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人3》影片起始回溯至1999年紐約研討會輔結束,蓋.皮爾斯飾演的自卑轉自戀狂科學家博士研發奈米病毒血清技術,成功改造功能類似魔鬼終結者T-1000的打不死、燒不壞超級兵團,其終極秘訣還可仿效武士道精神,自體內爆,不留活口,無以成俘,進而榮耀十人團。這種中東+中國式的混種敵人們,一次滿足美利堅合眾國近20年來經濟軍事外交眼中釘想像。美國超級英雄的舊黃金時代始發於1940年代漫畫界,大抵可滿足當時二戰間的勝利思維。新黃金時代約為2000年後電影業,其波灣戰爭、布希政府與911事件引發無數「美式英雄戰勝東方宿敵」的大量複製。而國土有難,當然是美國最聰明秀出膽力過人瀟灑出眾口若懸河花花公子之東尼史塔克鼎力相救。美式文化傾向鎖定假想敵先,再創造超級英雄;若沒有了恐怖主義,英雄幾乎無用武之地哪!!(大概也只能宅在豪邸發明熨斗男)。鋼鐵人3娛樂了大眾,賺飽了票房,製造話題之餘,還可藉壓碎中空難吃的幸運餅橋段暗諷中國勢力崛起,再利用進階版人肉炸彈彰顯中東軍事/種族議題。殊不知滿大人或許不過是替身代打,純粹的災禍卻出於總統內閣或博士本身(人格教育)與其利益薰心的團隊(社會機制),甚至是身著正義象徵(鋼鐵裝束)的偽裝假面。史塔克自問自忖之「我們是否製造自己的惡敵?」,美國本位英雄主義在此,對號入座,不打自招。
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Iron Man 3:《鋼鐵人3》英雄吸金,鋼鐵效應
《鋼鐵人3》影片起始回溯至1999年紐約研討會輔結束,蓋.皮爾斯飾演的自卑轉自戀狂科學家博士研發奈米病毒血清技術,成功改造功能類似魔鬼終結者T-1000的打不死、燒不壞超級兵團,其終極秘訣還可仿效武士道精神,自體內爆,不留活口,無以成俘,進而榮耀十人團。這種中東+中國式的混種敵人們,一次滿足美利堅合眾國近20年來經濟軍事外交眼中釘想像。美國超級英雄的舊黃金時代始發於1940年代漫畫界,大抵可滿足當時二戰間的勝利思維。新黃金時代約為2000年後電影業,其波灣戰爭、布希政府與911事件引發無數「美式英雄戰勝東方宿敵」的大量複製。而國土有難,當然是美國最聰明秀出膽力過人瀟灑出眾口若懸河花花公子之東尼史塔克鼎力相救。美式文化傾向鎖定假想敵先,再創造超級英雄;若沒有了恐怖主義,英雄幾乎無用武之地哪!!(大概也只能宅在豪邸發明熨斗男)。鋼鐵人3娛樂了大眾,賺飽了票房,製造話題之餘,還可藉壓碎中空難吃的幸運餅橋段暗諷中國勢力崛起,再利用進階版人肉炸彈彰顯中東軍事/種族議題。殊不知滿大人或許不過是替身代打,純粹的災禍卻出於總統內閣或博士本身(人格教育)與其利益薰心的團隊(社會機制),甚至是身著正義象徵(鋼鐵裝束)的偽裝假面。史塔克自問自忖之「我們是否製造自己的惡敵?」,美國本位英雄主義在此,對號入座,不打自招。
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Maniac《剝頭煞星》:Maniac’s Mannerism from Mannequin:剝頭煞星之性功能障礙砍人日誌
繼《萬惡城市》Sin City後,娃娃臉伊利亞伍德(Elijah Wood)再度手刃剝皮。除了一對水藍大眼釋放自認無辜無助的自白外,本片為集結精神官能分裂、戀母情結、自殘強迫症、社交障礙、幻聽幻覺的陽萎跟蹤狂之大成。法籍導演Khalfoun更利用第一人稱的自述與視角,強迫觀者之眼體驗喪心病狂的一舉一動,使得黑髮女、唇環妹、長腿姐和經紀人的風姿綽約與美麗倩影,讓觀眾我們身歷約會,爾後卻又(俯視看著自己)重複使用鋼綿洗手的強烈實境感,好似還可聞得淡淡黏黏的血腥味兒。
編導大膽使用幾乎純粹主觀的攝影調度,使觀者我們追隨受害者身影、街區景觀、地鐵出口、公園午餐和車禍現場,卻不時轉向旁觀者的鏡象,強迫觀眾與主角依序從車內照後鏡、唇環女公寓天花板鏡、模特兒藝術展場公廁鏡、法蘭克自家洗手台鏡、甚至是攝影師安娜Anna的作品得知殺手的整體外在形象:害羞靦腆、蒼白清瘦。
《剝頭煞星》大量使用法國作曲家Rob尖銳高頻的打碟配樂,加諸公園鴨群的聒噪紛亂,再再影射法蘭克於病發時腦中的狂亂喧囂。他無以療癒的性無能(法蘭克Frank幻覺自己是遭去勢的塑膠模特兒),只有在剝削女人頭皮時,才有一瞬間射精的快感。他的無以啟齒追朔至父親缺席的慘淡童年,母親或是為了生計,或是為了私慾,淪為毒蟲流鶯,法蘭克甚至或許即為濫交後的意外(基因不良)產物。為了懷念母親的濃密秀髮(為母親梳髮是法蘭克唯一能和血親接觸的時光),為了報復父母親的無故缺席,法蘭克持續特選落單女子下手,滿足自我之性高潮,直到攝影藝術家安娜Anna發現了他,其選擇控制權稍稍翻轉,也讓法蘭克因兩人的藝術觀點相似而內心小鹿亂撞,卻更顯其社交與性功能障礙之無所適從。
當嗜血瘋子Maniac經營人體模特兒鋪子(mannequin store),不疾不徐地收集各色頭皮/毛髮的癖性(mannerism),彰顯語言與劇情的衝擊力,讓觀者的胃酸翻騰近90分鐘。可惜可愛迷人的攝影師安娜Anna(Nora Arnezeder飾演,預測應會為時尚媒體新寵兒)無法成為the Final girl,故事敘述功力甚顯薄弱。但全片黑色幽默之處,大抵就是安娜同性戀友人馬丁Martin嘴巴被菜刀分成兩半還可彈跳起身,手持棒球棍,朝法蘭克痛打,這這這…….連精神官能分裂重度患者也自嘆弗如啊!!
Works Cited and Photography: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Farewell, My Queen: Les Adieux à la Reine 互別.道別.訣別.永別
At Maxim, Helsinki
Season Film Festival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Albatross: Around the neck, about the hope: 英國小鎮少女的成長日記
春寒料峭的四月雪,無法冰封赫爾辛基市民對於大小電影盛事的躍躍欲試。2013年赫爾辛基市文化局與Finnkino承辦的時尚季影展,集結來自英倫叛逆、法式優雅、印度風情與東亞人文等劇情新作(選片均為2011~2013年),讓喜愛細膩多彩風格的觀眾們大飽眼福。
在Downtown Abbey中飾演Lady Sybil Branson的Jessica Brown-Findlay與新銳導演Niall Maccormick首度合作的Albatross,俏皮暗藏反諷、傷悲隱含希望、陳腔卻不見濫調。全片在北愛爾蘭與大英國土海域間的曼恩島(Isle of Man)拍攝,由當地政府鼎立贊助,呈現色澤鮮豔多端的少女成長悲喜劇。
熱情奔放的Emelia(Jessica Brown-Findlay飾)闖進在曼恩島海岸經營民宿的Fischer家,充其為兼職打掃工,卻與Fischer家的書呆子女兒Beth(Felicity Jones)漸漸成為知心好友。鮮唇豐滿、身材嬌好、總是套著搖滾樂團皮夾克與大紅耳環的Emelia其聰明伶俐的貼心性格,也著實讓苦情作家男主人Jonathan Fischer(Sebastian Koch)蠢蠢欲動。加諸由Julia Ormond所飾的咄咄逼人的婆娘角色,使得朋友、主從、夫妻與父女間的角色階層,如同Jonathan的著作標題The Cliff House《懸崖小屋》般,搖搖欲墜,岌岌可危。
Fischer家為小女兒Posy舉辦的生日派對,各角色間的服飾語言生動有趣:身著羅馬天主教教宗,並配十字架項鍊的Jonathan,內心深處對Emelia的烈火熊熊,一語諷盡其虛有其表的父親權威形象;與身著土耳其肚皮舞孃金蔥高肞裙的Emelia在儲藏間調情一戲,其高頂白帽不慎落於門外,顯示Jonathan已暈頭轉向,情慾勝於理智。Beth的彼得潘綠衣裝扮,暗示仍為涉世未深、天真無慮的青春嫩女。而女主人Fischer的深灰長袍,更彰顯性感盡失的良家婦人之古板怨念。
島上信天翁處處,英語系國家因19世紀浪漫派主義詩人Samuel Taylor Coleridge詩作,故有albatross around the neck之成語:指遭逢變故或身負重荷之意。Emelia的生活建築在失親、失憶與謊言中;Beth正逢青春強說愁的尷尬期;Fischer夫妻間已相敬如冰,徒剩家庭義務而毫無愛情滋潤。每每鏡頭轉向看似飛鷗處處,遼闊無邊的海洋景緻時,卻也將各角色間的小小悲嘆,一步步推向心碎與焦慮的邊緣。
Beth的自制理性與Emelia的豪放感性,在一件I put out的T-shirt上表露無遺: Emelia無視於Fischer夫人的存在,獻身於Jonathan,使他小鹿亂撞,無意間造成Fischer家庭失和;她開啟Beth的眼界與友誼,卻也製造麻煩與混亂。當Emelia知道真相快大白之時,卻無力滅火,反而成為她日後寫作靈感來源(即Albatross劇本),重拾了信心。而此時Beth卻穿上了I put out T-shirt,展開未知的大一新鮮人生活。導演將英國小鎮的少女成長日記,深刻卻不絮叨地甜美呈現。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The Host: The Hosteler hosts the hostilities/《宿主》:主體與客體的變位潛越v.s身份與身軀之敵友難辨
At Finnkino Forum, Jyväskyl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