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One Battle After Another:《一戰再戰》美國反烏托邦後現代寓言中男性的凝視暴力與女性的凝視抗暴

27 September 2025
IMAX Helsinki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2014年改編美國後現代主義小說家湯瑪斯品瓊(Thomas Pynchon2009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性本惡》Inherent Vice,探討美國加州洛杉磯區邊「失蹤人口」與「販毒商機」的高利貸循環生態;2025年兩位湯瑪斯連袂再度,導演自編、自製、自導作家1990年的政治諷刺小說《葡萄園》Vineyard,講述極左派革命游擊者們,相隔16年通力合作,共同拯救同夥的高中生女兒。

延續2014年《性本惡》的反社會、反政府主題,2025年《一戰再戰》以通俗怪誕的黑色幽默以及扣人心弦的攝影調度,以反叛者、反烏托邦的視角,探討「種族移民」、「單親私生」以及「自戀偏執」的美國當代議題,更以原著小說中含沙射影80年代「雷根經濟」(Reaganomics)的「舉債政策」,諷刺當今川普政府重蹈40年前的經濟學覆轍,急劇加速美國社會貧富差距導致的沈痛代價。


 男性的凝視暴力與黑色幽默

油頭垢面、衣衫不整、滿面風霜的李奧納多(Leonardo DiCaprio),於組織嚴謹的「法蘭西75」武裝激進小組,不過是聲東擊西的炸彈小子;其才智不如通訊官(耶魯大學學者兼作曲家Paul Grimstad客串),膽試不過攻略員(Teyana Taylor飾演),簡直就是海綿寶寶Sponge Bob,驚慌失措、邋遢頹廢,卻能與性感戰友打得火熱。

李奧納多影壇多年來累積帥氣多金、富可敵國卻隱藏的自戀偏執的硬派形象,在《一戰再戰》中呼麻過爽後的崩壞效應,幾乎為《華爾街之狼》以及《從前,有個好萊塢》中的綜合體;其一貫肌群緊繃、過度激動的表演模式,在《一戰再戰》中大喊髒話卻欲哭無淚的橋段瞬間,湛藍雙眼卻跳躍出1993《戀戀情深》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中失智的傻氣;為了隱藏身份、抑或是用藥影響,隨口胡謅本名是蝙蝠俠或是彼得帕克,是暗喻自身為孤兒的孤軍英雄主義。小李長年的螢幕英雄形象瞬間崩塌至膽小Loser 的極度落差,即是《一戰再戰》黑色幽默喜感之一。
 
不苟言笑、老當益壯、奉命行事的西恩潘(Sean Penn),飾演擔任美墨邊境移民拘留監獄指揮官,一路晉升至陸軍上校,卻直視、偷窺、意淫「法蘭西75」游擊隊非裔女性成員自雙唇、乳溝、豐臀、長腿以及那無以撼動的咖啡膚色與大膽狂野。

1975年英國電影製片兼理論學者Laura Mulvey發表《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中闡述(註一),電影透過鏡頭語言,以非同性戀傾向的男性視線角度,將女性描繪成被動、觀看的客體,物化軀體,以滿足觀察者的偷窺癖與性愉悅,強化了父權社會中的性別不平等。而《一戰再戰》以男性導演透過攝影、男性觀眾透過銀幕窺淫、以及演員透過望遠鏡與後照鏡釋放的「男性三重凝視」(male triple gaze),或許更有意無意透露出當今美國社會以及影壇多重的男性主導文化與凝視霸權。

而原本於影片第一部份堤亞娜泰勒(Teyana Taylor)飾演游擊隊非裔女性成員,冷酷算計,玩弄戰友小李以及陸軍上校的三角遊戲,象徵著自我意識的形成和對他者的認識,卻不敵當今軍事政治仍操控在男性父權手中。原本以性慾誘惑男性的黑色幽默,無奈以喜轉悲,將同世代的種族移民的恩怨與妒忌,凝視轉嫁至新生代。宛如獵巫行動的公路追殺橋段,也是編導質疑探討父權體系為了維持制霸地位,是否徒留「性本惡」的大哉問。

於公於私皆爭議性滿點的火爆浪子西恩潘,飾演那鷹鈎薄嘴的不可一世,卻因為勃起無障礙、稱霸大帳篷卻是性愛奴隸的Lockjaw上校,姓氏就如同宛如無預警中風後的顏面神經傷殘。車禍意外後奇蹟般復甦、跛腳前行、假眼撇嘴,努力壓抑自身的恐懼與脆弱,更像是編導先削弱一隻凝視暴力,再致敬《魔鬼終結者》T-2000機器人的自戀偏執。從影角色多為高度政治性的西恩潘,反而在飾演表裡不一的軍方代表,假面裝笑、取悅菁英成員之間,透露出1982青少年喜劇片《開放的美國學府》Fast Times at Ridgemont High的過於天真,絕對是《一戰再戰》黑色幽默喜感之二。

冷靜自持、不修邊幅卻謹慎縝密的班尼西歐戴托羅(Benicio Del Toro)飾演操控建立橫跨美墨邊境人脈網路的武道館師父聖卡洛斯Sergio Saint Carlos,幾乎就是自《怒火邊界怒火邊界:毒刑者神秘特工隱退後的絕佳副業,而Saint Carlos此名也指涉16世紀米蘭樞機大主教Sanctus Carolus Borromeus1538–84)那反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精神領袖。眯眼傻笑、裝瘋賣傻卻資源雄厚的武道館師父的角色設定,神似漫威游離派「收藏者」的翻版,不啻為《一戰再戰》黑色幽默喜感之三。

坎城柏林雙冠影帝班尼西歐戴托羅詮釋另類父權的地下帝國頭子,實為編導以結構主義,對照西語裔與英語系之間長年來的美國種族衝突:官方而言,武道館師父與陸軍上校皆是菁英社會接納、認可的標準成功形象;非官方而論,買通醫護、店主、滑板少年甚至神職人員的地下帝國頭子,對照宛如三K黨或共濟會「白人至上」的基督教民粹主義秘密社團「聖誕冒險家俱樂部」,這種官方檯面上、非官方桌底下的階級與權力差異,才是寫實的現代美國縮影。

而宛如主保聖人的武道館師父的角色進階功用,是編導針對美國精英統治的陰謀論,以及對於當下移民海關執法局(ICE)無偏差圍捕行動的嚴肅回應,也是對比李奧納多所飾演的呼麻老爸與青春期女兒父女關係失調的精神分析式診斷——美墨邊境移民兒童與父母不但緊密相依,武道館師父能熟記所有孩兒、學生與員工的名字,而呼麻老爸卻與女兒溝通不良,連組織密語都摸不著頭緒,自律神經失調還可以穢言咆哮通訊官,簡直就是當今倚老賣老的腦腐奧客。

但是眼看三大奧斯卡最佳男主配角同台飆戲,喜感爆棚,簡直是互戰最佳喜劇天王寶座。


女性的凝視抗暴與客主體翻轉

《一戰再戰》藉由加州西岸公路沿線,藉由呼麻老爸、陸軍上校以及神秘殺手的三重框架,以後照鏡與玻璃窗的鏡像反射,顯示多重的男性凝視暴力,而最終的凝視焦點,集中在雀絲茵菲妮蒂(Chase Infiniti)飾演的青春期少女薇拉的身體政治。

薇拉是美國非裔與歐洲裔殖民交會後凝視的、性慾的、政治的結晶。編導以李奧納多飾演的呼麻小子代表非官方,而西恩潘飾演的陸軍上校代表官方,調侃美國極端偏執的精神與身體失調。即百年來無論政經差異,美國建國之初的種族混血——也就是殖民者壓迫被奴役女性的系統性強姦——平民的、當官的歐洲裔男性之於非裔女性的性迷戀與性衝動,凝視暴力後的霸王硬上弓躁動,從未停歇,卻時時射後不理,甚至在鬧出人命後,妄想消弭愛的證據,而這種自戀偏執的性慾否認,正是驅動新另類極右派美國的核心幻想。父親缺席的新生代對於自我身份認同的不解與焦慮,極可能轉化為種族衝突的隱患未爆彈。
 
高低起伏的公路追殺令,導演保羅湯瑪斯安德森與攝影師麥可鮑曼(Michael Bauman)先是以抽離「旁觀」,鳥瞰遠眺蜿蜒道路對比渺如沙豆的車體,再推進「沉浸」,以長鏡頭遠方直視,觀眾與演員駕駛的視線同行,擋風玻璃前的上坡與後照鏡反映的低位,不知是黃沙滾滾,或者空無一人,抑或是突現威脅。

以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1905-801943年發表《存在與虛無》(L'Être et le Néant : Essai d'ontologie Phénoménologique)中提及「凝視」行為,在主觀者和被觀者間形成權力差異,因而雀絲茵菲妮蒂飾演青春可人,聰明伶俐的薇拉,其身體性命已被多重凝視的男性視為「客體」,而非「個人」——是呼麻老爸的責任與愧疚,是陸軍上校的拖油瓶與絆腳石,是神秘殺手的一石二鳥與榮譽跳板,也是編導《一戰再戰》後半部推展劇情的MacGuffin

而運用追逐「未知」與「命運」的驚悚模式,顯示《一戰再戰》中男性凝視暴力的再升級,直至女性以身體行動,主動脫離男性凝視範圍與受限空間,以客反主,以女性等待獵物的自投羅網,反凝視/瞄準了男性暴力,推翻了潛意識中的焦慮,翻盤了原本被動觀看的客體,無論男女,都擁有自主與凝視的身體權利。

 
小結

《一戰再戰》既嚴肅又飽含幽默,既扣人心弦又令人沈思,因為片名就暗示著一場永無止境的帝國內戰。保羅湯瑪斯安德森與英國另類樂團電臺司令 RADIOHEAD 成員Jonny Greenwood五度合作,以實驗搖滾尖銳的吉他單弦搭配實景噪聲,加諸角色間無間斷的對話,營造緊湊瘋狂的偏執氛圍。

《一戰再戰》以原著《葡萄園》之於1981-89時任總統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1911–2004)的反動,對照了當今川普:兩共和黨政府同樣採取「擴大出口、貿易保護、減稅舉債、強硬國防」內外政策組合,也皆以恫嚇的態度下令國民兵進駐校園武力鎮壓。編導以喜劇表演模式,控訴複製雷根經濟學(Reaganomics)的美國當下,其「富者越富,擴大投資」的涓滴效果學抑或是其「擴張赤字,舉債驅動,藉以預支國家經濟」的巫毒經濟學,擴大了美國的貧富差距,如吸食毒品般,戒癮困難,人民只好一戰再戰。

而由極端「自戀偏執」組成的父權制霸的菁英模式,間接促成無解的「種族移民」與「單親私生」的人道危機。令觀眾反覆玩味、如夢似幻的多重凝視暴力公路追殺令,當賞金獵人自我犧牲,代表美國原住民之於政經權力爭霸戰的無聲退位,或許正是編導之於美利堅合眾國大熔爐土地、資源與種族所有權糾紛的再提問與再思考。

笨手笨腳的工具人老爸放棄了革命、傾囊相授、無怨無悔。或許,這是偏執諷刺驚悚悲劇的保羅湯瑪斯安德森,投射點點希望的光輝,對於人性與父愛的最高致敬。


註一:
Mulvey, Laura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Screen, Autumn 1975.16 (3): 6–18.


#PaulThomasAnderson #OneBattleAfterAnother #ThomasPynchon #LeonardoDicaprio #SeanPenn #BenicioDelToro #Chase Infiniti #Civilwar

SHARE: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 Created by pip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