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Iron Man 3:《鋼鐵人3》英雄吸金,鋼鐵效應

(凡人)英雄大抵是最短命卻也最賺錢的行業了。但具備吸睛/吸金的特點在那兒??魏明帝時期劉邵在其著作《人物誌》第八篇《英雄》中下了定義:「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外型嘴砲度都極似鋼鐵人漫畫版本的小勞勃道尼,符合大眾潛意識及普遍心理需求而受到觀眾信賴的個人特質,與曾編導吻兩下打兩槍的尚恩布萊克(Shane Black) 2013年再度攜手合作,帶領原班人馬葛妮絲派楚小辣椒與羅德上校唐奇鐸,驚豔全球鋼鐵漫迷影迷
好萊塢派拉蒙影業首度與中國DMG娛樂公司合資的超級英雄電影,這回大反派角色邀請奧斯卡影帝班金斯利爵士飾演集合雷鬼頹廢遊牧風的滿大人漫威劇本設定此大壞蛋擁有成吉思汗與英國貴族血統,曾加入中國國民黨,成為高層人物,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建立後,失去了一切權勢與地位,即轉入地下,招雇傭兵(難怪老共這回對滿大人不無不滿,大概因壞咖是由具印度回教血統的英國演員出馬,且還為敗者為寇的國民黨高層)
鋼鐵人3影片起始回溯至1999年紐約研討會輔結束,皮爾斯飾演的自卑轉自戀狂科學家博士研發奈米病毒血清技術,成功改造功能類似魔鬼終結者T-1000的打不死燒不壞超級兵團,其終極秘訣還可仿效武士道精神,自體內爆,不留活口,無以成俘,進而榮耀十人團這種中東+中國式的混種敵人們,一次滿足美利堅合眾國近20年來經濟軍事外交眼中釘想像美國超級英雄的舊黃金時代始發於1940年代漫畫界,大抵可滿足當時二戰間的勝利思維。新黃金時代約為2000年後電影業,其波灣戰爭、布希政府與911事件引發無數「美式英雄戰勝東方宿敵」的大量複製。而國土有難,當然是美國最聰明秀出膽力過人瀟灑出眾口若懸河花花公子之東尼史塔克鼎力相救。美式文化傾向鎖定假想敵先,再創造超級英雄;若沒有了恐怖主義,英雄幾乎無用武之地哪!!(大概也只能宅在豪邸發明熨斗男)。鋼鐵人3娛樂了大眾,賺飽了票房,製造話題之餘,還可藉壓碎中空難吃的幸運餅橋段暗諷中國勢力崛起,再利用進階版人肉炸彈彰顯中東軍事/種族議題殊不知滿大人或許不過是替身代打,純粹的災禍卻出於總統內閣或博士本身(人格教育)與其利益薰心的團隊(社會機制),甚至是身著正義象徵(鋼鐵裝束)的偽裝假面史塔克自問自忖之我們是否製造自己的惡敵?」,美國本位英雄主義在此,對號入座,不打自招
小辣椒進化為更火辣辣的浴火女雌並不意外,畢竟符合了漫畫界女性主義抬頭與好萊塢近期花瓶也可砸壞人的劇情老梗,而東尼與小男孩相處過程,突顯超級英雄仍保有赤子之心,除了對抗權勢,卻不忘關懷凡人瑣事有趣在於,這回東尼的人生導師為曾受霸凌的孤兒,而非哪方神人大師,不失為溫馨可愛的鋪陳而不小心撞見東尼的電視台工程師蓋瑞,興奮地認為蓋瑞急需東尼的台詞,如果喜愛90年代英國情境喜劇Men Behaving Badly(劇中蓋瑞與東尼為室友兼損友)的粉絲就不得不會心一笑,其命名絕非偶然當然,聽保羅貝特尼操英式口音用詞的Jarvis家庭機器人與東尼的一來一往,也是聲光特效之外的一大享受雖說此次幾乎沒有鋼鐵人搥鋼鐵人的打鬥場景,看著似美國隊長與浩克造型的鋼鐵大軍齊飛支援,實在過癮,也可見復仇者聯盟2伏筆處處:美國英雄們正準備來個超團隊合作,全球大吸金
你家被炸也絕非偶然啦!!!
Special Thanks: JMH
At Finnkino, Espoo

開眼e週報vol.394轉載(2013/05/09):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94/33945286/ 

Works Cited and Photography:
Jung, Carl Gustav. Man and His Symbols. New York: Dell, 1968.
SHARE:

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Maniac《剝頭煞星》:Maniac’s Mannerism from Mannequin:剝頭煞星之性功能障礙砍人日誌

Night Vision Film Festival 
Helsinki

2013年赫爾辛基春季夜視影展Night Vision選片不如秋季檔來得數量龐大,卻放映了Franck Khalfoun重拍1980年的殺人狂嗜血片《剝頭煞星》Maniac(也為2013金馬奇幻影展《非一般愛情故事》單元選片,據網路消息指出,台灣觀眾還因此片的超尺度而需簽名入場,而芬蘭本地觀眾大多是持網路列印券入場)。此片於20125月坎城影展首映時即有在場觀眾嘔吐昏厥,映後卻讓不少專業影評人給予極佳的正向評價。
 
繼《萬惡城市》Sin City後,娃娃臉伊利亞伍德(Elijah Wood)再度手刃剝皮。除了一對水藍大眼釋放自認無辜無助的自白外,本片為集結精神官能分裂、戀母情結、自殘強迫症、社交障礙、幻聽幻覺的陽萎跟蹤狂之大成。法籍導演Khalfoun更利用第一人稱的自述與視角,強迫觀者之眼體驗喪心病狂的一舉一動,使得黑髮女、唇環妹、長腿姐和經紀人的風姿綽約與美麗倩影,讓觀眾我們身歷約會,爾後卻又(俯視看著自己)重複使用鋼綿洗手的強烈實境感,好似還可聞得淡淡黏黏的血腥味兒。

 
伊利亞伍德飾演的法蘭克Frank呼吸急促與蹣跚步行,鏡頭皆晃動起伏,使殺手如影隨行,卻又難以捉摸整體形象,手法近似英國Rave電音團體超凡樂隊Prodigy1997年的音樂錄影帶〈Smack My Bitch Up〉的模焦晃動,只不過伊利亞伍德這次不是Kill my Orc up,而是Peel the scalp up!! 
 
編導大膽使用幾乎純粹主觀的攝影調度,使觀者我們追隨受害者身影、街區景觀、地鐵出口、公園午餐和車禍現場,卻不時轉向旁觀者的鏡象,強迫觀眾與主角依序從車內照後鏡、唇環女公寓天花板鏡、模特兒藝術展場公廁鏡、法蘭克自家洗手台鏡、甚至是攝影師安娜Anna的作品得知殺手的整體外在形象:害羞靦腆、蒼白清瘦。
 
《剝頭煞星》大量使用法國作曲家Rob尖銳高頻的打碟配樂,加諸公園鴨群的聒噪紛亂,再再影射法蘭克於病發時腦中的狂亂喧囂。他無以療癒的性無能(法蘭克Frank幻覺自己是遭去勢的塑膠模特兒),只有在剝削女人頭皮時,才有一瞬間射精的快感。他的無以啟齒追朔至父親缺席的慘淡童年,母親或是為了生計,或是為了私慾,淪為毒蟲流鶯,法蘭克甚至或許即為濫交後的意外(基因不良)產物。為了懷念母親的濃密秀髮(為母親梳髮是法蘭克唯一能和血親接觸的時光),為了報復父母親的無故缺席,法蘭克持續特選落單女子下手,滿足自我之性高潮,直到攝影藝術家安娜Anna發現了他,其選擇控制權稍稍翻轉,也讓法蘭克因兩人的藝術觀點相似而內心小鹿亂撞,卻更顯其社交與性功能障礙之無所適從。
 
當嗜血瘋子Maniac經營人體模特兒鋪子(mannequin store),不疾不徐地收集各色頭皮/毛髮的癖性(mannerism),彰顯語言與劇情的衝擊力,讓觀者的胃酸翻騰近90分鐘。可惜可愛迷人的攝影師安娜AnnaNora Arnezeder飾演,預測應會為時尚媒體新寵兒)無法成為the Final girl,故事敘述功力甚顯薄弱。但全片黑色幽默之處,大抵就是安娜同性戀友人馬丁Martin嘴巴被菜刀分成兩半還可彈跳起身,手持棒球棍,朝法蘭克痛打,這這這…….連精神官能分裂重度患者也自嘆弗如啊!!

Works Cited and Photography: 
At BioRex, Helsinki.
Special Thanks: JMH
亦正亦邪的湛藍眼眸,實在不敢想像之後觀看哈比人續集時的觀感啊...........
SHARE: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Farewell, My Queen: Les Adieux à la Reine 互別.道別.訣別.永別

2012柏林影展開幕片Les Adieux à la Reine (中譯:情慾凡爾賽)改編自法國歷史小說家Chantal Thomas 2002年的同名小說,以皇后專屬書僮女僕Sidonie Laborde(Léa Seydoux)之視角,凝視歐洲貴族史上最雍容華貴,卻也最哀淒如謎的瑪麗安東尼皇后影片起始由大清早女僕驚醒匆促,直奔凡爾賽宮的拌足不安,到鏡頭晃動模焦,顯示事態嚴重的人心惶惶,觀眾們在100分鐘內無法察覺巴士底監獄的暴民處處,卻可感受最混亂黑暗震撼人心的1789年法國大革命

若將2006年的Marie Antoinette(中譯:凡爾賽拜金女)相較,或許可將這位原籍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西斯一世之女的生平,由Sofia CoppolaBenoît Jacquot之詮釋相串連:由克麗絲汀.鄧斯特所扮演的青春少女,嫁至路易十六的生活充滿豪奢與失望,再進由戴安.克魯格(Diane Kruger)所領銜的一國之后,面臨背叛與孤獨的王權末日,作出驚人卻無奈的抉擇。Coppola版本色彩粉嫩繽紛,不時用船形假髮與杯子蛋糕打點宮廷中充滿年輕不拘的叛逆色調,甚至還請60年代搖滾才女Marianne Faithful客串女爵一角而當時的瑪麗仍Straight,與瑞典軍官擦出風流韻事六年後,Jacquot所導的角度運用旁觀者Sidonie之近身觀察(許多場景隔由柵欄與門縫窺視,也是導演之於視覺/階級弱權的特殊運鏡)與流言輾轉,訴說陰晴不定卻還保有少女之心的瑪麗,佩戴無以估值的首飾項鍊,愛慕著(相對冷淡無感的)公爵夫人Gabrielle de Polignac(Virginie Ledoyen)迷人侗體,卻無法察覺Sidonie的仰慕之情,更無法得知好些宮中成員早已腳底抹油,準備偷竊變賣從閱讀女性時尚雜誌的悠閒沉穩,全心刺繡只為能得皇后一笑,到革命前夕迅速描述女性身體的緊張氛圍,Jacquot將女僕凝視公爵夫人皮膚細節,女皇卻只能藉由一瞥女僕裸身進而慕想愛人的權力轉換與愛情背叛,拿捏得細膩獨到且耐人尋味
英國衛報書評家Helen Falconer曾批得到Prix Femina獎的此本小說中Sidonie一角過於平淡且毫無背景交代,或許這是作者用小人物置身歷史大事上的沒沒無聞之反觀她對瑪麗的喜愛卻換來無以辯白的犧牲,了解到任何人事物都會煙飛灰滅瑪麗與情人的互別,妻子與夫婿的道別,女僕與精神愛人之訣別,法國皇室與帝國歷史的永別,就如同Sidonie在片末所低語的:再會吧!我最鍾愛的皇后(Farewell, My Queen)!過不了多久,我終將無聲無息』。

At Maxim, Helsinki
Season Film Festival 
Works Cited and Photography:
SHARE: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Albatross: Around the neck, about the hope: 英國小鎮少女的成長日記

春寒料峭的四月雪,無法冰封赫爾辛基市民對於大小電影盛事的躍躍欲試。2013年赫爾辛基市文化局與Finnkino承辦的時尚季影展,集結來自英倫叛逆、法式優雅、印度風情與東亞人文等劇情新作(選片均為2011~2013),讓喜愛細膩多彩風格的觀眾們大飽眼福。

 

Downtown Abbey中飾演Lady Sybil BransonJessica Brown-Findlay與新銳導演Niall Maccormick首度合作的Albatross,俏皮暗藏反諷、傷悲隱含希望、陳腔卻不見濫調。全片在北愛爾蘭與大英國土海域間的曼恩島(Isle of Man)拍攝,由當地政府鼎立贊助,呈現色澤鮮豔多端的少女成長悲喜劇。

熱情奔放的Emelia(Jessica Brown-Findlay)闖進在曼恩島海岸經營民宿的Fischer家,充其為兼職打掃工,卻與Fischer家的書呆子女兒Beth(Felicity Jones)漸漸成為知心好友。鮮唇豐滿、身材嬌好、總是套著搖滾樂團皮夾克與大紅耳環的Emelia其聰明伶俐的貼心性格,也著實讓苦情作家男主人Jonathan Fischer(Sebastian Koch)蠢蠢欲動。加諸由Julia Ormond所飾的咄咄逼人的婆娘角色,使得朋友、主從、夫妻與父女間的角色階層,如同Jonathan的著作標題The Cliff House《懸崖小屋》般,搖搖欲墜,岌岌可危。

 

Fischer家為小女兒Posy舉辦的生日派對,各角色間的服飾語言生動有趣:身著羅馬天主教教宗,並配十字架項鍊的Jonathan,內心深處對Emelia的烈火熊熊,一語諷盡其虛有其表的父親權威形象;與身著土耳其肚皮舞孃金蔥高肞裙的Emelia在儲藏間調情一戲,其高頂白帽不慎落於門外,顯示Jonathan已暈頭轉向,情慾勝於理智。Beth的彼得潘綠衣裝扮,暗示仍為涉世未深、天真無慮的青春嫩女。而女主人Fischer的深灰長袍,更彰顯性感盡失的良家婦人之古板怨念。


 

島上信天翁處處,英語系國家因19世紀浪漫派主義詩人Samuel Taylor Coleridge詩作,故有albatross around the neck之成語:指遭逢變故或身負重荷之意。Emelia的生活建築在失親、失憶與謊言中;Beth正逢青春強說愁的尷尬期;Fischer夫妻間已相敬如冰,徒剩家庭義務而毫無愛情滋潤。每每鏡頭轉向看似飛鷗處處,遼闊無邊的海洋景緻時,卻也將各角色間的小小悲嘆,一步步推向心碎與焦慮的邊緣。

 

Beth的自制理性與Emelia的豪放感性,在一件I put outT-shirt上表露無遺: Emelia無視於Fischer夫人的存在,獻身於Jonathan,使他小鹿亂撞,無意間造成Fischer家庭失和;她開啟Beth的眼界與友誼,卻也製造麻煩與混亂。當Emelia知道真相快大白之時,卻無力滅火,反而成為她日後寫作靈感來源(Albatross劇本),重拾了信心。而此時Beth卻穿上了I put out T-shirt,展開未知的大一新鮮人生活。導演將英國小鎮的少女成長日記,深刻卻不絮叨地甜美呈現。

 

At Maxim, Helsinki
Photography and Works Cited:

SHARE: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The Host: The Hosteler hosts the hostilities/《宿主》:主體與客體的變位潛越v.s身份與身軀之敵友難辨

乘勝追擊2008~2012年間暮光之城創下的超自然主義羅曼史效應,作者史蒂芬妮梅爾與好萊塢製片們此次欽點曾編導《鐘點戰》及《楚門的世界》的安德魯尼柯挑戰科幻冒險風格的宿主。當名為「靈魂」的外星生命體入侵佔據地球之體與人類軀殼,並逐步抹滅寄生宿主的自身意志之時,梅蘭妮(Saoirse Rona莎柔絲羅南飾)的肉身卻同居二重靈魂,為了所愛之人,必須攜手合作,躲避追緝,踏上跨越生死交界的追尋之旅。

首度獨挑一人分飾兩角之大樑的莎柔絲羅南,藉由梅蘭妮與小漫(Wanda)的二元對話,明點出現代主義中身份認同的內在矛盾議題。「地球為人類之家、人為世界之主」為眾所皆知的傳統主體認同,加諸美國本位主義之「外來者為敵」的思維,伊恩、凱爾以及其他人類倖存者初始皆對梅蘭妮深懷惡意,多次想藉由射殺其軀體進而殲滅外星(小漫)靈魂。其次,梅蘭妮與小漫旅途上的拌嘴磨合而後妥協的過程,頗似身認同理論中的相對主義(反對單一主義)。不禁讓觀者思量,英文原名為流浪者(Wanderer)的小漫終可棲身於一青春女性身型,成了投宿者(hosteler),原為人類的梅蘭妮應已成為如行屍走肉般的人質(hostage),其器官四肢不過是座客棧(hostel)。然而,主體思想(host computer)卻因梅蘭妮鮮明豐沛的情感而未亡,使得個性截然不同的兩個靈魂(梅蘭妮+小漫)彼此於同一(女性)聖體(Host)中相互敵對反抗(hostile/hostilities)。究竟,在作者史蒂芬妮梅爾的文字遊戲中,到底是女孩的副交感神經徹底瓦解,還是真有最後靈魂東道主(The Host/Hostess)的終極勝出??而當小漫無間目睹醫務室慘無「人」道的分割手術時,孰者才是敵??孰者或為友??誰才是最兇殘無情的宿主??
身份認同之建立是基於個體對地區事物的熟悉程度。小漫的靈魂對大峽谷地區糧食耕作方式及在智慧老人Jeb(老牌演員威廉赫特飾)治理領導(政治)與解說教育之下,得知了人類的日用品補給線(經濟)與社會文化的發展。小漫對峽谷社區認識程度愈深,就對梅蘭妮的胞弟與伊恩、傑瑞和主治醫師產生親切感。小漫透過梅蘭妮的雙眼,重新定義自己。當她手持鐮刀與大夥兒一同收割勞動之時,幾已成為(人類)當中的一分子,便形成(或許相對矛盾的)身份認同感;既可說是被人類(宿主??)洗腦成功,也同時翻轉了外星人殖民的故事老梗。有趣的是,猜疑成性的峽谷區人們也在對話相處中,與小漫的靈魂漸漸滋生情感與友誼。與暮光之城中貝拉.史旺相似之處,則為梅蘭妮/小漫都有著犧牲小我之舉。兩個姐妹靈魂的拉扯,手術台上的依依不捨,主體與客體的模糊難辨,身份與身軀之屈從變位,為身份認同理論中的折衷主義,也讓好些電影觀者潸潸淚流
作者史蒂芬妮梅爾上回結合人類、吸血鬼與狼族的三角戀之後,這回口味加重,來個兩魂兩身(梅蘭妮+傑瑞v.s小漫+伊恩)的Double Date。相較於梅蘭妮的聲音情感表達不如小漫的多愁善感(或許也為導演的刻意安排,強調梅蘭妮已無法掌握自身主體的尷尬焦慮),身為奧斯卡影帝傑若米艾朗之子的麥克斯艾朗所飾的傑瑞, 其深情款款的表演功力還不若愛在心裡有口難開的伊恩(傑克.阿貝爾飾)。而約會地點的美國大峽谷區,隱隱顯出作者小說系列中原生母親角色缺席之匱乏。外觀暗紅乾涸的坑坑洞洞,竟蘊藏著無窮的生命與豐沛的泉源,也暗喻人類個體重溫母體子宮的關懷與保護。到底,我們才是這個宇宙/地球的寄生者,我們時而徘徊於荒郊野外,時而投宿於大地(母體/聖體)之中。就如同十足人本主義的史蒂芬妮梅爾,我們喜歡在文本電影中先抑人之惡,再揚人之善。(人類多珍貴美妙,連外星人都想成為我們自已哩!!)我們創造出的各種豐富的角色物種,其時不過是面鏡子,我們終其一生,是在研究自己、發揚自我、陶醉自身的形象,建立身份認同,藉以確保擺脫精神官能之無以逃避的分裂。那群會吸血的、會狼嚎的、會戀愛的,都是我們的影子。然後,透過複述多遍的陳腔濫調與歷史故事,我們又再次地、狠狠地、認識了自己。

At Finnkino Forum, Jyväskylä


Works Cited & Photography: 
www.imbd.com 
http://www.stepheniemeyer.com


SHARE:
Blogger Template Created by pip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