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A House of Dynamite《炸藥屋》:凱薩琳畢格羅18分鐘的美國後現代政治驚悚末日寓言

02 September 2025 
Sala Darsena Venezia 82 Italia 

如果人生只剩最後倒數18分鐘,你將作何抉擇?

18分鐘,是軍事情報局發佈太平洋上空核彈發射預估衝擊美國芝加哥的射程間隔。

18分鐘,是美國華府戰情指揮室官員徘徊在腎上腺素暴衝、攸關數百萬計生靈、爾或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風險之間的不知所措。

18分鐘,是美國奧斯卡金像獎首位女性最佳導演凱薩琳畢格羅以總統、夫人、將軍、顧問、部長、上將、少校、中尉、特工、秘書等多重視角與各方地點,重複盤點核彈發射後,於公於私的威脅恐懼與身心煎熬的末日寓言。
 
2009年《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2012年《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加乘2025年威尼斯影展主競賽單元的《炸藥屋》A House of Dynamite,可說是擅長兼具紀錄風格與驚爆劇情的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集結美國後現代政治驚悚的國防三部曲。


危機倒數18分鐘

影片起始,阿拉斯加州飛彈防禦基地少校(安東尼拉莫斯,Anthony Ramos飾)對大啖薯片的值班同事冷嘲熱諷、華府四星上將(崔西雷茲,Tracy Letts飾)大搖大擺閒晃至內布拉斯加州軍事指揮中心,高談闊論著前晚的球賽、環城公路上通勤前往華盛頓白宮,負責國家監控中心的執勤上尉(蕾貝卡弗格森,Rebecca Ferguson飾),因照護發燒的孩子,徹夜未眠‥‥‥這是美國白領階層公民們的日常,也是危機倒數前的18分鐘。

自環太平洋、美國國土、首都市區、白宮機構直至聚焦在戰情指揮室辦公桌上的塑膠小恐龍,導演凱薩琳畢格羅先是以維度空間由寬闊退縮至狹隘,再以威脅等級評級的燈號,DEFCON自綠色四級就緒躍升白色一級警戒(註一),電影節奏、角色對話以及以《西線無戰事》而廣為人知的德國作曲家Volker Bertelmann編制的管弦配樂也隨之急板高頻(presto)。交織著國防術語縮寫、視頻連線評估局勢、以及晃動插播鏡頭,場面張力擴增,卻也更凸顯菁英階級負責人的無助感與孤立性。
 
而美利堅合眾國精英職級階級負責人的無助與孤立,正是影射了當今美國霸權,看似高不可攀,卻高不勝寒的無助與孤立。導演運用核彈射程逼近、防禦系統攔截失敗後,其角色們的防禦姿態肢體語言趨近緊繃不安:環抱雙臂、扭動婚戒、手爆青筋、緊皺雙眉、臉色慘白、汗流浹背、徘徊踱步。而無論往來多少唇槍舌劍,全體菁英負責人直至影片最後一刻,皆無法得知核彈發射總部或許源自俄羅斯、北朝鮮抑或是中東地區?而自1776年建國獨立起始,合眾國向來視「他國異己」為潛在大敵,好以凝聚國內力量,藉以排擠除外。殊不知種族大熔爐的美國50州,早已恐慌發作;焦躁如熱鍋上螞蟻的白宮各級員工,宛如枯守在未爆彈的尖頭上。
 
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艾森豪以及林肯總統的油彩畫像(註二),面無表情地俯視著軍事情報局發佈核彈射程後的兵荒馬亂。編劇諾亞奧本海默(Noah Oppenheim)與導演凱薩琳畢格羅或許刻意調侃2001年小喬治布希總統在參訪幼稚園得知911事件的事實,英國實力派演員伊卓瑞斯艾巴(Idris Elba)飾演的美國總統先生,在高中生體育館興高采烈地示範投籃之時,才得知核彈發射的緊急國難。
 
由相異職種的專業目擊觀點每18分鐘為一敘事單位,來回切換,《炸藥屋》平行線時間點拼貼手法,若似2017年克里斯多福諾蘭(Sir Christopher Nolan)《登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中陸、海、空三軍視角的撤退行動,甚或是運用2013年《關鍵目擊》Parkland編導Peter Landesman以攝影記者、聯邦特工和醫護人員等多方論述,聚焦甘迺迪遇刺事件的高度混亂與不確定性,藉以拼湊政治史的另類樣貌。

而凱薩琳畢格羅揉雜模焦晃動與馬不停蹄的驚爆調性,幾乎如步步逼近、緊掐不放觀眾們的感官,也無以讓影片中眾多角色觀點稍得一些喘息的空間。或許緊迫盯人的調性不免犧牲優秀硬底子演員們的角色背景,但是或許那些未曾謀面的未知,正是紀實了當今國防局勢冷酷無情的政治現實。
 

以古諷今驚爆點

《大西洋月刊》主編傑佛瑞戈登堡(Jeffrey Goldberg)於六月號發表了探討「核武輪盤理論」(nuclear roulette)的專文:「我們並不是特別擅長在生死攸關之時定下嚴謹決策的物種。」
(註三)而編導凱薩琳畢格羅正是以《炸藥屋》中美國精英階層的猶豫不決,直接證實了「核武輪盤理論」的可信度。如果《炸藥屋》的劇本構思是透過不斷從零和飆速,製造劇力萬鈞的窒息氛圍,那麼最終橋段菁英階級陸續撤離、遁入賓夕法尼亞州的地下強化地堡,其結果頗有「焦頭爛額後功虧一簣」之感:角色們陸續加入不過是彰顯美國政府官員人數爆棚、甚至是編導間接諷刺「尸位素餐」浪費公努的當今美國。
 
另一編導諷刺警示,為韓裔美國演員葛莉塔李(Greta Lee)飾演的白宮南北韓首席專家,與兒子輕鬆一日遊的賓州蓋茨堡戰役現場。
 
186371日至3日的蓋茨堡戰役(Battle of Gettysburg),是由北方聯邦軍喬治米德少將(George Gordon Meade1815—1872)率領之波多馬克軍團奮力抵擋南方邦聯軍李將軍(Robert Edward Lee1807—1870)的北維吉尼亞軍團進攻,為美國內戰的轉捩點。此戰役雖終結南方邦聯軍侵略北方各州的軍事行動,但實為南北戰爭中最血腥駭人的悲劇性激戰。

綜觀蓋茨堡戰役全局,李將軍只管下令,盲目抱持北維吉尼亞軍團所向無敵的過度樂觀,實則內部毫無實際作戰經驗指揮官並不在少數;《炸藥屋》核彈射程衝擊美國芝加哥的短時急速、美國軍事指揮中心高層的一派自在、甚至是若引爆核武戰爭造成生靈塗炭的六神無主情緒,皆呼應了160年前僅僅三天的慘烈謬誤。
 

後記小結

《炸藥屋》於第82屆威尼斯影展92日晨間8:30全球首映後,歐洲媒體之於美國當今局勢與編導的刻意警示寓意,討論沸騰。而當日下午2時整於賭場廳三樓舉行的國際記者會,受到媒體歡呼的導演凱薩琳畢格羅同台傑瑞德哈里斯(Jared Harris)、伊卓瑞斯艾巴、蕾貝卡弗格森等演員群,也闡明《炸藥屋》以迥異的職級位階,綜觀核武爆發前夕的人性掙扎,力求「個體拼湊真相」,而非「一昧仰賴單一觀點」。優雅迷人的蕾貝卡弗格森更表明片中眾多角色無關乎黨派或是政治色彩,只是「堅守崗位、盡忠職守、無愧初心」爾爾。
 
雖說《炸藥屋》集結大量國籍迥異的卡司,嚴肅驚悚氛圍的18分鐘切割術,的確稍嫌剝削了硬底子演員的角色深度,不過還是可以一窺飾演美國總統先生的英國籍伊卓瑞斯艾巴承襲《國家元首》中英國首相的影子、Netflix諜報動作美劇《暗夜情報員》Gabriel Basso簡直就是白宮大夜班無縫接軌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而瑞典裔的蕾貝卡弗格森幾乎退役《不可能的任務》之後緊急接手美國國家監控中心的燙手山芋;影迷影評仍可在角色轉換之間淺嚐前後相連影射的觀影樂趣。

18分鐘的射程衝擊、18分鐘的敘事觀點、18分鐘的最後倒數,我們又將作何抉擇?

 
註一
Defense Readiness Condition,簡稱DEFCON:戒備狀態、防禦準備狀態、國家防衛等級、戰備等級,是美國國家防禦等級的衡量方式。

DEFCON 1白色:COCKED PISTOL
核戰爆發邊緣或已爆發,最高就緒狀態  
    
DEFCON 2紅色: FAST PACE
進一步加強軍隊就緒狀態,但低於最高就緒狀態;軍隊在6小時內進行部署和調動 
         
DEFCON 3黃色: ROUND HOUSE
加強軍隊就緒狀態至一般就緒以上;空軍在15分鐘內調動  

DEFCON 4綠色:DOUBLE TAKE
增加情報探查與加強安全措施,高於正常就緒狀態

DEFCON 5 藍色:FADE OUT一般就緒狀態

註二
大衛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1969),美國陸軍五星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盟軍歐洲最高指揮官;並於1953—1961年間擔任美國第34任總統;而同期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於1952年的共和黨總統初選中大敗艾森豪,「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未能如願。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美國軍事家兼律師,為第16任美國總統(1861—1865)。林肯總統領導美國經歷南北戰爭,維護聯邦完整,廢除奴隸制度,增強聯邦政府的權力,並推動美國經濟現代化。

註三
“As a species, we are not particularly skilled at making time-pressured, closely reasoned decisions about matters of life and death.”

#AHouseofDynamite #KathrynBigelow #RebeccaFerguson #IdrisElba #JaredHarris #Labiennale #Venezia82

SHARE: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 Created by pip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