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Innocent Saturday:死亡祭儀盡於1986車諾比婚禮派對

V Subbotu: Innocent Saturday, 2011

一本遺失的護照、一只斷掉的高跟鞋跟、一班錯過的火車,和一場場要求音樂與歡樂直到天明的婚禮派對,像無形的鎖鏈將Valerij纏在這平凡的小鎮裡…..

1986 4 26,乍暖還寒的週六凌晨01:23,位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的車諾比核能發電廠(位於今烏克蘭共和國北方)第四號反應爐因內壓增生使核導管爆炸,引發大火,位於場內三十一位執勤組員當場死亡。而核爆後的濃煙夾雜大量的放射性石墨粉塵,隨著歐洲的春風緩漂至俄國、白俄羅斯、瑞典與芬蘭, 連位於中歐的奧地利與瑞士也無法倖免於難。這場核能禍害迫使約35萬的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長達十四年的災後大遷徙(1986~2000),因地域語言限制,多數災民移至白俄羅斯境內,好些則遠渡至美加地區。據國際核能委員會的報告指出,當時蘇維埃政府派出約五十萬人力,花費一百八十億盧布救災及後設工程,卻也導致國庫大失血,引發經濟蕭條與民族覺醒。這場災變預示了蘇維埃這龐大的國家機器,由核心領導中央(與英文中核導管的建材岩芯core同音)引爆了日積月累的內政民怨與反共運動,如同原子質爆的連鎖反應,一發無以收拾。
核爆兩天後,距核廠咫呎的小鎮Prypiat,某些居民因曝曬於放射雲時數過長而死亡。俄籍導演Aleksandr Mindadze執導的《車諾比婚禮派對》即運用紀錄片的跟拍手法,寫下短短36小時之內小鎮居民的歡樂與哀愁:大喜之日遭逢核災意外,不善言詞的Valerij對比蘇維埃官員的緘默隱瞞。Vera的青春無敵反諷大眾之於能源運作的懵懂無知。

相較於巨額成本災難片中主角們急中生智的奮鬥行為Mindadze運用新浪潮的紀實攝影手法,使觀者與影片小鎮居民的視線齊平,在甜美輕鬆的婚禮派對上,鏡頭的晃動與失焦暗示歡樂眾生對於死神降臨無以察覺。Valerij的專業知識與親眼所見無法成就他如死裡逃生的美式主義英雄他因知識所引發的恐懼加諸對Vera迷戀,牢牢地黏附於混亂吵雜、載歌載舞的表演舞台:其腥紅布幕明示蘇維埃共產黨裝飾鮮黃的原子能符號,暗藏導演控訴俄共官員一黨獨大,卻避諱公諸核災之惡行惡狀。個性溫和的Valerij僅止於握緊拳頭表達滿腔憤怒,卻無法放手一搏,實踐逃難之計。團員們即興搭乘的小破船將象徵創造力與生命力的青年們,無知喧鬧地緩緩推向死亡核心。當第四號核能廠及近在眼前,Valerij顫抖地舉起拳頭,觸及女性溫柔的視覺,漆黑蔽青空,無語問蒼天。

At Miramax Dream Mall, Kaohsiung
Kaohsiung Film Festival 
Mindadze,Aleksandr. Innocent Saturday ( В субботу,V Subbotu). Moscow:Passenger Film Studio;Bavaria Pictures, 2011.
SHARE: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 Created by pip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