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June 2025
Finnkino Helsinki
Finnkino Helsinki
〈末日之始,活屍大戰〉
殭屍教父喬治羅密歐(George A. Romero,1940-2017)1968年至2005年《活死人之夜》Living Dead系列飽含政治警示色彩,倏地如同變種病毒在世界各地才華洋溢的驚悚片製作人圈層間高速複製。
2016年延尚昊導演集結孔劉與馬東石的《屍速列車》(Train to Busan/부산행)、2013年布萊德彼特(Brad Pitt)監製主演的《末日之戰》、2010年首播後共11季,改編自勞勃柯克曼(Robert Kirkman)科幻恐怖漫畫的《陰屍路》,甚至2023與2025年HBO演繹電子遊戲開發商「頑皮狗」全球玩家爆款的《最後生還者1》《最後生還者2》,皆以絕症疫情的全境擴散,隱喻人口爆炸的物理性隱憂以及人性鬥爭的心理性本質。
2002年英國鬼才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與奇才編劇艾力克斯嘉蘭(Alex Garland)合創《28天毀滅倒數》,由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飾演的快遞員吉米,於昏迷、覺醒至恐懼的倫敦末日預言,將「抑斥」心靈恐懼推向另一驚悚新高峰。
而2007年由西班牙導演Juan Carlos Fresnadillo延續《28天毀滅倒數》封城末日的《28週毀滅倒數:全球封閉》,美軍駐防的倫敦隔離系統潰散後,病毒感染掠食者群橫越海峽,入侵巴黎,影片結尾預言了上岸歐亞大陸後無以遏止的全球浩劫。
2025年丹尼鮑伊與自成一格的編導艾力克斯嘉蘭,回鍋攝影指導Anthony Dod Mantle,以《28天毀滅倒數》第二次疫情爆發28年後,英倫烏托邦為敘事背景的《28年毀滅倒數》,飽含《活死人之夜》Living Dead系列政治警示色彩、英國亞瑟王武士精神的戲謔式緬懷,以及之於文化藝術在物資匱乏備戰時期的高度諷刺性。
〈英倫脫歐的政治警示〉
《28年毀滅倒數》起始於化學武器自實驗室流竄28年後,「狂暴病毒」已在歐洲大陸徹底根除,而大不列顛群島仍處於無限期隔離狀態。一群與世隔絕的最後生還者們重兵把守,重建島嶼村莊設施與部落秩序,潮汐通道屏障了孤島,卻也與英倫大陸互通相連。
若以《28年毀滅倒數》架空世界中的生還者孤島,隱喻現今的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那麽潮汐通道彼岸的一望無際,則明示當代的歐洲大陸。物資稀缺、自給自足、封閉迴圈社會的離島部落,相較於豐富資源與知識傳承的無限可能,無疑是編導之於英國脫歐孤立主義的尖銳嘲諷(註一)。
英國新星阿爾菲威廉斯(Alfie Williams)所飾演的12歲村民小英雄Spike,借代為英國全體國民;亞倫泰勒強森(Aaron Taylor-Johnson)以好父親形象相安妻教子,卻爆偷情不倫,實則是編導以其壯碩吸睛的身體政治,諷刺當今英國政客與王室成員人設崩毀的腥羶色醜聞;英國實力派女星茱蒂康默(Jodie Comer)演繹那患病絕症的堅強母親,則隱喻大英帝國百年來無以根治的社會積習與種族情感矛盾。
《28年毀滅倒數》前段,兒子Spike先是崇拜父親傑米的身手不凡、膽試過人,爾後卻目睹意外而大失所望,即是現今英國國民對於傳統父權階級體制專橫獨大的強烈不滿;而中段Spike攜手母親Isla,西語意為「島嶼」,穿越潮汐,冒險犯難,只為尋求醫療救治的一心一意,其實正是直指2020年1月31日因全國公投正式退出歐盟後,大英帝國斷聯來自歐盟體系的補助與資源,宛如就是影片中少數未感染的生還者們自生自滅的窘境。
《28年毀滅倒數》中新生代與父母輩的相處與情感,即是大英帝國子民之於「父權/霸權」的懷疑與「女權/宗族」的關懷。而小英雄Spike「叛逃」家庭與社會的抉擇,就是目前多數英國國民脫歐後深感懊悔的集體潛意識,急欲再度敦促政府與歐盟恢復交流的請願。英國硬底子雷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飾演宛如《魯賓遜漂流記》的神秘老人,無非就是明喻手握稀缺性資源與知識的歐盟金主領導層了。
〈英國亞瑟王的武士精神〉
《28年毀滅倒數》採用雙線敘事,賦予飾演父親傑米的亞倫泰勒強森和母親Isla茱蒂康默同等的戲劇張力。影片前段,父親傑米引領Spike在對岸森林習得野外求生的童子軍訓練,爾後發現感染突變的駭人秘密,是Spike物理體能上的英雄榜樣;而旅程中段,母親Isla那為母則強的堅毅不屈,以及母愛溫暖的接納「新生/異己」,不啻為Spike哲學心靈上的英雌導師。Spike所經歷的身心冒險,就神似希臘羅馬古典英雄中的暗黑長途之旅,唯有親身殺戮與受難,才得以成長與成熟。
導演丹尼鮑伊將二戰期間英國年輕士兵奔赴戰場的黑白紀錄片影像,跳接1944年勞倫斯奧利弗(Laurence Olivier,1907-1989)執導的《亨利五世》的彩色片段,更將英國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1903年講述英國士兵單調軍旅生活的詩作《靴子》,於剪接片段作為旁白(註二)。其針對英國亞瑟王武士精神的戲謔式緬懷,呼應Spike由男孩蛻變為戰士的成長敘事,為片中隱喻英國脫歐的伏筆更增添了尖酸犀利的諷刺語調。
雖說《28年毀滅倒數》反軍國主義的傾向不如《28天毀滅倒數》或《28週毀滅倒數:全球封閉》明目張膽:《28天毀滅倒數》中的游擊民兵的挑釁態度或比病毒感染者更令觀者抑斥厭惡;而《28週毀滅倒數:全球封閉》毫不掩飾地以歐洲觀點攻擊了美國佔領伊拉克的霸道與荒謬,但是《28年毀滅倒數》終局那充滿龐克搖滾的邪教組織橫空出世,丹尼鮑伊與艾力克斯嘉蘭之於顛覆英國傳統武士精神,反諷英國社會現況的挑釁意味更毫無忌憚、更充滿惡趣味,尤其以英國觀眾來說,充斥滑稽暴力的結局甚至引發了焦慮不安的認同感。
〈文化藝術的高度諷刺〉
英國鬼才導演丹尼鮑伊2000年的《海灘》The Beach、2007年《太陽浩劫》Sunshine以及2025年《28年毀滅倒數》,皆以看似開闊的自然景致,描述角色們被封閉在自身的文化迴圈中。而英國奇才艾力克斯嘉蘭也自編自導2014《人造意識》、2018《滅絕》、2024《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及2025《Warfare》,卻擅長傾注引發幽閉恐懼的狹小空間,描述另一出口的反烏托邦世界。而驚悚風格看似相反的編導搭擋,卻始終如一,保持著對流行文化的敏銳嗅覺。
《28年毀滅倒數》片頭初始講述倫敦殞落前夕,一群當地孩童觀賞著英國家喻戶曉的BBC電視節目《天線寶寶》橋段,不但是對天真無邪的憐惜、更是編導之於往日美好小日子的緬懷。尤以爾後感染者血濺電視螢幕,其實就是將《天線寶寶》節目中的「幻想園地」和「真實紀錄」二元素斬殺,是為大英帝國歷史光榮的終結,警示現今人口爆炸、物資稀缺的生態浩劫隱憂。
毛茸茸的天線寶寶被無預警殺戮完畢後,年僅12歲的Spike被迫跳級閱讀莎士比亞艱澀暗晦的歷史悲劇《哈姆雷特》。雷夫范恩斯融合《秘密會議》中樞機主教的冷靜自持以及一絲絲哈利波特系列佛地魔的瘋狂叛逆,加諸本身又是經驗豐富的莎翁演員,那句第三幕第一場的經典台詞:「生存抑或毀滅,則是個大哉問」(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哀嘆了死亡與自殺,痛苦又不安的遺世獨立,簡直就是總結了所有影史驚悚喪屍片的終點句。
更戲謔在於,導演丹尼鮑伊與編劇艾力克斯嘉蘭為了強調《哈姆雷特》的悲愴典故的「手持人骨」戲劇表演,促使Spike是孤島小村受眾人愛戴的「王子」,雷夫范恩斯飾演的神秘老人是新大陸獨當一面的「王子」,神秘老人還收集大量人類頭骨,將其組裝成一座座慘白高聳靈骨塔,以紀念逝者,其風格幾近就是俄羅斯現實主義畫家Vasily Vereshchagin(1842-1904)1871年的畫作《The Apotheosis of War》人骨拼圖的強迫症版本(註三)。
〈小結〉
攝影師安東尼曼托(Anthony Dod Mantle)以手持iphone攝影的晃動與模焦,加諸編劇艾力克斯嘉蘭利用血濺教堂、荒廢木屋、頹圮高塔以及雙排深綠絨布座椅的廢棄火車,象徵人心的焦慮、抑斥情感與文明的失落,更凸顯暴衝活屍的迫在眉睫。雖說宛如紀錄者視角的手機攝影確實營造出類比《布萊兒女巫計畫》的壓迫感,但是若以大銀幕觀看,仍有粗獷顆粒感的低畫質缺失。
雖說編導丹尼鮑伊以及艾力克斯嘉蘭歷年作品諸如《海灘》、《猜火車》、《帝國浩劫:美國內戰》與《28天毀滅倒數》以及《28年毀滅倒數》,不免推崇具有暴力傾向的年輕男性之嫌,策略性地歸類大眾的社會傾向,並忽略女性角色的刻畫,但是在本片卻以母親Isla一角,展現了編導幾乎不曾觸及的救贖女性描繪。茱蒂康默飾演的Isla以溫柔、真誠的母愛緩和了Spike自身的那不時自我懷疑的男子氣概,即使在最絕望的時刻,也展現出驚人的身心韌性,在一座骷髏高塔的映襯顯得人類不過渺小如白點,而挽救末日異境的新生奇蹟既悲觀、又滿懷重生的希望。
註一:
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於2020年1月31日晚上11時(GMT)正式退出歐盟,隨後進入脫歐過渡期,至2020年12月31日結束。在2016年6月23日的全民公投中,有51.9%的英國選民投票支持離開歐盟,支持脫歐的選民一大部分來自英格蘭及威爾斯的郊區。
英國脫歐(Brexit,即Britain和Exit的混成詞),以英國不受歐盟的法律限制、不被納入歐洲單一市場、不參與歐洲相關的自由貿易協定、以及在移民政策毋須遵循歐盟的方案為主要目的,並以英國獨立的解決方案替代。
註二:
英國作家、記者及詩人約瑟夫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1936,又譯吉普林或吉卜齡),生於印度孟買。於1907年以42歲之姿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是大英帝國第一、也是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知名著作為1894年的《叢林奇譚》(The Jungle Book)、1901年偵探小說《基姆》(Kim)以及1892年詩集《營房謠》(Gunga Din)等短篇與散文,被譽為「短篇小說藝術創新之人」。
由於所生活年代正值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時期,吉卜林的部分作品也不免帶有明顯帝國主義和種族主義色彩,其筆下的文學形象往往既是忠心愛國、信守傳統,又是野蠻和侵略的代表,被視為英國19世紀日不落國的帝國文學代表作家。
《靴子》Boots一詩完整版參考如下:
註三:
Vasily Vereshchagin1871年的畫作《The Apotheosis of War》參考如下:
#影評 #28DaysLater #28WeeksLater #28YearsLater #DannyBoyle #AlexGarland #AaronTaylorJohnson #JudieComer #RalphFiennes
關鍵評論網2025/07/11電子報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5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