


I啟程(隔離與疑慮):〈Sleep of the Just〉〈Imperfect Hosts〉:夢境之王被迫囚禁與自身的疑惑

II啟蒙(下凡與神化):〈Dream a Little Dream of Me〉〈A Hope in Hell〉:夢境之王的人間試煉與墮入地獄

III歸返(智慧與勝利):〈24/7〉〈The Sound of Her Wings〉:越獄逃脫與經驗增值

 

以《千面英雄》理論觀之,夢境之王為不折不扣的「獨行俠英雄」,類比但丁《神曲》中的地獄之旅、墮落天使路西法(Lucifer,也是大眾所熟知撒旦的原名)是「陰影」與「挑戰」的化身、夢境國度的圖書館員是啟蒙「導師」、而渡鴉馬修便是具有陪伴、鬥嘴、良知、搞笑、打雜或突顯主角性格的擬人化動物「盟友」了。

 

DC漫迷影迷興奮驚鴻一瞥,無非是夢境之王的時空穿越之旅中,巧遇由英倫氣質女星珍娜·科爾曼(Jenna Coleman)飾演的康士坦丁驅魔神探的曾曾曾祖母---Johanna Constantine----強勢且敏捷,慧黠又時尚,與曾曾曾孫約翰康士坦丁精煉為一複合式角色,亦敵亦友的「信使」角色提供了寶貴訊息,使夢境之王為之驚艷。但是她的噩夢呼應夢境之王的困境,只有她的驅魔專業才能與之匹敵。

 

死亡與睡眠的交互性

 

然而夢境之王在尋回三法器後反而虛空而飄蕩,漫無目的。他的妹妹「死神」拜訪陪伴,兄妹倆的倫敦遊,恰恰應對了「睡眠」與「死亡」的交互性:REM睡眠期間,去甲腎上腺素、血清素和組胺等神經遞質的釋放都會受到抑制。此時,四肢肌肉功能喪失,人類處於癱瘓狀態,宛如空殼。而即知大限之日近在眼前的凡人們,又多麽希望死亡好如平日睡眠一般的輕鬆安穩,無痛無悔啊!

 

而妹妹「死神」好如「良師益友」,試圖開導、提點哥哥「夢境」,作為其王國的統治者履行職責的可能性。死神為了替夢境解憂,在兄妹倆時空穿梭旅行時,同意忽略在英國小酒館大放厥詞,希望自己永生不死的當地常客霍布(Hob Gadling的生命終結時間點。

 

霍布和夢境之王每個世紀都會在同時間、同酒館相約。霍布的長生不老,於《睡魔》系列,以第三者的觀點,見證了英格蘭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從中世紀至後現代的起起落落,也是尼爾·蓋曼揉雜英國史實,以及對於望之彌堅的英國文學巨擘們的最高致敬:於中世紀英國貴族領地戰爭小有立功;爾後伊莉莎白女王執掌的督鐸王朝,在小酒館相遇劇作家/翻譯兼詩人克里斯多福·馬羅(Christopher Marlowe156493),與年輕的威廉莎士比亞辯論;爾後霍布因參與大航海時代後期的大西洋奴隸貿易(16-20至世紀)而致富;推進到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與二十世紀二次大戰的經歷,霍布斗膽堅持,無論他的生命經歷無數的轉折與親人的逝去,他仍然不接受死亡。霍布的不死之軀,相較於眾多吸血鬼與狼人的千年宿命,樂觀天真、強軔不撓,他以血肉之軀,察覺到夢境之王潛意識中孤獨無友不安與渴求。這人神之間特殊、無法歸類為愛情的情感連結,相襯了超凡強大的王者的七情六慾,如同希臘羅馬神話學家Edith Hamilton1867 –1963)所言明:人們以自身形象創造神祇。

 

地獄與人間尋寶之旅精確捕捉到夢境之王的好勝與好強,這些特質永遠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滾滾翻騰——他的傲慢、他的創傷、他的脆弱、他的僵硬,以及他對友誼的渴望。他的自視甚高與憤怒無情,夾帶著氣喘吁籲的悶悶不樂,幾乎自嘲方式緩緩呈現。

 

正如我們每晚的美夢惡夢不會相同,《睡魔》也無意只拘泥於單一時代,節奏時而飛速、時而緩慢,夢境之王也非本季唯一主要敘事者。尤其以大衛·休斯(David Thewlis,也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的路平教授)飾演的紅寶石持有者約翰那詭異殘忍、憤世嫉俗,是極端理想主義的濫用者,也是偏執的精神病患。觀者們經歷一場宛如昆導(Quentin Tarantino)《惡夜追殺令》From Dusk Till Dawn怪誕美國公路之旅:持有者約翰在小餐館度過了一天一夜,對六位員工和顧客進行「實話實說」試驗。而殘酷真相總是令人心碎……小餐館每個個體的感情與潛意識都被戲弄與冒犯,每個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與壓抑的性慾與渴望。第五話〈24/7〉場景高度反社會、反基督、反世俗,恰恰符合佛洛伊德對於人類性衝動的本質論。真相大白,宛如是謀殺推理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密室殺人案:血腥卻令人著迷,殘暴卻令人興奮,有一種不可思議,漸進式遁入大衛林區雙峰(Twin Peaks)系列中人性的暗黑氛圍。


而全話拯救人性悲觀的一道曙光,是一名相貌平和、略顯臃腫的平凡婦女撒馬利亞人。尼爾·蓋曼以《聖經:路加福音》第10章第25-37節中耶穌講的寓言,穿插基督教文化中廣為人知口頭語Parable of the Good Samaritan,(意為:見義勇為的好心人),強調人性仍本善的信念。但弔詭在於,平凡婦女撒馬利亞人Rosemary,既為女子姓名,也為迷迭香。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中,奧菲利亞曾感嘆到:「迷迭香,徒留紀念」。而在歐洲和澳洲用於戰爭葬禮的紀念標誌,送葬者將一束迷迭香拋撒墳墓,以作死者懷念的象徵。編導運用象徵,早早暗示紅寶石非法持有者的最終命運。

 

第五話〈24/7〉無疑具有高度話題性,也是《睡魔》編導拋出人性大哉問的時刻:究竟是真相過於血腥,抑或是人性本惡?家庭與社會世世代代教育彼此誠實以待,是否高估了人性的脆弱不堪,或是低估了人類的嗜血殘暴?


 

文學繆思與幽靈寫手


湯姆史特瑞吉(Tom Sturridge)飾演的睡魔原型,即為古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變形記》中的夢境之神Morpheus,源自希臘語「塑造/形態」之意,相傳有一對靜音之翼(拉丁語:nullos strepitus facientibus alis),可以無聲無息,隨心所欲進出生靈夢境,是古希臘人對作夢現象與舒緩中樞系統的解析,也是詩集《變形記》Metamorphoses 與管制級藥品嗎啡(morphine)的詞源。

 

19日驚喜追加的第11話〈繆思女神〉〈Calliope〉,尼爾·蓋曼將繆思女神Calliope與兒子Orpheús竄改設定為睡魔的家人,而非希臘羅馬神話記載的太陽神阿波羅。掌管英雄史詩與音樂文藝的Calliope古典形象,總手持尖比、蠟版或書卷。在第11話中堪比性奴交易、遭受監禁與施暴的多舛命運,實則為編導們強力控訴男性霸權於藝文綜藝界的那不可言說的氾濫,以及探討幽靈寫手Ghost Writer的文學禁忌史。

 

當今政治影劇名人回憶錄、醫療期刊、學術論文甚至流行樂壇,幽靈寫手、影子代筆市場生意興隆,反應了家喻戶曉的各界名流並非媒體吹捧般的才華洋溢。追朔捉刀代筆的文學暗黑史,英國文學學者尼可拉斯·布魯克(Nicholas Brooke)在其著作《馬克白的悲劇》直指莎士比亞字裡行間有著大量竄改與挪用的篇章,劇本《馬克白》中兩首著名詩詞皆來自於湯馬士·米德爾頓(Thomas Middleton) 1615年的政治諷刺作《巫婆》The Witch,而非自創;而歷史劇《亨利六世》與《亨利八世》等皆非獨立撰寫創作。尤以莎翁終其一生皆在家鄉史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與倫敦劇院消磨,生平紀錄甚少,從未旅行至義大利與丹麥,充滿異國情調的《威尼斯商人》、《羅密歐與茱麗葉》抑或是《哈姆雷特》的活靈活現的資料收集與寫作廣度是從何而得?

 

研究莎翁生平的學者Samuel Schoenbaum與文學史編輯Stephen Greenblatt 則進一步推測,威廉莎士比亞或多只是掛名眾多熱門劇碼的劇團經理,更有甚者,是一群熱愛替人捉刀「搖筆桿」shake-speare的幽靈寫手們的小組化名。而尼爾·蓋曼則是以《睡魔》的時空穿酸之旅,將英國文學巨擘的靈感繆思歸功為夢境之神Morpheus/The Sandman的愛戴,而在旁備受冷落的同行馬羅(Christopher Marlowe)其出品數量和崇敬,文學史上則無以與莎翁並駕齊驅。再進一步闡釋第11話繆思女神Calliope與男性作家們的恩怨情仇,編導們以此揶揄當今赫赫有名的多產作家或是恐怖小說大師的靈感枯竭,只得聘僱幽靈寫手們維持面子與生計;甚至類比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抹滅數學家髮妻米列娃Mileva Marić1875-1948)之於其近代物理學與操持家務的犧牲奉獻(註二),進一步影射當今父權制霸的政經、科學、文藝體系中,男性們那傲慢狂妄、視財如命、空無才華與過河拆橋的金玉其外,實則敗絮其中。

 

結語點評


雖說《睡魔》在90年代出版的故事內容飽含諸多LGBT男男女女的成人情節,睡魔「無盡家族」的兄弟「欲望」(Desire),那沙漠妖姬的雌雄莫辨姿態,影集的形象高度符合尼爾·蓋曼原著。然而當今影視作品刻意強調忽男忽女、LGBT情愫、甚至2021Black Lives Matter氛圍急速擴張而「受迫」大量啟用與原版角色形象相差甚遠的非裔演員,是文本的蹂躪、也是觀者的損失。本季第七話〈玩偶之家〉The Doll’s House,標題名取自挪威劇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飽受十九世紀文壇批評的女性主義先驅之作。以穿梭者姿態驚擾夢境與現實世界的羅絲(Rose Walker),尼爾·蓋曼的原著形象更應該為瘦弱蒼白、帶著精靈般輕盈卻不安的叛逆氣息,而非影集中那老氣橫秋且凝滯不前的情感缺失。睡魔「無盡家族」的胞妹之一「死亡」(Death),選角也更應為神秘莫測、卻又嬌小可人,然而劇中非裔演員的型像,無以襯托與睡魔的兄妹親暱關係。膚色白皙的關朵琳克莉絲蒂(Gwendoline Christie),因高大身形在《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飾演Brienne of Tarth與《星際大戰》系列中的指揮官,其困惑與圓潤的臉龐氣質,也非符合《睡魔》中以但丁《神曲》創造的路西法那尖酸刻薄、黝黑猙獰、詭計多端的撒旦形象。

 

汲取各大寓言、神話、史詩與文學,揉雜虛構與史實人物,以瑰麗詭異的新哥德場景設定,強調文學與人文正義。本季首播以降,加諸驚喜第11話,《睡魔》既可獨立講述,卻又環環相扣。湯姆史特瑞吉(Tom Sturridge)的低沈性感聲線與迷離飄忽的英倫氣質,分分刻刻就是是夢境之王The Sandman的奇幻分身。

 

《睡魔》呈現了各種絢爛迷離的夢中奇觀,加諸以詩意筆觸和饒富哲理的對白,帶領觀眾沿著曲折神話和想像力的道路前行,飽含人性本質最陰暗的寓言,點綴生死與孤獨最溫柔的著墨,以順時間線,開啟另一後現代社會觀察篇章,精彩可期。


註一

由亞歷·卡斯Alex Cox1986年編導的英國傳記片《崩之戀》Sid and Nancy敘事始於「性手槍」樂團解散後,貝斯手席德Sid意圖作個人發展,但卻沈迷古柯鹼毒品。在藥物刺激和狂野音樂交互作用下,他與女友南茜Nancy的關係愈來愈放蕩與狂暴,活在迷幻的世界裏,再也分不淸幻境與現實。

 

註二

編導Alana Cash2001年出品,為當代唯一一部關於愛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馬里奇的紀錄短片《米奈娃:另一位愛因斯坦》Mileva Maric: The Other Einstein,記載了她在塞爾維亞的青春、她的數理才華以及之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的默默貢獻。

 

參考書目

Brooke, Nicholas. Ed., The Tragedy of Macbet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Campbell, Joseph.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Greenblatt, Stephen. Will in the World: How Shakespeare Became Shakespeare.  Anniversary e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10. 

 

Heffner, Christopher. Freud’s Structural and Topographical Models of PersonalityPsychology, vol. 101. 5 September 2011.

 

Takeuchi, Tomoka. Dream Mechanisms: Is REM sleep indispensable for dreaming? Sleep & Biological Rhythms, June, 2005.


感謝關鍵評論網2022/08/28刊登劇評【美劇】Netflix《睡魔》文學與神話的交織影射,奇幻宏觀的夢境旅程

關鍵評論網電子報2022/08/28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2308

 

SHARE:
Blogger Template Created by pip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