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0日 星期五

Asteroid City:歡迎來到《小行星城》-----異星入境的怪奇物語,眾星齊聚的荒謬劇場

 

〈歡迎來到小行星城〉 Welcome to Asteroid City

 

1955年,冷戰初始,韓戰越戰爆發,加州迪士尼樂園正式落成。位於美國西南沙漠小鎮的小行星城,總人口數87,配備一只家庭式小餐館、一家一星汽車旅館、一座單泵加油站、一顆3007年前小行星撞擊後的巨大隕石坑、三三兩兩核彈試爆後蕈狀雲、寥寥可數的巨人柱仙人掌、以及一期一會青少年科博聚會的天文觀測台。

 

美蘇太空競賽前期,美國軍方和天文學家正於小行星城頒發學術大獎時,異星飛碟倏然入境,霎然間全城戒嚴、不進不出;軍方連夜編造竄改,好以掩蓋事實。但是參加一期一會科博聚會的天才一族們,則私底下秘密集會策劃,好讓真相曝光。

 

在台灣影迷界享有「魏置中」綽號的美國怪才編導魏斯安德森,因極其細緻復古的世界構建、幾何設定的電影畫面、內向古怪的角色設定、冷硬派的幽默陳述、機械式的對話語調而廣受影評影迷喜愛。2023年與長期合作的美術指導Adam Stockhausen聯手打造的《小行星城》,運用「俄羅斯娃娃」多層次手法展開佈局:從旁白報導為「首層」、劇場八卦為「中層」的黑白兩色,明示1950年代的紐約百老匯劇場現況;再以複製IG限時動態Jaipur濾鏡的溫暖色調,以小行星城為「核心」,輪番以望遠鏡、放大鏡般的遠觀聚焦人物與對話。《小行星城》敘事架構仿擬2021年《法蘭西特快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的劇中劇;而宛如《怪奇物語》般的小鎮怪談與異星入境,智力過人的天才青少年們與家長們的價值觀衝突,則是2001年《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或是2018年《犬之島Isle of Dogs的美國沙漠小鎮版本。

 


「紀錄劇場電影工作者的深情物語」

 

若說2021年《法蘭西特快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是「魏置中」對美國經典報導讀物《紐約客》的致敬,是「獻給全體新聞工作者的一封情書」,那麼2023年的《小行星城》,則是對百老匯舞台劇的緬懷,是「紀錄劇場電影工作者的頌歌物語」。

 

愛德華諾頓出演的劇作家,顯然正是隱喻二十世紀聲名大噪,卻因同性傾向與家庭悲劇而抑鬱終生的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註一);以《戰地琴人》而勇奪小金人的安卓亞布洛迪Adrien Brody飾演的劇場導演,更是暗喻榮獲奧斯卡影帝的英倫男爵勞倫斯奧立佛。巧合在於,田納西威廉斯與勞倫斯奧立佛皆因分別在1948年與1949編寫執導《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而享譽文藝界。《小行星城》中飾演豐滿性感女明星的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烏黑捲髮、皮膚白皙、聲線哀傷、慵懶厭世、曲線畢露,令人難以抗拒,更難以捉摸,恰恰神似費雯麗飾演倫敦劇場版《慾望街車》中美麗孤傲的白蘭琪。更無巧不成書在於,勞倫斯奧立佛男爵與費雯·麗因戲結緣,更是美國影史上第一對奧斯卡影帝影后夫妻檔(註二)。魏導的「劇中劇中劇」疊疊層層的指涉致敬,涉獵英美50年代的劇本、劇場、電影與明星八卦,豐富的角色與快節奏的對話呈現忙碌繁複的表演表象,但是隱藏在這些瑰麗宛如夢境的場景中的真實情感,往往深沈而哀嘆。

 

魏導多年老班底傑森薛茲曼Jason Schwartzman飾演的戰地攝影師兼單親爸爸奧吉,是實際敘事主角之一,也是豐滿性感女明星為數眾多的情慾獵物之一。奧吉的隨機攝影與冷漠憂鬱的台詞朗讀,帶來了真誠卻靦腆的深情,卻提不出勇氣與他的四個孩子分享喪妻的悲愴。他與天才大兒子關係疏離,父與子從未一起討論天文星象相關話題,哽噎著一道無法言喻的代溝。金獎影帝湯姆·漢克斯Tom Hanks飾演奧吉的岳父,和藹可親,卻未說明原因,直指對女婿的不鍾意,世代鴻溝只由一句話而更加深彼此的沈默。兩人通話橋段,攝影畫面以1:1正切兩面,蹙眉的表情、生澀的語氣、身著淡咖啡與鵝黃色的暖色調,卻顯得異常陌生。其切分鏡等比例的雙螢幕讓觀者左右眼目不轉睛,煞似有阿根廷導演Gaspar Noé2021講述老夫老妻晚年生活的Vortex,那一分為二,看似獨立卻又可合而為一的雙聯畫攝影技巧。

 

《小行星城》中的天文大會,參與者與科學家因為頒獎典禮而親眼目睹異星入境;而好萊塢影劇眾星因仰慕「魏置中」的編導雙全而不計片酬戲份集體追星;我們觀者何其有幸,僅僅數張鈔票,便可無限多刷觀賞大牌明星,甚至不在少數的名日之星。這一融合現實與超現實的「劇中劇中劇」與觀星體驗,就像是迪士尼樂園重現美國小鎮的歡樂小巧,高度仿擬,比現實更加真實,又何嘗不是重現一千零一夜中,那永無止境的敘事與人生呢。



〈眾星齊聚的荒謬劇場〉


然而,《小行星城》異星入境事件後,美國軍方緊急宣布全城戒嚴,不進不出,眾家天才青少年只能枯等解封,玩玩記憶遊戲為幌子,實為秘密集會,聯絡媒體與外星人,策劃反抗細節。這或許是「魏置中」運用《小行星城》,對於美國政府半世紀以來掩蓋1947年新墨西哥州羅斯威爾幽浮事件的質疑,也是之於麥卡錫主義盛行的40-50年代,好萊塢因政治信仰而被迫剝奪工作權的文藝界與娛樂界人士的聲援,更是針對2020-22三年間,因COVID19疫情爆發而坐大各國政府監控民眾自由的強力控訴。「魏置中」的「劇中劇中劇」雖然用心良苦,可惜《小行星城》並無飽含《法蘭西特快週報》瑰麗且生動的多方故事面向:劇中,參與者與科學家高度期待的第三類接觸,只換來一只丟棄的稀有金屬球;而劇外,令我們觀者莞爾的異星入境橋段,並沒有接連觸發好比《犬之島》那冒險之旅那高度不確定性的驚心動魄。劇中主角與我們觀者皆癡癡抬頭仰望,期盼眾星加持、巨星雲集的外星奇蹟,卻在平淡無奇的對話中,等待迎接的,只是荒謬,只剩呵欠,徒增虛無,沒有果陀,不過是眾星齊聚的荒謬劇場罷了(Theatre of Absurd)。

 

《等待果陀》(法文標題為En attendant Godot‎,英文翻譯Waiting For Godot)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法國劇作家山繆·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891952年發表的荒謬劇,講述兩叟徒勞地等待赴約者果陀的到來。果陀的缺席,以及戲劇表演的絮語碎念,劇情毫無高潮迭起,招致當時藝評界的負評與猜想。劇名「等待果陀」在1953年巴黎巴比倫劇院Théâtre de Babylone首演後,成了國際習語:意為「無可奈何地等待,漫長而毫無意義、並且最終徒勞無獲」。魏導以短短數秒,促使異星入境,製造影迷們的高度期待,卻白費了精心的場景設計,延長外星人的缺席,只留劇中角色與劇外觀眾無盡的虛無等待。魏導更枉費眾星大排檔的精湛演技,區區以機關槍般的背台詞單聲調,草草交代了天才青少年們的思考模式,就如同《等待果陀》一劇那又臭又長的意識流自白。而劇中角色毫無緣由,令人摸不著頭緒的愛情故事——奧吉與女明星的隔窗對話,天才青少年的呆板交流,小鎮教師與西部牛仔的生硬雙人舞,甚至是劇場導演與妻子的無情分手——顯示強行置入科幻與浪漫元素的突兀與空虛,是劇中人與觀劇者的雙重失落。

 

劇中劇、戲中戲的手法若只不過是無盡堆疊的反高潮,這老套的自負實在太折磨觀影人了。《小行星城》的幾何畫面、Jaipur濾鏡色調以及精巧的小道具實在可愛迷人,魏導確實以「崇高的藝術形式,表現人類的苦惱」,但是仍然無法掩飾劇本的空洞無力與對話內容死板,不免令影迷影評心酸。今年五月份《小行星城》坎城影展首映後,影評高度兩極化,直至六月暑期擋,仍無法廣泛引起美國戲院發行商的興趣。

 

但是,《小行星城》仍然印記了些許淡淡的甜蜜:科學家與藝術家之間的共同點可能比我們所認知的更多元、更多重。製作一件藝術作品,或是解開宇宙星象的奧秘,其動機皆源自於創作與激情。雖說《小行星城》電影的敘事虛無飄渺,軋然而止,就如等待果陀一般,許多謎團仍是未知,但是至少讓我們豁然開朗:在人類科學與藝術的輝煌里程碑洪流之中,與另一個陌生人點點滴滴建立起的感情聯繫,可能仍是人類最無以倫比的成就。


註一:

以筆名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聞名於世的美國劇作家Thomas Lanier Williams III1911-83),以1948年《欲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以及1955年《熱鐵皮屋頂上的貓》Cat on A Hot Tim Roof,掄元普立茲戲劇獎。威廉斯與他的胞姊蘿絲關係親近,但因1942年腦葉白質切除手術失敗,蘿絲幾乎毫無行為能力,是威廉斯痛苦的深淵,一直無法諒解他的父母簽同手術許可。加諸在20世紀保守氛圍下,他之於同性伴侶的失去,數十年的憂鬱症困擾著威廉斯,這也可能導致成他日後酗酒的因素之一。威廉斯戲劇裡偏執狂女性角色,可能都與蘿絲的不幸牽連相關。

 

註二:

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欲望街車》中那性感卻偏執的女主角白蘭琪,1949年倫敦劇院首演時由英倫導演勞倫斯·奧立佛執導(Laurence Kerr Olivier, Baron Olivier1907-89),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名留影史的費雯·麗(奧立佛爵士夫人,Vivien Leigh, Lady Olivier1913-67)飾演女主角。才子佳人合作前,一為有婦之夫,另為有夫之婦,仍然歷經萬難,於1940年成婚。演技多變的費雯麗1951年以《慾望街車》再度橫掃各大影展,二度奧斯卡封后。可惜如同受到白蘭琪,甚至蘿絲威廉斯的詛咒般,才貌雙全的費雯麗飽受紐約媒體對於婚姻不忠的毒舌、離婚與流產的雙重打擊,加諸躁鬱症與肺結核反覆發作,年僅53,於英國老家裡孤單辭世。


感謝關鍵評論網【影劇】版2023/06/28刊登【影評】---異星入境的怪奇物語,魏斯安德森集結眾星的荒謬劇場

關鍵評論網電子報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7616


SHARE:

2023年6月22日 星期四

The FLASH《閃電俠》:回到未來,天生一對,蝙蝠俠大顯神威

Come on Barbie Let’s go Party

人不自私,天誅地滅。」

 

〈閃電俠與蝙蝠俠〉


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人部》中註釋:「俠,俜也。」即抑強扶弱、見義勇為之人。

 

2016年自DC宇宙《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與《自殺突擊隊》首度現身,2017年於《正義聯盟》再度加盟,自幼失怙、聰慧過人卻內向自持的閃電俠貝瑞艾倫,與蝙蝠俠布魯斯偉恩互為鏡像,既振窮救急高譚市,也時時「俠以武犯禁」。

 

DC宇宙與華納兄弟影業自2013年首部超級英雄電影《超人:鋼鐵英雄》開展起始至《水行俠》,令觀者們歎為觀止的超能力攝影調度——高速飛行、近身格鬥、行雲游水、力大無窮——總是以旁觀者超然的視角,藉以認知眾家英雄的來龍去脈。而每回閃電俠瞬間出場,天降神兵之時,以灼熱閃電倏地劃線直線加速,或以極度緩慢的分解動作漂浮於空中,以至於觀眾的觀影時間僅僅一秒,卻近乎永恆。

 

2023年《閃電俠》開場序幕,閃電俠貝瑞艾倫奮不顧身,秒換閃電裝,超音速穿越沙漠公路、擠身抵達車水馬龍之時,市立醫院東翼因遭受不明攻擊而搖搖欲墜,嬰兒翻滾、毛孩伸舌、護士驚聲、醫療用具廚房餐具失速於地心引力作用的那僅僅數秒,閃電俠卻先自起私心,先微波加熱一會兒墨西哥捲餅,偷吃幾顆糖果,再看看摸摸,「延遲」拯救無辜生命的序列。這是攸關生死的居民災難,但是以2013年《母侵》以及2017《牠》恐怖片系列而起家的阿根廷導演安迪·馬希提Andrés Muschietti,卻以「吃飯我最大」以及「以武犯禁」的厚顏無所謂,打破以往超級英雄們不苟言笑的角色設定禁忌,帶領觀者們近觀體驗身臨其境的超能力視角,再遠觀好比水上芭蕾的慢動作喜劇感,進而探索閃電俠的個人私心與心理黑洞。

 

2023年《閃電俠》貝瑞艾倫抑強扶弱、見義勇為,脫離正義聯盟的及時雨配角設定,揭開DC多重宇宙序幕。伊薩米勒就像年輕版的巴布狄倫Bob Dylan,有稜有角的深邃五官、濃密烏黑的劍眉和不時揚起一抹天真傻勁兒的薄唇。在《閃電俠》咖啡廳開場橋段,米勒飾演的貝瑞艾倫點了一份精心製作的花生醬三明治,但他任務臨頭、漫不經心、易怒暴躁且不可理喻的飢餓緊張感,就像歡樂分隊樂團Joy Division主唱伊恩Ian Curtis般的極度焦慮。伊薩米勒飾演的大學生貝瑞艾倫,有琳賽蘿涵於《天生一對》分飾兩角的青春活潑(對決氪星毀滅還可一前一後喊出Come on Barbie Let’s go Party的分工合作實在大快人心),也有萊恩雷諾《死侍》系列中的不拘小節與輕率私心,分離、分割、分裂的英雄分身與自我本尊。而以英雄主義「以武犯禁」的閃電俠爾後一分為二,甚至飽含一絲絲美國小說家愛倫坡的心理驚悚短篇威廉威爾森〈William Wilson〉中那如影隨形的身心負荷與分裂人格(註一):年輕無知、享有父愛母愛的大學生貝瑞成為閃電俠;而年長穩重、形單影隻的成年版艾倫卻完全失去了超能力量。


 

〈蝴蝶效應,回到未來〉

 

閃電俠的超速能與時間成相對性,以閃電俠作為回到未來』的多重宇宙,無需任何科學英雄角色輔助開啟。但就如同獨生子蝙蝠俠的鏡像,因懸疑謀殺案而失去家人的心靈黑洞所困擾——貝瑞急欲幫深陷冤獄多年的父親證明清白——於是他意外得知自身的神速力可以超光速推進過往時空,想藉以重寫歷史,拯救朋友親人。

 

由一小罐番茄醬開啟的『蝴蝶效應』,或許相較於回到未來拯救父母親,伊薩米勒飾演貝瑞艾倫比起米高J福克斯飾演的Marty McFly,遭遇前所未有的混屯世界與身心考驗。最讓影迷會心一笑在於,編導還假借閃電俠之口,開了1985年《回到未來》換角風波前Eric Stoltz的初始階段版本的小玩笑(註二)。

 

貝瑞衝擊了時空秩序,扭曲了家庭悲劇與英雄分身,意外引出由神速力誕生的死亡化身「暗黑閃電」,且自身受困於2013年還未有正義聯盟多元宇宙,被迫面臨來自氪星的毀滅勢力。一老一少的貝瑞艾倫,不得已只好私自闖入韋恩莊園,尋求蝙蝠俠的幫助。

 

〈自私、自利與自我〉

 

俗話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貝瑞急欲竄改歷史是基於保護家人的私心,尋求蝙蝠俠高級裝備與無償贊助或許是出於自利。但不可否認的,自私自利也是人性極為頑強的一面,為生存所必須,是人性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並非全面性。

 

戰國時期,孟子主張性善,甚至否認自私是基本天性。《孟子.公孫丑》篇提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一老一少的貝瑞因為多重宇宙意外相遇相識,似乎暫時擺脫了獨生子的內向彆扭,找到了情同手足的拌嘴歡樂;而油頭垢面、穿著破毛衣人字拖的隱士布魯斯韋恩,在這組天生一對的英雄(雙胞?)分身鏡像中,先是惻隱了失怙的後輩與自我,進而摒棄原本自私的不聞不問與頹靡不振,重振了「我是蝙蝠俠」的往日雄風,重啟蝙蝠洞,大顯神威。相較於班艾佛列克版本那過於憂傷哀怨、幾近被榨乾邊緣的藍領階級工頭形象,一句「或許下回吧!」就自私地甩鍋孤單無助的同事後輩,能即時察覺自我惻隱之心的米高基頓,以過來人經歷才能解鎖當事苦主,更似榮格分析心理學中,如師如父般的智慧老人senex形象(註三)。

 

無論是閃電俠、三代蝙蝠俠(是的,1997年穿乳頭裝與羅賓和阿諾交手的那位)、神力女超人、超少女(或許亨利卡維爾實在太高大養眼,嬌小的Sasha Calle相較之下較無氪星人的強大氣勢)、水行俠都忠於「自我」、強調「自己」的英雄主義特質,很容易與負面的「自私自利,莫管他人瓦上霜」混淆,但實為相反的概念。強調個體性或獨特的自我,真正的精神是個人主義,而「個人主義」,並不等同於自私自利。


 

個人主義認為「人」就如同原子,是各自分離的,原子和原子之間、人與人之間會建立關係,但是不論這些關係多麼親密,最終「人」還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如果要理解人類為什麼會形成家庭、團體、社會、國家、聯盟,一定要先瞭解個體的特點,從「個人先存在於社會」這些特性,以及「個體具有群聚性」,才能知道人與人之間如何建立良好的關係。

 

無論是古典作品、DC宇宙抑或是漫威家族,觀者可以見證後現代英雄主義的漸進式進程:往往身心超載、行單影隻的超級英雄,「個人先存在於社會」而默默助人,卻因「相似個體具有群聚性」,英雄惜英雄,所見略同,進而互相營救、組織聯盟、工會、甚至家庭;爾後因為這個特種行業的短命、操勞、爆肝(哪家資金太雄厚的人壽保險公司想試試挖坑跳),無論業績名聲多麽豐功偉業,卻仍然得面對自我能力的不足、個人私心與心理黑洞。成年版「閃電俠」誤以為全速進攻就可改變命運,學生版「閃電俠」則固執己見,走火入魔,場景好如2014年的《明日邊界》Edge of Tomorrow,重複回到過去,嘗試修補錯誤,卻又見證歷史悲劇反覆以不同版本重演。貝瑞艾倫宛如是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綁架了死神,天真以為世間沒有死亡,親人就可無憂無慮,卻不知衝擊時空秩序的蝴蝶效應,只是永無止境的無望勞動。

 

〈結語〉


《閃電俠》隨著影片時間軸高速推進,《回到未來》的輕鬆俏皮感則越來越薄弱,終極之戰的場景更有史詩神話般的戰鬥場面的武斷自負。或許就如《浮華世界》點評,「《閃電俠》借用《蜘蛛人:無家日》的策略,不過是聚集令影迷驚呼的演員回歸,博取票房和懷舊之情」。

 

或許尼可拉斯凱吉和克里斯多福李維的現身確實讓好些影迷集體高潮,但是興奮的喧囂,隨著神風敢死隊的蝙蝠飛機竄起的裊裊黑煙,隨著DC試探性打開多重宇宙的風險,隨著伊薩米勒懸而未決的社會案件(入戲太深進而身心俱疲也不無可能),隱隱飽含暗黑宿命。或許就如同威廉威爾森,閃電俠貝瑞艾倫就是自己的最大敵人,終究得賜死過去的、部分的、甚至是無知的自我,接受死亡的現實,與悲劇的不可逆,才得揮一揮衣袖,繼續向前,衝刺人生。

 

因為,並非每一道問題,都得強求解答

 

註一:

愛倫坡於1839年的短篇小說《威廉·威爾森》William Wilson,講述成績優異但好賭成性的中學生威廉·威爾森,在青少年時期,遇到了與自己同名同姓、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學,因此經常明爭暗鬥。錄取牛津大學後,靠著賭局騙局,威廉過著奢華放蕩的日子。遊蕩歐洲期間的化妝舞會上,威廉又巧遇威爾森,一言不合便挑釁決鬥,最終一劍刺中,不過在鏡廳中猛然知覺自己的胸膛血流如注,才發現如影隨行的威廉·威爾森,一直都是另一個自己。

英文全文如下:

https://americanenglish.state.gov/files/ae/resource_files/the_story_of_william_wilson.pdf

 

註二:

米高J福克斯飾演《回到未來》經典角色Marty McFly起先為Eric Stoltz主演,電影開拍一個月後,因為Stoltz角色詮釋過於誇張,並與該片演員組的私人衝突,團隊於是宣佈由當時與電視喜劇Family Ties仍有合約的米高J福克斯替換上陣。

https://collider.com/back-to-the-future-eric-stoltz/

 

註三:

古羅馬時期,Senex(拉丁語為老人之意)頭銜只授予鄉里村鄰有良好聲譽或學識淵博的長者;現代英語中的Senator參議員的詞源由此而來。


感謝關鍵評論網【影劇】版2023/06/22刊登【影評】---《閃電俠》一分為二的超級英雄,伊薩米勒有巴布狄倫、琳賽蘿涵、死侍的影子

關鍵評論網電子報2023/06/22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7532


SHARE:

2023年6月12日 星期一

HBO SUCCESSION 4《繼承之戰》最終章:殺人不見血的黑色喜劇----「金錢、勝利與八卦」中的歷史悲劇與資本專制

金錢、勝利與八卦


以名媛大亨或是真實案件為創作靈感的「影射小說」roman à clef自十七世紀以降直至後現代,大受讀者歡迎。從二戰末期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影射蘇聯書記史達林的暴行、2003Lauren Weisberger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揶揄時尚圈黑暗面,甚至是2018HBO編劇傑西阿姆斯壯Jesse Armstrong揉雜美國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1931-)及其福斯新聞集團為原型的原創影集《繼承之戰》,那我行我素、傲驕跋扈的超級富豪總裁,與農莊領導者或是VOGUE總編輯的情感真空,並無二致。

 

《繼承之戰》自年2018首播至2023年最終章,是我們崇奉傳媒至上的時代影射。自2020年第72屆黃金時段艾美獎(Annual Primetime Emmy Awards)囊括最佳劇情類影集獎、最佳劇情類影集男主角、最佳劇情類編劇與最佳劇情類執導後,於2022年超越Netflix年度話題影集《魷魚遊戲》,連莊最佳戲劇、喜劇影集大獎,並於第79屆金球獎橫掃電視劇情類最佳影集、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女配角三項大獎。

 

探究《繼承之戰》廣受重商主義下歐美觀眾與影評的青睞與共鳴,實則因自千禧世代起,企業巨賈劫持腐化了政治經濟,而美國電視新聞、政治和娛樂產業的融合互利,加速了社群之於流量度與點擊率的一意孤行,甚至導致民主制度的虛弱崩壞。加諸於《繼承之戰》極具莎翁悲劇風格的家族成員群像-----宛如傀儡操縱者李爾王的富豪董事長,和他那養尊處優、玩世不恭的親生骨肉們,以及類比外戚干政的女婿和弄人小丑的孫侄共同經營傳媒娛樂-----是當今人人耳熟能詳,甚至強烈批評的上流社會名人。編導運用尖銳諷刺的機智對話、低調奢華的髮妝衣飾、光鮮亮麗的辦公場景、香檳滿溢的狂歡派對、心機處處的告別儀式,甚至是南法風情的陽光海岸,點綴其各角色不為人知的黯自神傷。《繼承之戰》是殺人不見血的黑色幽默喜劇,咄咄逼人的劇情節奏模糊我們現實生活與虛構帝國的楚河漢界。

 

〈從生日慶典至結婚典禮〉


英國老牌莎劇演員布萊恩·考克斯(Brian Cox)飾演娛樂傳媒帝國Waystar Roy.co那老奸巨猾、專制獨裁的父權至上的董事長兼大股東洛根·羅伊Logan Roy,不啻是為後現代版本的「理性瘋癲」李爾王。恰恰呼應第一季首播〈生日慶典〉Celebration,第四季第一話〈閱兵大典〉The Musters同以極權老父的紐約高級豪宅大壽之喜開場,穿插因在加州莊園競購戰而缺席的親生骨肉,至本季第三話〈康納的婚禮〉Connor’s Wedding,原本喜氣洋洋的遊船慶祝,透過話語形容,而非直視肉體消亡的敘事技巧,宛如史達林高度集權個人崇拜主義的洛根,其迅速殞落為其他角色創造了一個無情、無解的真空,讓他們瞬間跌跌撞撞、不知所措。子女和董事會爭先恐後,無不想成為頭號繼承人,接替老父洛根的大權與財富,卻再次複製老父的尖酸刻薄與殘忍無道。

 

平時洛根只在需要夭兒羅曼的協助時,才將長子Kendall視為他的繼承頭號人選。其起草遺囑中模棱兩可的「下劃線或刪除線」,不但是編導揭露家族子女們與董事會成員解讀與判讀的司馬昭之心,也是暗示洛根仍然自視甚高,拒絕死亡,以分化、分裂、分割他的四位親生骨肉以鞏固自身實權。而下劃線underscore的英文原詞,更飽含洛根認為萬般皆「下品」的文字符碼遊戲。諷刺好比第一季第六話〈選邊站?〉Which Side Are You On? 的第四季第四話〈蜜月期間〉Honeymoon States,總是與時間賽跑,卻在最後一刻獨缺臨門一腳確認繼承權的長子Kendall,在每一話都是一場你爭我奪的競賽項目中,都顯得虛若無助,氣若游絲。

 

〈蜜月期間〉至〈大選之夜


就如同第四季第四話〈蜜月期間〉Honeymoon States 標題所暗示,娛樂傳媒帝國的長子Kendall和夭兒羅曼決定以聯合首席執行官的身份運營公司,並承諾讓懷孕期的希芙Shiv參與公司大小決策。痛失大家長的情感失落,讓原本張牙舞爪的兄弟姊妹們,難得尋覓一處「蜜月期,各司所職。第十話醍醐灌頂With Open Eyes前半部劇情走向一度讓我們觀眾相信,羅伊家的孩子們隨著多項緊湊刺激的業務與拌嘴,漸漸成熟,起碼能感受普通如你我的手足之情,比如在南法海邊游泳玩耍,或是深夜在母親的廚房間瞎搞嬉鬧。

 

然而一到冷峻忙碌的開工日,兄弟姐妹之間還是如此渴望權力,自私自利。第四季第八話〈大選之夜America Decides,兄弟姐妹對於美國總統候選人意見分歧:小弟羅曼支持共和黨,因為法西斯主義傾向的候選人可進而杯葛媒體帝國併購交易案,而Shiv仍然與狂妄不拘的瑞典集團總裁MatssonAlexander Skarsgård飾演)支持民主黨。《繼承之戰》前二季,大家長洛伊總是稱獨女全名Shivonne,此高度女性化的名字原意為「上帝仁慈」(God is gracious),源自於諾曼第或愛爾蘭的柔舌發音,但隨著第三季與第四季交易案的重重推進,兄弟以及親戚們逐漸改口為Shiv----也為英文「剃刀」之意-----逐步揭露女性在權力遊戲中反覆無常、野心勃勃、橫刀奪愛的人性深淵。

 

在大選之夜,密爾瓦基州一處投票中心遭到燃燒彈襲擊,摧毀了數千張可能投給民主黨候選人的選票;毫無惻隱之心,羅曼利用爆炸案迫使Shiv的先生湯姆利用自家傳媒宣布威斯康辛州獲勝,其中湯姆甚至得仰賴毒品,焦慮選舉票結果若一有差池,北京政府將見縫插針,大舉進攻台灣,那全球的科技產業與地緣政治將會一係崩壞。Kendall只因為不滿希芙Shiv的暗地交易,便轉舵加碼支持法西斯主義傾向的陣營。極度黑色幽默之餘,編導也藉〈大選之夜〉那緊湊刺激的橋段,諷刺美國媒體集團摒棄新聞人的基本道德與職責,刻意忽略相關災情報導,針對他們漠視的議題製造一系列極有誤導性的新聞宣傳,只為了自私自利,抓住商業與串流機會,操控民意和選情政治,運用自家的資源與同類節目惡性競爭。


 

告別儀式中的醍醐灌頂


大選激情過後,角色之間不得不面對痛失親人的悲愴。第九話〈教會與國家〉Church and States的告別式本身是第四季的情感核心。由老牌演員詹姆士·克倫威爾James Cromwell飾演的胞兄Ewan,其悼詞既是了解洛根早年生活的窗口,也是反對極端資本主義本身的登高一呼。兩兄弟在二戰時從蘇格蘭乘船漂流到美國,而感染小兒麻痺症而早逝的胞妹與洛根的黑暗人格難辭其咎。從第一季首播〈生日慶典〉Celebration起始至最終章,Ewan是最毫無畏懼洛根囂張跋扈的家族良心,而最諷刺的是,出席告別式那有些錢有勢的勢利眼們與法西斯主義傾向的陣營,正是歷經飢寒交迫的Ewan(甚至是洛根)所譴責撻伐的對象。

 

大家長洛根在第四季的提早「缺席」,為潛在繼承者們提供了流動的動態空間,反應出每個角色在應對這一巨大損失時的情緒變化。除了洛根黑髮情婦們與正宮排排坐,極具對上流社會諷刺之能事之外,告別儀式中另一令觀者默默拭淚的,便是原本放蕩不拘的公子哥兒羅曼了。他台前膽怯,台上顫抖,台下落淚的真情流露,反而成為董事會成員和串流媒體的即時玩笑,更瞬間轉換為長兄Kendall與姊姊Shiv的鬥爭戰場。

 

為了挽回家族面子,長兄Kendall即興發表了悼詞演講,他認為這可大肆反駁叔叔Ewan將父親描繪成一個殘忍跋扈的資本主義魔頭,而更有黑色諷刺意味的是,他極力為大家長洛根的至高權力和賺錢頭腦辯護,只是更加證明了叔叔反對極端資本主義的觀點。Kendall的即興演講沒有一分一毫私人感情,全是公事公辦。飾演KendallJeremy Strong,以其糾結無助的到位演技贏得2020年黃金時段艾美獎最佳劇情類影集男主角,但如果以羅伊家族的蘇格蘭血統而論,本身猶太血統稍偏中東外貌的Jeremy Strong,相較於其家族成員的選角,恐怕是令觀者質疑大家長洛根是否另包二奶的惡意猜想。

 

2023年第四季以三兄妹統一戰線開始,以他們不斷變化的聯盟縱橫,進行高度節奏的談判,仍以背叛告終。《繼承之戰》於歐美區域廝殺越演越烈,在第四季最終話醍醐灌頂With Open Eyes播出前幾天,在線博彩平台DraftKings甚至為下一任《繼承之戰》CEO制定了假設賠率:希芙Shiv強硬如刀,不屈不撓,以+250的賠率領先,緊隨其後的是飽受身心折磨的長兄Kendall,而嘴賤心軟的夭弟羅曼,賠率為+800Shiv的奴才高管丈夫湯姆+2000,連笨手笨腳,卻旁觀目睹家族大小事的表哥Greg也榜上有名。2023年四月號《浮華世界》報導指出,《繼承之戰》之於影射美國福斯集團內幕虛實邊界「模糊難辨」,引起梅鐸家族關注,甚至前妻Jerry Hall作為與梅鐸離婚協議的一部分,禁止與《繼承之戰》任何相關製片工作人員聯繫接觸(註一)。

 

歷史悲劇與資本專制


在這場只關注「金錢、勝利與八卦」的繼承之戰中,就好像希芙Shiv的奴才高管先生湯姆對弄臣小丑般的Greg評點的:

你的原則?」。

你沒有原則。」

 

全劇主要角色沒有一個有原則,沒有救贖式的人物成長。他們玩世不恭、尖酸刻薄、見風轉舵、卻極富悲劇性。或許,這正是洛根最自鳴得意之處:子女們從父親一方,繼承了更難以磨滅的雙重人格與戰狼鬥爭模式。

 

而此,正是造就了兄弟姐妹鬩牆,外戚干政得利的歷史悲劇。

 

《繼承之戰》從頭到尾批判、諷刺、質疑美國貪婪的重商主義。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者斎藤幸平所著的《人類世的「資本論」》所批判警示的對象,恰恰正是這一群養尊處優,金錢至上,卻活在揮霍無度小圈圈的富豪子弟們(註二)。《繼承之戰》不但暗諷史達林個人崇拜主義,飽含莎翁李爾王悲劇元素,真正悲哀的,在於主角們,甚至是我們,幾乎被資本主義「收編」吞噬,被動剝奪了技術與自主性,如果不依賴商品與貨幣的力量,甚至連活下去的能力都是負值。因為太過於習慣商品經濟下的舒適生活,我們無法想像其他可能的世界樣貌:

 

越是失去主體性的能力,資本的支配力就越大。透過「收編」與勞動過程的重新安排,完成了「資本的專制」』。

 

《繼承之戰》的主角們從出生那一刻起,即高度依賴奢華商品與服務,徹底服從資本,而且越來越無法自拔。他們毫無創作的能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實行」資本的命令。

 

長子在最終章回憶起父親與過往,但這是一場空洞的勝利,徒留金錢與八卦,沒有任何戰勝雀躍的滿心歡喜。


註一:

Sherman, Gabriel (April 12, 2023). Inside Rupert Murdoch’s Succession Drama. Vanity Fair.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April 14, 2023.

 

註二:

齋藤幸平(Kohei Saito1987-)於德國洪堡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現為日本東京大學副教授。2017年,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齋藤幸平在美國出版了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學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卡爾·馬克思的生態社會主義:資本主義、自然與未竟的政治經濟學批判》Karl Marx’s Ecosocialism: Capital, Nature, and the Unfinished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日文版於2019出版。2020年以日文書寫《人類世的「資本論」:決定人類命運的第四條路》, 2023年衛城出版發行中文版。齋藤幸平推特:@koheisaito0131


延伸閱讀:

SUCCESSION:《繼承之戰》誰是接班人?紐約曼哈頓的權力遊戲--- PART 1

SUCCESSION:《繼承之戰》誰是接班人?紐約曼哈頓的權力遊戲---PART 2

 

感謝關鍵評論網【隨點隨看串流+2023/06/10刊登特別報導:《繼承之戰》最終季解析:殺人不見血的黑色喜劇,批判美國貪婪的重商主義

關鍵評論網電子報: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streaming/186844


SHARE:
Blogger Template Created by pip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