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關鍵評論網》影評人2024年最佳電影名單:《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

31 August 2024

Venezia 81 Italia

2024威尼斯影展與第61屆金馬影展,2025228日台灣院線放映
 
非常榮幸能被邀請為《關鍵評論網》2024年九位影評人之一。
 
電影作為映照時代的多重鏡像,於幽幽黑盒子內發光的吉光片羽,都再再從國族經驗、社會群體切向了私密個人。
 
有鑑於此,《關鍵評論網》邀請9位影評人,各別選出自己心中今年度的最佳電影,並親自撰寫短評理由,同樣希冀從影評人的眼光捕捉這些影像,並從影評人的文字記錄這些個人的、社會的、時代的精神。
 
評選規則是2024年在台灣院線、國內外影展或是串流首度能看到的新作,且僅限以正規方式,不包含數位修復。
 
希望透過影像與文字,藉以回望今年,企圖定義時代。
 
2024威尼斯影展831號晚間七時全球業界首映的《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飽含猶太裔美國作家的漂泊離散、細膩光影的家飾設計、粗獷灰暗的水泥建築群、宏觀壯闊的義大利岩洞以及幽暗複雜得人性糾葛,都是在高科技過於氾濫與劇本空洞的現今電影界,一道飽含驚豔的明亮曙光。
 
在芬蘭中部度聖誕節清早,接到帥哥編輯的即時邀稿,本小姐稍稍在《沙丘:第二部》Dune: Part 2和《粗獷派建築師》猶豫了數十秒,就開開心心定案了。
 
聖誕假期還未正式結束,獨自回到赫爾辛基小宅趕稿兼整理簡單行李,一小時編寫交稿後,12/27凌晨趕搭9時從赫爾辛基至愛沙尼亞的早班郵輪,就吃吃喝喝採買去了。

短評《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 

 

演而優則導的布雷迪科貝特(Brady Corbet)攜手擅長製作角色複雜面向的A24,與挪威籍演員兼編劇Mona Fastvold共同撰寫原創劇本,高度反資本主義的藝術家預言《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以虛構的匈牙利難民建築師的過人天賦,對照虛張聲勢的美國富豪家庭,講述二戰後美國建築設計史,也是關於未被金錢帝國同化的猶太族群移民史,更是隱喻了古典歐洲的衰微以及新大陸崛起的歷史進程。
 
編導以全片3小時35分鐘區分為三章節,《粗獷派建築師》中赤裸裸的情慾、慾望與野心,以35毫米膠片拍攝,70毫米膠片放映的碩大攝影幅度,再揉雜暗黑與晃動的遠距調度,凸顯故事線的隱晦、陰暗與神秘,並以豐富的主角群大咧咧對於當今極端商業模式褻瀆藝術本質質疑,諷刺美國重商主義中那偏執、暴力、平庸、嫉妒、羞恥的人性陰暗面。
 
延續2015年法西斯寓言《邪惡的養成》與2018年流行歌星悲歌的《逆光天后Vox Lux2024年於威尼斯影展首映的《粗獷派建築師》,更犀利無情揭示極端社會圈層的主從關係:贊助商與藝術家、新興貴族與大陸移民、剝削者與附庸奴,其日益對抗的共生關係,甚至是身體政治的霸權與卑屈。

蓋皮爾斯(Guy Pearce)宛如獨裁者的鏗鏘有力,精湛的邪典演技令人無法抗拒;加諸奧斯卡影帝安德林布洛迪(Adrien Brody)延續了《戰地琴人》The Pianist 猶太裔美國夢那揮之不去的抑鬱陰影,棱角分明、兇猛咆哮卻對藝術充滿激情的細膩自持,令觀者驚豔。
 
編導布雷迪科貝特與攝影師 Lol Crawley和場佈設計師 Judy Becker合作無間,敘事與配樂節奏愉悅、片頭片尾的平面設計的幾何線條上下左右游移,又如同現代主義畫派蒙德里安的大膽線條與色彩區塊,展示了資本主義的失敗和美國夢功成名就所伴隨而來的暴力、成癮與野蠻。

一舉奪得2024年威尼斯評審團最佳導演獎,實至名歸。
SHARE: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Kraven the Hunter《獵人克萊文》:性冷感動保主義英雄的弒父悲劇

Kraven the Hunter《獵人克萊文》性冷感動保主義英雄的弒父悲劇

14 December 2024

IMAX Helsinki

前言導讀

漫威宇宙大反派獵人克萊文初登場於19648月《蜘蛛人:驚奇再起》The Amazing Spider-Man連載漫畫第15期,由史丹李Stan Lee老爺爺與同仁 Stephen John Ditko聯手發想創造。

俄羅斯貴族後裔克拉維諾夫Sergei Kravinoff 與同父異母的小弟就讀美國紐約私立中學,在中非度假打獵季節間,遭受獅王攻擊受重傷後,意外因為巫術解藥而獲得超人力量。自我放逐山野荒林後,精通軍械兵器的「獵人」決心展開復仇計畫。


獵人家族與場景暗喻

2010《特攻聯盟》Kick-Ass中飾演青澀宅男「屌爆俠」的亞倫泰勒強森歷經《復仇者聯盟》「快銀」、《天能》TENET 特種部隊隊長,抑或是《子彈列車》雙胞胎殺手的實戰訓練,2024年《獵人克萊文》那隨風飄逸的小麥金微捲、宛如希臘羅馬神像的結實六塊肌、厭世卻冷血的犀利眼神,身披獅鬃淺咖啡夾克,緊身麂皮背心搭配水洗硬板直筒牛仔褲,拳拳到肉、兇悍迅捷、大開殺戒,充滿野性豪邁的呼喚,陽剛魅力瞬間爆棚。
 
電影起始橋段,宛如黑豹的「獵人」回鍋潛入西伯利亞監獄刺殺黑幫,遁入苔原的冰天雪地,荒原場景鋪陳暗喻心如止水的孑然一身;倫敦金融區尖聳入雲的摩天大樓,象徵黑幫食物鏈金字塔的至上頂端;土耳其千瘡百孔的野獸派水泥建築禁閉著欲求不滿的終極大反派「犀牛人」;幽微曙光的郊區豪宅顯示母親缺席、父權制霸的破碎家庭;而綠意盎然的非洲林野與玻璃圓頂溫室則明示「獵人」舒壓放鬆的舒適圈層。打獵、狩獵與盜獵的獵殺遊戲在橫跨洲際的場景間輪迴嗜血:「獵人」的勢力範圍不過是另一自私的預謀陷阱,最終導致弒父悲劇的圈套。

羅素克洛飾演那恃強凌弱、一臉橫肉、皮笑肉不笑的俄羅斯毒梟寡頭父親尼古拉,絕對是《獵人克萊文》最令觀者驚喜的強力王牌選角。那在淺藍色調手術室咆哮『你膽敢不開槍!』的野蠻無理,足以響徹八方,一吼道破父權制霸的獨裁者傲嬌變態。相較於恨鐵不成鋼的嚴父設定,尼古拉倒是比較貼近領導「邪惡六人組」的八爪博士。
 
美蘇冷戰與政治隱喻

以史丹李老爺爺與同仁Stephen John Ditko聯手創造的時間線觀之,60年代《獵人克萊文》漫畫系列的發行正值美蘇冷戰高峰期Cold War,尼古拉的冷血無情與黑道經濟形象,恰恰符合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傳統西歐列強與以蘇聯為主的共產主義及其東歐集團間,長達近半世紀的政治角力和區域軍事對抗。讀者即可藉由虛構的英雄與反英雄角色,閱讀並聯想俄裔父子內鬨的家庭鬧劇,舒緩對於當時國際局勢一觸即發的未爆彈集體焦慮。
 
若以曾以執導緝毒游擊戰《三重邊界》Triple Frontier的編導J. C. Chandor後現代詮釋而言,羅素克洛飾演俄羅斯毒梟寡頭的狡猾陰險,不啻是運用英雄爽片揶揄名列美國聯邦調查局十大通緝要犯俄羅斯軍火走私販子莫吉列維奇(Semion Mogilevich1946-)以及俄羅斯黑手黨頭目米哈伊洛夫(Sergei Mikhailov1958-)。兩位大佬不僅僅相互熟識,且皆商業頭腦機敏,洗錢帝國橫跨全球,人口走私、詐騙謀殺至毒品供應,無所不包。也正如同《獵人克萊文》影片設定,因美俄間並無引渡條約的牽制,大佬們受惠於俄羅斯高層友人的庇護,至今仍以多重國籍的自由商人身份,環遊世界,荷包滿滿。(註一)


大反派與性焦慮

蜘蛛人宇宙大反派「屠殺」Carnage、「猛毒」Venom與「獵人」都以物種與人體的寄生交混hybridity而蛻變成形,激發跨越身體疆界的全新組合。之於驅體暴力,三者不啻皆是對父輩權威的質疑與反抗,進而得到屬於自我的定位,以便確認自身的性格。雖說反英雄角色運用超人能力延展生命週期與體能韌度,但細細觀之,失戀又失業的「猛毒」不實吞吐滴答黏稠的長舌,「屠殺」共生體分裂複製毒蠍刺針,實則暗喻男性陽具的受迫性壓抑性焦慮,法外逍遙期間,必須以無止境的殲滅,才得殺出一條釋放高潮快感的出口。
 
而「獵人」克萊文以雄性物種聞風而至的超感能,大老遠追蹤到於英國倫敦執業的非洲女巫傳人Calypso,即使性感豐唇與健康膚色,穿戴著幾何圖形首飾、上等材質的墊肩套裝、腳蹬六吋尖頭高跟鞋,抑或是卡其色列裝短褲搭配短板白衫隱約外露的豐滿胸線,都無以激活體脂極低、肌肉發達、輪廓分明的「超級掠食者」一絲絲降至冰點的性冷感。奧斯卡最佳女配角Ariana DeBose外型亮眼,卻無法以感性自持的節奏道出完整台詞。尤以獵人和女巫在中非林野玻璃溫室的橋段,不但粗糙省略「獵人」何以收集或自製眾多刀槍兵械,與非洲獵豹的監視打鬥居然無以激起任何性致勃勃的情慾化學反應(或許是因為亞倫泰勒強森迎娶大齡女導演所致?),突兀的剪接節奏更讓Ariana DeBose字字句句幾乎是對嘴配音的後製補強。
 
而在阿莫多瓦《隔壁的房間》穿插一角的亞力山卓尼瓦拉Alessandro Nivola,其斯文靦腆的臉龐、飽滿的腦勺以及瘦削扁型的身驅,一度發出喉頭打結的嘶啞尖叫,倒不太是漫威漫畫原始設定的俄國裔「犀牛人」,更較適合獵人克萊文不期而遇的另一大反派「老外」Foreigner。而在雷利史考特《神鬼戰士II》飾演暴虐無道雙皇帝的Fred Hechinger,沙啞的聲線和詭異的嘴角,倒是高度符合大反派「變色龍」的角色形象。無奈編導之於「犀牛人」與「變色龍」的身體變形過程與身體疆界的性壓抑,懶散至極,只用角色對話匆匆帶過,毫無誠意,不以大螢幕呈現主腦科學家智慧型犯罪的另類邪典。

小結

與漫威電影連結,重啟叫好叫座《蜘蛛人》系列,湯姆霍蘭德的熱情可愛、青春陽溢,是索尼影業投資大英雄大場面最明智的決定。無奈自《魔比斯》起始,蜘蛛人周邊角色宇宙已經演變成一場場混戰噩夢,其高度實驗性的插科打諢,只不過是向觀眾們提供打發無聊的選擇,看看哪些可意外賣座。若非蜘蛛人與大反派們連結,索尼影業的反英雄行銷戰略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親手自毀了漫威宇宙一堆前景應該要大鳴大放的反派大大,甚至白白浪費優秀演員陣容的實力發揮,使其背負莫虛有的票房毒藥罪名。

猛毒》系列之所以大紅大紫,廣受漫畫迷青睞,是因電影設定早早確立了兄弟扮嘴、小打小鬧、稍微酷兒、卻又難分難捨的浪漫喜劇情懷Bromance,但是魔比斯與獵人克萊文卻陷入了反英雄角色的進退兩難:若說古典英雄最終極的存在主義是鑒於惡人怪獸的囂張作亂,那麽大反派還需要更高強的大魔王來反襯其實骨子裡還是具有溫馨的人道關懷?當索尼影業引入改造角色之時,將反英雄定位為殺手英雄,而不是邪典惡棍,只是要拙劣反映好萊塢近十年來的劇本荒現象嗎?抑或是索尼編劇組毫無文學素養信念,藉由創造一個充滿道德灰暗的平行宇宙,這些角色碰巧都是有著悲劇性過往的殺手,不打不相識,嘗試與蜘蛛人在未來某個可能性騰出物理性時空,再來補個荷包滿滿?
 
《獵人克萊文》暴力、血腥、養眼又有趣,其飽含超越霸權、動保主義的弒父悲劇,仍滿心期盼,與未來蜘蛛人能美麗相知、相惜與相遇。
 

註一:
生於蘇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具有猶太血統的莫吉列維奇Semion Mogilevich,烏克蘭University of Lviv經濟學學位畢,持有俄羅斯、烏克蘭、匈牙利、以色列等多國國籍護照與化名,被歐美各國執法部門暱稱為「老大中的老大」Boss of All Bosses。犯罪帝國業務廣泛,從軍火走私、娼妓販售、毒品製造、投資詐騙等都為勢力範圍。據信目前控有俄羅斯烏克蘭能源公司股份,其涉及近年俄烏天然氣糾紛與戰事。

與其交好的米哈伊洛夫Sergei Mikhailov90年代初期創立俄羅斯黑手黨(Solntsevskaya Bratva,又稱太陽兄弟會)由十個獨立運作組織彼此共享資源,主要收入來自毒品交易與人口販賣。成員多為平頭紋身、穿著寬鬆的運動服的俄裔年輕男子。



SHARE:

2024年12月6日 星期五

2024 La Biennale de Arte 威尼斯雙年展:Foreigners Everywhere「處處都是異鄉人」的「脫離殖民」,「去疆界化」與「漂泊離散」

2024藝術雙年展現場觀察報導

September 2024 VENEZIA ITALIA 

Every one of us is a foreigner somewhere, often even when we are at home.
- Adrian Searle《衛報》

異鄉人/在地人/外國人〉 Decolonization / Deterritorialization / Diaspora

2024年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 LA BIENNALE DI VENEZIA,由現任於聖保羅藝術博物館(Museu de Arte de São Paulo,簡稱 MASP)藝術總監裴多沙Adriano Pedrosa總策畫,聚焦於種族、性別和國籍多樣性的「Foreigners Everywhere」,吸引來自全球超過約332位藝術家以多元形式與素材,創造並回應後疫情全球化時代下,「非殖民化」以及「淨零排放」的展覽主題。
 
被譽為「藝術界奧林匹克」的威尼斯雙年展展場,包含聖馬可廣場周邊藝廊與獨棟建物、威尼斯老城東南區的中央國際展覽會館以及兵工廠改造的磚造工業建築群,主打陳列參展藝術家作品以及未有專用展館的區域國家,而擁有國家代表展館則各具特色、錯落有致落腳於藝術村花園區。
 
今年非常感謝關鍵評論網編輯群鼎力協助,本小姐得以持記者證票券,僅代表關鍵評論網書寫本藝評------以展區地理概念為分章段落,點評涵蓋大洋洲、歐洲、亞洲、非洲以及美洲的藝術家得獎作品,輔以個人的詮釋觀察,現場報導威尼斯雙年展場內外趣聞軼事。

 
雙年展與全球化

日裔美國經濟政治學教授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Yoshihiro Fukuyama1952-2018年探討當代民粹與民主議題的著作《身份政治》(註一)點明自一九七年代初期到二○○○年代中期,杭亭頓言出(Samuel Huntington)「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之下,全球選舉民主制國家從三十五爆增至一百一十,而順其政治制度變遷並轡而行的,則是各國的經濟鏈愈益相互依賴,即所謂的「全球化」。
 
若以全球化的歷史進程簡述,自中古零散全球化(羅馬帝國、蒙古帝國)、歐洲興起與殖民(文藝復興後亞美非殖民擴張)、第一次全球化高峰(工業革命至一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冷戰(美蘇陣營對立)直至冷戰後的全球化高峰(民主制度、資本市場與跨國媒體),各區域國家的政治(個別國家政治活動受限於國際組織規範)、經濟(商品與勞動市場的一體化)與文化(語言傳媒帝國主義)的全球化進程需要歷史條件與制度基礎,但性質是永續不可逆的(註二)。其緊密交織的食物網鏈,令我們人類社會關係產生「本土」與「外國」盤根錯節的相互影響。
 
有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全球化發展並非單一不變的,因不同群體、組織、區域投入全球化的步伐並不一致,得益和損失亦不盡相同,其矛盾與衝突烽火不絕,其之於全球化的推動與反抗,已從國際政經的戰略版圖,延燒至地球藝術村的威尼斯雙年展。
 
藝術村花園概況

首次亮相雙年展的參展國為貝南、摩洛哥、衣索比亞、塞內加爾以及坦尚尼亞。而教宗方濟各首次拜訪,會見聖座展館的負責人與藝術家也為第六十屆雙年展錦上添花。俄羅斯展館與藝術家因烏俄戰爭之故,暨2022年第59屆遭主辦方取消參展資格後,2024仍因戰事缺席,並將其展館場地借讓給玻利維亞。
 
蘇格蘭退展風波不息,而以色列藝術家和策展人於417日業界預覽週起跑時拒絕開館,揚言直至以色列與哈馬斯戰爭停火,並遣返所有被哈馬斯綁架的人質為止。而早在20242月,雙年展策展團隊並未批准排除以色列和伊朗參展的千人請願署名,因而展期初始,無數藝術家透過自製傳單和快閃活動抵制以色列展館,並強烈抗議主辦方的不作為。
 
*澳洲展館與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 AUSTRALIA

無所不在的異鄉人、在地人、外國人如何辨識?如何相識?又如何相處?

具有澳洲原住民血統的代表藝術家摩爾Archie Moore1970-),在安靜、漆黑且遼闊的方形展場中,耗時兩個月,與藝術合作團隊粉筆手寫銘刻原住民家譜的名字,宛如無名英雄墓;在展館中央倒影池上,漂浮著長方形底座,基地的頂部整齊劃一,排列著數百份編輯的文件,實為彙整澳洲首批原始居民(First Nations)被殖民警察拘留期間的死亡資料,以及剝奪摩爾原住民祖先行動、財務以及婚約的昆士蘭省《1897年原住民保護和限制鴉片銷售法》。超過3484個未曾被敘述的無辜生命,首回無聲無息,邀請觀眾身臨建國歷史中隱藏的脆弱、不堪與暴行。其遼闊且耗時的藝術創建,加諸摩爾以歷史田野調查研究,探索本身的原住民自傳主題(膚色、語言、氣味、家譜與旗幟),並釐清文化之間的理解和誤解,無怪乎一舉榮獲本屆最佳國家參展金獅獎Golden Lion for Best National Participation,也是澳洲藝術家首次獲頒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最高殊榮。


*西班牙展館* ESPAÑA

西班牙裔秘魯藝術家 Sandra Gamarra1972-)以西班牙帝國擴張時期到啟蒙運動時期的「繪畫再現」與「雕刻再創」為出發點的「移民美術館」Pinacoteca Immigratione,分別以「處女之地」Tierra Virgen(西班牙本土及其殖民地風景油畫)、「物種滅絕」Cabinet of Extinction(殖民主義與投機主義文獻)、「種族主義」Cabinet of Illustrated Racism(人類學與生物學的發展誤用而為種族歧視的機關文件)、「混種面具」Mestizo Masks(原住民混血肖像畫作)、「垂死祭壇」Altarpiece of Dying Nature(殖民地物種的開採與掠奪的記載)以及「移民花園」Migrant Garden(前殖民地征服紀念碑的雕塑),分隔為六展間,將造型藝術與生態女性主義作家或思想家的名言結合在一起;對真實檔案中的插圖複製品或是殖民地生態敘述進行修改,分析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間的傲慢與偏見,之於「本土」與「外國」盤根錯節的相互影響,對於曾經叱詫風雲的西班牙帝國殖民敘事和歷史表現模式提出反思與質疑。
 


而另一參觀者矚目的則是坦尚尼亞裔加拿大藝術家Kapwani Kiwanga1978-)運用約七百萬顆好比扁豆大小般的玻璃珠,打造漸層色系的沈重帷幕,自透光玻璃展間由內而外延展加拿大展館。一遠觀,建物就像是單一雕塑,是對以玻璃工藝揚名全球的主辦城市威尼斯的再致敬,也是之於玻璃製品或是種子買賣的國際貿易史「淨零排放」的再思考。
 
Kiwanga也在業界預覽週專訪時提到:「這個微小的玻璃珠子,深深牽動著人類國際貿易史,塑造了我們當前世界的現代性、社會的組成性以及生活的便利性」。

以跨學科、多素材創作本屆主題「小飾品」TrinketKiwanga與團隊,利用建於1957年現代主義派的加拿大展館那裸露的橫樑和紅磚為特色,加諸青金石色調的玻璃珠帷幕,悄悄地懸掛四壁、垂落於傾斜的屋頂,精心渲染的漸變方式席捲整個展間,創造「近乎煉金術」的空間旋轉、變形與變色。加拿大展館建築幾乎就像在輕輕搖曳,讓觀者聯想起拍打威尼斯運河壁的潮水,映照出威尼斯高度發展的旅遊業中慕名而至的異鄉人、在地人與外國人,在世界貿易史中悠久歷史的廣場與港口,辨識著彼此、相識與相知。


*韓國展館* SOUTH KOREA

2022年以LG手機螢幕建構宛如長頸龍機械動力骨架,驚艷參觀者高度好奇心的韓國館,本年度是以混合媒材和裝置藝術家Koo Jeong A1967-)運用多種自然環境中原木的氣味反應童年的想望。可惜在於,少量的樣本、過大的展間以及夾帶各色體味與香氛的軀體游移其中,參觀者的嗅覺已經高度疲勞,毫無探索之慾,實為藝術村花園最無趣、最困惑、最快閃的藝術概念。
 
兵工廠與中央展覽館


置於兵工廠建物群的入口處,由聚酯繩編織而成的大型紐西蘭毛利人分娩墊藝術裝置(birthing mats),縱橫交織的網狀裡通透出束束暖光,是由紐西蘭藝術團體Mataaho Collective本年度的參展傑作Takapau /Birthing Mats

全由毛利人女性藝術家Erena BakerSarah HudsonBridget Rewet以及Terri Te Tau組成的Mataaho Collective,參考了紐西蘭原住民母系傳統的紡織技術,呈現如同母體子宮般的搖籃裝置,既有宇宙學的哲思,也是一座龐大的庇護所;而象徵女性力量的知識傳承與團隊合作,進一步串聯傳統工藝技術,連結未來的科技發展,無怪乎贏得評審團一致青睞,一舉拿下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最佳藝術家獎。



與西班牙帝國主義相提並論的,綜觀義大利殖民史中的東方主義、反猶太主義以及二戰期間的法西斯主義,更迫使眾多義大利移民潛逃至南美洲的巴西或阿根廷,漂泊離散、身處異地。

現居巴西聖保羅的義大利藝術家安娜瑪麗亞麥奧麗諾Anna Maria Maiolino 1942-)於兵工廠尾端建築群Casetta Scaffali(貨架倉儲)展佈觸及天花板的開放高架,填滿了無數未燒製的粘土球、意大利麵狀土堆、奶酪般切割塊狀體、宛如糞便或香腸的線圈塊,再以塗滿松葉的磚牆稍稍減輕了粘膩的污泥味,以誇飾手法玩味黏土的多樣延展性,隱喻即使是遠離家園的身份認同危機,仍具備能屈能伸的堅毅韌性。
 
出生於埃及開羅,現居巴黎的土耳其藝術家妮爾亞爾特Nil Yalter1938-)於中央國際展覽館以金屬、毛氈、羊皮搭建黃褐色調,宛如蒙古包的移工臨時住所Topak1973),並環繞亞爾特耗時近四十年,手持拍攝法國移民社區協會移工證詞的影像短片Exile is a Hard Job1983-2024),以藝術反應現況,並致力於調解政治和性別弱勢紛爭,關注身份認同以及移民人權的社會問題。

而因爲安娜瑪麗亞麥奧麗諾Anna Maria Maiolino與妮爾亞爾特Nil Yalter畢生貢獻於平權與平等,顛沛流離的移民者身份卻自立自強,以藝術創作闡述高度的人文關懷,多方面體現了本次策展主軸Stranieri Ovunque(也就是Foreigners Everywhere)的精神,繼而雙雙榮獲本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


*烏克蘭展館* UKRAINE 

烏克蘭展館的建物架構是由Oleksandr Burlaka1982-)設計的裝置作品,素材以50年代質地各異的亞麻織物交錯組成,《網構》Net Making為主標題的雙關之意不言而諭。展館以《平民》Civilians為次標題的三部影音作品創造了偌大、疏離、靜謐的環形空間:紀錄片雙人組Daniil RevkovskyiAndrii Rachynskyi 的《入侵》Invasion透過倖存者的視角講述俄羅斯20222月入侵烏克蘭首戰日的故事;多媒材創作者Katya Buchatska1987-)的《美好的祝福》Best Wishes以語言學研究角度,紀錄了俄烏戰事首週,位於基輔藝術工作室的日常;實驗性偽紀錄片編導Andrii DostlievLia Dostlieva的影片《簡單作業》Comfort Work,以專業歐洲演員在攝影鏡頭前呈現烏克蘭難民的肖像扮演,之於流離失所難民的刻板印象提出了尖銳的質疑。

烏克蘭展館的偽裝網建物架構,可為當今烏克蘭情勢的關鍵隱喻:烏克蘭人民團結一致,走上街頭,自願參戰,聯合行動,全球發聲。
 
威尼斯老城周邊

*衣索比亞展館* ETHIOPIA

2024年於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上首次亮相的參展國衣索比亞,以在德國斯圖加特國家學院Staatlichen Akademie師承Tadesse Mesfin的烏格薩Tesfaye Urgessa1983-),融合西歐與非洲元素風格的巨幅油畫群《偏見與皈依》Prejudice and Belonging,藉此觸及儀式信仰、種族主義和身份認同的全球化議題。

衣索比亞展館位於威尼斯老城區偏西北邊的Palazzo Bollani,喜歡以工作室的流程來引導繪畫靈感的烏格薩,起筆時並沒有打草稿的習慣。以宛如畢卡索《亞維農的少女》的半抽象、半超寫實風格畫派(註三),運用粗獷的線條與黃澄澄或暖咖啡色系,將伊索比亞的宗教符號與德國新表現主義相結合,每一張畫布都是一個全新的體驗,在作品中為日常生活注入了靈性。


*臺灣展館* TAIWAN

現任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的袁廣鳴教授代表臺灣,由北美館推選進軍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展廳位於聖馬可廣場總督宮側邊的Palazzo delle Prigioni,以單頻道錄像、裝置型錄像投影、動力裝置及平面素描等,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設置於展場樓梯入口處的《日常演習》(2018)與《日常戰爭》(2023)短片,藉由2013-17年間袁廣鳴於臺藝大藝文廣場試爆的經驗累積,呈現在無預警轟炸攻擊中遭摧毀的套房空間,呈現荒謬的現實。袁廣鳴教授早期創作《棲居如詩》和《預言》(2014),以場佈居家餐桌的白色瓷盤、銀製餐具整齊優雅的靜謐氛圍,回溯藝術家生活中無法消解的焦慮;而Palazzo delle Prigioni中古磚牆上以音響裝置的突發巨響及桌面餐具碰撞,創造出直覺性的不適感,反映靜好如詩背後隨之而來的無盡毀滅與不安。
 
紀錄立法院311「太陽花學運」的紀錄影像《佔領第561小時》(2014),伴隨背景慢速播放的國歌,以凌亂的布條、散坐的學子以及毫無官員駐場的莊嚴的空間,投射出跨世代的憂懼;不僅僅是袁廣鳴教授的個人掙扎,也呼應臺灣民眾對於危機降臨的共同感受,以強烈的漂泊離散意識感為台灣館展覽增添不少話題性。
 
2024年首度於海外發表的《扁平世界》,袁廣鳴教授使用Google全球街景資料庫(Google street view),以臺灣代表性的城市、鄉鎮、高山、海岸等風景,藉由程式多項篩選及限定中心點透視,以蒙太奇跳接手法,無縫接軌類比全世界各處相似的街景,創建了超時空縮時的「新公路電影」。其無國界、全球化的「扁平世界」的迴圈風景,成為具普世性的當代藝術語境。
 

小結

誰是異鄉人?我是在地人?而他者是外國人?2024年第六十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以仿擬人類歷史進程的「脫離殖民」Decolonization、「去疆界化」Deterritorialization以及「漂泊離散」Diaspora,爲遍地處處觀光客的水都威尼斯定下基調。

今年首度參展的非洲諸國,以脫離西歐殖民浪潮、回歸庶民文化,強調口述歷史以及還原族群記憶,以藝術創作和人文關懷,對抗霸權統治的歐洲中心主義。而參展藝術家群,因為被迫或自願遠離家園,藉由激進式的距離感,運用非母語「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的差異,形成語言和創作的流動性,隨著科技、資訊、媒體、音樂和影像種種符碼的交換,是為去除國家與身體具體疆界的全球化遊牧現象。

歷史進程中早期的舊約聖經《律法書》Deuteronomy提及猶太人於西元前586年的「巴比倫放逐」Galut、十五世紀的跨大西洋歐美殖民帝國非洲黑奴的買賣貿易Black Atlantic、甚至是二十世紀後中東、東亞以及近年烏俄戰爭的難民潮 Postmodern Refugee,敘述了人類自古漂泊離散的印記與創傷。而成千上萬的文學藝術創作力量,皆源自於豐沛的情感宣洩。藝術於是乎提供了漂泊離散的奴役們強力解藥,代替無法擁有的政治自由,保存了遠遠超越物質需求的慾望形式,揭示了人類社會生活的相互鞏固與扶持。

今年參展的藝術家與團隊,許多是出生異地的原住民、旅居在外的異鄉人、海外回歸的本地人。之於本土,他者是老外;之於島外,我們都是遊子。因本小姐即為定居於北歐的華人身份,深深有感多元國籍、語言、膚色、文化的寬廣視角,得以再重新參與文化的改造、顛覆與傳承。「離散」diaspora詞彙來自希臘語字根diasperiendia為「跨越」、而sperien是「播種」之意,恰恰呼應了本屆加拿大館宛如扁豆種子成串玻璃珠,隱隱牽動著人類政商與文化活動,藉以辨識著彼此、相識與相知的歷史進程呢。
 
註一:
法蘭西斯福山。《身分政治:民粹崛起、民主倒退,認同與尊嚴的鬥爭為何席捲當代世界?》,洪世民 譯。臺北:時報文化,2020

註三:
《亞維農的少女》(法語Les Demoiselles d'Avignon;西語Las señoritas de Aviñon)是西班牙畫家畢卡索於1907年位於巴塞隆納亞維農街的妓院中所繪的裸體抽象油畫。畫面中左方的三名少女較為貼近自然的西班牙女子,而右方的兩名則似乎戴著非洲面具,展現出近乎野性的強烈力量。


Special Thanks: THE NEWS LENS & Jenny & Wendy

SHARE:
Blogger Template Created by pip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