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28 Years Later《28年毀滅倒數》:文化藝術的高度諷刺與英倫脫歐的政治警示

29 June 2025
Finnkino Helsinki

末日之始,活屍大戰

殭屍教父喬治羅密歐(George A. Romero1940-20171968年至2005年《活死人之夜》Living Dead系列飽含政治警示色彩,倏地如同變種病毒在世界各地才華洋溢的驚悚片製作人圈層間高速複製。

2016年延尚昊導演集結孔劉與馬東石的《屍速列車》(Train to Busan/부산행)、2013年布萊德彼特(Brad Pitt)監製主演的《末日之戰》、2010年首播後共11季,改編自勞勃柯克曼(Robert Kirkman)科幻恐怖漫畫的《陰屍路》,甚至20232025HBO演繹電子遊戲開發商「頑皮狗」全球玩家爆款的《最後生還者1最後生還者2,皆以絕症疫情的全境擴散,隱喻人口爆炸的物理性隱憂以及人性鬥爭的心理性本質。
 

2002年英國鬼才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與奇才編劇艾力克斯嘉蘭(Alex Garland)合創《28天毀滅倒數》,由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飾演的快遞員吉米,於昏迷、覺醒至恐懼的倫敦末日預言,將「抑斥」心靈恐懼推向另一驚悚新高峰。
 
2007年由西班牙導演Juan Carlos Fresnadillo延續《28天毀滅倒數》封城末日的《28週毀滅倒數:全球封閉》,美軍駐防的倫敦隔離系統潰散後,病毒感染掠食者群橫越海峽,入侵巴黎,影片結尾預言了上岸歐亞大陸後無以遏止的全球浩劫。

2025年丹尼鮑伊與自成一格的編導艾力克斯嘉蘭,回鍋攝影指導Anthony Dod Mantle,以《28天毀滅倒數》第二次疫情爆發28年後,英倫烏托邦為敘事背景的《28年毀滅倒數》,飽含《活死人之夜》Living Dead系列政治警示色彩、英國亞瑟王武士精神的戲謔式緬懷,以及之於文化藝術在物資匱乏備戰時期的高度諷刺性。
 
英倫脫歐的政治警示
 
28年毀滅倒數》起始於化學武器自實驗室流竄28年後,「狂暴病毒」已在歐洲大陸徹底根除,而大不列顛群島仍處於無限期隔離狀態。一群與世隔絕的最後生還者們重兵把守,重建島嶼村莊設施與部落秩序,潮汐通道屏障了孤島,卻也與英倫大陸互通相連。
 
若以《28年毀滅倒數》架空世界中的生還者孤島,隱喻現今的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那麽潮汐通道彼岸的一望無際,則明示當代的歐洲大陸。物資稀缺、自給自足、封閉迴圈社會的離島部落,相較於豐富資源與知識傳承的無限可能,無疑是編導之於英國脫歐孤立主義的尖銳嘲諷(註一)。

英國新星阿爾菲威廉斯(Alfie Williams)所飾演的12歲村民小英雄Spike,借代為英國全體國民;亞倫泰勒強森(Aaron Taylor-Johnson)以好父親形象相安妻教子,卻爆偷情不倫,實則是編導以其壯碩吸睛的身體政治,諷刺當今英國政客與王室成員人設崩毀的腥羶色醜聞;英國實力派女星茱蒂康默(Jodie Comer)演繹那患病絕症的堅強母親,則隱喻大英帝國百年來無以根治的社會積習與種族情感矛盾。

28年毀滅倒數》前段,兒子Spike先是崇拜父親傑米的身手不凡、膽試過人,爾後卻目睹意外而大失所望,即是現今英國國民對於傳統父權階級體制專橫獨大的強烈不滿;而中段Spike攜手母親Isla,西語意為「島嶼」,穿越潮汐,冒險犯難,只為尋求醫療救治的一心一意,其實正是直指2020131日因全國公投正式退出歐盟後,大英帝國斷聯來自歐盟體系的補助與資源,宛如就是影片中少數未感染的生還者們自生自滅的窘境。

28年毀滅倒數》中新生代與父母輩的相處與情感,即是大英帝國子民之於「父權/霸權」的懷疑與「女權/宗族」的關懷。而小英雄Spike「叛逃」家庭與社會的抉擇,就是目前多數英國國民脫歐後深感懊悔的集體潛意識,急欲再度敦促政府與歐盟恢復交流的請願。英國硬底子雷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飾演宛如《魯賓遜漂流記》的神秘老人,無非就是明喻手握稀缺性資源與知識的歐盟金主領導層了。


英國亞瑟王的武士精神
 
28年毀滅倒數》採用雙線敘事,賦予飾演父親傑米的亞倫泰勒強森和母親Isla茱蒂康默同等的戲劇張力。影片前段,父親傑米引領Spike在對岸森林習得野外求生的童子軍訓練,爾後發現感染突變的駭人秘密,是Spike物理體能上的英雄榜樣;而旅程中段,母親Isla那為母則強的堅毅不屈,以及母愛溫暖的接納「新生/異己」,不啻為Spike哲學心靈上的英雌導師。Spike所經歷的身心冒險,就神似希臘羅馬古典英雄中的暗黑長途之旅,唯有親身殺戮與受難,才得以成長與成熟。

導演丹尼鮑伊將二戰期間英國年輕士兵奔赴戰場的黑白紀錄片影像,跳接1944年勞倫斯奧利弗(Laurence Olivier1907-1989)執導的《亨利五世》的彩色片段,更將英國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1903年講述英國士兵單調軍旅生活的詩作《靴子》,於剪接片段作為旁白(註二)。其針對英國亞瑟王武士精神的戲謔式緬懷,呼應Spike由男孩蛻變為戰士的成長敘事,為片中隱喻英國脫歐的伏筆更增添了尖酸犀利的諷刺語調。
 
雖說《28年毀滅倒數》反軍國主義的傾向不如《28天毀滅倒數》或《28週毀滅倒數:全球封閉》明目張膽:《28天毀滅倒數》中的游擊民兵的挑釁態度或比病毒感染者更令觀者抑斥厭惡;而《28週毀滅倒數:全球封閉》毫不掩飾地以歐洲觀點攻擊了美國佔領伊拉克的霸道與荒謬,但是《28年毀滅倒數》終局那充滿龐克搖滾的邪教組織橫空出世,丹尼鮑伊與艾力克斯嘉蘭之於顛覆英國傳統武士精神,反諷英國社會現況的挑釁意味更毫無忌憚、更充滿惡趣味,尤其以英國觀眾來說,充斥滑稽暴力的結局甚至引發了焦慮不安的認同感。

文化藝術的高度諷刺
 
英國鬼才導演丹尼鮑伊2000年的《海灘》The Beach2007年《太陽浩劫》Sunshine以及2025年《28年毀滅倒數》,皆以看似開闊的自然景致,描述角色們被封閉在自身的文化迴圈中。而英國奇才艾力克斯嘉蘭也自編自導2014人造意識》、2018《滅絕》、2024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及2025Warfare》,卻擅長傾注引發幽閉恐懼的狹小空間,描述另一出口的反烏托邦世界。而驚悚風格看似相反的編導搭擋,卻始終如一,保持著對流行文化的敏銳嗅覺。
 
28年毀滅倒數》片頭初始講述倫敦殞落前夕,一群當地孩童觀賞著英國家喻戶曉的BBC電視節目《天線寶寶》橋段,不但是對天真無邪的憐惜、更是編導之於往日美好小日子的緬懷。尤以爾後感染者血濺電視螢幕,其實就是將《天線寶寶》節目中的「幻想園地」和「真實紀錄」二元素斬殺,是為大英帝國歷史光榮的終結,警示現今人口爆炸、物資稀缺的生態浩劫隱憂。
 
毛茸茸的天線寶寶被無預警殺戮完畢後,年僅12歲的Spike被迫跳級閱讀莎士比亞艱澀暗晦的歷史悲劇《哈姆雷特》。雷夫范恩斯融合《秘密會議》中樞機主教的冷靜自持以及一絲絲哈利波特系列佛地魔的瘋狂叛逆,加諸本身又是經驗豐富的莎翁演員,那句第三幕第一場的經典台詞:「生存抑或毀滅,則是個大哉問」(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哀嘆了死亡與自殺,痛苦又不安的遺世獨立,簡直就是總結了所有影史驚悚喪屍片的終點句。

更戲謔在於,導演丹尼鮑伊與編劇艾力克斯嘉蘭為了強調《哈姆雷特》的悲愴典故的「手持人骨」戲劇表演,促使Spike是孤島小村受眾人愛戴的「王子」,雷夫范恩斯飾演的神秘老人是新大陸獨當一面的「王子」,神秘老人還收集大量人類頭骨,將其組裝成一座座慘白高聳靈骨塔,以紀念逝者,其風格幾近就是俄羅斯現實主義畫家Vasily Vereshchagin1842-19041871年的畫作《The Apotheosis of War》人骨拼圖的強迫症版本(註三)。

 

小結

攝影師安東尼曼托(Anthony Dod Mantle)以手持iphone攝影的晃動與模焦,加諸編劇艾力克斯嘉蘭利用血濺教堂、荒廢木屋、頹圮高塔以及雙排深綠絨布座椅的廢棄火車,象徵人心的焦慮、抑斥情感與文明的失落,更凸顯暴衝活屍的迫在眉睫。雖說宛如紀錄者視角的手機攝影確實營造出類比《布萊兒女巫計畫》的壓迫感,但是若以大銀幕觀看,仍有粗獷顆粒感的低畫質缺失。
 
雖說編導丹尼鮑伊以及艾力克斯嘉蘭歷年作品諸如《海灘》《猜火車》、帝國浩劫:美國內戰28天毀滅倒數》以及《28年毀滅倒數》,不免推崇具有暴力傾向的年輕男性之嫌,策略性地歸類大眾的社會傾向,並忽略女性角色的刻畫,但是在本片卻以母親Isla一角,展現了編導幾乎不曾觸及的救贖女性描繪。茱蒂康默飾演的Isla以溫柔、真誠的母愛緩和了Spike自身的那不時自我懷疑的男子氣概,即使在最絕望的時刻,也展現出驚人的身心韌性,在一座骷髏高塔的映襯顯得人類不過渺小如白點,而挽救末日異境的新生奇蹟既悲觀、又滿懷重生的希望。

 
註一:
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於2020131日晚上11時(GMT)正式退出歐盟,隨後進入脫歐過渡期,至20201231日結束。在2016623日的全民公投中,有51.9%的英國選民投票支持離開歐盟,支持脫歐的選民一大部分來自英格蘭及威爾斯的郊區。

英國脫歐(Brexit,即BritainExit的混成詞),以英國不受歐盟的法律限制、不被納入歐洲單一市場、不參與歐洲相關的自由貿易協定、以及在移民政策毋須遵循歐盟的方案為主要目的,並以英國獨立的解決方案替代。
 
註二:
英國作家、記者及詩人約瑟夫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1936,又譯吉普林或吉卜齡),生於印度孟買。於1907年以42歲之姿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是大英帝國第一、也是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知名著作為1894年的《叢林奇譚》(The Jungle Book)、1901年偵探小說《基姆》(Kim)以及1892年詩集《營房謠》(Gunga Din)等短篇與散文,被譽為「短篇小說藝術創新之人」。

由於所生活年代正值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時期,吉卜林的部分作品也不免帶有明顯帝國主義和種族主義色彩,其筆下的文學形象往往既是忠心愛國、信守傳統,又是野蠻和侵略的代表,被視為英國19世紀日不落國的帝國文學代表作家。

《靴子》Boots一詩完整版參考如下:

註三:
Vasily Vereshchagin1871年的畫作《The Apotheosis of War》參考如下:

#影評 #28DaysLater #28WeeksLater #28YearsLater #DannyBoyle #AlexGarland #AaronTaylorJohnson #JudieComer #RalphFiennes
關鍵評論網2025/07/11電子報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5481
 
SHARE:

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F1:《F1電影》空氣動力學、封閉式迴圈、全球大獎賽、退役開外掛: 好萊塢復古情懷下主流文化的閹割焦慮

27 June 2025

IMAX Helsinki 

You Win on Sunday, You Sell on Monday. ___ Enzo Ferrari
 
大獎賽事與一級新規

一級方程式賽車(Formula One,簡稱F1)是由總部位於巴黎的國際汽車聯盟(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utomobile,也簡稱國際汽聯FIA,將遷至瑞士蘇黎世)自1947年二戰後於全球賽道競速的最高級別開輪式單座方程式汽車比賽。前身為1920-30年代的歐洲大獎賽(Grand Prix),Formula 1「方程式」意指1946年以公平性與安全性為考量的「Formula One」商定成功後,全體賽車手、參賽車輛與團隊都必須遵守的「一級新規」。
 
一級方程式賽車手必須持有國際汽聯核發的最高級別超級駕駛執照(FIA Super License),並於國際汽聯認可的最高等級賽道上進行(註一)。首屆一級方程式世界錦標賽於1950年英國銀石賽道(Silverstone)開跑,1958年引入冠軍車隊的概念。其空氣動力學、材料研發、車手訓練、賽車製造商與引擎供應商的高強度競速,每季度狂飆過超過全球20站的比賽積分,競爭年度總冠軍的寶座,一級方程式賽車因而在20世紀後半一躍為國際間最熱血、最燒錢的高科技體育賽事。


1963年次的布萊德彼特(Brad Pitt)集結《創:光速戰記》與《捍衛戰士:獨行俠》導演約瑟夫柯金斯基(Joseph Kosinski)、《神鬼奇航》以及《捍衛戰士》系列監製傑瑞布洛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險路勿近》金獎得主哈維爾巴登(Javier Bardem)、奧斯卡、金球獎與葛萊美獎最佳配樂作曲家漢斯季默(Hans Zimmer),於2023年英國銀石賽場大獎賽週現場熱血開拍《F1電影》。布萊德彼特身兼製片,主演經驗豐富的老派浪漫主義賽車手桑尼,因三十年前的賽事意外而浪跡天涯,以六十歲之姿重返賽場,贏得聲譽。

加諸一級方程式現役法拉利車隊選手、七座世界冠軍得主路易斯漢米爾頓爵士(Sir Lewis Carl Davidson Hamilton)於開拍前親自為布萊德彼特在洛杉磯實地指導,並擔任本片技術監製,確保電影細節與真實賽場相符,《F1電影》戲裡戲外豪華陣容簡直打爆一級方程式賽車的所有「一級新規」。
 
一級方程式賽事車種採用敞開式座艙單座四輪,車手頭頂上方為引擎進氣口,兩側為水箱散熱進氣口。其無車頂、無車窗、碳纖維變速箱的設計削減車身上半部重量,且無裝設輪胎周圍擋泥板,有助於於降低重心,增加操控穩定,減少車身正前方迎風面積與總車重。賽事車種引擎性能每分鐘高達15,000轉,其高速可達每小時350公里,賽車過彎離心慣性超過5個標準重力。
 
一級方程式賽事經過短暫高度電子化時期,因2008年國際汽聯廢除電子控制系統後,返璞歸真,更依靠車手駕駛技術的真本事、團隊合作的競爭策略而促使大獎賽更趨白熱化。

F1賽車手在長達因多次過彎與煞車的90分鐘賽事,身體承受數倍體重的重力,卻無法穿戰機飛行員的抗重力服平衡腦部血液,所以賽車手平時就需要高強度的體能與反應訓練,以避免比賽還未過半就因過度疲倦而撞車。
 
布萊德彼特在《F1電影》從剎車點、進彎點、彎頂點等專業技術慢慢上手(賽車入彎後準備加速的APEX點,正是片中布萊德彼特所屬車隊「APXGP」的隊名由來),駕駛一級方程式賽車競速狂飆,每次過彎身體都得承受高達5個標準重力橫向拉扯,一般人可能瞬間原地休克暈厥,但是就如同《捍衛戰士》與《不可能的任務》系列的湯姆克魯斯,布萊德彼特堅持無替身、無特效,親力而為呈現最真實的精彩賽事,加諸現任一級方程式集團首席執行官 Stefano Domenicali、兩屆世界冠軍的西班牙裔費南多阿隆索(Fernando Alonso)以及2024年總積分第一、目前效力本田紅牛車隊的荷蘭裔好手Max Verstappen等等重量級業界人士於影片現身,《F1電影》幾近是融合流暢敘事、震撼配樂以及賽事實況的教科紀錄片。無怪乎於六月16日歐洲首映會,一向致力本尊上陣的阿湯哥驚喜現身,加持催票,英雄所見略同,是繼1994年《夜訪吸血鬼》之後再度與小布同框亮相。

就如同法拉利創辦人恩佐法拉利所言(Enzo Ferrari):
周日獲勝,周一大賣!
You win on Sunday, you sell on Monday.

 

封閉式迴圈與攝影敘事

F1一級方程式為封閉式的賽事,與外隔絕、封閉迴圈、固定路線。導演約瑟夫柯金斯基與金獎攝影指導克勞迪歐米蘭達(Claudio Miranda)自《捍衛戰士:獨行俠》再度搭擋,以新銳車手復原後與賽車老將通力合作,將11一分為二的平衡比例雙銀幕,明示「隊友」與「勁敵」模糊難辨的角力關係,是公開的、是對等的、也是合作的、更是競爭的。

編導運鏡不時先遠拉全景,賦予義大利、日本、阿聯酋等異國風情的大獎賽事萬頭鑽動、人氣沸騰的激情熱血,再近距特寫角色面容,對比角色們努力尋求身心平衡的掙扎;爾後倏忽轉至車手平視角度,迫使觀眾直視狹窄灰暗的賽道最終聚焦於一小點,將侵略性、爆發性的賽車手視角與觀眾平行相伴,畫面置中,洞察遠方,飛速前進,就宛如手握正方、親自操盤的模擬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幽閉與靜默,對比各國賽事的鳥瞰俯視角度,以日本太鼓的緊湊敲擊、興奮快嘴的播報員、無線電對話的你爭我奪、轟隆作響的待發引擎以及皇后樂團《We will Rock You》深植反戰思想復古搖滾的五重音效繚繞,如同麥可曼恩(Michael Mann)的《法拉利》,以激進式抽離「旁觀」,再高速推進「沉浸」體驗。那唯獨自我的孤身一人,與外隔絕、封閉迴圈、固定路線,竟是尋求心平與氣和,與過往陰影和解的最佳途徑。
 
選角奈及利亞裔英國新生代達姆森伊卓瑞斯(Damson Idris)飾演車隊崛起新星,相較於布萊德彼特那美國西部牛仔般不可一世的老當益壯與老馬識途,《F1電影》近乎於俗套的「老少拌嘴、相互較勁、黑白兩道、英美爭鋒」且神似希臘羅馬神話中「子欲越父」的劇情線(Icarus stride over Daedalus),不免令觀者懷疑B計畫娛樂製片公司(Plan B)大老闆兼製片人布萊德彼特的旗下出品,總是明目張膽、毫不避諱以自身為第一男主角,砸砸嚼舌大美國英雄主義:《末日之戰》中小布是無師自通的聯合國特勤、《子彈列車》是經驗老道的職業殺手、《惡狼特工》Wolfs又是身手不凡的喬事專家。《F1電影》男性陽剛侵略性的賽事大道上再添加女性機械工程師的浪漫情愫,看似平衡劍拔弩張的世代爭霸,可惜不過是皮克斯動畫《汽車總動員》的通俗劇成人版爾爾。

 

懷舊系風格的閹割焦慮

曾參與兩次世界大戰與韓戰的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19514月向美國國會發表的告別演說中,借代福音歌曲中那句「老兵不死,只是凋零」(Old soldiers never die)的榮耀宣言(註二),幾乎奠基70年來美國人民的集體潛意識與好萊塢銀幕硬漢形象。
 
《捍衛戰士:獨行俠》導演約瑟夫柯金斯基複製1986年東尼史考特(Tony Scott)「戰鬥機與F1跑車同樣性感」的高度睪固酮陽剛氛圍,皆是透過模仿現實的虛構,在「人類世」(Anthropocene)中達成心靈療傷的效果。接續《捍衛戰士:獨行俠》的「懷舊系風格」,《F1電影》全球首映後之所以廣受歡迎,受益於超級英雄片與政治正確文化盛行後,世人感受鋪天蓋地的多元價值強塞後的精神疲軟,因此迫切希望,在紛擾時代流變的擠壓下,重新回歸「生活常軌的小確幸」。

相較於異星入境、地球毀滅、多重宇宙等等大量仰賴科技後製的曠世巨災,《F1電影》在合理的迴圈與路線內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兵不死」往日美好,不啻是許多觀者(尤其以美國國民為最)可暫時拋開性別、宗族、政教的噪音,重溫失眠已久的「美國夢」,也是之於現今電影工業過度仰賴電腦特效而促發虛無感的反動。

美國新聞調查評論網站《Insider》即點明擅長暴力美學的當代編導昆汀塔倫提諾與布萊德彼特合作的《從前,有個好萊塢》,即以寫實的角色、復古的場景與實地的取景,以「懷舊系風格」表現「舊時代的嚮往」與「新時代的批判」,致敬自身青年時代的美好,藉以諷刺批判當代美國生活的虛無與混亂。

這股「老將重振雄風」的集體潛意識與好萊塢硬漢電影,卻也隱隱約約指名90年代的開放派的銀幕偶像,也不得不面臨類似美國保守派的「抗老意識」與「老年危機」的無言不安。雖說布萊德彼特的湛藍之眸與多塊腹肌眼養爆表,高速飆至終點線就宛如足球前鋒臨門射腳的身心高潮,好以證明自身雄風不減,精力無窮,但是以非裔英籍的年輕選手的封閉式迴圈競爭,無以確認小布本人製片抑或是編導的有意無意,皆浮現「高加索種族」主導的英美主流文化逐漸「非主流化」而失去社會地位優勢的閹割焦慮。
 
小結

好萊塢賣座爽片的「復古情懷」保守性格檯面化,即顯示當前社會經濟停滯、制度僵化,前景悲觀。雖說「複製懷舊」的確是之於現今AI橫行以及世風日下的再反思,布萊德彼特也於《惡狼特工》中與喬治克隆尼雙雙調侃了遲暮之年的悪趣味,但是我們觀者也必須警覺在於,一昧回味往事的「老兵不死」宣言,也極有可能陷入「只願長醉不願醒」的倚老賣老頹廢心態。
 
有趣在於,《F1電影》中笑容依舊燦爛的美國偶像獨行俠,著迷於空氣動力學、封閉式迴圈、全球大獎賽、退役開外掛,盡情享受「自我感覺非常良好」的大美國英雄主義,卻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的黃塵滾滾,無邊無際的海濱賽道,迎向開放式的結局。
 

註一:
賽車手必須符合國際汽車聯盟體育章程附件L5段,以取得超級執照的資格,截至2021年規章:

1.年滿18歲或以上
2.持有有效國際A級比賽牌照以及持有有效駕駛執照
3.通過國際汽車聯盟F1體育法規以及理論測試
4.在國際汽車聯盟核准的錦標賽參與至少兩個完整賽季,每個賽季至少完成80
5.必須於三個賽季內從國際汽車聯盟核准的錦標賽取得最少40分超級積分

如果車手曾經持有超級駕駛執照,他們需滿足以下要求:

1.     在過去三年內的任何一個賽季中持有有效超級駕照的車手,可得簽發新超級駕照
2.如果車手先前持有超級駕照,但未在過去三年內持有有效駕照,則必須在不超過兩天的時間內駕駛一級方程式賽車並以賽速完成300公里賽事。其測試必須由國家賽車管理局或一級方程式官方作為認證。測試必須在申請前不超過180天完成。

國際汽車聯盟體育章程附件L全文規章:

註二:
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1951419日向美國國會發表的告別演說中「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宣言,(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simply fade away),源自英國陸軍改編福音歌曲《Kind Thoughts Can Never Die》:

Old soldiers never die,
Never die, never die,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simply fade away.

麥克阿瑟上將如是說道:

「但我仍然記得那時最受歡迎的兵營民謠中的一句副歌,我驕傲地宣稱『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我就像那首民謠中的老兵一樣,結束了我的軍旅生涯,靜靜地消失:一位盡職盡責的老兵,因上帝賜予他光明,見證他的職責。」

#F1 #FIA #BradPitt #JavierBardem #JosephKosinski #HansZimmer #LewisHamilton #Ferrari

關鍵評論網2025/07/01電子報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5126

SHARE:

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The Phoenician Scheme:《腓尼基計畫》---群星演員襯托大師傑作,魏斯安德森反大資本主義的藝術宣言

8 June 2025 
Finnkino Helsinki

若說2021年《法蘭西特派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是美國鬼才編導魏斯安德森之於美國經典報導讀物《紐約客》的致敬,是「獻給全體新聞工作者的一封情書」;2023年的《小行星城》,則是對百老匯舞台劇的緬懷,是「紀錄劇場電影工作者的頌歌物語」;那麼2025年優雅古怪的《腓尼基計畫》,無非就是「浪子父親歷劫歸來後的親情吿解」兼「反大資本主義的藝術宣言」了。
 
1950年代後二戰時期,冷戰初始,韓戰越戰爆發。複雜神秘又冷酷無情的歐洲富商巨賈「賈賈」寇達大筆投資卻剝削勞工,生意手段變化難測,在政商界樹敵無數,隨時都有賞金刺客伺機暗殺他。而「賈賈」寇達耗費多年的「海陸腓尼基基礎建設計劃」必須與各路合夥人會面,好以填補財務缺口。飽受個人資產風險以及生命威脅的企業家「賈賈」,不得不求助疏遠的女兒莉絲兒重修舊好。究竟破鏡重圓的父女倆是否可以圓滿達成任務,並釐清母親的未解懸案呢?
 
解除2023年《小行星城》空洞無趣的荒謬劇場,在台灣影迷界享有「魏置中」綽號的美國怪才編導魏斯安德森延續2007年《大吉嶺有限公司》「旅程起始,親情開始」敘事線的《腓尼基計畫》,仍以極其細緻復古的世界構建、幾何構圖的電影畫面、內向古怪的角色設定、冷硬派的幽默陳述、機械式的對話語調驚豔2025坎城影展。


細緻復古的幾何構圖

影片初始,歷劫歸來,入浴泡澡,悠閒啜飲,在家休養的富商巨賈「賈賈」寇達,攝影以俯視正直角90度將橢圓型白磁浴缸置左,方形大理石盥洗台置右,黑蓋馬桶、洗腳瓷槽以及雙槽梳理台分別為上下兩側,營造出畫面中空卻得以任由照護女僕們進進出出、貫穿其中,爾後還隨手放置一瓶名悅香檳。無需言語,運用定格,只憑幾何造圖以及堅定的腳步聲,《腓尼基計畫》一分鐘創造無聲炫富的老錢奢華生活。
 
如同《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腓尼基計畫》的室內與外景場佈運用色彩增添敘事風格的幾何美學,並在主題與時間的流逝上傳達視覺重點。《腓尼基計畫》初階橋段,富商巨賈「賈賈」寇達與女兒莉絲兒會談那宛如梵蒂岡大理石殿堂的古典主義廳室,冷冽、高聳卻異常孤寒的疏離;爾後「賈賈」的私人專機以咖啡色原木、鮮紅色絨布搭配純白色座椅,以透視法預留了亮橘色地毯的中間走道,隱喻了父女之間看似代溝,卻又可無限溝通的溫暖距離,不啻是家庭告解功能的行動辦公室了。
 
中階運鏡以及好比IG濾鏡Jaipur的溫暖風格,暗喻潛藏豐富資源的不毛之地,再接續「賈賈」寇達的表妹以鮮紅格紋衣著,明示女性角色的自由奔放主義。「賈賈」寇達同父異母兄弟努巴的豪宅宴會廳,以寵物木乃伊的內臟罐做擺飾,並以埃及象形文字裝飾櫥櫃壁磚,視覺色調大多為柔和的淡黃、橘橙和淺藍,藉以諷喻兄弟內鬨的爭奪戰接近尾聲。
 
「賈賈」寇達的「腓尼基計畫」與如影隨形的噩夢同線進行。夢見上帝審判橋段,鏡頭會以低光的黑白色對比天庭肅殺的色調變化。《腓尼基計畫》的後階色調隨著伊斯坦堡總部辦公室昏暗的櫥櫃,零星點綴紅黃澄的置物罐、在晦暗的廣闊雨林中無政府游擊隊直升機、以及在飽和陰暗的餐酒館抽菸玩牌,頂光每每在雙人鏡頭中漸漸黯淡,強調角色們的無聲情緒,產生明暗對照的效果。


內向古怪的角色設定

坎城柏林雙冠影帝班尼西歐戴托羅(Benicio Del Toro)飾演的富商巨賈「賈賈」寇達,既挾帶20152018怒火邊界》《怒火邊界:毒刑者》系列那冷血淡定的精明算計、卻細心溫柔的父親形象,又兼具了2013雷神索爾2:黑暗世界》以及2014星際異攻隊》中那「收藏家」的喜感連連,是繼2012法蘭西特派週報》劇中飾演倒鉤三角眼、厭世無所謂的無政府主義者後,導演魏斯安德森專門為班尼西歐戴托羅量身打造的全新黑色幽默角色。
 
金獎影帝湯姆漢克斯(Tom Hanks)於《小行星城》飾演和藹可親的岳父,首次搭擋《絕命毒師》艾美獎劇情類劇集最佳男主角三冠王布萊恩克蘭斯頓 (Bryan Cranston),欲以二打二籃球與富商巨賈「賈賈」寇達一決勝負,帶球上籃之際,簡直就像是《阿甘正傳》那一股傻勁兒融合《絕命毒師》中第2季第3話《無名駿馬》Caballo sin Nombre製毒教師披薩丟屋頂的那股幹氣兒,實在逗趣。

從影片起始就以旁觀角色「助理」觀察「賈賈」寇達家庭互動的麥可塞拉(Michael Cera),自帶《鴻孕當頭》的清純深情以及《宅男卡卡》的害羞靦腆;「助理」對於「賈賈」寇達女兒莉絲兒的凝視表白,就好似2014年《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中,安東尼雷佛羅里(Anthony Revolori)飾演的飯店禮賓員以及瑟夏羅南(Saoirse Una Ronan)飾演的甜點店學徒,彼此那愛在心裡有口難開的兩小無猜。
 
法國凱薩獎最佳男主角獎暨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馬修亞瑪希(Mathieu Amalric),是魏導的老班底之一。《腓尼基計畫》飾演土耳其投資人歪頭斜嘴的陰險喜感簡直就是《玩具總動員3》的敲鈸猴子,不時蹦出法語的叨叨念念,在面無表情,幾乎一動不動的大明星演員群中,是最具動感的存在。

自《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與魏導合作愉快的「奇異博士」班奈狄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留著濃密鬍鬚,深黑眼線,就像無聲電影中帝俄時期的神秘主義者拉斯普丁(Grigoriy Yefimovich Rasputin1869-1916)。

而超級資深班底比爾墨瑞(Bill Murray)以及威廉達佛(Willem Dafoe)分別飾演「上帝」與「祭司」,戲份簡短、台詞趨零,卻因魏導一貫的機械式舞台走位,讓「魔鬼剋星」比爾墨瑞以及「綠惡魔」威廉達佛的隱藏式黑色幽默不言自明。

喜感,真的不用翻譯。

 
真偽難辨的藝術符碼

藝術是創造,藝術是資產,藝術也是解脫,但若是偽造的藝術呢?《腓尼基計畫》中「賈賈」寇達古典主義的大理石殿堂,即仿照英籍亞美尼亞裔石油開採商兼藝術收藏家卡洛斯特古爾本基安(Calouste Gulbenkian1869-1955)的故居所建。出生於伊斯坦堡的古爾本基安終生持有土耳其石油公司開採伊拉克油田,因而累積了巨額財富與藝術收藏,其位於巴黎Avenue d'Iéna的私人博物館以及葡萄牙里斯本的基金會博物館統計,館藏超過共約6000件傑作。巧合在於,富可敵國且在中東地區活動,並遭受英美政府指控試圖逃稅的的「賈賈」寇達的角色設定,與卡洛斯特古爾本基安的生平不謀而合,且同父異母兄弟努巴(Nubar)正是古爾本基安獨子本名。而班尼西歐戴托羅(Benicio Del Toro)恰為驚喜客串漫威系列《雷神索爾》與《星際異攻隊》中那複雜神秘的「收藏家」。

陰暗冷冽的古典主義大理石殿堂中懸掛著17世紀荷蘭油畫家Floris Gerritsz van Schooten1585 or 1588-1656)的《早餐靜物》Breakfast Still Life with a Roast(現存於德國漢堡美術館Hamburger Kunsthalle),銀製餐盤盛裝著肥美的烤肉與各式麵包,明示了「賈賈」寇達的生意興隆。

法國印象派巨擘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1889年以擁有一頭金髮的姪兒為模特的肖像畫(Enfant Assis en Robe BleuePortrait of Edmond Renoir Jr.),臉龐紅潤映照身著連身藍袍隱隱訴說淡淡的憂傷:莉絲兒臥寢於此畫作下方,幾乎意識不到這幅名家畫作的存在,宛如她不曾察覺自身的天真浪漫與悲憫性格。

比利時超現實畫派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1898-19671942年以暗紅、深灰、綻藍與橘粉為主色調所繪的《赤道》The Equator(現收藏於柏林國家博物館),為一株放置窗檯的家養植物,暨似葉子又為飛鳥,象徵莉絲兒的虛偽的宗教信仰以及嚮往自由的夢想(註一)。

「賈賈」寇達收藏跨世代的大師傑作,且手不離書,不時翻開《質疑真偽》(Question Authenticity)的中間頁,但「收藏家」似乎對此漠不關心,藝術品就像可有可無的季節性裝飾,成堆疊放在冰寒氛圍的大理石殿堂——這表明「收藏家」的看似高尚的藝術嗜好只是讓他從骯髒的交意手段和破碎的家庭關係中暫時解脫、放風自我。「收藏家」「賈賈」寇達的假掰的態度讓觀者意識到自2022年來俄烏戰爭中俄方刻意炸毀博物館與藝廊的冷血野蠻,也是藝術愛好者魏斯安德森運用電影與畫作,強力控訴平庸的邪惡。
 
《腓尼基計畫》中閒置在「收藏家」大廳中巴洛克畫派彼得魯本斯爵士(Sir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的畫作《半人馬之愛》The Loves of Centaurs與其餘收藏,皆是偽作。若非仔細觀看或是追查先關資料,觀眾們難以辨別真偽,就如同「賈賈」寇達那幾乎無政府主義的隱晦道德界線,無法區分黑白好壞、傑作和仿品。「收藏家」多回死裡逃生,欺騙了死神,卻無法得知有形與無形珍貴之物的真正價值,來來去去,任其擺拍,就像他不知道女兒莉絲兒的價值一樣可憐。以倣為真、以虛為實的模糊界線,或許就是魏導真正的「腓尼基陰謀」(英文原標題The Phoenician Scheme飽含計畫、謀略等多重正負含義):以歷史鉅商的生平打造虛擬角色,諷刺全球掠奪資源的大富豪資本家,名車名牌卻忽視地球浩劫與家庭價值;再進一步混雜真偽難辨的大師傑作與劇組道具,警示當今AI高度仿擬後的認知浩劫。
 
小結

《腓尼基計畫》中飾演「賈賈」寇達女兒的是首次與魏導合作的米亞薛波頓(Mia Threapleton),年僅23歲的大銀幕初登場,雖說無以解釋女兒大餅國字臉何以超越老媽的豐腴感,但似乎仍可一窺遺傳自母親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於《理性與感性》與《鐵達尼號》中獨特自信的神韻。原本擅長運用大群天才孤兒以延續劇情線的魏斯安德森,此回敘事角度跳脫了劇情一貫的老套重複,視角正是自困惑孤單的女兒而展開,由胸有成竹的女人而終。

雖說《腓尼基計畫》喃喃囈語班的機械念稿式仍白白浪費眾多演技派,但以群星演員搭配大師傑作,延續了每一格都宛如精緻古典版畫的幾何設定,就像是西班牙黃金時代畫家Diego Velázquez1599-16601656年以「畫中畫」(frame in frame)構圖的《侍女》(Las Meninas,現館藏於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絕對是極致的視覺饗宴。再以反資本剝削的觀點,運用「旅程」與「逃離」相互交錯的心靈大冒險,爬梳父女兩代雖秉持各異的道德底線,最終發現了彼此的相似之處,與包容的力量,以及珍惜幸福源自於點滴小事的小日子。
 

註一:
《腓尼基計畫》中虛構的藝術收藏由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策展人兼英國歷史學家賈斯珀夏普(Jasper Sharp)製作,並出借了原畫作供電影拍攝使用。為了確保真跡作品得以安全使用,攝影團隊甚至安排了文物保護員、修復師和藝術品搬運工隨時在拍攝現場待命。

雷諾瓦的(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1889年以擁有一頭金髮的姪兒為模特的肖像畫《身著藍袍的男孩》(Enfant Assis en Robe BleuePortrait of Edmond Renoir Jr.)即為真跡,甚至自1942年以降曾一度為瑞典國寶級電影女演員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本名Greta Lovisa Gustafsson1905—1990)所持有,此畫作於1990年蘇富比拍賣會以700萬美元高價售出。

《腓尼基計畫》中的名家畫作參考於此:
 

關鍵評論網2025/06/17電子報 

SHARE: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The Last of Us 2:《最後生還者》第二季:「喪屍」與「喪失」的深層恐懼與憎惡,後現代部落主義的存在寓言

April 13 - May 25 2025 HBO MAX

生還者再探

歪嘴偏頭的喪屍不僅僅侷限於活人生吃、面目猙獰爾爾

喪屍是保加利亞裔法國符號學家茱莉亞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於1980年提及「透過自我與他者之彊界所形成無意識狀態的恐懼與憎惡」,衍生出防衛及抑斥的心理機制。喪屍是恐懼情緒狀態的傳染性投射,是殭屍教父喬治羅密歐(George A. Romero1940-20171968年至2005年《活死人之夜》Living Dead系列的小鎮悲劇;喪屍也是絕症疫情的隱喻,是丹尼鮑伊(Danny Boyle)《28天毀滅倒數》的全境擴散;抑或是人口爆炸、資源短缺的意象性解決方案,是布萊德彼特(Brad Pitt)監製主演的《末日之戰》中的掠食末日;喪屍更甚是無良橫行的世界裡求生存的明喻,是改編自勞勃柯克曼(Robert Kirkman)科幻恐怖漫畫《陰屍路》影集的人性鬥爭寓言。
 
HBO 20231月首播《最後生還者》第一季,高度反烏托邦的末日氛圍強制觀眾吸收大量的人間苦難,劇中角色們以父女、兄弟、情侶、至交、拍檔的二元一體組合,對照、類比、反射彼此間互依互存的人際關係。20254月《最後生還者》第二季,仍由電玩遊戲製作人暨開發商「頑皮狗」創意總監Neil Druckmann與首季擔任編劇及監製的Craig Mazin共同操刀,以部落主義與派系鬥爭為經,佩德羅帕斯卡(Pedro Pascal)飾演的德州建築工人喬爾(Joel)與貝拉拉姆齊(Bella Ramsey)詮釋19歲孤女艾莉(Ellie)那如父似女的關係為軸,拓展敘述視野同時,引入更多角色與關係裙帶面向。

《最後生還者》第二季漸進式消弭毫無記憶與情感的的肉食殭屍戲份之時,卻進一步延伸「物資匱乏」如何加速人類的情緒創傷轉變至冷酷無情。「暴力傾向」就如同蟲草真菌突變病毒迅速傳染,原本歷經萬險,理應互信互助的生還者們,竟毫無顧忌地互相殘殺,就宛如食人喪屍嗅聞鮮肉人餌一般瘋狂不可自拔。


如父似女的天人交戰

《最後生還者》第二季首集〈未來昔日〉Future days接續《最後生還者》第一季終集〈追尋曙光〉Look For the Light,敘事線為德州工人喬爾與孤女艾莉自醫院屠殺事件,徒步至懷俄明州傑克遜市,與喬爾兄弟團圓並定居五年後。
 
在自食其力、守望相助且戒備森嚴,宛如美國西部拓荒時期的民主社區小鎮,喬爾卻備感孤獨與失落。人際關係失格的前因後果,由創意總監Neil Druckmann與編劇監製Craig Mazin分別執導的第二季首集〈未來昔日〉與第六話〈沈重代價〉The Price可合併為一單元,進而得知喬爾與艾莉日漸疏遠的前因後果。
 
喬爾和艾莉歷年來生日當天互動,實為少女成長日誌,也是本劇以青少年視角,探討人性道德的界線與世界觀的轉變:艾莉十五歲生日早晨,喬爾一把自製木吉他,象徵親情的傳遞與賦予艾莉更自我的呈現;十六歲生日午時的廢棄自然博物館之旅,恐龍化石與太空探索展品描述了地球人類文明的進程,艾莉的世界觀勾勒出未來的想像;十七歲生日的陰雨綿綿,艾莉的私人親密時光不歡而散,是青春的苦楚,也是為人父母的失落;十九歲生日大禮的傍晚領地巡邏,是慶生五年來首度遭逢感染病患,不但是喬爾與艾莉人性觀點的情感拉扯,也是道德界線的天人交戰。

編導以晨間至日落,從閨房至林地的場景設定,緩緩講述五年間人性的純真、啟蒙、成熟與悔恨的跌宕起伏。以2016年《權力遊戲》第六季甫亮相即驚豔觀眾影評的英國新星貝拉拉姆齊(Bella Ramsey),從《最後生還者》第一季的「珍貨」角色,以旅程的推進,蛻變為「英雌」的主攻,承受體力、心靈的巨變,倏忽成為全系列的集體利益與個人私心的辯論焦點,卻仍然以風趣的英式幽默和到位的眼神閃逝,兼具溫柔卻強悍的雌雄同體螢幕魅力。
 
最後生還者》第一季主要依靠客串角色來展現喬爾和艾莉的遊牧游擊旅程,並在格鬥與戰事中逐漸淡出。第二季懷俄明州傑克遜鎮看似平穩安居的社區意識,卻在著重艾莉慶生橋段,而喬爾的生日付之闕如的敘事主線下,以環繞在艾莉周邊的朋友迪娜(Isabela Merced飾)以及年輕領袖傑西(Young Mazino飾)展開艾莉獨立於喬爾保護傘之下的世界道德觀;然而喬爾雙鬢灰白,滿臉倦容,就像是飽受戰後創傷症候群的單親爸爸,獨自面臨孤獨與茫然,多年來無私付出卻不過是毫無回報的無人理睬,隱喻了苦情鰥夫的最終失落與無可避免的的解脫。


「絕對他者」的「抑斥對象」

2009年,美國懷俄明州聯邦政府欽定成立於1914年的傑克遜鎮為「美國保護社區」,目的為弘揚其美國原住民文化遺產,得天獨厚的黃石公園地理景觀,並謹記1920年經由投票選舉的全女性政府閣員。奠基為《最後生還者》的期許之地,民主模範社區傑克遜鎮卻仍飽受蟲草真菌喪屍大舉入侵之危。

《最後生還者》第二季第二話〈穿山越谷〉Through the Valley,攝影調度先以低空運鏡,揭露黃澄澄的真菌孢芽覆蓋傑克遜社區排水管,接以鳥瞰高空鏡頭俯視宛如螻蟻排山倒海的掠食竄奪,喪屍們之於尖銳噪音與健全肉身特別敏感,城外掠食者早迫不及待疊疊樂、堆高高,運用屍海戰術,屍屍連綿到天邊,攻破防火高牆;再以生還者視角稍高於平視的長鏡頭,鎮警長槓上真菌王,你追我趕,正面對峙毫無情感的跑跳屍塊。天寒地凍、白雪皚皚的山谷小鎮夾雜一絲絲憂鬱的冰藍,幾近為《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第八季第三話〈長夜漫漫〉The Long Night中人類與異鬼的暗夜大戰,嘶吼咆哮,毀滅在即,一發不可收拾。
 
而對照傑克遜鎮領地另一方滑雪山莊的觀景樓閣,「華盛頓解放陣線」WLF激進派成員陰錯陽差,利用人性,引君入甕,一舉捉殺了喬爾、艾莉與迪娜。居民受困喪屍入侵,英雄卻受挫於復仇執念。遠眺與喪屍搏鬥殺出血路的小鎮,摒除了喪屍作為「絕對他者」的「抑斥對象」之外,最後生還者們漸進式、無知覺,在愈發封閉的空間裡,將槍口與刀尖直指身邊最親密的家人與盟友,彼此背叛,以牙還牙,是「物資匱乏」發展為「暴力傾向」的嚴苛環境下,生還著們恐懼情緒狀態的傳染性投射。


部落主義與派系鬥爭

法國社會學家米歇爾馬菲索利(Michel Maffesoli)於1996年出版的《部落時代》(註一)提出「部落主義」Tribalism概念,廣義上指對於自身群體的強烈認同與忠誠,通常以「我們/自我/Us」「他們/他者/the Other」劃分彊界。其強烈的社會認同連結可基於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政教或利益等因素。

然而在政治語境中,「部落主義」一詞帶有貶義之意,泛指基於對體制內的愚忠,進而對外部群體表現出歧視態度或藐視行為。而激進派的狹義部落主義,不啻為保加利亞裔法國符號學家茱莉亞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於1980年提及「透過自我與他者之彊界所形成無意識狀態的恐懼與憎惡,將「他者/非我族類」界定為需要加以擺脫與排斥的權威對象」,衍生出防衛及斥責的機制。部落主義也可於英國人類學家亞瑟基斯爵士(Sir Arthur Keith)於1948年著作《人類進化新論》中提出「人類良知進化雙重性」取得近似狹義存在主義的進化衍義(註二)。

保護拯救朋友,憎恨對抗敵人」。《最後生還者》英文原題 The Last of Us,明示了全劇以喬爾與艾莉為軸,強勢展示「我們/自我/Us」的道德與政治正確性,強力抑斥全美「他們/他者/the Other」部落組織的過往與苦衷。二元一體組合,對照、類比、反射彼此間互依互存的人際關係,反而在擴充不同群組陣線後,解構了人類彼此互助互信的溫暖能量,更甚是美國或南非戒備森嚴的種族隔離政策(Racial Segregation/Apartheid)之後現代版本。我們觀者也不免提問:若是為了拯救所愛之人「我們/自我/Us」,不惜屠殺「他們/他者/the Other」的父母、孩兒、至親,那麽劊子手仍能被尊為「英雄」嗎?若說為父報仇而不惜殺一儆百,那麽其意志可以被傳頌為不屈不撓嗎?如果因自身的執迷不悟而導致全鎮哀鴻遍野、死傷無數,誰要負責賠償不可計數的人財損失?若《最後生還者》電玩與美劇系列是反諷古今中外冤冤相報的歷史錯誤,那麽當今俄烏戰事、加薩攻擊、印巴爭權那嗜血如喪屍的活人們,何時能了?
 
第二季第二話〈穿山越谷〉揭露醫院屠殺事件,喬爾由賞金獵人的主攻角色倏地淪為待宰的人質後,自第三話〈道路小徑〉The Path、第四話〈首日〉Day One、第五話〈感受愛情〉Feel Her Love以及第七話〈會合匯聚〉Convergence,橫越各州的全民公敵「真菌喪屍」已翩然退場,敘事皆是以華盛頓解放陣線(WLF)、熾天使部落、聯邦災難應變機構(FEDRA)間的派系鬥爭與相互殘殺為敘事線主軸,艾莉與迪娜踏上的復仇之路早已模糊了「伸張正義」的黑白界線。諷刺在於,與首季相較,《最後生還者》第二季充斥更大量毫無感染喪屍病徵的各派系成員,反倒更像是恐懼纏身的喪心病狂,無意識狀態的恐懼與憎惡,毫無忌憚的施虐與嗜血,將激進派的狹義部落主義推至最高峰,儼然已成為毫無情感的叢林食人族部落。

 
小結

最後生還者》第一季從麻州西進至懷俄明州,景致壯麗,視野遼闊。第二季著眼聚焦懷俄明州小鎮、議會、木屋、山莊、小徑、地鐵、劇院、以及家人盟友的狹小封閉式迴圈。貝拉拉姆齊飾演艾莉那憤世嫉俗、任性妄為,不時將觀者我們於首季抱持「稀有解藥救世主」的揪心情懷消磨殆盡,甚至覺得脾氣暴躁的喬爾的訓斥也不無道理。相較於一個飽受身心創傷的年輕靈魂,不惜為爭取自主權而意氣用事,Isabela Merced飾演的摯友迪娜積極向上、機智樂觀,那迷人的笑容與為人母的堅強意志,不時掩蓋過艾莉毫無節制的自以為是。可惜在於,就如同第一季第七話〈遺留下的〉Left Behind 與艾莉在廢棄購物中心接吻的的室友萊莉(Storm Reid飾演),迪娜的存在一是作為「同性伴侶」,進而強化艾莉的同性戀特質;二是在攻堅進行間放置對話文本,以解除艾莉形單影隻的貧弱張力。

最後生還者》第一季第三話〈很久很久〉Long, Long Time以及幾乎貫穿第二季全劇的同性情誼,不免有些歹戲拖棚,太過刻意強調LGBTQ++「覺醒文化」。雖說在物資缺乏、人選滅絕的嚴苛環境下,或許不免激發好比《魔戒三部曲》中哈比人佛羅多和山姆的革命情感與肢體接觸,可惜編導的刻意聚焦,反而使第四話〈首日〉Day One廢棄劇院的親密關係橋段如此濕黏、窘迫、強制,毫無前戲浪漫與後續遐想的無限尷尬,絕對是為後現代末日預言中欲傳達人性親密的一大敗筆。

最後生還者》第一季的「我們US」無疑直指「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喬爾與艾莉,第二季的「抑斥他者」的高度部落主義排他性,更殘酷無道、更具毀滅性:促使殺人行為正當化,好以建構出強悍的性格來保護「我們US」。而所謂的「我們US」,可能是臨時美國政府聯邦災難應變機構(FEDRA)、宛如傭兵集團的華盛頓解放陣線(WLF)、甚至是背景成謎的熾天使部落,更甚是注定要離開定居之地the US(美利堅合眾國的簡寫the US),並在這個充滿敵意與恨意的「活死人生吃活人,活人嗜血生陌生人」世界中,摸索陰屍路前進的迪娜與艾莉。歪嘴偏頭的喪屍不僅僅是令觀者腎上腺素激增的活跳跳背景,是人類無意識狀態恐懼與憎惡的反射,更是無良橫行世界裡人性鬥爭的存在主義寓言。


註一:
Maffesoli, Michel. The Time of the Tribes: The Decline of Individualism in Mass Society. London: Sage, 1996.

註二:
英國人類學家亞瑟基斯爵士(Sir Arthur Keith1866-1955)在其1948年著作《人類進化新論》A New Theory of Human Evolution中提出「人類良知進化雙重性」:
人類進化為不同的種族、部落和文化,展現出封閉式的愛國主義、道德主義與民族主義。屬於內部群體的兼容性,實為所有「他者」被歸類為外來群體,遭受敵意與摒棄。敵意準則是進化機制的必要組成部分,因為對敵人寬容的人……即是放棄了自己在進化競爭過程中的主導位置。

#thelastofus #HBOmax #livingdead #pedropascal #bellaramsey #naughtydog

感謝關鍵評論網2025/06/14隨點隨看串流專欄刊登特別報導:【劇評】《最後生還者》第二季:「The Last of Us」的「Us」到底有什麼含義?
關鍵評論網2025/06/14電子報 https://www.thenewslens.com/column/streaming/254086

SHARE:

2025年6月12日 星期四

From the World of John Wick: Ballerina《捍衛任務:復仇芭蕾》「芭蕾舞者」與「殺神學長」捍衛異世界的權力鬥爭與復仇意志

07 June 2025
ISENSE Helsinki

捍衛任務異世界

代父殺仇的生死交戰何能彌補失落,絕地重生?自小失怙的「芭蕾舞者」伊芙親眼目睹教派「議長」一手下令的天倫悲劇,嬌小天真的女孩無依無靠、無親無故,必得在紐約大陸飯店「經理」引介、古典劇院「總監」經理人以及舞團培訓「導師」的庇護撫養下,漸進成熟。

2025年《捍衛任務:復仇芭蕾》接續2019年紐約全面通緝的《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以及2023年《捍衛任務4》巴黎聖心堂追殺格鬥的中間點。自2014年起始《捍衛任務》系列御用編劇Derek Kolstad以及2019年加盟《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的Shay Hatten共同撰寫開發《捍衛任務:復仇芭蕾》全新女性視角異世界,然而為了彰顯CQCclose quarter combat)近身格鬥的攝影主題,劇情仍無以跳脫動作片的陳腔濫調:權力鬥爭與復仇意志。時間線以縱向軸推進「芭蕾舞者」伊芙的少女初養成:成排單床、染血舞鞋、鬥狠課程,直至棒打流氓、屠殺黑幫。而劇本結構則以垂直軸延伸,採用李小龍《龍爭虎鬥》Enter the Dragon和《捍衛任務》系列「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層層而上,一步步、一拳拳,直逼父權「高層」階級的秘密中心。


芭蕾舞者與殺神學長〉 Fortis Fortuna Adiuvat & Lux In Tenebris

2021年《007:生死交戰》外型俏皮可愛的古巴裔女星安娜德哈瑪斯(Ana de Armas),翠綠大眼,性感無敵,略帶西語系口音英語,飾演受訓甫三週的中情局菜鳥特務,宛若就是預設爾後《捍衛任務:復仇芭蕾》那身手矯健,爆殺全場,既強悍又柔弱的高度反差萌的「芭蕾舞者」延續版本。

若說地表最帥動保人士「殺神」約翰維克John Wick能區區以獅王牌鉛筆為小獵犬全面開戰,那麼既天真又憤怒的「芭蕾舞者」伊芙馬卡羅Eve Macarro投擲精品旅店電視遙控器攻破「高層」陰謀,隨手俯拾偶像夜店的裝飾冰雕、地下舞廳的小李飛刀、家庭常備的牛排刀叉、原木餐廳的桿麵木槌、槍械旗艦店的黑柄武士刀、木製箱櫃裡的精裝左輪、隱藏版藥庫的手榴彈腰帶、兒童專用的皮製冰鞋、飯店建物的消防水帶以及電玩寶物般的火焰噴射器,運用自如、皆是兇器的即興發揮,拳拳到肉夾雜刀光劍影,只能說是我們影迷影癡之福,卻是《捍衛任務》系列異世界之憂的起始───長江後浪推前浪,殺人不眨眼的「殺神」學長約翰維克後繼有(靚)妹了。

與「殺神」約翰維克John Wick師出同門的「芭蕾舞者」伊芙馬卡羅Eve Macarro,皆年幼失親,精實的背肌都肩負著拉丁文刺青:「殺神」外號Baba Yaga,為斯拉夫語民間傳說中既邪惡又神秘,卻不時對受欺凌者伸出援手的老嫗,身紋Fortis Fortuna Adiuvat,譯作「幸運眷顧勇者」;而「芭蕾舞者」暱稱Kikimora,則是斯拉夫地區喜愛惡作劇的家庭小精靈。美背上哥德體字型的Lux in Tenebris,出自《聖經》約翰福音第1章第5節,意指「黑暗中的光明」,爾後在背脊又加碼束縛在十字架上熾天使圖騰,呼應了《聖經》描繪耶穌下凡人間,斬除罪惡的預言。

「芭蕾舞者」與「殺神」的小名類比了角色設定,皆是既具破壞性,卻又能守護傳統的精靈(註一)。但與本名不同在於,伊芙馬卡羅Eve Macarro 姓氏起源於西班牙伊比利半島,源於macar一詞,在古西語中為「祝福」之意,對比了約翰維克John Wick英文名字之中總有幾分weak諧音,宛如風中「燭蕊」那猶疑不定,卻又燃燒自我的脆弱特質。

曾以《決戰異世界》奠定奇幻殺戮風格的美國編導藍威斯曼(Len Wiseman),與基努李維共同監製並設計本片的打鬥調度。先以女性平視角度,捕捉小鎮村民好似狼人一般嘶吼撲殺「芭蕾舞者」;再輔以高空鳥瞰,宛如吸血螻蟻的「警民自衛隊」大舉入侵「德軍總部」。而在奧地利軍火商封閉式購物空間裡,運用中低空運鏡一鏡到底的CQC近身格鬥橋段,打斷肢體,戳破喉嚨,挖爆眼球,幾乎致敬了2003年韓國導演朴贊郁的《原罪犯》Oldboy(韓語:올드보이);最終冰火二重天大絕招重現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中冰龍噴吐寒氣,大戰「黑死神」噴火龍烈焰的史詩級磅礴氣勢。
 
安娜德哈瑪斯(Ana de Armas)飾演的「芭蕾舞者」伊芙,儘管身處殺氣騰騰的異世界,肉身搏鬥時會召喚出超乎兇猛高昂的存在主義,但卻散發出與「殺神」約翰維克遙相呼應的內心平靜。2014年西裝筆挺、帥氣爆棚的基努李維飾演殺百儆百的約翰維克,總是略帶著一份空靈的冷漠,甚至釋出《小活佛》與《駭客任務》系列的救世主佛系禪意。安娜德哈瑪斯認為龐德女郎以及「芭蕾舞者」存在的目的,「皆非為了在身體政治取悅霸權,也非任何男性的附屬品」,但是反諷在於,「芭蕾舞者」無盡無頭的追殺與逃離,皆因爲教派「議長」的戀童癖傾向;在主動出擊與被動逃亡間切換游離,也是因為宛如「學長前輩」的諄諄告誡,而形成了仰慕依附型的戀兄情節。

 
「高層」的權力鬥爭與「後門」的復仇意志
 
《捍衛任務》系列的「高層」(High Table)影射權力鬥爭,與「走後門」(Under the Table)暗示的復仇意志,不乏饒富趣味的歷史源由:High Table一詞係指英國頂尖學院(劍橋、牛津與都柏林聖三一大學)提供給學院的院士成員(Senior Common Room)以及坐上賓用餐啜飲的飯桌。以布拉格飯店經理的流線型會議桌、紐約大陸飯店接待區的大理石櫃檯、古典劇院總監的馬賽克磁磚木桌、奧地利傳統餐廳的厚實木桌、「德軍總部」的自製小圓桌、軍火商店面的槍械展示玻璃櫃‥‥場景設計以兼具特色的台桌造型,恰恰暗示了本片所有角色的正/副業存在的「表象」與「實質」:「議長」、「經理」、「總監」、「導師」是權力鬥爭的「高層」(High Table);而「芭蕾舞者」與「殺神」,是看似刀槍不入但卻毫無自由意志、聽命從事的免洗碗筷。

這檯上台下的你來我往的較勁,好似隱而不彰的分隔線,幾以二分法橫向推進全面開戰的劇情發展,直至「芭蕾舞者」Kikimora翻轉了亮銀方形粗獷派鐵桌以求防守自保,此舉不啻為叛逆青春,攪亂了老屁股們的一池春水,顛覆了「高層」間的停火協定,是為揭發後現代版的德俄互不侵犯條約。

硬底子演技派伊恩麥克薛恩(Ian McShane)自《捍衛任務》系列飾演的紐約大陸飯店總經理溫斯頓,足智多謀、沈穩老練,卻又不失人情溫暖,常常明指「走後門」(Under the Table)的另類路線,就像是廣納各路梁山好漢的聰明老爹。而穿戴金銀珠寶,濃妝豔抹的安潔莉卡休斯頓(Anjelica Huston)飾演的古典劇院「總監」經理人,嚴厲監視「芭蕾舞者」無止盡趾尖旋轉舞步直到血浸緞面鞋還不罷休。宛如肉毒桿菌施打過剩的博物館蠟像,「總監」還不時用一口陰沉的白俄羅斯英語口音不屑說道:

在妳不幸喜得敗血症之前,好好處理傷口吧,否則別怪我們不得不砍掉你可愛的小腳腳」。

如果令觀眾腎上腺素飆升的打鬥場面是《捍衛任務:復仇芭蕾》的主力,那麼冷不防出戲的黑色幽默則更添可看性。與一夥男性稱霸的「高層」們相較,「掛招牌、賣人肉」的安潔莉卡休斯頓飾演的古典劇院「總監」經理人更像是執鞭的時尚教母、更具威脅性的犯罪女王。
 
令影迷影癡驚豔加盟《捍衛任務:復仇芭蕾》神秘角色莫過於美劇《陰屍路》中,以弓箭爆頭的「弩哥」一角紅遍全球的諾曼李杜斯(Norman Reedus)!雖說那倒勾的三角眼、摒棄潤絲精的凌亂中長髮更像是要死不活的陰屍,其謎樣過往也迫使狹帶死亡凝視的「芭蕾舞者」審視自我的內心,是在充滿敵意與恨意的異世界另一良知的存在。

而本片最令影迷影癡唏噓不已,則就是飾演紐約大陸飯店禮賓掌櫃「沙隆」的藍斯瑞迪克(Lance Reddick)了。「沙隆」羅馬化原名為Charon(卡戎,又譯作查融),實來自希臘神羅馬神話中冥王的船伕,負責划船將亡魂擺渡過冥河。古希臘人在死者的嘴唇放置一枚「沙隆的銀幣」,作為亡魂給付的「船費」。(註二)而這也呼應了《捍衛任務》異世界「高層」使用的通行勳章金幣,其刻印著拉丁片語Quod Debitum Sanquine,即為Blood Debt,「血債血還」之意。當「芭蕾舞者」亮出此符碼,即表示往後的抉擇與命運生死難料。2023年不幸辭世的藍斯瑞迪克與古典文學形象中的「沙隆」皆有灼熱閃爍的瞳鈴大眼,《捍衛任務:復仇芭蕾》更讓觀眾得以在大銀幕上最後一次見識到其低調沉穩、氣場強大的暗黑身影。

 
小結

你閃我擊,乒乓敲打的近身搏鬥場面以及橫縱向雙維度行進的劇情結構為《捍衛任務:復仇芭蕾》延續《捍衛任務》系列那令觀者血脈噴張的異世界。可惜 編劇Derek KolstadShay Hatten硬湊「親人意外相識團聚」的老套劇本設定,再次重複了動作片的陳腔濫調:權力鬥爭與復仇意志。

而現為美國金屬樂團瑪麗蓮曼森(Marilyn Manson)成員之一的泰勒貝茲(Tyler Bates)搭擋製作人喬爾理查(Joel J. Richard),將俄羅斯音樂家柴可夫斯基(Pyotr Ilich Tchaikovsky1840-1893)的《天鵝湖》組曲呼應電影片名與場景基調;橫屍遍野的霓虹舞廳置入令觀者們心跳加速的電子合成器配樂;當敘事線自紐約大陸酒店、布拉格查理大橋移師至風景如畫的奧地利小鎮Hallstatt時,貫穿全片奧地利作曲家韋瓦第(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1741)《四季:夏》的管弦樂演奏軋然而止,原本飽和色調點綴的憂鬱夜景,倏忽變換為冷冽雪白的冰凍色調。配樂以廣為人知的古典篇章,隱誨點出德俄語區代表的霸權勢力,也為觀影一大樂趣。

片尾曲由美國哥德金屬搖滾樂團伊凡塞斯Evanescence主唱Fight Like A Gril(註三),不但恰恰回應了「導師」給予「芭蕾舞者」的人生箴言,更使觀者對照「芭蕾舞者」擅長雙腿夾殺的高度性暗示伎倆,不免與《007:黃金眼》飾演蛇蠍美人的芬姬詹森(Famke Janssen)和《不可能任務》系列飾演英國特務的蕾貝卡弗格森(Rebecca Ferguson)運用戰術雷同。或許《捍衛任務:復仇芭蕾》特意強調的大女性主義,但若非那帶有一抹天真無邪的性感無敵兼具令人膽寒的文武雙全,恐怕也難以「關關難過關關過」,說服男性制霸的異世界,甚至是殺人不眨眼的超酷「殺神」。

《捍衛任務》系列電影和本片《捍衛任務:復仇芭蕾》的同途異路在於,約翰維克最終獲得了渴望的自由,解脫了黑暗的過往,而伊芙馬卡羅則欣然接受選擇的命運,在最後古典劇院出演《天鵝湖》芭蕾劇橋段,接獲了全球通緝令,步上學長的長夜漫漫路迢迢。

 

註一:
Baba Yaga又譯作雅加婆婆,為斯拉夫民族童話及傳說中的神秘老嫗女巫,以掃帚飛天和狩獵小孩為食。其女婿為一隻龍。據說雅加婆婆無法傷害信仰虔誠、配戴東正教的十字架之人士,部分傳說裡雅加婆婆會對受欺凌的少女伸出援手的寂寞老婦人。

Kikimora起源於8世紀至13世紀,斯拉夫民間信仰逐漸被基督教所取代。基基莫拉是斯拉夫神話中的女性家神,性格可惡可善,取決於房主的行為。字根-mora在波蘭民間傳說中,是指活人的靈魂在夜間離開肉體,與古斯拉夫語morà、古日耳曼語marōn和捷克語můra同源,亦為「夜之精靈」、「飛蛾」、「夜蝶」或噩夢之意。

如今,斯拉夫語地區對於Baba Yaga以及kikimora生物的信仰仍存在,融合了民間傳說和基督教對抗惡魔力量的宗教概念。

註二:
奧古斯都時期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拉丁文原名Publius Vergilius Maro70 BC – 19 BC)在著作《艾尼亞斯紀》Aeneid中記載,「卡戎」或為死亡的委婉用語。沒有帶上「卡戎的銀幣」,亦或死後沒有被埋葬的亡魂,要在冥河岸邊徘徊一百年。希臘羅馬神話中諸如艾尼亞斯、戴歐尼修斯、海克力斯、荷米斯、忒修斯和薛西弗斯等英雄或神祇都曾登上卡戎之船,渡河入冥界,並全身而退。

註三:
《捍衛任務:復仇芭蕾》電影主題曲伊凡塞斯 Evanescence: Fight Like A Gril


#Johnwick #Ballerina #KeanuReeves #AnadeArmas # LuxinTenebris #CQC 

關鍵評論網2025/06/12電子報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4219

SHARE:
Blogger Template Created by pip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