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nkino, Helsinki
美國第16屆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文化效應,呼應當今政壇首位非裔總統歐巴馬連任旋風:從五元紙幣躍然為吸血鬼獵人,再飄魂至有一半猶太血統的英國實力派演員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身上,加諸同是猶太裔的好萊塢大導史蒂芬史匹柏與編劇湯尼庫許納(Tony Kushner)通力合作,高度泛政治化的美國影界,暗藏舊約聖經的宗教情結。
史匹柏一改擅長戰場規模調度的浩大聲光特效。影片起始由大頭兵背誦林肯總統的名言佳句,表達對其人其事的最高敬意:慈父人夫、主張廢奴、致力平等、提倡自由、視病如親‥‥‥恰恰與猶太傳統(或為基督教傳統)的基本教義─── repairing the world, charitable giving, visiting the sick and acts of lovingkindness ───不謀而合。
林肯歿於1865年4月15日,遭槍手暗殺之時恰好為逾越節假期,且亞伯拉罕此名又原為希伯來先知。雖說林肯之子羅伯(Robert Todd Lincoln)曾聲明否認其父具猶太血緣,但美國歷史與當今猶太裔獨霸全美商界政壇影視的層層影射,倒是令好些影評不免論述史匹柏與庫許納打造的林肯總統,透露過多「摩西化」的偶像崇拜。
然史匹柏卻也運用深灰墨藍的色調,暗示美國偉人的內憂與外患。深愛孩子的林肯,從1850至1871年間,連續痛失三子愛德華、威力與湯馬斯,為不使一意從軍的羅伯(Joseph Gordon Levitt飾)無故犧牲,身為人父,不惜運用個人權力,使其子服務於後防幕僚,而非前線將領。然妻Mary Todd Lincoln(由演技派莎莉菲爾德Sally Field飾演)卻無法與政客同享其夫,連私密時光都得盤讓於國家政治。
林肯的長腳碰觸寶藍絲絨布簾的橋段,暗示林肯其為憂鬱症患者的史學認證。彎腰駝背的林肯,為實行廢奴法案,引爆美國南北戰爭:士兵們於醫院後方傾倒斷手殘腳一幕,道盡了人性相殘的千言萬語。林肯雖無賄賂收買之計,卻運用封官之實,先運用佳言錦句,佐以生活笑話,最後點上祕聞佚事,達至個人行政目標。其滔滔不絕、雄/詭辯無礙的口條與手段,是曾為律師的林肯廝殺政壇的致命武器。與林肯相似度近98%的丹尼爾戴路易斯,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慷慨激昂,家務的負荷與國事的兩難,一進一退、真人與偉人之間,還需觀者的細細體會。
Works Cited:
http://www.jewishjournal.com/cover_story/article/the_first_jewish_president_lincoln_in_the_abrahamic_tradi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