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老人,熱血青年,牛頭人身,紅衣閨女,嗜血暴 君,天庭神弓與泰坦神族共同開創一氣勢磅礡之希臘英雄史詩----
因畢生貢獻於古典文學而獲頒希臘金十字勳章的伊笛絲.赫米爾頓 教授(Edith Hamilton,1867-1963)於其巨著Mythology中以歷史書寫之研究形式,整編奧古斯都時期及西元一至二世紀之詩人作家之散篇,將特洛伊戰爭前後的英雄事蹟分以章節介紹。而最受雅典市民愛戴的英雄鐵俢斯(Theseus),或許因『凡事都少不了鐵俢斯』一句都城俗諺,而使Mythology中第十章的篇幅頗長,敘事卻鬆散而零碎。美籍希臘裔編劇兄弟檔Charley and Vlas Parlapanides只僅於《戰神世紀》一片中保留天神宙斯以及閨女Phedra之象徵符號,拋棄鐵修斯於赫米爾頓版本中青壯時期勇莽健忘,薄幕之年哀怨無辜的古典形象,將原為希臘國王愛琴士(Aegeus)之嫡長子升格為半神半人之大英雄,並偷其在希臘文化中缺席的泰坦神族開明之士(希臘文hyperion為高尚之意)Hyperion,貶抑至酒池肉林之紂王形象,神秘的牛頭人身獸也從迷宮禁臠搖身一變為傭兵劊子手。除去戰敗泰坦人以黑人形象詮釋失之考證外,《戰神世紀》試圖拼湊神話學家的斷簡殘篇,全力彌補歷史學家之邏輯黑洞。
古典希臘羅馬戰士以身肉搏,鮮血淋漓,頭顱齊飛,本就是電影特效團隊磨刀霍霍的好題材。有趣的是, 相較於2006年Zach Snyder 挾300位(肌肉美男)壯士開創全球視覺饗宴,芝加哥太陽報與紐約時報的影評家們紛紛皆以《戰》片『劇情薄弱似如電玩, 血腥殘忍恰如300』,而予以負評。之於Parlapanides兄弟致力以電影敘事編結鐵俢斯之冒險奮鬥過程,加諸比較赫米爾頓或Hesiod絮絮叨叨的版本而論,恐怕上述評論家們於神話學考證面有欠考量。導演Tarsem Singh所導之畫面停格, 皆飽含Théodore Géricault (1791-1824)於畫作《梅度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之三角幾何構圖(如圖),醞釀線條精猛的末日氛圍。明暗色調於純白鹽田點綴鮮紅袈裟以及鍍金奧林帕斯天庭之外,全片風格混雜黃土與暗黑的晦澀不明,唯有腥紅血色強力入侵觀者的視覺領域。
片中造型功能各異的面具,拉丁文原為persona,即角色之意。於創作而言,persona指涉創作者的聲音(voice),或是暗示者身份(implied self)。而《戰神世紀》多重替換角色論述, 時而為英雄吶喊,相加閨女預言,穿插暴 君食言,而最終的見證/論述者,確為一智慧老人。導演以神明中心論將天神宙斯(Father Zeus)顛覆為傴僂教父(Godfather), 並使Aristotle古典英雄主義中,潛地下凡之英雄訓練過程翻轉。片名隱喻血肉身軀可殺,英雄不可傉。全片血跡斑斑的殺戮特效不過是點名人類野性與創世神性永無止境奮鬥掙扎的古典主題:殘忍暴力本是人/神之本性,不足為奇。
At ViewShow, Mega21, Kaohsiung City
Works Cited & Photography:
Hamilton,Edith. Mythology. New York: Little Brown, 20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