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Liberty

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Frankenstein《科學怪人》:Guillermo del Toro「超越父權」、「弒父戀母」、「隔絕疏離」的哥德暗黑羅曼史

30 August 2025
Sala Darsena Venezia 82 Italia 
 
We Shall Be Monsters.

誰,能創作出最驚世駭人的恐怖故事?

Frankenstein & Prometheus

1816年,時年19歲的瑪麗雪萊(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1797–1851)偕新婚丈夫詩人珀西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與浪漫主義文學泰斗拜倫勳爵(George Gordon Byron6th Baron Byron1788–1824)以及其私人醫生約翰威廉(John William Polidori1795–1821)在瑞士日內瓦湖畔渡假避暑時,四位好友相互打賭:誰,能創作出最驚世駭人的恐怖故事?
 
曾於1814年遊歷位於德國黑森林州Darmstadt的煉金術古堡(Burg Frankenstein)以及聽聞1606Silesia地區(現為波蘭境內的Ząbkowice鎮)的掘墓醜聞,年輕聰慧的瑪麗雪萊想像著一位野心勃勃的科學家創造了全新生命,卻對自己的創作感到無限恐懼與無比懊悔,加諸Frankenstein意為「法蘭克人的基石」的語言學詞源,因而啟發《科學怪人》的小說靈感(註一)。首版於1818年倫敦匿名出書,副標題The Modern Prometheus源於詩人丈夫雪萊1820年的四幕詩劇《普羅米修斯獲釋》Prometheus Unbound1831年,修訂版以瑪麗雪萊掛名為主作者,並增添新序,解釋小說架構。
 
融合哥德驚悚與浪漫主義的《科學怪人》,不啻為英國古典文學史上最亮眼、最驚艷、卻也最哀淒的瑰寶,啟發後世無數音樂、影音改編與創作。自1910年美國短片編導J. Searle Dawley1877–194916分鐘的《科學怪人》首發大銀幕後,中外編導無不前仆後繼,爭相呈現詮釋版本。最廣為人知且飽含原著精神者,當數1994年北愛爾蘭裔導演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自導自演,集結硬底子蠻牛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飾演「怪物」的《瑪麗雪萊之科學怪人》了。

以《羊男的迷宮》一名驚人的墨西哥導演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自小熟讀英國哥德派文學名著,於2007年表示『盡力爭取製作「彌爾頓悲劇」版本的《科學怪人》』,但卻遭逢2007-08年美國編劇協會大罷工而計畫停擺,爾後與環球影業耗時多年的討論,皆無定案。直至2022-23年,Netflix與戴托羅簽署長年合作協議,先發上架恐怖詭譎的《吉勒摩戴托羅之珍奇櫃》Guillermo del Toro’s Cabinet of Curiosities廣受影迷影評喜愛,而醞釀數十載的《科學怪人》也隨之滿血復活。

2025830日於威尼斯影展大展廳(Sala Grande)全球首映的《科學怪人》,集結人氣高漲的奧斯卡伊薩克(Oscar Isaac)、新生代恐怖天后米亞高斯(Mia Goth)、帥氣挺拔的雅各艾洛迪(Jacob Elordi)、獎項常客克里斯多夫華茲(Christoph Waltz)以及英國《權力遊戲:冰與火之歌》系列實力派David John Bradley與查爾斯丹斯(Walter Charles Dance),配備吉勒摩戴托羅精緻迷人的場景調度、瑰麗繁複的服飾語碼以及奇異多變的虛實交錯,再度詮釋兩百年前瑪麗雪萊飽含「弒父戀母」、「超越父權」、「造物主與被創造」、「隔絕與疏離」的哥德暗黑羅曼史。


超越父權的弒父戀母

1857年,深陷北極冰層的丹麥艦隊,意外收留了身負重傷的維多法蘭克斯坦(Victor Frankenstein),艦長也不期得知敏感善變科學家的過往身世。
 
吉勒摩戴托羅先以瑪麗雪萊原著版本中最後章節的倒敘回憶手法搬遷至本片《科學怪人》的起始橋段,並以「造物主科學家」的觀點對照「被創造怪人」的經歷,穿插以「女性凝視」三角戀的陰柔論述,旁觀了弒父戀母伊底帕斯情結的家族悲劇。
 
瑪麗雪萊創建《科學怪人》角色奠基於希臘羅馬神話以及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1608–16741667年出版的長詩《失樂園》Paradise Lost。《失樂園》經常以「勝利者維多」The Victor代稱為上帝;《科學怪人》科學家維多法蘭克斯坦與上帝在《失樂園》創造生命的行為模式不謀而合。最有趣在於,希臘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2023年勇奪威尼斯金獅獎的哥德式奇幻《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改編自蘇格蘭藝術家兼小說家格雷(Alasdair James Gray1934-20191992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威廉達佛飾演宛如上帝的解剖學教授Godwin Baxter,姓名致敬了瑪麗雪萊嫁至詩人珀西雪萊前的出生姓氏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
 
《科學怪人》浪漫卻瘋狂的科學家維多法蘭克斯坦不啻為瑪麗雪萊投射貴族詩人丈夫珀西雪萊的鏡像:身為長子的珀西雪萊,備受家人親戚寵愛。其祖父為第一代戈林堡準男爵比希雪萊(Sir Bysshe Shelley1st Baronet of Castle Goring),其父是維新黨議員提摩西雪萊(Timothy Shelley1753–1844);小說中維多法蘭克斯坦出生於義大利那不勒斯,童年在瑞士日內瓦悠悠度日,爾後前往德國求學;父親家世顯赫、富可敵國。

珀西雪萊的親妹妹和《科學怪人》中維多的養妹都名為伊麗莎白,且貴族詩人雪萊不時以「維多」作為筆名,還與伊麗莎白合著《原創詩集》Victor and Cazire。在伊頓公學求學期間,雪萊不時以電磁、火藥進行多項實驗,於牛津大學時期,其宿舍房內總是架滿了各式科學儀器。
 
2025年吉勒摩戴托羅版本的《科學怪人》,由奧斯卡伊薩克飾演維多法蘭克斯坦,與歷年影視改編角色,尤其以1994年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自導自演相較,五官更深邃、嗓音更深厚、性格更深沉;雖說奧斯卡伊薩克飾演宛如上帝的「造物主科學家」,並不如威廉達佛於《可憐的東西》飾演宛如上帝的解剖學教授Godwin那般有趣、充滿慈愛、飽含理解,但是卻在「假扮神父」的橋段,與米亞高斯飾演的「未來弟媳婦」伊麗莎白,唇槍舌劍、互不相讓卻互探底細的輕鬆詼諧,讓飽含歌德驚悚與「彌爾頓悲劇」的《科學怪人》令揪心的觀眾們咧嘴一笑。

而這稍縱即逝的咧嘴一笑橋段,卻埋伏了「造物主科學家」自小喪母、父權制霸的童年陰影。即使胞弟威廉(由奧地利新生代Felix Kammerer飾演)稍嫌軟弱卻溫柔體貼的兄弟情誼,也無法解除維多的喪母之痛、憤恨不平與傲慢冷漠。維多愈想在科學領域超越父權的「伊卡魯斯自負」(註二),就越趨近弒父戀母的「伊底帕斯情結」輪迴;維多誤認為創造生命等同於弒父成功,卻同時繼承了父親的「鏡像」:急功近利、暴虐苛刻、毫無同理、自私冷酷;而這高度自戀的反社會人格,伊麗莎白那溫柔聰穎的「女性凝視」早已看破不說破。導演吉勒摩戴托羅更以米亞高斯一人分飾母親克萊兒與投資商女兒伊麗莎白,隱喻了全體男性角色共持高度的戀母情結。而自戰場屍塊密密縫合而成的「科學怪人」,更是「造物主科學家」的強化「鏡像」。


造物主與被創造

Did I request thee, Maker, from my clay to mould me man? 
Did I solicit thee from darkness to promote me? 
— Paradise Lost

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的開篇引用約翰彌爾頓《失樂園》中的無數問句,並以「科學怪人」與盲眼智慧老人相處中,得知「我是誰?我打從哪兒來?又將往何處去?」的自我認同大哉問。
 
「科學怪人」怪物形像也源自《失樂園》中撒旦原型。澳洲新星雅各艾洛迪飾演的「科學怪人」,摒除百年來「國字臉、細長眼」的綠巨人形象,象牙膚色、瘦削精實,臉龐身軀點綴著一抹湛藍,宛如破碎的希臘古典大理石雕像。

就如同吉勒摩戴托羅《地獄怪客:金甲軍團》以及《水底情深》的兩棲物種,(恰恰好都是由美國演員道格瓊斯Doug Jones飾演),「科學怪人」影片起始的造型與緘默,宛如喪失面孔的幽靈,帶著難解的陰鬱,卻因為溫柔聰穎的「女性凝視」,而激盪其「我很醜,但是我很溫柔」的人性溫暖。
 
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1952-2018年出版的社會學研究《身分政治》(註三),先以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釋放的全球化身分認同政治版本,其一為要求「維護個人尊嚴」,其二則是「承認集體尊嚴」,並從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的著作《善惡的彼岸》Beyond Good and Evil延伸討論,指出雖說「人人生而自由,人人追求自由之渴望視為平等」是「自己為各種概念下定義的權利,包括生存、意義、宇宙和人類生活奧祕等概念」,但是尼采忽略了此一問題:並非人人都是毫無瑕疵的超人。

那麼,《科學怪人》的開篇『造物主,我可曾要求過?從團土型塑成我?』的大哉問,是存在先於道德的,也是作者瑪麗雪萊與後世無數編導之於人類最終恐懼「生的意義為何?而惡又從哪裡來?」的開放性詰問。

以原著小說和改編版本而論,《科學怪人》中法蘭克斯坦家父的自傲高冷轉變嚴苛冷峻、「造物主科學家」由野心勃勃變態為暴虐無情、「被創造怪人」的好奇無知至最終的復仇烈火,他們「惡」的來源,是源於對「生」的失望:生活的用意、生命的價值、生存的意義。三者互為彼此「怪人」性格的強化,也是彼此命運的鏡像:為了滿足自我私慾與權力渴望,不惜踏入最道德黑暗的邊界。
 
當然也因為三者皆非「毫無瑕疵的超人」,即使法蘭克斯坦父子皆為宛如「造物主上帝」般的不可一世,雅各艾洛迪飾演的「科學怪人」甚至就是細胞突變的金剛狼,但是當穩定共有的道德視域消失(米亞高斯飾演維多法蘭克斯坦的母親克萊兒以及橫豎在威廉、維多以及科學怪人多角戀的伊麗莎白的逝去),被相互較勁的價值系統亦或是自視甚高的自負所取代,且絕大多數者繼而萌生強烈的不安、焦慮與疏離感,因為,他們不了解真正的自我。
 
福山教授的《身分政治》一書也毫不避諱點名,「大多數人們自認是真實內在的自我,其實是由與「他者」的關係、以及「他者」提供的規範和期望所建構」,為了發掘僅僅屬於自己的個體性,人們便踏上了各式各樣認知自我的旅程。《科學怪人》中,富有卻嚴厲的家父恨鐵不成鋼,好以培養頭號繼承人;野心勃勃的科學家以創造新生命為鍊金術;而被創造的「科學怪人」則渴望與女性、家人甚或是陌生者建立關係,三者皆為了「維護個人尊嚴」,而不得不「承認集體尊嚴」,而這種身份認同的危機對應表現型個人主義,為了尋找能使自我個體重新連結社會群體、重新建立明確道德視域的共同身份,極度追求個人權利的普遍承認,也就是「生與惡」、「造物主與被創造」「衝突與復仇」的無限輪迴。
 

隔絕與疏離

原著小說與後世改編版本的《科學怪人》,指明社會疏離既是罪惡的根源,也是罪惡的懲罰。科學怪人讀畢《失樂園》後,竟表示能完全理解撒旦孤傲的心理掙扎,沉浸於創世紀的末世謎題之中。他也認同自身的超人力量與不請自來的永生──使其成為施以暴力的最佳人選。

科學怪人爾後講述了他自我放逐的身份認同旅程,好如普羅米修斯獲釋,時而溫柔,時而兇猛,最終令人心碎。冰冷的荒野既是無限的希望,卻也是無盡的監獄,令觀者既恐懼又欣慰。

對維多而言,疏離也導致錯誤的決定,同時也是一連串錯誤決定的懲罰。科學家獨自一人在陰暗、孤立、隔絕的實驗室、遍佈屍塊與血水,創造新物種。「孤獨」使維多的野心倍增、自負暴漲,但這種宛如「牢房」的工作模式本身就是無形的刑罰。即使新生命誕生後,維多這新手爸爸毫無養成經驗,也毫無教育計畫,與周圍的人更加疏離,因為除了贊助商哈蘭德,幾乎無法向任何人透露他的創世紀實驗。
 
科學怪人和造物主科學家都不約而同,將自身比喻為《失樂園》中的撒旦:與上帝的疏離既是撒旦的罪過,也是撒旦的懲罰。而瑪麗雪萊更藉由書寫小說,提出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根源在於自我隔絕」:個體之所以拒絕與他人或是外界保持聯繫,是因為自我無有價值認同。

瑪麗雪萊之《科學怪人》的最終章,因「弒父」───謀殺造物主─── 而備感孤單,其隔絕疏離與自我厭惡無以計量。雖說吉勒摩戴托羅版本的《科學怪人》隔絕疏離並未導致自我毀滅,但是悲淒心碎的開放式結局,仍然無法擁有可憐的東西》令人會心一笑的成長日記。

 
紀實與小結

雖然吉勒摩戴托羅對於雅各艾洛迪飾演的科學怪人與米亞高斯飾演的雙重女性特質,就如同《水底情深》與《猩紅山莊》中「遭致誤解與隔離的男性」與「溫暖聰慧的深情女性」是飽含憐憫與不捨的,但是吉勒摩戴托羅的認同幾乎完全集中在奧斯卡伊薩克飾演的科學家維克多身上,對於內心瀕臨瘋癲邊緣的操縱者,特寫鏡頭中帶著懺悔般的低語,卻又恐懼不已,燃燒烈焰的熾天使正是科學家的心魔與導演的夢魘。
 
無論是編導或是科學家,皆是一絲不苟、注重細節,致力於將現有技術超越極限的藝術家,但是單憑一己之力,他們深知無法如期完成任務。而獎項常客克里斯多夫華茲(Christoph Waltz)飾演的軍火商兼贊助人哈蘭德(Harlander),出於不可告人的目的,堅持大筆資助野心勃勃科學家那看似不可能的可能任務。
 
而贊助人哈蘭德之於科學家維多,正是串流巨頭Netflix之於編導吉勒摩戴托羅。正如科學怪人實驗在後勤出了包,吉勒摩戴托羅在Netflix支持下的夢想鉅作《科學怪人》,精美絕倫、規模宏大、構思精巧,卻不得不在2025威尼斯影展期間首映後,十月份只以在有限戲院檔次公播,十一月第一週末便屈居為小螢幕規格體驗。無怪乎830日威尼斯影展業界首映場,片頭五彩霓虹的Netflix商標一亮,在場不少影評業者們,噓聲噗聲綿延不斷。
 
雖說吉勒摩戴托羅在威尼斯映後國際記者會上表示「從不擔心人工智慧,而是人性愚蠢」,並延續一貫精雕細琢的手作場景模型,以及與劇組服裝設計師Kate Hawley為米亞高斯雙重角色設計了色彩鮮豔、綴有羽毛的蓬裙禮服,巧妙暗示貫穿全劇的「伊卡魯斯越父自負」與「伊底帕斯戀母情結」,隱喻了科技精英的傲慢自大和警示人工智慧濫用的全球浩劫,但是,或許連靈感滿缽,才華洋溢的製作人編導,也無法拒絕與大筆資金的串流合作,而犧牲了電影誕生的初衷:在黑暗的大螢幕空間產生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藝術連結。

而或許,即使我們捫心自問,也不能完全解惑的是:
串流真為電影之惡嗎?電影又為何而生?


參考書目:

註一
Stableford, Brian.“Frankenstein and the Origins of Science Fiction”. Seed, David (ed.). Anticipations: Essays on Early Science Fiction and its Precursors.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pp. 47–49. ISBN 978-0815626404. Retrieved 19 July 2018.

註二
Icarus stride over Daedalus

希臘建築師兼發明家Daedalus替克里特島國王米諾斯(Minos)建造一座巧妙詭譎的迷宮,以豢關牛頭人身怪物Minotaur。但國王擔心迷宮設計圖走漏,於是下令將建築師父子監禁高塔,以防逃脫洩密。

父親Daedalus以蜂蠟結合鳥羽製成了飛行翼為越獄工具,但不耐高熱。無奈年輕氣盛的兒子伊卡魯斯Icarus無視父親的警告,趁機竄升,蠟翼融化,遂而墜海而溺斃。父親喪子,將那對蠟翼懸掛在奧林帕斯山的阿波羅神殿裡,從此不再飛翔。

警世諺語don't fly too close to the sun因此而廣為人知。

註三
Fukuyama, Francis. Identity: 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st Edition, New York: 2018.

法蘭西斯福山,《身分政治:民粹崛起、民主倒退,認同與尊嚴的鬥爭為何席捲當代世界?》。洪世民 譯。台北:時報出版,2020

#Venezia82 #Netflix #科學怪人 #Frankenstein #GuillermodelToro #MiaGoth 
#OscarIsaac #JacobElordi #ChristophWaltz #2025威尼斯影展
 
關鍵評論網2025/11/15電子報 https://www.thenewslens.com/column/streaming/260916

SHARE:

2025年11月16日 星期日

Bugonia《暴風尼亞》:Yorgos Lanthimos 冷酷、無情、詭譎、暴力,偏執莫測玩弄全球威權企業 V.S. 左翼虛無主義

28 August 2025
Sala Grande Venezia 82 Italia 
 
「牛糞燻蒸」與「暴風尼亞」

「牛糞燻蒸」Bugonia為古代地中海沿岸區域民間深信「蜜蜂由牛隻屍體自然孵化」的養蜂習俗。拜占庭帝國《農事學》Geoponica以及奧古斯都時期羅馬國民詩人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BCD 70—BCD 19)所著《農事詩》第四卷皆詳細描述「牛糞燻蒸」的製作方法,以增產蜂群(註一)。
 
「牛糞燻蒸」Bugonia爾後進化為一「證據確鑿且顯而易見的科學事實」的古典文學學術修辭法。2025年,希臘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改編自2003年韓國張駿桓導演邪典電影《拯救綠色星球!》Save The Green Planet! 的《暴風尼亞》Bugonia,再度召喚《憐憫的種類》Kinds of Kindness傑西普萊蒙(Jesse Plemons),四度攜手《可憐的東西》影后艾瑪史東(Emma Stone),以生態恐怖主義陰謀論蜂農,對抗大型藥企女性執行長,借代「牛糞燻蒸」的辭源,將「牛隻比喻為地球,而人類則是蜂群」而發想的末日警示預言。

偏愛爆頭挖腦、漿液四濺的尤格藍西莫,繼2023可憐的東西》以及2024《憐憫的種類》之後,2025《暴風尼亞》冷酷、無情、詭譎、暴力,偏執莫測玩弄著觀眾的宇宙觀與同情心。


左翼虛無主義 v.s. 全球威權企業

《暴風尼亞》影片起始〈序章〉,宛如國家地理頻道生態紀錄片,寫實了工蜂採粉的嚴密分工,併發棄巢而去的蜂群衰竭失調症(colony collapse disorderCCD)。爾後鏡頭急轉至傑西普萊蒙飾演的蜂農泰迪Teddy和患有神經發育障礙的胖子表弟唐DonAidan Delbis飾演),在凌亂陰暗的雙層破舊洋房瑜珈體操,因為表兄弟黨深信鄰近的生物科技公司Auxolith Corp研發的生化殺蟲劑導致蜂群驟減、蜂巢衰圮;加諸泰迪的母親接受Auxolith Corp的實驗治療卻長年昏迷不醒,經濟打擊與親人病危的雙重重擔,猥瑣陰沉的蜂農泰迪遂洗腦指揮無頭無腦的跟班表弟唐,策劃無預警綁架生物科技公司Auxolith Corp女性執行長Michelle Fuller,以此逼供「仙女座星人」入侵地球、殘害人類的真實意圖。
 
生物科技公司Auxolith Corp坐落於美國太平洋西北部沿岸,鋼筋玻璃結構的辦公大樓綠蔭環繞。腳踩法國高級鞋履設計師Christian Louboutin紅底高跟鞋、搭配赭紅咖啡色軟呢格紋成套西裝,女性執行長Michelle Fuller獨居於簡約寬敞的庭園豪宅,堅持進行高強度的武術訓練。身為新時代企業界的耀眼新星,Fuller一躍而成《時代》與《財星》雜誌的封面新歡。

艾瑪史東自與尤格藍西莫合作《真寵》The Favourite以降,漸進式解離《破處女王》Easy A中那傻氣沖天的獨特喜感,愈發賦予《可憐的東西》以及《憐憫的種類》角色近乎強迫症病患的口若懸河。艾瑪史東飾演看似井然有序、光鮮亮麗的女性首席執行長Michelle Fuller,滔滔不絕公司團隊致力「多元化」的成果,為了營造「透明形象」而日夜不停、喋喋不休地溝通、說明、辯解,其實正是導演尤格藍西莫與編劇威爾崔西(Will Tracy)借力使力,以電影為發語權,諷刺當今典型大企業執行官精心包裝後虛偽的表象,實則為傲慢無情的反社會人格。
 
油頭垢面、滄桑削瘦的蜂農泰迪的左翼虛無主義陰謀論,將大學暱稱為「洗白特權」(launder privilege)的絕佳場域,而「環保激進主義」本身就是一場公關浩劫;除了復仇的慾望,自身已耗盡了一切。因遭綁架而被迫剃髮、如廁受限的嬌小女性女性執行長,即使仍絮絮叨叨、死不認錯繼續抗辯,觀眾本能也不樂見囚禁虐待;加諸編導特意於電擊刑求橋段,蜂農泰迪播放美國龐克搖滾樂團〈年輕歲月〉Green Day 1994年全美音樂告示排行榜冠軍單曲〈Basket Case〉,以俚語隱喻「精神瀕臨崩潰邊緣」的女性首席執行長,甚或是「運作失能的公司機構」(註二),即使配樂或許無非也是投射泰迪自身的無助焦慮以及人格失調,但是有好些時間,觀者希冀眼見女性逃脫成功,我們似乎都選邊同情了原本代表高度資本剝削的首席執行長。
 
2024年《憐憫的種類》尤格藍西莫以三個前後呼應的詭秘寓言,超寫實人性扭曲與支配關係。第二章節《R.M.F. 飛翔中》講述慘遭海難而失蹤的人妻,幸運獲救後卻被丈夫偏執地、持續性地否認其真實的身份。飾演低階警官的傑西普萊蒙的外星物種陰謀論碰撞飾演新婚嬌妻艾瑪史東的焦慮討好,或許可轉述移植至2025年《暴風尼亞》蜂農泰迪延續偏激偏執的極端分子,艾瑪史東為權力操控者配戴看似良善友好的面具;《暴風尼亞》密室囚禁橋段,操控者與被操控者與之抗衡的力量來回切換,兩角之間彷彿正在進行一場「誰才是最邪惡的反社會罪犯?」的單刀對決,偶爾彼此竄起的良知與憐憫,亦轉瞬即逝。編導巧妙狡滑地引導觀眾對這些角色的疏離感,機智交鋒、脣槍舌劍之際,漸進式被捲入他們錯綜複雜自我辯解的風暴中心。


小結

《暴風尼亞》的艾瑪史東正如《V怪客》的娜塔麗波曼,為戲落髮。可惜在於影片最終橋段,艾瑪史東美國腔調的習慣性與沙啞聲線,無法將外星語種表達更滑稽可笑,觀眾仍停留在「地球人女性執行長」的既視感,辜負了火焰紅髮、白皙膚色的造型致敬了英國都鐸王朝伊麗莎白女王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的泰然自若與高貴自傲─── 口音限制或許正是多數美國土生土長演員因而演技無法超越的頂界。

2025828日威尼斯影展首映日後的紅毯盛會,已可見艾瑪史東以俏麗短髮搭配露肩裙裝,凸顯嬌小洗練的簡約風格。

而相對艾瑪史東的辯才無礙、收放自如,傑西普萊蒙反法西斯主義者的神經質嬉皮更甚是《暴風尼亞》最令觀者影評拍手叫好的。完全不若身手矯健、體型高大的《蜂刑者》The Beekeeper傑森史塔森(Jason Statham),傑西普萊蒙瞇瞇眼、戽斗巴、圓圓臉的原本調性,在《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及《憐憫的種類》就拿捏著令人無謂生厭的憤世嫉俗;而《暴風尼亞》飾演的蜂農泰迪更是絕望而痛苦,看清「基因恐攻」的世界末日而「眾人皆醉我獨醒」,願意追求「真理」而自我犧牲。左翼虛無主義陰謀論極端份子蜂農代表了失落的一代以及地球的毀滅;傑西普萊蒙將嬉皮蜂農角色剖析得淋漓盡致,我們觀者就越能體會泰迪受虐傾向背後的無言悲劇。
 
驚悚詭譎在於,若導演尤格藍西莫以「牛隻比喻為地球,而人類則是蜂群」的古地中海民間信仰為「證據確鑿且顯而易見的科學事實」,而定下《暴風尼亞》的基調,那麼我們萬年來認為「人類由靈長類進化、自大地滋養孵化」其實或許不過是「外星物種實驗失敗的瑕疵品」呢?我們還會如蜂群一般忙進忙出、庸庸碌碌、你爭我奪,然後突然棄家不顧,併發集體衰竭失調症而人間蒸發嗎?

 
註一
拜占庭帝國的《農事學》Geoponica描述「牛糞燻蒸」步驟如下:

建造高十肘,方正尺寸的房子,一扇門,四方開窗;將一頭三十個月大肥壯的母牛進駐。年輕人使用棍棒猛擊母牛,使其血肉模糊,用浸透瀝青的乾淨細麻布堵住母牛嘴、眼、鼻等孔竅,在母牛臥姿下方撒上大量的百里香;關閉門窗,以厚泥覆蓋,以隔絕空氣。三週後,打開牛舍通風,但避開風力最大的窗側。十一天後,牛舍裡蜜蜂群聚集結隊,而母牛徒留牛角、骨骼和毛髮爾爾。

Sandra I. Ramos Maldonado. “Humanismo, tradición pliniana y manipulación textual: a propósito del mito de la Bugonia en Cardano y Gómez Miedes”. Calamus Renascens: Revista de Humanismo y Tradición Clásica. 9: 205–244., 2008

註二
Basket Case字源起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泛指那些四肢全失、需以擔架或「籃子」抬走的士兵/案件。後來延伸形容精神崩潰或焦慮人格;引申義也包括指涉戰後創傷症候群而無法自理生活起居的人,或是隱喻無力振興、病入膏肓的機構公司或國家政府。

〈年輕歲月〉Green Day 1994年冠軍單曲〈Basket Case〉音樂錄影帶:

#YorgosLanthimos #Bugonia #JessePlemons #EmmaStone #Venezia82 #暴蜂尼亞 #艾瑪史東 #2025威尼斯影展

SHARE:

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Praying Mantis《螳螂》威尼斯影展映後專訪導演謝文明:手繪敘事、女性困境、獻給台灣也獻給母親

28 August 2025 Sala Casinó
02 September 2025 Albergo Quattro Fontane
Venezia 82 Orizzonti Italia

Interview with Praying Mantis Director Joe Hsieh
Praying Mantis《螳螂》威尼斯影展映後專訪導演謝文明

1984年次的台灣動畫導演謝文明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音像動畫研究所,2006年短片《肉蛾天》以及2014《禮物》皆獲聖地牙哥亞洲影展最佳動畫片,參與製作香港導演楊凡動畫長片《繼園臺七號》,入圍2019年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2020年《夜車》榮獲第57屆金馬獎的最佳動畫短片獎,同年更抱得薩格勒布動畫影展首獎以及日舞影展最佳動畫短片評審團獎。

謝文明導演最新異色奇想新作《螳螂》Praying Mantis入選2025年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短片競賽項目,828日下午4點半於Sala Casinó賭場廳先發大眾首映場,座無虛席,映後討論熱烈。

神祕女子暗夜徘徊在小橋流水的燈紅酒綠,凝視獵捕男性,探索母性本能,真相也逐步揭露‥‥

而此次再度感謝編輯部牽線,本人僅代表《關鍵評論網》,待團隊抵達威尼斯後,於92日下午6時分,於麗都島鄉村藝術風格的四星酒店Albergo Quattro Fontane,伴隨鳥語花香,氣泡飲與小點心,現場一對一專訪《螳螂》導演謝文明,加以公關兼繪圖師吳羽柔的資訊補充,暢聊電影的創作靈感、手繪敘事以及台灣女性無以言說的身心創傷。

原訂在賭場廳2樓記者室的訪談,因當日導演與監製的會議而移駕到酒店花園區。本篇就以Q & A的問答方式,分段紀實。


謝導A : 
哈囉!能在威尼斯見到台灣人實在是太好了!而且《關鍵評論網》是我們影展宣傳行程中第一個專訪媒體。威尼斯是第二次造訪了,還是這麼悶熱‥‥我們需要挪一下桌椅,才不會曬傷呀。

關鍵Q : 
真是謝謝!見到導演和公關我也很開心!芬蘭入秋後將長達半年日照時間越縮越短,得趁機多多享受日光浴‥‥828日已經看過首映場《螳螂》,幾近滿座,中場離席率低,映後討論很熱烈。想問問謝導是否藉由台灣都市傳說,抑或是社會新聞而激發《螳螂》的角色創作靈感?

謝導A
小時候非常著迷香港神怪片《倩女幽魂》以及好萊塢電影《異形》(Alien)或是《變蠅人》(The Fly)系列,所以就將蛇妖、變形、半人、半獸的元素集中體現在女性角色「阿麗」身上‥‥反而倒不是從社會版新聞創造角色。這回與曾以《刺蝟男孩》榮獲金鐘獎最佳編劇,以及創作舞台劇碼《勸世三姐妹》的詹傑一起發想劇本。

阿麗的變形從「完人」至「成蟲」的伏擊型掠食者,以執行獵殺。因為女性細腰豐臀的天生優雅,正映襯了螳螂纖細靈活的天生優勢,尤其部分種類的雌性螳螂具有性食行為,主動追擊並倏地取食受性費洛蒙吸引而來的雄蟲。阿麗的玲瓏有致的曲線身型參考了文藝復興時期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born as Alessandro di Mariano di Vanni Filipepi1445 – 1510)畫作《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結合「母愛女性」與「致命情人」的人蟲合體狀態,《螳螂》讓觀眾感受到「阿麗」性感女名星兼具保護欲的天性與性魅力的野性。
 
關鍵Q
「阿麗」的人蟲合體過程也結合了古羅馬詩人歐維(Ovid, born as Publius Ovidius NasoBC 43 – AD 17/18)、捷克猶太裔作家卡夫卡的《變形記》,甚或是導演大衛柯能堡的「肉體恐怖」元素?

謝導A
是的。我們也是在創作的過程中慢慢了解角色的。尤其動畫無法如同要求演員隨時喊咔重新走位,若是角色在任一分鏡圖稍有瑕疵,那之後的繪圖必須重新製作。

阿麗夜間狩獵時,眼珠呈現具有立體視覺的高解析度亮黃複眼,好以定位獵物走向,冰藍色髮型參考了台灣1970年代歌姬崔苔菁的風格,且「輕柔褪去黑色手套」,代表了無需控制的人性,進而展現蟲性與獸性,融合女性特質與隱性殘暴,藉以強化角色的雙重性。阿麗「分娩生產」時的濕滑黏稠場景,以及「前足」尖刺刮傷獵物的皮膚器官,都是向《異形》系列致敬的創作靈感。但是罐裝殺蟲劑和佛祖配飾對阿麗來說是「不可踰矩」的剋物,可見她仍具有人性弱點的。
 
關鍵Q
謝導是否有意透過「母愛」、「情人」結合「雌性」、「螳螂」這「人蟲合體」的複雜角色,探討台灣女性或亞洲女性所面臨的困境?

謝導A
對的。亞洲女性或台灣女性「其實異常堅強」。她們是家庭支柱,內部外務,犧牲奉獻:「母親總是會撐起一個家的」。我小時候母親就是「犧牲奉獻」,並且「無怨無悔」的。自《肉蛾天》到《夜車》,以往我的作品中女性角色「都非弱者」,且「並不好惹」的;我也希望藉由《螳螂》這部人蟲合體的18分鐘恐怖小品,扭轉歐洲觀眾心中普遍對亞洲女性「柔弱」、甚或是「很submissive」(屈從)的既有刻板印象。

因此,《螳螂》不僅僅獻給台灣,也是獻給我的媽媽,以複雜的角色反映了許多亞洲女性精明幹練、「外柔內強」的一面,展現出亞洲女性主義的力量。
 
關鍵Q
阿麗作為單親母親的困境,反映了肉體恐怖與靈性犧牲,但是卻似乎無法滿足「小螳螂」永不饜足的「我餓了、還再要」的需求。無窮止盡的給予幾乎塑造《神隱少女》中「無臉男」的節肢動物版。謝導是否有意藉短片反諷「慣家長、小屁孩」社會現況?
 
謝導A
其實我的作品並非為了警示或教育大眾,創作初衷並沒有如此發想。《螳螂》是講述作為母親「甜蜜的負荷」而「甘願受」的極致犧牲:出自母愛,即使颳風暴雨、即使萬不情願,阿麗仍利用其「變形」能力,「外出seduce」,誘惑男人;即使至終身心耗盡,也必須將自己肉身「犧牲小我」,藉以「完成大我」────延續骨肉「小螳螂」的生存。

但是「小螳螂」的設計其實是另類的肉體恐怖「變形記」:上半身是「純真大眼肉肉臉」,可是下半身卻是結合多足綱、螳螂目甚至是龍蝨科的巨型新物種───受寵餵養的變形,加乘貪德無厭的蟲性。

而另類變形物種的原由,正是因為身為母親的阿麗以及監護人的護理長只是一昧餵食,而毫無教育的後果。

關鍵Q
謝導是否有意以阿麗的肥滋滋雄性獵物的設定,而非隨機掠食諷刺當今的男性霸權?

謝導A
其實沒有故意消遣男性雄風啦。只是可能因為自小都是媽媽照顧,所以覺得女性特別堅毅不屈,卻也特別隱藏那無以言說的身心創傷。雖然《螳螂》是以女性凝視開場,但是中場醫院游泳池與護理長「卓别林」喜感打鬥的橋段,卻是以男性的視角觀察「深藏不漏」女性掠食者大魔王與後代肉體恐怖的「變形記」,還有藉由這些男性家庭中的小孩「童心」對比「小螳螂」的「蟲性」;所以《螳螂》中的男性不但沒有佔到霸權的位置,反而還是本片消費調侃的受害者哦。


關鍵Q : 謝導是如何選角母親螳螂與「小螳螂」的幕後獻聲?

謝導A:目前歐洲媒體的興趣只集中在母親、女性的議題。但是「小螳螂」的角色設計至關重要,其實正是反映了「母愛」是極易被濫用操控的。女性的保護動力淪為毫無限制,只為填飽那永不饜足的變形軀殼與變態蟲性,其實是被箝制壓迫的。新物種「小螳螂」無以延續「關愛」的人性,甚至是沒有任何靈魂的。

而要體現複雜的聲線表現「小螳螂」的變形記,個人很喜歡的演員陳雪甄就是阿麗的幕後功臣,而她今年才剛滿十歲的小兒子就是最佳人選了。雪甄除了與我們分享為人母的生產經驗,甚至在錄音室親自指導「小螳螂」如合咬牙哭鬧、如何軟語呢喃、如何以閩南語表達七情六慾。

羽柔A
音效設計是杜篤之老師操刀,而《螳螂》片頭曲《愛到卡慘死》是金曲歌后曹雅雯特別為我們製作的電影插曲喔,呈現宛如台灣休息站飲食區播放的台語小調。(播放歌曲中‥‥)(註一)
 
謝導A
悄悄說哦,「小螳螂」其實影射是滿腦子怪想法的本尊我啦。一直覺得我媽媽勤儉持家,還要照顧「不循正規路線」而去玩動畫的我,就像是阿麗無怨無悔照顧一頭異形的概念。
 
關鍵Q : 
謝導是從什麼時候發掘了自己「不循正規路線」而開啟對動畫美學的興趣?

謝導A
應該是國小時期。其實在學時我深受被排擠霸凌的困擾,但是只要是上美術課,全班同學就會投注崇拜的眼光,增加我的自信心。我只有感覺在畫畫時可以躲進一個安全、自由的世界。然後就結合自己喜歡的恐怖電影元素來創作。

關鍵Q :
《螳螂》視覺海報以及美術場景設計色彩鮮明,驚艷828日首映場的觀眾們。其設計與繪製是如何與團隊分工合作的?

謝導A
我負責確立場景的整體概念和視覺要求,先將碳粉壓抹在紙上,以炭筆素描將輪廓定案,營造出光影效果跟質感。然後我們的公關兼繪圖師羽柔賦予了《螳螂》「花花綠綠場景」的設計繪製與電腦上色。《螳螂》一開場的人來人往「青樓」和夜市橋段,融入濃厚的台灣錯落閃亮的霓虹招牌、迪化街熱鬧喧囂、大稻埕的紅磚老宅,隨街叫賣的檳榔西施,甚至將荷蘭阿姆斯特丹紅燈區的「櫥窗」視覺元素融入,實現了中西合併的設計。
 
羽柔A
我們特地造訪臺北石碇,取景拍照,將《螳螂》花街上五顏六色、「俗擱有力」又「發光流動」的強烈視覺對比護士長醫院的「陰暗濕冷、深灰磁磚」的抑鬱風格。

之前為了製作《夜車》的驚悚效果,我才慢慢開始探索恐怖元素。《螳螂》這回研究了如何呈現血液噴濺的視覺衝擊。謝導特意選擇白色床單,在謀殺橋段使觀眾清楚區分鮮紅與赭紅的血液狀態與渲染。
 
謝導A
除了親情,我也藉由《螳螂》的謀殺濺血場景探討性愛死亡之間有時僅僅一線之隔的模糊界線,是許多恐怖驚悚片的核心元素。

而最終場景「血濃於水」那你濃、我濃,早已不是「忒煞情多」,而是女性為了後代犧牲的血水。其實更驚悚在於看似拯救女性的護士長,其實是因為自身已無法生育,所以利用原本已經遭受家暴而無處可逃的單親媽媽(們),借力使力,好以延續「物種基因」。

關鍵Q : 
導演有意將驚悚的開放式結局延續至下一部作品的創作靈感或是開發外傳模式嗎?

謝導A
目前還沒想過續集哩,但是內心已經有全新的故事腳本了。原本《螳螂》的劇情設計有多場護士長與「小螳螂」的互動,但是收尾時卻發現護士長必定會「好心收編」另一個「母愛滿溢」的無辜阿麗,雙重母愛,繼續掠食,餵養後代,繼而循環。所以我和編劇詹傑決定恐怖驚悚停格在「小螳螂」,讓觀眾去發想。
 
關鍵Q : 
謝導如何尋找相關發行商?《螳螂》緊接著繼續進行北美以及亞洲的宣傳行程嗎?

謝導A
我們的製作公司楊凡映室,創辦人楊導也一同來本屆威尼斯宣傳哦。發行商是法國的MIYU,此回特地主動與我們合作,希冀能進軍更多影展主選單元,而MIYU也是828日首映場片單中於智利製作的木偶短片Merrimundi同一家發行商(註二)。緊接著加拿大第50屆多倫多電影節短片競賽我們不克出席,發行商MIYU 就代表《螳螂》跑洽談行程。關於台灣2025金馬影展的短片競賽名單,呃,可以透露一下‥‥是的,也將會入選。

關鍵Q : 我們先恭喜團隊與作品,也祝導演與羽柔一切順利!(繼續拍照去‥‥)

註一:
2025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螳螂》電影插曲《愛到卡慘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r74p5-Luc
 
註二:美國動畫製作人Niles Atallah於智利聖地牙哥邊區製作的木偶短片Merrimundi,由一台來自未來的人工智慧機器,展現了後托邦版本的天堂。與《螳螂》同為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2025828日首映日下午場,發行商皆為法國MIYU. www.miyu.fr

楊凡映室: www.yonfan.com

後記:原先預估35分鐘的一對一專訪持續約1小時10分鐘,其中也交換不少芬蘭與台灣的生活經驗,爾後在亮紅的Sala Giardino花園廳前合影,還得知謝導臺北市住所與我同區。非常感謝《關鍵評論網》編輯群、謝文明導演以及公關羽柔,在影展百忙之際,分享有趣談話與溫暖祝福,使我獲益良多。
 
#Venezia82 #PrayingMentis #shortfilm #威尼斯影展 #螳螂 #謝文明 #2025威尼斯影展 #2025金馬獎 #金馬62 
 
感謝關鍵評論網2025/11/142025金馬獎】2025 Golden Horse Awards刊登【關鍵專訪】《螳螂》導演謝文明:反映亞洲女性樣貌,獻給台灣也獻給我的母親

關鍵評論網2025/11/14電子報 

SHARE: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A House of Dynamite《炸藥屋》:凱薩琳畢格羅18分鐘的美國後現代政治驚悚末日寓言

02 September 2025 
Sala Darsena Venezia 82 Italia 

如果人生只剩最後倒數18分鐘,你將作何抉擇?

18分鐘,是軍事情報局發佈太平洋上空核彈發射預估衝擊美國芝加哥的射程間隔。

18分鐘,是美國華府戰情指揮室官員徘徊在腎上腺素暴衝、攸關數百萬計生靈、爾或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風險之間的不知所措。

18分鐘,是美國奧斯卡金像獎首位女性最佳導演凱薩琳畢格羅以總統、夫人、將軍、顧問、部長、上將、少校、中尉、特工、秘書等多重視角與各方地點,重複盤點核彈發射後,於公於私的威脅恐懼與身心煎熬的末日寓言。
 
2009年《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2012年《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加乘2025年威尼斯影展主競賽單元的《炸藥屋》A House of Dynamite,可說是擅長兼具紀錄風格與驚爆劇情的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集結美國後現代政治驚悚的國防三部曲。


危機倒數18分鐘

影片起始,阿拉斯加州飛彈防禦基地少校(安東尼拉莫斯,Anthony Ramos飾)對大啖薯片的值班同事冷嘲熱諷、華府四星上將(崔西雷茲,Tracy Letts飾)大搖大擺閒晃至內布拉斯加州軍事指揮中心,高談闊論著前晚的球賽、環城公路上通勤前往華盛頓白宮,負責國家監控中心的執勤上尉(蕾貝卡弗格森,Rebecca Ferguson飾),因照護發燒的孩子,徹夜未眠‥‥‥這是美國白領階層公民們的日常,也是危機倒數前的18分鐘。

自環太平洋、美國國土、首都市區、白宮機構直至聚焦在戰情指揮室辦公桌上的塑膠小恐龍,導演凱薩琳畢格羅先是以維度空間由寬闊退縮至狹隘,再以威脅等級評級的燈號,DEFCON自綠色四級就緒躍升白色一級警戒(註一),電影節奏、角色對話以及以《西線無戰事》而廣為人知的德國作曲家Volker Bertelmann編制的管弦配樂也隨之急板高頻(presto)。交織著國防術語縮寫、視頻連線評估局勢、以及晃動插播鏡頭,場面張力擴增,卻也更凸顯菁英階級負責人的無助感與孤立性。
 
而美利堅合眾國精英職級階級負責人的無助與孤立,正是影射了當今美國霸權,看似高不可攀,卻高不勝寒的無助與孤立。導演運用核彈射程逼近、防禦系統攔截失敗後,其角色們的防禦姿態肢體語言趨近緊繃不安:環抱雙臂、扭動婚戒、手爆青筋、緊皺雙眉、臉色慘白、汗流浹背、徘徊踱步。而無論往來多少唇槍舌劍,全體菁英負責人直至影片最後一刻,皆無法得知核彈發射總部或許源自俄羅斯、北朝鮮抑或是中東地區?而自1776年建國獨立起始,合眾國向來視「他國異己」為潛在大敵,好以凝聚國內力量,藉以排擠除外。殊不知種族大熔爐的美國50州,早已恐慌發作;焦躁如熱鍋上螞蟻的白宮各級員工,宛如枯守在未爆彈的尖頭上。
 
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艾森豪以及林肯總統的油彩畫像(註二),面無表情地俯視著軍事情報局發佈核彈射程後的兵荒馬亂。編劇諾亞奧本海默(Noah Oppenheim)與導演凱薩琳畢格羅或許刻意調侃2001年小喬治布希總統在參訪幼稚園得知911事件的事實,英國實力派演員伊卓瑞斯艾巴(Idris Elba)飾演的美國總統先生,在高中生體育館興高采烈地示範投籃之時,才得知核彈發射的緊急國難。
 
由相異職種的專業目擊觀點每18分鐘為一敘事單位,來回切換,《炸藥屋》平行線時間點拼貼手法,若似2017年克里斯多福諾蘭(Sir Christopher Nolan)《登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中陸、海、空三軍視角的撤退行動,甚或是運用2013年《關鍵目擊》Parkland編導Peter Landesman以攝影記者、聯邦特工和醫護人員等多方論述,聚焦甘迺迪遇刺事件的高度混亂與不確定性,藉以拼湊政治史的另類樣貌。

而凱薩琳畢格羅揉雜模焦晃動與馬不停蹄的驚爆調性,幾乎如步步逼近、緊掐不放觀眾們的感官,也無以讓影片中眾多角色觀點稍得一些喘息的空間。或許緊迫盯人的調性不免犧牲優秀硬底子演員們的角色背景,但是或許那些未曾謀面的未知,正是紀實了當今國防局勢冷酷無情的政治現實。
 

以古諷今驚爆點

《大西洋月刊》主編傑佛瑞戈登堡(Jeffrey Goldberg)於六月號發表了探討「核武輪盤理論」(nuclear roulette)的專文:「我們並不是特別擅長在生死攸關之時定下嚴謹決策的物種。」
(註三)而編導凱薩琳畢格羅正是以《炸藥屋》中美國精英階層的猶豫不決,直接證實了「核武輪盤理論」的可信度。如果《炸藥屋》的劇本構思是透過不斷從零和飆速,製造劇力萬鈞的窒息氛圍,那麼最終橋段菁英階級陸續撤離、遁入賓夕法尼亞州的地下強化地堡,其結果頗有「焦頭爛額後功虧一簣」之感:角色們陸續加入不過是彰顯美國政府官員人數爆棚、甚至是編導間接諷刺「尸位素餐」浪費公努的當今美國。
 
另一編導諷刺警示,為韓裔美國演員葛莉塔李(Greta Lee)飾演的白宮南北韓首席專家,與兒子輕鬆一日遊的賓州蓋茨堡戰役現場。
 
186371日至3日的蓋茨堡戰役(Battle of Gettysburg),是由北方聯邦軍喬治米德少將(George Gordon Meade1815—1872)率領之波多馬克軍團奮力抵擋南方邦聯軍李將軍(Robert Edward Lee1807—1870)的北維吉尼亞軍團進攻,為美國內戰的轉捩點。此戰役雖終結南方邦聯軍侵略北方各州的軍事行動,但實為南北戰爭中最血腥駭人的悲劇性激戰。

綜觀蓋茨堡戰役全局,李將軍只管下令,盲目抱持北維吉尼亞軍團所向無敵的過度樂觀,實則內部毫無實際作戰經驗指揮官並不在少數;《炸藥屋》核彈射程衝擊美國芝加哥的短時急速、美國軍事指揮中心高層的一派自在、甚至是若引爆核武戰爭造成生靈塗炭的六神無主情緒,皆呼應了160年前僅僅三天的慘烈謬誤。
 

後記小結

《炸藥屋》於第82屆威尼斯影展92日晨間8:30全球首映後,歐洲媒體之於美國當今局勢與編導的刻意警示寓意,討論沸騰。而當日下午2時整於賭場廳三樓舉行的國際記者會,受到媒體歡呼的導演凱薩琳畢格羅同台傑瑞德哈里斯(Jared Harris)、伊卓瑞斯艾巴、蕾貝卡弗格森等演員群,也闡明《炸藥屋》以迥異的職級位階,綜觀核武爆發前夕的人性掙扎,力求「個體拼湊真相」,而非「一昧仰賴單一觀點」。優雅迷人的蕾貝卡弗格森更表明片中眾多角色無關乎黨派或是政治色彩,只是「堅守崗位、盡忠職守、無愧初心」爾爾。
 
雖說《炸藥屋》集結大量國籍迥異的卡司,嚴肅驚悚氛圍的18分鐘切割術,的確稍嫌剝削了硬底子演員的角色深度,不過還是可以一窺飾演美國總統先生的英國籍伊卓瑞斯艾巴承襲《國家元首》中英國首相的影子、Netflix諜報動作美劇《暗夜情報員》Gabriel Basso簡直就是白宮大夜班無縫接軌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而瑞典裔的蕾貝卡弗格森幾乎退役《不可能的任務》之後緊急接手美國國家監控中心的燙手山芋;影迷影評仍可在角色轉換之間淺嚐前後相連影射的觀影樂趣。

18分鐘的射程衝擊、18分鐘的敘事觀點、18分鐘的最後倒數,我們又將作何抉擇?

 
註一
Defense Readiness Condition,簡稱DEFCON:戒備狀態、防禦準備狀態、國家防衛等級、戰備等級,是美國國家防禦等級的衡量方式。

DEFCON 1白色:COCKED PISTOL
核戰爆發邊緣或已爆發,最高就緒狀態  
    
DEFCON 2紅色: FAST PACE
進一步加強軍隊就緒狀態,但低於最高就緒狀態;軍隊在6小時內進行部署和調動 
         
DEFCON 3黃色: ROUND HOUSE
加強軍隊就緒狀態至一般就緒以上;空軍在15分鐘內調動  

DEFCON 4綠色:DOUBLE TAKE
增加情報探查與加強安全措施,高於正常就緒狀態

DEFCON 5 藍色:FADE OUT一般就緒狀態

註二
大衛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1969),美國陸軍五星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盟軍歐洲最高指揮官;並於1953—1961年間擔任美國第34任總統;而同期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於1952年的共和黨總統初選中大敗艾森豪,「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未能如願。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美國軍事家兼律師,為第16任美國總統(1861—1865)。林肯總統領導美國經歷南北戰爭,維護聯邦完整,廢除奴隸制度,增強聯邦政府的權力,並推動美國經濟現代化。

註三
“As a species, we are not particularly skilled at making time-pressured, closely reasoned decisions about matters of life and death.”

#AHouseofDynamite #KathrynBigelow #RebeccaFerguson #IdrisElba #JaredHarris #Labiennale #Venezia82

SHARE:
Blogger Template Created by pip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