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The French Dispatch :眾星雲集、幽默離奇的《法蘭西特派週報》

The French Dispatch of the Liberty, Kansas Evening Sun《法蘭西特派週報》

 

《堪薩斯自由晚報》的巴黎分社---《法蘭西特派週報》---創辦人兼主編小亞瑟(Arthur Howitzer Jr. 比爾墨瑞Bill Murray飾演),因心臟病突發而辭世。根據其遺囑,紙本週報暫停發行。而熄燈號增刊發表了三篇獨立報導與訃聞,僅此紀念:短篇為自行車旅遊記者Herbsaint Sazerac(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飾演)提交的遊記、長篇一為藝評作者貝倫森Berensen(蒂妲絲雲頓Tilda Swinton飾演)主持的藝術座談會〈具體的傑作〉、二為新聞記者Lucinda Krementz(法蘭西斯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飾演)的巴黎學運調查〈宣言修訂版〉,以及美食評論家懷特(Roebuck Wright,由Jeffrey Wright飾演)以脫口秀訪談爆料了老饕警務處處長之子的離奇贖金綁架案。

 

延續《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眾星雲集,以及《犬之島》的逗趣動畫,導演魏斯.安德森的第十部虛構敘事劇情《法蘭西特派週報》,故事架構採取框架的敘事技巧,由觀者從影片、報導篇章、作家筆下、老闆口傳直至報社、監獄、校園、餐館,藉由不同階級的角色在故事發展中的不同作為,將焦點集中在敘事者們及敘事體本體的關聯性,來進一步增加巴黎街坊的故事趣味性與諷刺性。在紙本產業凋零的當今,《法蘭西特派週報》是為吸引同樣欣賞印刷新聞藝術的電影愛好者量身訂制的,鮮豔的漫畫式構圖特別可愛,讓人想起《紐約客》著名的插圖封面,更是「獻給全體新聞工作者的一封情書」。

 

1925年發行至今的《紐約客》雜誌為《法蘭西特派週報》編劇製作的靈感來源,金球獎影帝兼老班底比爾墨瑞飾演的主編小亞瑟就是以《紐約客》雜誌創辦人兼記者哈洛.羅斯(Harold Wallace Ross1892- 1951)為發想; 老班底之二歐文威爾森飾演的自行車旅遊記者則來自長年於《紐約客》發表以人物研究為主的創意紀實文類作家約瑟夫.米契爾(Joseph Quincy Mitchell1908-96)。一如《紐約客》決心賦予文本雜誌那隨意、健談的品質,吸引如《麥田捕手》作者沙林傑(J.D. Salinger1919-2010)等無數當代名作家供稿,《法蘭西特派週報》亮麗演員名單讓好些不熟悉《紐約客》出版品的觀眾們不至於感到孤立或疏離。影帝影后老班底新生代們在濃郁色調的畫面中進進出出,為頭條新聞增添了色彩和活力,儘管許多大牌擋只得到不下十秒畫面,但是亮相一瞬間讓影迷驚艷的物超所值,好比連一句台詞都無話可說的威尼斯影帝威廉達佛(Willem Dafoe)孤絕滄桑的數秒凝視,都是特別美妙的觀影接觸。

 

與《紐約客》雜誌禁止將「性」作為探討主題的不同之處,則是《法蘭西特派週報》並不避諱其通篇是否涵蓋情色細節或是雙關語。〈具體的傑作〉(The Concrete Masterpiece)報導中,奧斯卡最佳男配角與坎城影帝Benicio del Toro飾演因謀殺入獄的素人畫家摩西(Moses Rosenthaler)就和龐德女郎蕾雅瑟杜(Léa Seydoux)飾演的裸體模特兒兼獄警不時翻雲覆雨,其創作主題更是「性致勃勃」;以巴黎五月風暴(Mai 68,見註一)為主題的〈宣言修訂版〉(Revisions to A Manifesto)則浪漫喜劇化了1968年春夏之交法國巴黎反資本、反美帝,導致法國經濟發展停滯、持續約七周的學生罷課示威運動。電影版本根據加拿大駐法記者Mavis Gallant1922-2014)的《五月事件:巴黎筆記本》(The Events in May: A Paris Notebook)報導改編。奧斯卡三冠影后法蘭西斯麥朵曼身為敘事記者,不但鼓勵由「甜茶」提摩西.夏勒梅(Timothée Chalamet)飾演的學生領袖和女友茱麗葉(Lyna Khoudri飾演)「做愛不作戰」(Make Love, Not War),更推翻了「新聞中立」職業道德,與學運領袖「甜茶」發展不倫戀情。編導藉此,不但大大調侃了假公濟私的操守議題,更好似呼應70年代女性主義性解放的實踐,女性記者自身的慾望隨如街壘焚毀的汽車商家,飛蛾撲火,無以收拾。

 

《法蘭西特派週報》末篇的脫口秀中訪談,爆料〈警務處處長的私人宴席〉(The Private Dining Room of the Police Commissioner)離奇贖金綁架案的美食評論家懷特,其形象則是結合美國同性戀黑人民權運動作家詹姆士.鮑德溫(James Arthur Baldwin, 1924-87)以及也為同性戀身份奮鬥的普立茲戲劇獎最佳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出生名為Thomas Lanier Williams III1911-83)。法國凱撒獎雙冠影帝馬修.亞瑪希(Mathieu Amalric)飾演的警務處處長,難得流露出些許嚴肅,但脆弱哀傷的父親形象,有別於在《007:量子危機》陰險狡詐的大反派。最有趣在於,編導演均優的坎城影展最佳導演馬修.亞瑪希,其父母親(Jacques AmalricNicole Zand)分別在《法國世界報》Le Monde和《法國自由報》Liberation任職記者編輯,母親還身兼《法國世界報》的文學評論家,能在「獻給全體新聞工作者的一封情書」的《法蘭西特派週報》占得一席,或許是影帝贈送給父母親和自己最佳的年度大禮了。

 

魏斯.安德森以快節奏對話的情境喜劇,卻佐以嚴肅或憂鬱的元素,聚焦在青春失格、父母缺席、同業競爭和失落無解等主題,電影情節經常以盜竊或意外失踪為開端。飾演警務處處長之小兒吉吉,(由溫斯頓艾特海拉爾Winston Ait Hellal飾演),遭到金球獎最佳男配角愛德華.諾頓(Edward Harrison Norton)以及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飾演的綁匪幫強行擄走與監禁,卻展現超齡的機智與冷靜,吉吉角色發想相近於魏斯.安德森2001年《天才一族》的神童們。在巴黎巷弄水道間,警匪追逐、同業競爭破案的卡通動畫橋段,頗似任天堂高位元點陣圖,以及韓裔美籍喜劇演員Stephen Park飾演大廚警探熟稔操刀製作劇毒壽司好比瑞士鐘錶般地精確流暢,在在都飽含了《犬之島》逗趣卻憂傷的影子。


好些影評們嘲弄魏斯.安德森的作品小題大作、膚淺賣弄,好如《法蘭西特派週報》辦公室位於的地點Ennui-sur-Blasé(英文字面翻譯為Boredom-upon-Apathy---「無聊至上」---但與《紐約客》雜誌創辦人哈洛.羅斯同為避免宿命論的風格,魏斯.安德森使用平面空間相機移動、對稱構圖、精準置中、快速變焦、慢動作步行鏡頭、平面三分法、粉彩調色的繽紛畫面,以1.37:1的學院比例格式,加強戲劇性陳述,卻在討喜可愛的獨特攝影風格間,悄悄隱藏調侃諷刺。例如〈具體的傑作〉中,奧斯卡影帝安德林.布洛迪(Adrien Brody)飾演的服獄畫商即是以飽受爭議、販售贗品之嫌的英國杜文男爵(Baron Joseph Duveen1869–1939)為靈感。魏斯.安德森藉此對於大眾人云亦云、點頭稱是,以及於藝術品的盲從無知加以諷刺。而〈警務處處長的私人宴席〉經爆料後,總編驚覺發現大廚警探才是破案的關鍵人物,卻因為「警匪對峙」標題較吸引讀者按讚,而遭刪減。魏斯.安德森以離奇古怪的角色們質疑探討:在以流量讚數為重的媒體自戀時代,新聞工作者的「中立」職業道德的臨界點在哪兒?而言論自由的核心價值又是什麼?

 

魏斯.安德森的電影就是他的人生和個性的延伸:從按照字母排列的佈告欄、對稱中分法的監獄柵欄、微縮模型的手工藝術、逗趣如《丁丁歷險記》的鮮豔動畫以及對文藝界人士的最高致敬…..《法蘭西特派週報》利用分段旁白敘述的新聞軼事,好如分張區塊週報專欄,是一份影迷可以觀賞的立體動畫報紙。錯綜複雜、搞怪離奇的「魏氏風格」絕對無以拍攝續集,好來搏獎座或賺大錢,但是,魏斯.安德森從不吝惜對於愛與自由的深度探討,就像任何經典印刷版一樣。



註一

五月風暴,也稱五月運動、五月革命或五月事件(événements de mai-juin 1968)。不滿始於1968年巴黎大學生反資本、反美帝及傳統機構的罷課。巴黎第十大學(Université Paris Nanterre)文學院的學生在322日因反僵化公約以及反越戰的抗議活動,校方決定關閉校區,學運領袖Daniel Marc Cohn-Bendit被司法審查,導致風暴延宕。《法蘭西特派週報》中,「甜茶」飾演的學生領袖Zeffirelli則以其為藍本。五月,法國警方選擇強硬鎮壓學生的示威,進而導致法國工會聯合會集結了一千多萬工人發起同情罷工,占當時法國人口的22%,導致法國經濟發展停滯,政府一度擔憂引起革命甚至內戰。法國戴高樂總統在五月中秘逃德國,造成國民政府一度癱瘓。然抗議者在革命之時播放的歌曲、海報、塗鴉和標語也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與迴響。


參考書目

焦雄屏,《法國電影新浪潮---全新修訂版》:「PART 4:新潮派的美學與政治」〈1968:五月運動〉,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12-05ISBN 978-986-120-472-7

 

註二

喜愛《法蘭西特派週報》的影癡們,可以從電影官網訂閱電子報,還有機會獲得限量《法蘭西特派週報》紙本印刷品喔!

www.thefrenchdispatch.com


感謝關鍵評論網藝文版2021/12/10刊登【影評】《法蘭西特派週報》:威斯安德森從不吝惜對於愛與自由的深度探討,就像任何經典印刷品一樣

關鍵評論網電子報2021/12/10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0038


At Finnkino, Helsinki

Works Cited & Photography:

www.imdb.com

www.newyorker.com

SHARE:
Blogger Template Created by pip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