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絕地大反攻之自殺突擊隊

星際大戰七部曲:原力覺醒》於20161214日刷新歐洲與日本首映日票房冠軍紀錄後,相隔整整一年,2017聖誕檔期《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又橫掃全球,創造全新視覺饗宴。《俠盜一號》的拍攝工作於2015年八月初於松木製片廠開拍,並且於英格蘭、冰島、約旦和馬爾地夫等地實地搭建場景。比如帝國基地內閣就是於倫敦新金融中心Canary Wharf轉運站拍攝(本小姐今年九月於倫敦旅行時住在泰晤士河北岸,每天都得從Canary Wharf轉站至Jubilee線至市中心,所以特別有感),而影片最後戰役史卡利夫星則是在陽光普照,碧海藍天的印度洋環礁Laamu Atoll取景。

《俠盜一號》為星際大戰系列電影首部外傳,時間點座落於《星際大戰三部曲:希斯大帝的復仇》與《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之間。西斯大帝藉由黑武士Darth Vadar(安納金天行者Anakin Skywalker)的一臂之力,陰謀篡位,建立了銀河帝國,完成霸業,各星球反抗軍由此集結。銀河帝國終極毀滅性武器「死星」,可以摧毀反抗帝國的各星球。《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敘述了「死星」設計工程師蓋倫厄索的來龍去脈,以及反叛軍執行偷取死星設計藍圖的超危險星際任務。導演Gareth Edwards攜手丹麥性格男星Mads Mikkelsen,《愛的萬物論》英倫甜心Felicity Jones,《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Diego Luna,《葉問》甄子丹與中國硬底子實力派姜文共同反帝國、反殖民、反壟斷、反霸權,而與《星際大戰七部曲:原力覺醒》不謀而合之處,執行「父權抗拒」的極左派社運,都是由看似嬌小柔弱,卻意志堅定的美瞳女性角色起義的。


驚悚大師希區考克於193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演講時提及發展劇情技巧的MacGuffin,在《魔戒三部曲》中是至尊戒,在《雷神索爾2》則是乙方,而星際大戰的銀河氫彈「死星」,便是讓主角們你爭我奪,使劇情綿延不絕無限期的秘密武器了。大戰劇情主軸都脫不了英雄主義的老梗,但是喬治盧卡斯的帝國概念,與後現代新帝國主義,運用經濟消費同質化來建立全球新秩序的思想,是背道而馳的。星際大戰中暗黑勢力的興起,完全只透過武力與強悍的恐怖統治,達成對其餘星球的絕對服從與征服(每個星球都是我們族群社會的縮影,好比在電影中處於戰區的Jedha就影射當今阿富汗與敘利亞內戰),再加上星際大戰一貫的父子情節的故事主軸,使得大戰全系列都是高度古希臘羅馬的帝國史觀。

喬治盧卡斯的帝國觀念透過西斯大帝或黑武士的出現,並不是以語言或文化抹滅各族的文化底層已達統治目的,也非為了控制當地資源與人口數,而是對權力的無限上綱。有趣在於,就也是因為星際大戰的帝國概念並不是要文化經濟同質化,所以在雅汶四號衛星上覆蓋原始熱帶雨林;Jedha地區黃沙滾滾,礫岩處處,居民總是長袍裹身,或者聯合反叛軍有大眼蛙指揮官,Chubaka是有著金毛飄逸的大虎牙,當然還有星戰迷最喜歡的人工智慧R2D2C-3POBB8以及本片初登場的K2SO,在銀河帝國不以抹滅文化差異的統治原則下,各色各異的造型與服飾等異國情調帶給影迷無限的驚喜,以及與外星人有志一同的未來想像。所以族群大熔爐的概念更是星際大戰歷久不衰,愈戰愈勇的終極秘密大絕招啊!


星際大戰帝國史中的移民法似乎寬鬆無疆界,所以公民權的觀念,跨星勞力的訴求以及共同的恐懼,引發了蠢蠢欲動的革命運動,也是《俠盜一號》的故事主線。Felicity Jones飾演的琴厄索是「死星」設計工程師蓋倫厄索之女,少小流亡,只願完成父親遺願。飾演盲眼武僧的甄子丹最有趣的就是抗議帝國士兵強行蒙頭的橋段:你在開玩笑吧,我眼瞎了咧!」,他和姜文形影不離,相知相隨,簡直就是「你是我的眼」,卻又藏有水滸傳好漢那正直可貴的情操。他們不是傭兵,要不就是軍人,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的革命概念,主打游擊戰,而墨西哥裔的Diego Luna曾飾演少年時期的切格瓦拉(1928-67),為中南美洲革命武裝力量的共產黨領導人,所以在《俠盜一號》扮演變節又複雜多變的情報員安道爾,頗有況味。

革命是希望,革命是最深刻的反叛。《俠盜一號》集體自願,奮不顧身又飛蛾撲火的突擊史卡利夫星戰役,是絕地大反攻,是俠盜羅賓漢的義氣,是視死如歸的神風特攻隊,也是窮盡理想的自殺突擊隊。影片初始,觀眾感受主角們間彼此不確定的猜疑與緊繃,除了琴厄索之外,其餘成員的身世背景皆為一團謎,我們甚至好奇甄子丹詭異藍眼與原力的外傳故事。隨著大戰一觸即發,那隱藏在粗獷外型下人性的勇氣、真實與溫暖,在Felicity Jones深邃淚汪汪的大眼睛中,原爆力量毀滅空無一人海灘的一瞬間,強力衝擊我們觀者的情緒,我們明瞭,就如同《太陽浩劫》(Sunshine,2007)裡太空工程師(Cliff Curtis)的那句話「我們最終,都不過是一粒粒的星塵罷了」。(本片的關鍵字眼與通關密語正是星塵無誤啊,飽含了滿滿的父愛)

但是,我們的遺產,就是希望與革命。尚未成功,仍需努力
忠於自己,就是最深刻的絕地大反叛。

At Finnkino, Sello
Special Thanks: JMH
Works Cited & Photography:
www.imdb.com
SHARE: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Made in Where? Product of Totalitarianism《怪獸與牠們的產地》:極權主義下的人面獸心

Product of Totalitarianism 

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是21世紀文學復興的象徵,是傳達多元色彩的藍圖,也是歐美電影製作的新巔峰。繼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後,導演大衛葉慈回鍋執導,J.K.羅琳女士首度監製,集結英國影帝艾迪瑞德曼、愛爾蘭硬漢柯林法洛,歌手Alison Sudol,實力派莎曼珊莫頓,美國硬底子強沃特,還有鬼盜船船長之一片尾驚喜現身,飾演消失的黑魔法巫師Gellert Grindelwald

1926年,個性內向靦腆的英國奇獸飼育學家紐特·斯卡曼德(Newt Scamander),帶著看似其貌不揚的斑駁皮箱,乘客船來到美國紐約。到埗後,短暫聽取瑪莉··巴波(Mary Lou Barebone,莎曼珊莫頓的老妝真有咄咄逼人老巫婆氣勢)主張魔法世界異常危險的公開宣言時,嗜錢如命的金錢獸從紐特的皮箱逃脫,一路奔向政府銀行錢庫去。紐特試圖捕捉小怪獸時,與「莫魔」 (No-Maj,音似No Magic的縮寫,在英國稱為「麻瓜」,指無魔法能力之凡人)雅各、前正氣師蒂娜·金坦以及熟稔讀心術的妹妹昆妮相遇。紐特因以未註冊巫師的罪名遭到美國魔法安全總部MACUSA逮捕(堂堂魔法部竟是美國大麥克的縮寫,羅琳女士在命名上的巧思處處可見)。但是處在一戰後黃金年代的美國大蘋果,暗巷大街上,早有黑魔法勢力橫行各處,人心惶惶,似乎諭示了七年後美國大蕭條時代的伏筆。柯林法洛飾演高傲強勢的魔法部部長葛雷夫(Percival Graves,最後的結局真是自掘墳墓沒錯啊),不得其解,卻用盡手段,一心一意想盡辦法揭發暗黑怨靈的宿主。

 

怪獸與牠們的產地原是哈利波特就讀霍格華茲學院時必修課教科書名。本書的作者正是四處遊歷,學識淵博的魔法生物專家紐特·斯卡曼德。看似害羞斯文的外表,在罐頭工人「莫魔」雅各的眼裡,卻是神秘難測的古怪好搭擋。為了研究保護稀有卻日漸消失的珍奇異獸,紐特可以彎腰翹臀,來回跳動,發出求偶訊號,只為了吸引岩漿犀牛獸趨近。以愛的萬物論丹麥女孩稱帝的艾迪瑞德曼,加盟羅琳女士的魔法世界,仍無掩精湛到位的角色塑造。在現實的大都會,他歪著頭,斜著身,時時低頭不語。在皮箱中的異次元世界,他活潑好動,口若懸河,充滿活力自信的微笑。而新賽倫復興會領導人瑪莉··巴波的養子奎登斯(Credence Barebone,他的姓氏其實有伏筆之意,最終解答之關鍵)所遭受的社會與家庭的雙重暴力(分別來自魔法部長與養母),也使他卑躬屈膝,看似優柔寡斷,悲情淚灑,卻是一切憤怒、怨恨、復仇、毀滅、混亂、殺戮與恐懼的根源。他如同舊約聖經啟示錄中天啟四騎士的總合體,所到之處只徒留廢墟與死亡。羅琳女士將兩位被壓抑在現實社會框架之下的年輕人隨同劇情線交錯對比,輕輕悄悄地反諷了紐特與奎登斯因教育環境差異,呈現了截然不同的命運。雖然兩位心中都如同你我,心中都存有難以啟齒的過往(比如紐特拒絕昆妮繼續追問Leta Lestrage的橋段),但是選擇良善,一直都是羅琳女士寫作的中心主旨,因為天賦雖與生俱來,善行必得身體力行。

而迷途少年奎登斯的萬夫所指,他所生長的新賽倫復興會New Salem Philanthropic Society認為巫術與魔法必須徹底剷除,其思想恰巧與美國麻州17世紀史實賽倫女巫審判事件不謀而合(Salem Witch Trials)紐特抵達美國紐約的年份1926,北美社會處於極端分裂,也與審巫事件日期1692是數字遊戲的對調。當時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居民普遍相信女巫是罪惡的源頭,且惡魔靈體似傳染病,是通過人與人接觸傳遞的。血肉之軀不過就是惡行惡狀的容器(vessel),且惡魔幽靈唯有被害人才看得見,只有供稱出女巫及黨羽,小村鎮才得以免除疾病的危害,異教惡魔才得以退散。或許羅琳女士意有所指,在賽倫復興會清教徒陰冷、詭譎、暗黑的氛圍,以及美國魔法部層層疊疊的教條與冷血無情的處罰(想讓正氣師蒂娜喪失記憶而自殺)與紐特所接觸的人、事、物,熱鬧繽紛奇幻又充滿驚奇的萬物有靈的世界,是作者對抗國家極權機制的隱喻反抗。在罐頭工廠工作的雅各,表明自己討厭加工食品,夢想就是依祖傳食譜,開一家手工烘培方,卻遭到銀行家的訕笑。英國喜劇家丹富樂飾演的的凡人一角,其實也是羅琳女士出版哈利波特系列前的單身失業寫照。他們都在最失意之時,仍然反對商業專制、反對工業主導,堅持自己的信念,努力不懈。
有趣的是,1692的單一信仰壓抑源自於宗教堅持,而1926年後全球國家極權主義的興起,是政治擴張的手段。兩兩都皆為通過肢體暴力與壟斷通訊,拋棄個人色彩,之於自由行動的蔑視,思想多元的缺失,獨裁實施模糊公眾與個人疆域,(好如新賽倫復興教會與魔法安全部近似集體工廠的生活),已達灌輸恐懼而鞏固權力的單一思想體制。而因過度壓抑的能量釋放,在好萊塢新星角色Erza Miller所飾演的奎登斯,以及許多校園少年屠殺事件,明證不言而喻。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何處是怪獸們的真正產地呢?或許是破皮箱的異次元,或許是九又二分之一月台之後,又或許,就是毫無溫暖的威權環境造就的人面獸心大怪物啊!

At Finnkino, Sello
開眼週報第582 (Dec/29/2016)轉載 http://app2.atmovies.com.tw/eweekly/XE1612305677/

SHARE: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The Girl on the Train:《列車上的女孩》--曼哈頓列車謀殺案

才經歷過離婚痛楚的瑞秋.華森(艾蜜莉布朗特飾,劇組於2015年釋出選角消息時,瑞秋便是眾多實力派女星躍躍欲試的試金石,因為好萊塢很少有像瑞秋這種戲份又吃重、性格發展完整又複雜的女性角色,也由此可見好萊塢仍是男性主導的政治正確),平日都固定搭乘早晚兩班往返曼哈頓市中心與北州的列車通勤。她總是選擇定位,透過車窗,短短數秒,孤單地望向她和前夫湯姆(Justin Theroux)同住在軌道旁的故居,回想著他們共同的記憶,但如今,瑞秋知道,同一地點,湯姆和新婚妻子安娜(Rebecca Ferguson,在BBC歷史劇《白皇后》有精彩演出)飾以及女娃兒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而住在貝克街15號的俊男美女鄰居史考特(路克伊凡斯,於《戰神世紀》與《哈比人歷險記》中角色多變)與梅根(Haley Bennett),渾然不知有一位陌生人每天兩回,一週五天,相距不出一百公尺,時時看著嬌妻與人夫啜飲咖啡,微笑親吻著。直到某天清晨二樓露台早晨的禁忌之吻,爾後梅根突然失蹤,三男三女錯綜複雜的冰山一角憂鬱地、冷冽地慢慢浮現。

由《姐妹》導演,擅長爬梳女性議題的Tate Taylor操刀,改編自Paula Hawkins同名暢銷小說的《列車上的女孩》,將「偷窺」這積極觀看的心理欲求,由希區考克的男性視覺,轉嫁至後現代都會女性的深層憂慮。有趣在於,男性視覺觀看的快感,導演透過平面角度攝影與測光的運用,引導觀眾,成為旁觀者的位勢,使電影院成為「偷窺者的列車」,讓好如乘客的觀影大眾滿足了家庭主婦的日常、不倫戀情的始末、老婆與小三的交戰、霸王硬上弓的場景甚至鮮血沾滿的情殺案。當觀眾透過瑞秋的女性凝視、記憶與夢境,移動地、瞬間性地、或與模糊不清地,慢慢拼湊整個悲慘事件的來龍去脈,我們是否仍然將家庭看成必然幸福美滿的場所?女性臣服於男性是否是偷窺快感的正常內在化?女人對完美追求的渴望,是如此消極被動,必須透過男性的視覺領域,才能建構自我與自信的再現?我們觀眾的認同位置是否也不經意地以父權的方式現身,希望女人青春美麗性欲高昂,而不是如瑞秋蒼白無助、嗜酒如命的歇斯底里?而且在風情萬種的性感當中,女人是否還得顯現某種程度被陽剛暴力所禁錮和騷擾的欲求(例如瑞秋所遭受肉體與精神上的家暴,以及梅根在森林與主臥室的性暴力場景),以便達到觀眾愉悅與視覺權力的高潮?
三位外貌、背景與價值觀幾乎截然不同的瑞秋、安娜與梅根,卻共同擁有同樣的深層恐懼,將三位男性的情慾糾結錯綜地交纏。導演以近距離與手持攝影的手法呈現瑞秋因酗酒而衍伸的肢體顫抖與焦躁不安,再以未施脂粉與稍嫌凌亂的半濕秀髮,讓瑞秋貼近車窗的湛藍色瞳孔與緊咬的雙唇,搭配灰暗色的粗呢大衣與深色長褲,襯托深秋的紐約近郊的憂鬱氣息。而瑞秋總是肩背超大尺碼的城市手包,裡面的烈酒瓶與厚厚的素描畫冊,象徵著即使時間毫不留情地飛逝,列車移動向前,她總背負了沈重的記憶負荷,始終停留在過去的時光,遲遲不願向前行。家庭主婦安娜沈浸在可愛娃兒的大小麻煩事兒,一頭金色軟髮時而輕輕地盤個髻,穿著針織粉嫩的套頭毛衣,或是小碎花棉質洋裝再搭配駝色開襟羊毛衫,看似幸福美滿。導演藉由運用隔著柵欄與玻璃窗的運鏡,色調溫和昏黃,襁褓中的幼兒是新手媽咪的心繫所在與為人母的責任,卻難掩安娜對丈夫外遇出軌的懷疑。而隔壁貝克街15號的鄰居女孩梅根,在心理醫師診所那兒一席淡粉色系的緊身馬甲,膝上百摺短裙與過膝麂皮長靴,露出赭紅色的性感蕾絲內衣,娓娓道出恐懼孩童的原由時,那側光與逆光交錯在她稜角分明、性感迷濛的臉龐,也透露出梅根欲求不滿的悔恨。在霧氣濃厚的湖邊森林,梅根鮮紅色的羽絨夾克既是熱情的象徵,也是危險的信號,因為雙方都無法預知的命運,一觸即發,早已無法逆轉。
與鼎鼎大名福爾摩斯住所倫敦貝克街同名,紐約州的貝克街13號,明示了瑞秋抹滅不去的婚姻記憶,而隔壁鄰居15號,暗示了瑞秋對感情生活的嚮往與憧憬。她既不能登堂入室為人母,作人妻,只好藉由每天兩班往返的列車的吉光片羽,偷窺著、凝視著、幻想著、描繪著她心中的悲嘆與美好,直到她從遠觀者的角色走向破案者,瑞秋漸漸褪去了被害者的枷鎖,一步步,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竟成了女性情敵們的拯救者。瑞秋是一位極其憋腳的外行偵探,卻也因此跌跌撞撞揭發了不為人知的驚悚真相,釋出她回敬了男性的暴力,打破了男性制霸文化對女性的困鎖機制,使三位女人們糾結在心腸太軟的心理醫師、性上癮癖好的花花公子,以及情緒暴躁的醋罈子之間,漸進式地,誠實地面對了自己的揮之不去陰影。


靜靜地從車窗凝視,誰又是誰的異己他者呢?
At Finnkino, Sello

Works Cited & Photography
www.imdb.com
www.atmovies.com.tw
SHARE: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Jason Bourne:《神鬼認證:傑森包恩》創傷失序後的解構新秩序

CIA最頂尖探員傑森包恩的生存遊戲自2002年開打,經典的近距拍攝手法、拳拳到肉的貼身搏擊、驚心設計的飛車橋段、出人意料的劇情轉折,2016年導演Paul Greengrass再度攜手麥特戴蒙與茱莉亞史提爾重出江湖,劇情接續2007年《神鬼認證:最後通牒》,失蹤多年後,絆腳石計畫頂頭上司易主,神秘狙擊手現身,威脅逼迫,傑森包恩再度亡命天涯。

麥特戴蒙的經典角色的失憶與記憶,從靦腆憂鬱到哀傷滄桑,是故事劇情主線,而銀幕硬漢湯米李瓊斯與丹麥女孩艾莉西亞坎維德的師徒互鬥,外勤拼生死,內勤暗較勁,卻讓兩大演技派配角直接晉身主角對決,老少之間的政治手腕,直接間接影響傑森包恩的行動路線。導演轉化14年前的戰場格鬥,巧妙銜接今日職場的殺戮,以資訊科技為基點,掌握第一手情報的艾莉西亞坎維德,以內勤主管積極爭取外勤指揮權,說明了她強烈的野心,挑戰前人所不能,意圖打造她個人的權力版圖。CIA中情局主管們樂得事倍功半之餘,也不免起了疑竇。劇情的偏向點一度令觀眾們鎖定傑森包恩或許能得CIA內部一臂之力,使其逃亡生涯能有個水落石出,就如同茱莉亞史提爾的盟友情誼般,讓膽戰驚心、暗盤不斷的諜報還存有一絲絲人性的真誠與溫暖。無奈當艾莉西亞坎維德的談話內容被傑森包恩錄下的那一瞬間,在密閉的車廂空間內,那失落驚訝的眼神,猛然回神卻是來車不耐煩的喇叭鳴叫時,令觀者不寒而慄的伏筆才正要起始……..
麥特戴蒙的悲劇英雄論在於,身懷絕技、絕頂聰明,只不過是美帝情資頭子利用下的屠夫罷了。主使者可以不用滿手濺血,不需親自上陣,便可恣意教唆殺人,而執行者卻自始至終自認是為愛國者。湯米李瓊斯與Deep Dream創辦人不歡而散的談話內容,不啻影射了當今的谷歌與臉書所提供的服務:表面看似串連大眾情感,表達自我的社交工具,實則為美國情資與國土安全局收集潛在恐怖威脅的方便手段。政府不需費一兵一卒,一槍一彈,全球成千上億的使用者便自投羅網,從生日、國籍、性別、喜好、家人、信仰、傾向甚至裸露照片,林林總總,無限上綱。美立堅的龐大複雜,正恰恰符合了馬克思主義學者阿圖賽(Louis Althusser 1918-1990)提出的壓抑性國家機制,說明政府透過軍隊、警察與關檢等常設而又據威嚇作用的手段,強化國民的同質性,進行壓抑、抹除異端、抗拒勢力以及其論述實踐,已達統治之便利。或許十幾年來,積極尋求自我自由的傑森包恩,會如此受無數觀者注目喜愛的原因,在於我們將自己在工作場合的憂鬱(傑森包恩之於中情局)與對社會不滿壓抑情緒(傑森包恩之於殺手文森卡索),投射在銀幕英雄身上,冀望自己的知識經歷,能頑強抵抗壓抑性國家/公司機制的暴力、陽剛、冷血與無情。
傑森包恩Jason Bourne是虛構的名字,是英文Just Born的雙押頭韻的近似同聲詞,是中情局步步驚心的棋子,也是被主流勢力放逐的邊緣人。導演之於他的公開拒抗,透過令人拍案叫絕的武術拳腳與驚險緊湊的飛車追逐,用電影文本的方式,對臉書主流文化,或是自曝的表達方式,以扭轉或協商的拍攝手法,產生對觀者的思考與轉變。導演時時強調傑森包恩的記憶碎片,其實也是對於主流知識與權力的質疑與翻轉,間接強調官方說法的模糊性與不可信,只有真正的面對自我的過往與弱點,才能將掌權者的貪生怕死(比如湯米李瓊斯飾演的中情局頭子)、僵化的思維與秩序觀念予以解構(比如中情局灌輸傑森包恩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美利堅政府的新秩序),於創傷之後的失序重新找到真正的自我與自由。

At Finnkino, Sello
Works Cited & Photography
www.imdb.com
SHARE: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Startrek Beyond 3D:《星際爭霸戰:浩瀚無垠》生死交關,爭霸星際

星艦迷航五十週年,華裔導演林詣彬繼J.J. Abrams重啟任務,接續2013年的《闇黑無界》,2016率領原班人馬,結合現實與想像的宇宙觀望,航向未知與新奇。節奏明快,場面浩大,多元種族與文化差異的交替,機智幽默的對白與個性鮮明的角色群,爭霸星際,浩瀚無垠。

西元23世紀的「企業號」基地,座落在精雕細琢、交通發達的大都會「約克鎮」,是一結合現今英國古典風格約克郡以及美國紐約市的雙重象徵。適逢《星艦迷航記》電視影集50周年紀念,《星際爭霸戰:浩瀚無垠》不多不少一共五十剛剛好的各個種族人民,熔爐生活在約克鎮。本片的美術設計指導湯姆桑德斯在杜拜攝影棚打造民豐物饒的理想國,爾後又於溫哥華的匹特草原採石場實鏡拍攝出電影中另一主要場景--「阿塔密德星」的尖銳灰石與一片荒蕪。企業號的團員與故事線,在象徵跨國公司的工作場所「企業號」展現個人專業與技能,下班後在約克鎮歡聚一堂,享受親情,卻又能在冰冷危險的「阿塔密德星」團結一心,聲東擊西,各個擊潰敵方的防線,展現無比的勇氣與決心。
企業號團員在本次任務中熱心助人,卻不慎引狼入室,間諜暗中破壞,使星艦遭受蜂群艦隊攻擊,嚴重損毀墜地,團員們四散各處。寇克艦長Kirk(Chris Pine)與契可夫Chekov (Anton Yelchin)想方設法找尋夥伴;麥考伊醫官老骨頭(Karl Urban)不離不棄,照顧受傷的指揮官史巴克Spock(Zachary Quinto);史考特Scotty (Simon Pegg飾,這次還晉升為本片的編劇大人)形單影隻,後來碰到友善的異星人潔拉Jaylah(Sofia Boutella);而烏胡拉Uhura(Zoe Saldana)為了拯救寇克艦長被克羅Krall抓為人質(Idris Elba飾演大反派是一大亮點),之後與蘇魯Sulu(周約翰John Cho)等團員被敵方監禁。在兩兩一組的正反組合,本片劇情分四隻線推進,分別以饒富哲學思考的對話與異想天開的行動,特寫團員們間彼此的合作無間與人文溫度。
《星際爭霸戰:浩瀚無垠》不同於近年多數科幻巨作設定的黑暗冷血,而交織了明朗與幽默的氛圍,卻也重蹈了《星際大戰》以及漫威英雄系列的陰影伏筆:父親缺席的遺憾。在衝動大氣的寇克艦長與幽默冷靜的老骨頭對話,便可得知父親角色在本片佔有極重要的心理依戀:

寇克:My dad joined Starfleet because he believed in it. I joined on a dare.
(我父親加入星艦隊因為他深信不疑,我嘛只是因為一時衝動罷了!)
老骨頭: You joined to see if you could live up to him.
(你之所以會加入是因為你想活出父親的精彩)
老骨頭: [to Kirk] You spent all this time trying to be your father, and now you’re wondering just what it means to be you.
(你費盡了大半生向你的父親看齊,然後你現在竟煩惱了其中的奧義)

潔拉與輪機長史考特和團員們在富蘭克林艦會合後,也因為父親的先前的犧牲使她一度懷疑又膽怯之後的反攻計劃。潔拉對於生死交關的擔憂,可從寇克艦長與大敵交鋒時一探《星際爭霸戰》的中心思維:

寇克: [to Krall] Better to die saving lives, than to live with taking them. That's what I was born into.
寧可拯救生命而一死,不願苟活去掠奪。這就是我與生俱來的使命。
觀眾喜愛角色眾多,場景無限想像的太空爭霸,還有另一主因,若說戰場也是商場,那麼飽含商業氣息的企業號(Enterprise),其實則是你我工作場所的縮影。寇克艦長就是CEO,史巴克則是參謀長,舵手蘇魯為會計執行,契柯夫是小秘書,史考特就是IT宅男,其他僱員就是艦隊全體團員。許多人之所以喜愛本片,是因為企業號同事們形同手足,互相鬥嘴外,卻也義氣相挺,團隊合作,但是現實辦公室文化剛剛好恰恰相反:冷眼冷血冷暴力,幸災樂禍落井下石,只因為自我中心的私利。人文的關懷與正直誠信,其實更需要觀眾們步出電影院後,細細地咀嚼深思,進而有所成長改變。

《星際爭霸戰:浩瀚無垠》是為「星際爭霸戰系列電影」第十三部,也為J.J. Abrams重啟版第三部曲。而在首部曲(2009)與寇克艦長來個時空穿越對手戲的史巴克元老---老牌演員Leonard Nimoy20152月於洛杉磯病逝,劇中則安排兒子史巴克(Zachary Quinto)因任務結束才得知父親病危的消息。手持帥照,即使極度冷靜自持重邏輯推論的指揮官,也難掩落寞哀痛。電影與現實穿插生死議題與對話,是本片在驚呼異星奇景、炫目開戰、文化差異與插科打諢間最令觀眾值得深思玩味的隱藏議題。片中大反派克羅一心追求的長生不老,卻讓自己陷入不可逆的命運,而史巴克的理性,對照看盡人間生死的老骨頭眼中,卻又是另一哲學大哉問:

史巴克: Fear of death is illogical.
(之於死亡的恐懼根本不合邏輯)
老骨頭: Fear of death is what keeps us alive.
(就是因為恐懼死亡,才讓我們努力活著)
令本小姐進場觀賞另一原由,是原本極度看好星運的新生代演員,俄語腔調濃厚的團員契柯夫---安東葉爾欽,因在自家停車場的意外,於2016619日,《星際爭霸戰:浩瀚無垠》首映一個月前,撒手人寰。本片影片演職員名單跑完,除了’in loving memory of Leonard Nimoy’之外,’For Anton’也讓這位演過《魔鬼終結者》與《納粹龐克》的後起之秀令觀眾們唏噓不已。

敬業演員的形體已逝,但是他們的笑容與形象卻因為第八藝術,而燦爛地、豐富地活著,永遠在我們影迷的心中。

At Finnkino, Helsinki
Works Cited & Photography:
www.imdb.com
SHARE:
Blogger Template Created by pip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