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 Maxim, Helsinki
Season Film Festival
2012柏林影展開幕片《情慾凡爾賽》Les Adieux à la Reine 改編自法國歷史小說家Chantal Thomas 2002年的同名小說,以皇后專屬書僮女僕Sidonie Laborde(Léa Seydoux)之視角,凝視歐洲貴族史上最雍容華貴,卻也最哀淒如謎的瑪麗安東尼皇后。影片起始由大清早女僕驚醒匆促,直奔凡爾賽宮的拌足不安,到鏡頭晃動模焦,顯示事態嚴重的人心惶惶。觀眾們在100分鐘內無法察覺巴士底監獄的暴民處處,卻可感受最混亂黑暗、震撼人心的1789年法國大革命。
若將
2006年蘇菲亞柯波拉的《凡爾賽拜金女》
Marie Antoinette相較,或許可將這位原籍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西斯一世之女的生平與
Benoît Jacquot之詮釋相串連。由克麗絲汀鄧斯特所扮演的青春少女,嫁至路易十六的生活充滿豪奢與失望,再進由戴安克魯格(
Diane Kruger)所領銜的一國之后,面臨背叛與孤獨的王權末日,作出驚人卻無奈的抉擇。
柯波拉版本色彩粉嫩繽紛,不時用船形假髮與杯子蛋糕打點宮廷中充滿年輕不拘的叛逆色調,甚至還請
60年代搖滾才女
Marianne Faithful客串女爵一角。而當時的瑪麗仍為異性戀,與瑞典軍官擦出風流韻事。六年後,
Jacquot所導的角度運用旁觀者
Sidonie之近身觀察(許多場景隔由柵欄與門縫窺視,也是導演之於視覺
/階級弱權的特殊運鏡)與流言輾轉,訴說陰晴不定卻還保有少女之心的瑪麗,佩戴無以估值的首飾項鍊,愛慕著相對冷淡無感的公爵夫人
Gabrielle de Polignac(Virginie Ledoyen)迷人侗體,卻無法察覺
Sidonie的仰慕之情,更無法得知好些宮中成員早已腳底抹油,準備偷竊變賣。
從閱讀女性時尚雜誌的悠閒沉穩,全心刺繡只為能得皇后一笑,到革命前夕迅速描述女性身體的緊張氛圍,導演
Jacquot將女僕凝視公爵夫人皮膚細節,女皇卻只能藉由一瞥女僕裸身進而慕想愛人的權力轉換與愛情背叛,拿捏得細膩獨到且耐人尋味。
英國衛報書評家
Helen Falconer曾批得到
Prix Femina獎的此本小說中
Sidonie一角過於平淡且毫無背景交代,或許這是作者用小人物置身歷史大事上的沒沒無聞之反觀:她對瑪麗的喜愛卻換來無以辯白的犧牲,了解到任何人事物都會煙飛灰滅。瑪麗與情人的互別、妻子與夫婿的道別、女僕與精神愛人之訣別、法國皇室與帝國歷史的永別,就如同
Sidonie在片末所低語的
:『再會吧!我最鍾愛的皇后
Farewell, My Queen!過不了多久,我終將無聲無息』。
Works Cited and Photography:
www.imdb.c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ie_Antoinette
http://www.guardian.co.uk/books/2004/jan/10/fiction1. Saturday 10 January 20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