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屆威尼斯影展映後訪談
Venezia 80 Italia
5 September 2023
張吉安:「《五月雪》是一部講述歷史傷痕的電影,也是一部聽說的女性口述電影」。
馬來西亞導演張吉安執導的《五月雪》,聚焦1969年馬來西亞白色恐怖的「五一三事件」,於2023年台灣金馬獎於10月3日公佈的入圍名單中,共獲9項提名,包含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音效、最佳造型設計、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以及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為本屆金馬60之最。
張吉安首部劇情長片,講訴巫術與降頭的《南巫》,便獲得2020年第57屆金馬獎「最佳新進導演」,同年並囊括「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Prix FIPRESCI)、「亞洲電影觀察團推薦獎」,還有亞洲電影促進聯盟(Network for Promotion of Asia Cinema)新設的「奈派克獎」(NETPAC),並於2021年再度掄元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以及第25屆加拿大蒙特婁奇幻電影節的「加拿大影評人協會電影獎」。從藝文節目廣播人轉戰至作者導演,投身於鄉音考古的張吉安,甫一出手,便捷報頻傳。
張吉安與台灣的電影淵源深厚,因首部《南巫》與二度《五月雪》企劃案皆從台灣金馬創投出發。且《五月雪》場景外景雖在馬來西亞拍攝,但後期製作與工作團隊則多在台灣處理,包括2015年以《醉生夢死》獲得第52屆台灣金馬最佳攝影獎提名的許之駿,以及操刀音效設計的台灣新電影巨擘杜篤之。
響徹華語影壇的張吉安,第二部長片《五月雪》穿越洲際,入選今年第80屆威尼斯影展的「威尼斯日」單元,其飽和濃郁的色彩調度與橫幅三分法的攝影視覺,《五月雪》於9月7日榮獲威尼斯影展會外獎「電影藝術獎特別提及」。
《五月雪》在本屆威尼斯影展9月2日晚間10點於Sala Corinto影廳先發業界試映場。9月4日在Sala Perla影廳世界首映後,張吉安攜手主演劇中「阿英」一角的歌手萬芳,於問答座談會與在場觀眾人士聊聊馬國的歷史與創作的緣由。而此次感謝編輯部牽線,本人僅代表《關鍵評論網》,於9月5日下午茶時分,在威尼斯麗都島新藝術風格的Ausonia Hungaria精品酒店,現場專訪《五月雪》導演團隊,暢聊電影的攝影敘事、動物意象以及女性的受困壓迫、自主與覺醒。
《五月雪》劇情聚焦於1969年以及2018年兩代時空的5月13日,橫跨49年的時間軸上,仿似戲曲架構,加諸17顆長鏡頭,116分鐘的片長,以第一折「竇娥」與第二折「阿英」分段,透過一個戲班、一場暴亂、兩代女性的遭遇,觸撫馬來西亞的白色恐怖「五一三事件」。
本訪談對話,就以電影的第一折與第二折,與導演張吉安談談撰寫、發想、選角、攝影的幕後製作花絮。
第一折:「竇娥」的歷史傷痕
《五月雪》開場的第一折「竇娥」,便以元代關漢卿的《竇娥冤》戲曲台詞與文化意象貫穿全劇。因《竇娥冤》廣受市井百姓人家歡迎,其流傳長遠,北京、廣州、香港甚至馬來皆有方言唱劇版本。張吉安與團隊特意請來戲曲專家師傅,教唱飾演戲班子演員的蔡寶珠;而演員群身著50-60年代戲班子古董戲服,其因傳統手工縫紉,散發精緻的典藏韻味;而色澤飽和的絹絲刺繡、閃閃發亮的珠串寶飾,皆增添戲台與攝影的燈光美術效果。導演更進一步指出,開場第一折「竇娥」演奏團的樂師們皆非演員,全都是貨真價實、經驗豐富的馬來西亞當地老戲班子,其現場奏樂,演員對戲,劇組們同步錄音出音,難以隨意喊停重拍。《五月雪》可說是一部鄉音考古半紀錄片,但此即時紀實的特性,也為攝影調度困難之一。
在第一折「竇娥」另一令觀眾印象深刻的橋段,便是開台拜拜的廟師作法「玄壇打虎」。東南亞民間傳統也深信「新戲舞台,拜神大吉」的吉祥戲開工儀式,但因近半世紀的歐美教育與科技通訊發達,其開台廟師與廟地在馬來西亞的需求漸趨式微,也因為諸多作法禁忌,比如開台拜拜的黃道吉日、獻祭豬公不可碰觸、廟師作法不可打斷、滴血成河的現場儀式更得一鏡到底,無法重拍,更為《五月雪》攝影調度困難之二。幸運在於,「玄壇打虎」儀式點燃的裊裊檀香隨著開台儀式的漸進式退場,也輕輕悄悄地煙消雲散。編導張吉安很慶幸、也很滿意當場的攝影運鏡,此橋段不啻為傳統禁忌儀式的另一現場紀錄片。
關於詢問到導演拍攝《五月雪》時終極的困難之處,則是第一折「竇娥」台戲後的暴亂之夜:承載屍體、聚血成河的老舊大卡車、攝影組笨重且昂貴的機組鏡頭離地表與輪胎不到幾十公分微小間距的聚焦運鏡。張吉安表示當時若有任何閃失,動輒幾百萬的機台極可能當場報廢。我們觀者也可發現《五月雪》的攝影架構幾乎以「橫幅三分法」貫穿全片敘事:比如在第一折,《竇娥冤》戲台的水平距離,再以直立的佈景三分整幅攝影畫面;「玄壇打虎」開台拜拜的供桌、廟師下半身與滴血銅盆;老舊大卡車底盤將畫面一分為三,以上為僵化的屍塊,以下為血水成河;甚至第二折的「阿英」,萬芳於樹根墳頭泣不成聲的磕頭跪拜,滴滴淚水如同寒冬之水,流淌在破舊神像、盤根錯節與濕漉泥土之間。張吉安之所以大量運用「低空運鏡」書寫歷史傷痕,一是因為觀影熱情與大學論文研究,深受以《晚春》、《東京物語》而享譽影壇的日本編導小津安二郎影響,二則是自己深信「回歸鄉土親、萬物皆有靈」,所以鏡頭放低,低空凝視。這是緬懷的、是謙恭的、也是溫柔的、更是母性的。
當然,「低空運鏡」的緩慢與節制,非以暴力動作大場面達成民族歷史控訴的敘事運鏡,正是深受威尼斯評審團青睞的原因之一,但也招致習慣快節奏、重口味觀眾的不理解。於9月2日晚間10點於Sala Corinto影廳先發業界試映會,每到戲曲吟唱橋段,便有影評觀眾默默、迅速、忽閃離場。於此,編導張吉安深表理解,也毫不意外。就如同描述馬來西亞1989年第二次白色恐怖茅草行動的《南巫》,其降頭的情節也是不動聲色的。若要面面俱到,訴說歷史傷痕並不容易,尤以電影非一蹴而就,而是時間空間的醞釀累積。張吉安鼓勵觀眾閱讀導演訪問幕後花絮,增加對於影片歷史與意象的了解。他進一步認為:「每一次拍攝電影都是一場大冒險,觀眾能否接受喜愛,對於編導都同等重要」。
張吉安表示,2020年全球疫情嚴峻時,將採訪收集十多年的田野社區調查資料分門別類,重聽馬來西亞鄉親「心平氣和,無有憤慨」講故事的錄音檔後,啟發《五月雪》劇本寫作靈感。還笑說慶幸自己在不惑之年拍攝《五月雪》,以溫柔節制的「低空運鏡」攝影方式,不動武,不仇恨,只希冀不刺痛馬來與華人社群間的歷史傷痕。如果是而立之年開拍,大概血氣方剛的自己,採集故事時就會挑起很多憤憤不平的情緒,畫面設計定會偏向大動作、重口味,或許可讓更多觀眾較容易理解白色恐怖的氛圍,但不過只是徒增莫名的暴怒與再次挑起民族情緒,甚或被野心勃勃的黨工利用宣傳。
《五月雪》第一折「竇娥」的文學基底,是以元代關漢卿《竇娥冤》為開場,《吉打紀年》為輔;第一折最後一場琅琊王騎象的出場,更是以東南亞最古老神話歷史史書《馬來紀年》為劇本發想。無巧不成書在於,《馬來紀年》於1612年正式編修日期,恰恰正是與五一三事件不謀而合的5月13號。
以側拍觀看琅琊王騎象、再以仰角鏡頭聚焦腳掌,不同於現代動保主義下對於象群居、溫和、聰明的特性,東南亞的史書傳統,唯有國王貴族才得有資格與財力騎乘大象。大象如暴君死神、王權神權,遵命如山,可輕易侵略摧毀某一村落,踐踏消滅傳統低矮建物。其蹂躪如草、草菅人命的孔武有力,是殺人不眨眼的出巡戰車,也是男性制霸壓迫的象徵。
《南巫》中,象是遠景,《五月雪》下,象是側看。而目前張吉安正在製作的第三部電影《金蘭荖葉》,象的意象,也讓觀眾引領期待。
《五月雪》第一折最後一景,無聲肅穆,徒留王權與灰象,因為生靈性命皆在五一三那一天踩踏至死,灰飛煙滅。
《五月雪》於9月2日Sala Corinto影廳業界試映會播畢後,已是威尼斯午夜時分。在場外花園攔截好些義大利與法國的業界人士,市調觀後感時,幾位歐洲觀眾提出「電影場景中夏季未曾下雪」的疑問。於此,導演張吉安說明若是就讀劇場相關科系出身,元代關漢卿的《竇娥冤》的英語翻譯標題即是本片英文片名Snow in Midsummer。而在第一折「竇娥」最初的戲台橋段,戲班佈置戲曲《竇娥冤》場景,正是白雪皚皚的布幕。爾後第一折「五一三」劇院火燒一幕,蔡寶珠飾演的戲班子大難不死,逃至戲院頂樓天臺眼看烽火連天,淚流滿面,緩緩吟唱的正是《竇娥冤》一劇,竇娥要被砍頭那一段求天喊冤的段子。色澤飽和的絹絲刺繡、閃閃發亮的珠串寶飾,映照著因建物街道火燒的星星之火與灰飛煙滅,那,正是飽含冤屈的血腥五月雪啊。
第二折:「阿英」的女性口述
《五月雪》第二折「阿英」,開場鏡頭以鳥瞰俯視,金銀冥紙隨著男性的揮拳暴怒,散散落在聞風不動的女性身上。幾近五分鐘的長鏡頭,實則改編張吉安訪問五一三事件其中一位女性遺族家屬的真實經歷。編導不過是將原本跪坐姿勢改寫為綣曲臥床、聞風不動的娘惹女性。
而詢問到與萬芳合作的機緣,導演張吉安冷不防轉頭,詢問坐在右手邊的萬芳:「你為什麼會答應啊?」原本因長途飛行而還在調整時差,而將訪問時間全權交予導演的萬芳,俏皮大笑回應:「誒這該問你吧!」
原來,出生馬來吉打州的張吉安,一直都是萬芳的忠實歌迷,看過2006年萬芳在《詭絲》中飾演的母親形象後,覺得萬芳的臉充滿了許多故事,且在2020年得資金馬創投後,便決定尋找台灣籍演員。再者,張吉安的劇本角色幾乎都是平民百姓的生活遭遇,與新面孔合作,沒有過多的明星光環或偶像包袱之外,演員素顏更能傳遞真實不造作的紀實影像。值得一提的是,劇本初創之期,團隊確實試鏡過若干馬來西亞籍,甚至擁有娘惹血統的女演員,但抦除年齡氣質無以與「阿英」相符之外,許多馬國演員甚至因《五月雪》劇本觸及五一三事件而不敢答應出演,其心理恐懼不啻是白色恐怖下的國族恐懼遺毒與困境。
萬芳於第二折飾演的「阿英」,以身穿色彩明亮,花紋繁複的娘惹裝,明示原本受男性壓迫的逆來順受,轉變為女性自我覺醒的尋根旅程。娘惹裝實為明代鄭和下西洋,華人融入馬來文化的改良漢服,現今新加坡航空或印尼航空女性機組員的圓領制服,皆是娘惹裝的輕便版。美術服裝設計劇組特別為萬芳量身訂制的娘惹裝,是遵循古早蠟染技術,剪裁長度近似馬來西亞航空女性機組員制服,以凸顯「阿英」一角的嬌小削瘦,卻又曲線分明。談論到萬芳保持的苗條身型,在一旁靜靜聆聽訪談對話的萬芳又哈哈一笑了。
萬芳飾演的角色「阿英」,在第一折「竇娥」中,小「阿英」是被學校同儕霸凌的對象。張吉安撰寫劇本時,特意將訪談娘惹女性的鄉音考古資料,以戲中小阿英被同學潑灑墨汁,藉以反諷娘惹族群歷史上「皮膚不夠馬來黑,裡外皆非馬國人」的種族歧視議題。
張吉安表示,在馬來西亞,許多娘惹族裔的家長,特意將孩子送至馬來語學校學習,以期望後輩能融入馬國政經社會階層。但夾雜閩南馬來語的娘惹族群,膚色較當地華人暗沈,又比本土馬來白皙,這種掙扎於表面與語言的雙重困境,一直使娘惹族群處於馬國政治經濟的底層尷尬。
至於為何定位萬芳飾演的「阿英」一角為受男性/政權壓迫的娘惹族裔?張吉安說張家四兄弟中排行老三,自己是唯一與媽媽一起幫忙家務、忙進忙出的男性,從小就和辛勤刻苦、逆來順受的媽媽很親近。而「阿英」在劇中廚房一景,背景音樂為馬來西亞愛國歌曲,準備祭拜用的娘惹糕,盛裝在娘惹彩繪花紋的四層手提飯盒,其實正是張吉安母親的自家用品呢!
尤以張吉安橫越十年紀錄的五一三事件遺族家屬的鄉音考古,陳述者多是娘惹女性,男性的觀點是幾乎完全缺席的。張吉安回憶到,雖然自己生於1978年,無以經歷1969年的五一三事件,但是因為張吉安外婆與奶奶親身經歷五一三暴動,還有家族遠親因此喪生,從小長輩就會以「再不聽話,就會發生五一三事件喔」來訓誡頑皮的張家兄弟們;老人家與街坊都維持囤積米糧,以防暴動排華事件缺糧的習慣,張吉安父親甚至禁止家中女性成員談論五一三事件的任何對話。就像《南巫》影片裡講訴的那般: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不能有人談到禁忌相關的話題。宛如台灣的二二八,五一三事件是馬國大選期間政客手持的民情操縱牌,在2018政黨輪替後,輿論漸漸鬆綁,卻不可公開張揚渲染五一三為種族衝突。雖說年輕一輩較不易被政治選舉口號操控,但是看看《五月雪》劇組在馬來西亞本土選角時所遭遇的困難,就不難理解五一三事件即是代表馬國政治恐怖、種族歧視、父權至上的洪水猛獸。
《五月雪》第二折「阿英」,多以長鏡頭俯視、平視、遠觀、跟拍娘惹女性的自我覺醒。萬芳飾演的娘惹女性,於五一三事發49年後,靜靜來到當年案發現場的大戲院,再踽踽急行至華語學校,爾後蜿蜒隨坡而上,來到麻瘋病院後山的亂葬崗。張吉安的外景尋根,皆為馬來西亞真實的在地建物風景,無有戲棚搭建。
因為長年為社區調查的鄉音考古人,張吉安屬意實際取景,期以減少環境破壞。在電影場景出現的麻瘋病院,實則因約2009年張吉安做社區保育時,麻瘋病院面臨拆遷,院裡的相關人員指引張吉安到醫院後山探訪,意料之外,導演親自拓荒了無名氏的後山亂葬崗。
自2009年至2018年,每逢五一三時節,張吉安便準時報到,守株待兔,等待亂葬岡的掃墓家屬,進行訪問紀實。九年間,每逢忌日,僅僅1至2位家屬前來,共採訪13或14個家庭中,好些家屬甚至祭拜無名墓,貼上黃紙條,就靜靜離開。每一回,就如《五月雪》最後一幕,蔡寶珠飾演的戲班子詢問萬芳飾演的阿英,張吉安都會問問掃墓家屬這麼一句:你明年還會再來嗎?
採訪的家屬們,幾乎都是女性,也深信「守護族人,死要見屍」的傳統,尋訪亂葬岡,只想一了牽絆一輩子的遺憾,九年來,每年都見新面孔,許多,明年都不再來了。
當詢問導演到是否會繼續追蹤訪問五一三家屬,甚至是否繼續拓荒亂葬崗新地點時,張吉安輕嘆一口氣,表示後山亂葬岡監守十年來,已經心累,甚至2018年間差點流失在強硬的執政黨政治都更藍圖中。好在近期馬國本土相關文物歷史保護組織開始討論五一三議題,並發起維護墓地運動,可以稍稍安心。
藉由電影,張吉安紀錄馬來西亞的社區歷史傷痕、受迫女性與政治覺醒。五一三事件許多男性因暴動喪生,甚至於家族自願消音,不願多談,強制噤聲,不許評論,無異實施家族內部的言論白色恐怖。相對馬來西亞政黨的查禁與國族白色恐怖,張吉安之於五一三的理解,都是「聽説」而非「目睹」的。
當多位女性遺族敘事人當年「聽」到外牆的嗆林彈雨、喧嘩打鬥,甚至火光瀰漫、血流成河,代代訴「説」1969年的恐懼、記憶與想像,語氣與情緒卻平平靜靜、無有憤恨。五一三事件的家屬,宛如《竇娥冤》中的女性,踏實平凡、安靜自持,只能以聽與說,宣洩心中的疑惑、悲哀甚至詛咒。張吉安表示,《五月雪》的題材收集與發想,原本想以紀錄片形式呈現,但是很遺憾地,幾乎所有受訪者皆不願拋頭露面,公開身份。得資金馬創投後,張導便決定以劇情長片呈現,萬芳飾演的阿英,是困在母親喪夫失兒的那漫長的一天、一夜、一輩子,是集結眾多五一三事件的遺孀後輩的歷史承載體。所以,《五月雪》,是以女性角度傳述的Herstory,而非男性制霸的History。
但是,白色恐怖下國族恐懼,仍深深蝕刻在五一三遺族的記憶,纏絆身份認同的掙扎與困境。《五月雪》第二折「阿英」最後一幕,也是當時萬芳回台前兩天在馬國拍攝的最後一景,當身穿明亮色系娘惹裝的阿英,併坐在身著鮮豔色澤戲台服的戲班子,娘惹、華人與本土的歷史傷痕真相大白。竇娥、阿英、戲班子以及全體五一三事件的一族們,集體受困在戲台、戲院、街坊、商家、後院中,他們困在記憶裏、困在身為守護者的義務、困在1969年、困在五一三,就如同蔡寶珠飾演那青春永駐的戲班子鬼魂,終年找尋遊蕩,困了漫長的一天,卻困了整整一輩子。
《五月雪》是溫柔的、是女性的、是緩慢的、是節制的,卻也是傷痛的、驚悚的。
再次恭喜《五月雪》。
註一:《馬來紀年》(Sejarah Melayu,原名《諸王起源》,中文譯名又作《馬來由史話》,內容敘述關於馬六甲蘇丹國的族譜和歷代蘇丹的世系的傳說;馬六甲蘇丹國的成立、盛衰以及與鄰國的關係;伊斯蘭教在馬六甲地區的傳播的歷史,以及馬六甲王朝的行政層級以及其繼後的國家的歷史。2001年《馬來紀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註二:與導演團隊訪談結束後,我與台灣海鵬影業,新加坡堂堂映畫業界人士一起暢談星馬台工作與生活經驗,一塊兒於麗都島大啖義式晚餐。全體劇組員的熱情與耐心,著實收穫良多,非常感謝。
感謝關鍵評論網影劇版2023/11/9刊登【關鍵專訪】:《五月雪》導演張吉安:低空運鏡的緩慢節制,由女性訴說「五一三事件」的歷史傷痕
關鍵評論網電子報2023/11/9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439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